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12.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3.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5分)
11、D最后两句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
12、C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与C项,都是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13、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2分);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1分)。七八句运用比喻修辞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朋友的思念。(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C 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首句暗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把春秋时曾以和亲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
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然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D.五六两句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E.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15. 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14. BD (B项“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分析有误。应是典故活用,变“和戎”为“从戎”,既表明了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示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D项“字里行间……担忧之情”的理解有误,应是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的勉励之情。)
15. 尾联用了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鼓励友人希望他名扬塞外,不能让燕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l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5.《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DE D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5.(6分)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4.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突出“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15.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14. D E( D 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 突出“恨”字)
15.(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唐)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14~15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14.DE
15.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写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1分)
又呈吴郎① 杜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②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③真。已诉征求④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①呈:呈送。吴郎: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妇人向杜甫诉苦,杜甫便写此诗去劝告吴郎。②转须:反而更应该。③甚:太。④征求: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 分)
A.首联写作者过去放任邻妇扑枣,因为这位妇人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诗人其实是暗示吴郎应该让她打点枣。
B.颔联紧接一二句,叙述邻妇扑枣是因为生活太贫困,目的是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更加亲善友好。
C.颈联出句“防”的主语是妇人,对句“插”字的主语是吴郎;这两句诗,委婉含蓄地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
D.尾联看似与诗歌主题无关,实则欲借邻妇的诉苦,揭示当时百姓贫困的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本诗具有律诗的形式美、音乐美,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中来展现诗人的心理和情感,语言沉郁顿挫而又不乏幽默。
清人卢德水说:“杜诗温柔敦厚,其慈祥恺悌之衷,往往溢于言表。”你从本诗中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6分)
14.C E(C“表达了妇人的多心与敏感”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要插上篱笆。E“不乏幽默”理解有误)(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两个得5分)
15.(1)同情弱小,富有悲悯情怀。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老人打枣,还特意写诗劝慰吴郎对老人亲善,体现出诗人对穷困人民的深切同情。‚(2)关注社会,忧国忧民。由一个穷苦的寡妇,由一件扑枣的小事,诗人竟联想到整个国家大局,以至于流泪。(每答对一条3分,两条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高考考点
闻琴
唐·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B.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C.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D.“远如玄鹤下青冥”中“青冥”即青天。该句运用了通感的手法,以视觉写听觉,表现了琴声的急促。
E.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5.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6分)
14.B(2分)(“拟人”应为“比喻”) D(3分)( “急促”应为“悠远”)
15.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2分)“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1分)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2分)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