(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11分)
红 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 ①苏轼因“乌台诗案”受到政敌的__,元丰三年被贬黄州。此时,刚刚过去两年。
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石曼卿笔下的《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
12.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5)
13、诗人用哪些艺术手法来勾画红梅的?结合作品简要分析。(6分)
12,“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2分)“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2分)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1分)
13、①拟人。如“怕愁贪睡”四字是诗人用拟人的手法写出梅花不愿招致愁怨而贪睡的娇憨之态。 ②用典:“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这句引典故作结,点明主旨,锁住全篇,含蓄蕴藉。 ③托物言志:借咏梅来赞美不同流俗的孤高品性。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渔 翁①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 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 欸乃②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 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4.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渔。
B.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日出之后,“欸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柳宗元谪居永州时著有山水游记“永州八记”,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
15.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6分)
14.CE C项“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错。此句于悠闲恬静的诗境中传达出作者孤寂落寞的心境,传达出作者深沉热烈的内心世界。E项“其写作主旨与本诗大致相同”错。虽都透露作者寄情山水的思想和寓寄政治失意的孤愤,但此诗更多的表达隐逸情怀。
(选对一项得2分,选对两项得5分)
15.此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2分)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渔,悠然自得。(2分)诗人借此表达了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第14~15题。
八声甘州
辛弃疾
夜读《李广传》,不能寐。因念晁楚老、杨民瞻①约同居山间,戏用李广事,赋以寄之。
故将军饮罢夜归来,长亭解雕鞍。恨灞陵醉尉,匆匆未识,桃李无言。射虎山横一骑,裂石响惊弦。落魄封侯事,岁晚田间。
谁向桑麻杜曲,要短衣匹马,移住南山?看风流慷慨,谈笑过残年。汉开边、功名万里,甚当时、健者也曾闲。纱窗外、斜风细雨,一阵轻寒。
【注】①晁楚老、杨民瞻:辛弃疾的友人,生平不详。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故将军”指李广,他罢官闲居时,夜出饮酒,被霸陵尉以‘今将军尚不得夜行,何乃故也 ’为由拒之门外。
B.第五句直接把司马迁对李广的赞辞“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当作李广的代称,表示对李广的赞赏。
C.“射虎”二句写李广单人独骑横山射虎,可见胆气之豪;弓弦惊响而矢发裂石,可见筋力之健。
D.下阕前三句,化用杜甫思慕李广的典故,隐喻晁、杨亲爱自己之意,表达词人决心和朋友安度晚年的愿望。
E. 汉时开边拓境,号召立功绝域,健如李广者竟亦投闲,这几句意在痛斥汉统治者进奸佞而逐贤良。
15.这首词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D E (D 项,“决心安度晚年”词中并无此意;E项,这是借汉言宋,实则是痛恨南宋朝政腐败,进奸佞而逐贤良,深恐国势更趋衰弱。)
15.①词人借李广劳苦而不得功勋,英勇而反遭罢黜的故事,申诉自己无端落职、赋闲家居的不平,表达对当权派倾轧忠良的不满。②化用杜诗,回应朋友邀约同居山间的盛情,赞赏朋友不以穷达异交的高风;③就算是落魄闲居,也要学李广,要风流潇洒,慷慨激昂,表现了作者宠辱不惊、无所悔恨的坚强自信。④借李广自比,表达了对南宋当局进奸佞而逐贤良不满。⑤结句融情于景,抒写了壮志难酬的悲凉,同时抒写自己虽遭打击而意志不衰的壮士怀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4.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5.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14.BD(5分,对一个3分,对两个5分)(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15.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3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遣 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 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是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侧面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5.诗歌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6分)
14、BD(选D给3分,选B给2分。)
【解析】D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 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 。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15、 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解析】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 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红梅 苏轼
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释】:诗老:指苏拭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尚余”句在写红梅“雪霜姿”的同时,也透露出一丝无奈。
