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4.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突出“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15.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14. D E( D 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 突出“恨”字)

15.(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唐)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14~15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14.DE

15.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写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14.C E(C“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E“不乏幽默”理解有误)(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两个得5分)

15.(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每答对一条3分,两条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高考考点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

14.B(2分)(“拟人”应为“比喻”)   D(3分)( “急促”应为“悠远”)

15.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2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1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2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1分)

三、诗歌阅读(每题3分,共6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7-8题。

题李凝幽居

贾 岛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7、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题李凝幽居”中“题”字的意思是“写”,“幽居”的意思是僻静的居处。

B.、“闲居”句中“少邻并”的意思是说李凝自小就有邻居紧挨着作伴。

C.、“僧敲”句中的“敲”,传说也曾想作“推”,“推敲”一词即来源于此。

D.、“幽期”句中的“幽期”指归隐的约定,“不负言”表示不违背诺言。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联用简洁的语言勾画出了李凝居处的环境,并暗示出他是隐者的身份。

B.、“僧敲月下门”句以响衬静,与名句“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C.、中间两联重在叙事和写景,首尾两联都明确写出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D.、全诗所写之事虽然不大,感情亦无跌宕,但由于注重炼字,故读来回味无穷。

7、答案:B。“自小”错,少,指数量少,本句指邻居数量不多。

8、答案:C。错在“明确写出”。尾联暗写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首联只写景,并无“明确写出”向往隐逸生活。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秋尽 杜甫

秋尽东行且未回①,茅斋寄在少城隈。

篱边老却陶潜菊,江上徒逢袁绍杯②。

雪岭独看西日落,剑门犹阻北人来。

不辞万里长为客,怀抱何时得好开。

【注】①乾元二年杜甫入蜀投奔严武,后严武被召回京,杜甫送行后欲返少城时遇到叛乱,滞留梓州,作此诗。②袁绍大宴宾客,宴会上郑玄受到袁绍礼遇。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秋尽东行且未回”一句交代了时间和作者行踪,“茅斋寄在少城隈”一句中“寄”字写出茅斋无人,自己身在家外的状态。

B.颔联中“陶潜菊”体现了作者渴望隐逸的心境和淡泊洒脱的品格,“袁绍杯”则表明自己被人重视,但却无用武之地。

C.颈联中“雪岭独看西日落”一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在雪岭看西天日落,与首句中“东行且未回”照应,使诗歌内容更加紧密。

D.用语委婉含蓄是此诗的一大特点,全诗没有直接抒怀,而是通过叙写经历和描写景物来抒发情感,手法巧妙,耐人寻味。

E.本诗是一首以抒怀为主题的七言律诗,作者感时自叹,感事抒情,诗中多用典故,体现了杜诗沉郁顿挫的格调。

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B D  解析:B.“篱边老却陶潜菊”一句中“陶潜菊”即菊花,篱笆边的“菊花”老去,无人照料,既写出了自己离家在外的真实情景,又抒发了自己隐居心情不复存在的忧伤。“陶潜菊”之典故有渴望隐逸之心境却无淡泊洒脱之品格。D.本诗用语委婉含蓄,尾联则是直接抒情,表达了常年客居在外,期盼开怀的情感。

15.①思念家乡的愁苦。诗歌前四句写秋景,暗示诗人身在家外,从“未回”、“寄”、“老却”等词反映出诗人思念家乡之情。

   ②怀才不遇的感叹。作者借用“袁绍杯”的典故,感叹自己遇到了严武,却无法实现自己的抱负。

   ③对亲友的怀念。“剑门犹阻北人来”一句点明剑门关兵事阻断朋友回来,表达了作者对北去友人的怀念及亲友南来的期盼。

   ④只身漂泊的孤独(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颈联写作者雪岭独看落日,剑门阻隔无法通行,流露出漂泊的孤独、寂寞;尾联直抒胸臆,写出作者长期客居在外的痛苦无奈,以及对开怀喜悦心情的期盼。

