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罢郡归洛阳闲居

刘禹锡

十年江海守,旦夕有归心。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①

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注】①东武吟:乐府楚调曲名,内容多感叹人生短暂、荣华易逝等,思想消极。此处借东武吟言世事变迁之大。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十年”极言在边疆为官年头之多,“旦夕”是说从早到晚,表明自己归心似箭,渴望离开边郡。

B. “西还”是指向西回到洛阳,在西还之日,诗人不禁发出了世事变迁之大的人生感叹。

C. “花间数杯酒”极富诗意地描写了诗人归隐之后悠闲中又带有几丝苦恼的生活,免不了要借酒浇愁。

D. “月下一张琴”意境优雅,生活闲适,十分形象地表现并照应了题目中的“闲居”二字。

E. 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用典、借物抒情、直抒胸臆、衬托等,有力地表现了隐居前后的生活场景。

15.诗人归隐前后对待功名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14.CE

15.①归隐前:多年在边郡做官,多年操劳,有归隐之心。

②归隐后:生活闲适,听到别人谈论功名之事,自己也深有感触,依然像从前那样珍惜光阴依然心系朝廷,渴望建功立业。(意思答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3. 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5分)

14. 《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6分)

1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1分)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1分)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1分)都赞美了梅花高阶的品格(1分)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1分)

14.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1分)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1分)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2分)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2分)

背景:

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白村居士,又号后村。刘克庄是诗词兼擅的作家,为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阳(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12.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3.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5分)

11、D最后两句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

12、C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与C项,都是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13、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2分);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1分)。七八句运用比喻修辞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朋友的思念。(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C 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首句暗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把春秋时曾以和亲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

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然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D.五六两句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E.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15. 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14.  BD   (B项“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分析有误。应是典故活用,变“和戎”为“从戎”,既表明了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示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D项“字里行间……担忧之情”的理解有误,应是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的勉励之情。)

15. 尾联用了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鼓励友人希望他名扬塞外,不能让燕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l4~15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4.下列对《泊岳阳楼下》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5.《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昔闻洞庭水)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DE   D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5.(6分)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附:登岳阳楼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

欧阳修

别后不知君远近,触目凄凉多少闷!

渐行渐远无书,水阔鱼沉①何处问?

夜深风竹敲秋韵,万叶千声皆是恨。

故攲②单枕梦中寻,梦又不成灯又烬田。

①鱼沉:古人有鱼雁传书之说。鱼沉,谓无人传言。②攲:倚、依。③烬:火烧剩余之物,此指灯花。

14.下列对本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作者在开头两句直抒胸臆,“触目凄凉多少闷”写出了无处不在的凄凉与烦闷。

B.“渐行渐远渐无书”,三个“渐”字将思妇的想象意念从近处逐渐推向远处,仿佛去追寻爱人的足迹。

C.五六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风竹之声,借以诉离怨别恨,尤其“敲”字极富神韵,动人心魄。

D.笔调细腻委婉,语言典雅,情感奔放;境界哀怨缠绵,清疏蕴藉,雅俗兼备。

E.全词八句,紧扣“梦”字,突出“梦”字,把一个闺中女子的凄凉悲愁和幽怨刻画得淋漓尽致。

15.作者说“万叶千声皆是恨”,请结合全词分析作者“恨”的原因有哪些。(6分)

14. D E( D 语言浅白 感情质朴;E 突出“恨”字)

15.(1)与君分别之后,再也不知到行踪。(2)书信渐渐减少,最后书信不通,音讯全无。(3)希望入梦,梦中寻找,可是“梦又不成”,灯花燃尽,最后一点希望也成了泡影。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① 王维(唐)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岂厌尚平②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③响临秋急,山里蝉声薄暮悲。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14~15题。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喜见外弟又言别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4.下列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白诗的前两句,不仅点出送别的地点和时间,而且以景衬情,渲染出浓厚的离情别绪。

B.《南浦别》中“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

C.李诗颈联避实就虚,择取了叙旧时间很长这个侧面,表现出二人欢聚时的热烈气氛和激动心情。

D.李诗的尾联写第二天又眼睁睁地看着表弟启程远去,在深秋的重山间的巴陵道上奔波。

E.两诗主题虽同为伤离别,但语言特色不同,白诗语言朴素清淡,李诗语言奇特典雅。

两首诗都抒发了离别之情,请结合原诗分析两首诗主要表现手法的异同。(6分)

14.DE

15.相同点:都运用了细节描写(或白描)来表达情感(2分)。白诗通过送别时“看”的细节表现了分别时的悲楚。(1分)李诗则通过写自己和表弟由“惊初见”到“语罢暮天钟”的细节描写,表现了至亲重逢的深挚情谊(1分)。

   不同点:白诗以景衬情,先用萧瑟的秋景渲染浓厚的离情别绪(1分)。李诗通过想象表弟登程远去的画面,表达伤别情怀和为弟担忧之情(1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