B.心境幽寒的红梅“怕愁贪睡”,不肯随“春”,故而未能及早开放。
C.红梅生机难抑,烂漫开放,冰容雪姿,孤瘦高洁,自成一片春光。
D.面对百花盛开的“春态”,红梅仍深自怵惕,保持自己的节操。
E.诗人使用拟人手法,以红梅自况,表达了与桃杏—起装点春天的愿望。
15.作者在尾联批评石老的诗没有捕捉到红梅最本质的特征。请结合颔联来分析“梅格”。 (6分)
14、AE
15、“故作”一句,是说红梅尽管艳若桃杏,但其品性还是冰清玉洁,本质不变。(2分)“尚余”一句形象地再现了红梅孤瘦遒劲、凌霜傲雪的品格。(2分)这两句委婉地表现了作者身不由己的苦衷,也流露出他坚持节操,不变其本性而感到自我安慰的心情。(2分)
六、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21~23题。共12分。
落日注
杜甫
落日在帘钩,溪边春事幽。
芳菲缘岸圃,樵爨倚滩舟。
啅雀争枝坠,飞虫满院游。
浊醪谁造汝,一酌散千愁。
注:本诗为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所作。
2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句“落日在帘钩”写出诗人眼中所触之景,既显自然巧妙,又不失雄健之意。
B.“溪边春事幽”不但写明了时令与环境,更点出了下联中画面中的神韵“幽”。
C.颔联中“缘”字与“花径不曾缘客扫”中的“缘”字相同,都是“因为”之意。
D.“飞虫满院游”表面写草堂院中满是飞虫,也隐隐地写出诗人内心深处的烦忧。
22.杜甫所作的诗中多次写到了“酒”。下列诗句中诗人饮酒的用意与本诗尾联最接近的一项是(3分)
A.步履深林晚,开樽独酌迟。(《独酌》)
B.把酒从衣湿,吟诗信杖扶。(《徐步》)
C.草堂樽酒在,幸得过清朝。(《朝雨》)
D.宽心应是酒,遣兴莫过诗。(《可惜》)
23.“啅”字有两解:一解通“啄”;一解拟鸟鸣声,音(照zhào)。你认为在本诗中取哪种解释为好?请结合诗歌分析作答。(6分)
21.(3分)C 缘,沿着。
22.(3分)D 借酒浇愁。
23.(6分)通“啄”更好。
(1)诗人写景抒情,运用动作描写,使画面更加灵活
(2)可以形象地描摹出鸟儿争缠互啄、躁动不安的状态,
(3)既写出了春季的生机,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扰。
(6分)【答案示例2】拟鸟鸣声更好。
(1)诗人写景抒情,动静结合
(2)通过描摹飞鸟鸣叫着争斗而追逐,突出了鸟儿的聒噪吵闹
(3)既写出了春季的生机,又写出了诗人内心的烦扰。
(赋分:诗句解读2分,技巧分析2分,情感解读2分)
(另:如果学生从平仄的角度分析(仄仄平平仄),选鸟鸣声,并解读了诗句,6分)
9.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秋 夜 曲
张仲素
丁丁漏水夜何长,
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
征衣未寄莫飞霜。
(1) 诗歌前两句刻画了一位什么样的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 (3分)
(2) 从全诗看,“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有哪些作用?(3分)
诗的最后一句表现了诗中主人公怎样的心理?(2分)
9(3分)(1)丁丁的漏水声仿佛敲打在心上,缓缓移动的轻云、时隐时现的月亮使人感觉夜漫长,(1分)刻画了一位孤独寂寞而又哀怨的思妇形象。(2分)
9(3分)(2)答:照应诗题,表现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主人公彻夜未眠,表现主人公内心的凄凉孤寂,以声衬静,引出下句。(1点1分,满3分为止)
9(2分)(3)答:对远行丈夫的牵挂与担忧。(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后面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 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 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 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漂泊无家。
C. 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 诗歌颔联上句写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斗柄横斜;下句写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运用对比手法,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 颈联主要描写了诗人饮酒和看江中浪花的情景,尾联主要描写了诗人“欲问”的内容和“眼中”看到的场景,二者共同表达了诗人“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AD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律诗不属于古体诗,这是基本文学常识。D项,颔联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对照,如D项,颔联没有运用对比的手法。
15.①漂泊思归之情。“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②忧国伤时之情。“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 “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宋诗,完成14~15题。
题西溪无相院
张先(北宋)
积水涵虚上下清,几家门静岸痕平。浮萍破处见山影,小艇归时闻草声。
入郭僧寻尘里去,过桥人似鉴中行。已凭暂雨添秋色,莫放修芦碍月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表现诗人对雨后秋溪的独特兴会,抒写一种高妙的情致。全诗几乎全是写景,即使
是尾联,也把情浸入景中,是一幅优美的风景画。
B.起句从远处、大处落笔,展示西溪的独特风貌。“积水”,暗写雨。一场秋雨,溪水涨满。
远远望去,天光水色浑融一片,大有孟浩然诗句"八月湖水平,涵虚浑太清"的气势。
C.颔联笔触一转,从小处、近处着墨,使诗情飞动。此联两句一见一闻,一动一静,错落
有致,妙趣横生。
D.颈联一句写入郭僧风尘仆仆,一句写过桥人影映水中。以入郭之尘反衬禅院之清,以人
行鉴中表现溪水清澈,意在赞美清幽美丽的风景。
E.尾联以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月作结,使人想到“千江有水千江月”的禅典。写禅
意而无禅语,亦是此诗的一高明之处。
15.张先文笔工巧,长于写“影”,被称为“张三影”。本诗写了三处“影”,请找出并简要分析。(6分)
14.C、D(C 2分、D 3分。C应为两句皆“以动写静”;D颈联一句写入郭僧“风尘仆仆”错,“尘里”指的是尘世喧嚣。“表现溪水清澈,意在赞美清幽美丽的风景”不对,目的是为表现物我两忘,抒写清新纯净的禅境。)
15.⑴“浮萍破处见山影”是明写山之“影”,浮萍破处,映衬出远山的倒影,呼应第一联的“清”字,表现出西溪山清水秀的特点。⑵“过桥人似鉴中行”是暗写人之“影”(桥影),僧人入城,溪水映照人影,人行镜中,物我相忘,表现水之清澈,回照首句。⑶“莫放修芦碍月生”是虚写(暗写)月之“影”,积雨过后,芦苇渐生,诗人担心芦苇长高,影响观赏溪中的月影。以雨后芦苇长高作一虚设,便把白天所见的景色扩大到未见的溪月,拓出了另一番想象的世界,给人以回味。(语句1分,分析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