   诗歌大意:秋天尽了,向东远行的我还没有回到少城,茅屋也无人看管,只能寄留在少城的那个角落里。家里篱笆边的菊花可能已经枯萎了,我在这里也是徒自遇到赏识我的严武。在雪岭,我独自一个人看西天的落日,剑门关兵事紧急,仍然阻隔北方的朋友归来。万里漂泊,常年客居他乡呀,什么时候我的心怀才能真正舒展开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长安秋望赵嘏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注:①此诗歌是赵嘏举进士不第后客居长安时所作。②云物:云雾。③南冠:《左传》记载晋侯观于军府,见钟仪,问之曰:“南冠而絷者,谁也?”有司对曰:“郑人所献楚囚也。”后以南冠、楚囚为囚徒的代称。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凄清”二字,既写秋意的清冷,亦指心境的凄凉;既属客观,亦属主观。正是这二字为全诗奠定了感情基调。

B.颔联描绘的是秋暮时分的场景,“残星几点”是目见,“长笛一声”是耳闻,耳闻与目见相结合,饶有情致。

C.颈联运用了拟物手法,以“静”赋菊,以“愁”状莲,使得这深秋花事不仅形象传神,而且主观色彩浓厚。

D.诗中的景物不仅有广狭、远近、高低之分,而且体现了天色随时间推移由暗而明的变化。全诗意境深远和谐,风格峻峭清新。

E.、这首七言律诗在景物描写方面独具匠心,运用了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的多种艺术手法,营造了凄清的气氛,为诗歌抒情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15.诗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BC  B当为拂晓时分,C 应为拟人手法

15.感情:故园之情,归隐之思。(2分)

手法:①用典。用西晋张翰的典故表明自己的故园之情和归隐之思。用春秋钟仪的典故表明居长安之无用。②直抒胸臆,“不归去”“空”表明留而无用,欲归不得的无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姑苏有赠
俞德邻
画接珠翠列娉婷,辽鹤重来失故城。
商女不知宁有恨,徐娘半老尚多情。
一帘花雨谈幽梦,双桨莼波急去程。
却倚阊门回首,笳声呜咽暮云横。

【注释】①俞德邻(1232~1293):宋末元初诗人。本诗是元朝初年作者赠歌伎之作。②辽鹤:《搜神后记》载,丁令威,辽东人,学道于灵虚山。成仙后化成鹤回到故乡。③莼:莼菜,又名水葵、马蹄草等,吴地水中多莼。可以作羹,其味鲜美。这种莼羹曾引起西晋诗人张翰的故园之思。④阊门:姑苏城的西门。⑤重:读zhòng,难,困难。

14.下列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商女不知宁有恨”,承起句而来,化用杜牧《泊秦淮》的诗意,直接表达出对没有__之恨的“商女”的强烈批判之情。

B.首联诗人写在画楼里见到了佩珠戴翠的娇娘,接着用丁令威这则神话,抒发感慨,主要反映了诗人渴求解脱苦难的愿望。

C.尾联以景结情,寓情于景。“笳声呜咽”凄凉哀怨,暮云横飞纷乱压抑,通过营造凄凉萧瑟的意境,传达出作者的哀伤悲切。

D.颈联“一帘花雨谈幽梦”,紧承上句,点明了来游的时间和事件。“幽梦”是指从前的欢乐情景,今夕话旧,恍惚如梦。

E.本诗是作者赠歌伎之作,花月之缘只为载体,写得凄怆悲慨,又大量用典,语意浅显,明白如话,在遗民诗中算是有深度的作品。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CD

【解析】A项“强烈批判之情”错。B项“反映了诗人渴求解脱苦难的愿望”错。E“语意浅显,明白如话”错,应为“深婉感人”。(选对一个给3分,选对两个给5分)

15.①无限伤感,缅怀故国的情意。江山易主,景物全非,这“失故城”三字里蕴含着无限的伤感情意。②依依不舍,不忍离去的悲伤。“却倚阊门”,诗人眷恋繁华的姑苏,依依不忍离去。③回归旧庐,思念家乡的心情。借用“莼波”的典故透露出回归旧庐时的心情。(每点包括概括2分和分析1分,答出任意两点,即可得6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