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雨夜眠① 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②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14、CD(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5、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每点2分,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本诗首联中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意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有不确定之意,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9.本诗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1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9. D、E 【解析】D选项“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选项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10.运用想象、对比、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①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②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③。
其六
胡瓶④落膊紫薄汗⑤,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⑥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6分)
14.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比喻的说法错误;E项,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其六既写出了__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5.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其三,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__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古风其十(11分)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4.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夸张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特高妙”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15.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分
14DE
15.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 牡 丹
宋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①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②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__的悲痛。
③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诗题上看本诗是咏物诗,诗的内容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B.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C.“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路途遥远。
D.诗作苍凉悲怆,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
E.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12.本诗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请比较一下异同。 8分
11. A C 【解析】 A项“借物喻人”错,应为“借物抒怀” ;C项“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选对一项给3分)
12.【答案示例】异:杜诗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2分)陈诗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伤时忧国之感和思念故园之情。(2分)同:两诗都是以乐景写哀情,(2分)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罢郡归洛阳闲居
刘禹锡
十年江海守,旦夕有归心。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①
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注】①东武吟:乐府楚调曲名,内容多感叹人生短暂、荣华易逝等,思想消极。此处借东武吟言世事变迁之大。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十年”极言在边疆为官年头之多,“旦夕”是说从早到晚,表明自己归心似箭,渴望离开边郡。
B. “西还”是指向西回到洛阳,在西还之日,诗人不禁发出了世事变迁之大的人生感叹。
C. “花间数杯酒”极富诗意地描写了诗人归隐之后悠闲中又带有几丝苦恼的生活,免不了要借酒浇愁。
D. “月下一张琴”意境优雅,生活闲适,十分形象地表现并照应了题目中的“闲居”二字。
E. 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用典、借物抒情、直抒胸臆、衬托等,有力地表现了隐居前后的生活场景。
15.诗人归隐前后对待功名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14.CE
15.①归隐前:多年在边郡做官,多年操劳,有归隐之心。
②归隐后:生活闲适,听到别人谈论功名之事,自己也深有感触,依然像从前那样珍惜光阴依然心系朝廷,渴望建功立业。(意思答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问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3~14题。
落梅 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13. 本诗颈联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两句诗,对“同工”之处作简要分析。(5分)
14. 《落梅》一诗,因其言近旨远而成为宋代屈指可数的咏梅佳作。请结合尾联分析诗中包含的讽喻之意。(6分)
13..两句诗表面上都写了梅花的不幸遭遇和寂寞凄凉:“零落成泥”“乱点莓苔”(1分)赞美梅花虽遭不幸但香气经久不灭:“香如故”“久犹香”(1分)实际上都是托物言志(1分)都赞美了梅花高阶的品格(1分)更是赞颂了那些虽遭迁谪放逐但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1分)
14.尾联看似指责“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嫉恨梅花孤高。(1分)实际上是用比喻手法,把“东风”比作历史上和现实中的执掌权柄者,(1分)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2分)寄托自己仕途不遇的强烈的感慨和不满。(2分)
背景:
刘克庄(1187-1269)宇潜夫,号白村居士,又号后村。刘克庄是诗词兼擅的作家,为江湖诗派的代表诗人。宁宗嘉定年间,时任建阳(福建)令的刘克庄写了《落梅》一诗,这是他咏物寄情的上乘之作。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东南一隅,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而统治阶级的上层人物却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目睹此情此景,爱国忧民的诗人真是万分痛心。作者虽有一腔报国热情,却得不到统治者的重用,倍受排挤、__,于是诗人便将内心的悲愤和不满借“落梅”这一意象曲折地表达出来。
赏析:
首联的“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每一片落梅都使诗人触目愁肠,更何况那如雪花般飘落下来的铺满台阶又堆上了墙头的落梅呢?面对如此凄凉的景象,自然引起诗人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颔联进一步刻画落梅:“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这两句对仗工整,化用典故,寓意深刻。两句诗不仅生动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随风四散的凄惨景象,而且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飘如迁客来过岭”中的“过岭”,越过五岭,指到达今广东一带,暗喻韩愈被贬谪潮州的故事。“坠似骚人去赴湘”中的“湘”,指湘江流域,今湖南一带,暗用屈原失宠被逐,投汨罗江而死的故事。然而,这里的“迁客”、“骚人”不仅指屈原、韩愈,而且泛指历史上一切仕途坎坷的有志之士。诗人一笔双写,不仅用“迁客”、“骚人”的迁谪放逐来比喻“落梅”,且用梅花的高洁品格来赞美“迁客”、“骚人”。
颈联写落梅的最后结局:“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这两句与陆游的《卜算子·咏梅》中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有异曲同工之妙。落梅虽零落成泥,但香气经久不灭。诗人在此表面是赞美梅花,实际上是对那些遭迁谪放逐但是仍坚守志节的“迁客”、“骚人”的赞颂,用笔委婉,言近旨远。
上三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尾联在此基础上展开议论,是全篇的点睛之笔。“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这两句看似指“东风”胡乱使用对百花生杀予夺的权力,即不怜香惜玉。实际上,“东风”者,指控的是执掌权柄者,诗人用暗讽的笔触巧妙而又曲折地把矛头指向历史和现实中的一切嫉贤妒能、打击人才的当权者。
这首咏梅诗不同于一般的咏物诗,有着深刻的寓意,寄托着诗人浓烈的悲愤之情。简直可视为一篇浓缩了的《离骚》。 “若非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刘克庄咏梅诗词之丰无人可及。不啻于斯,他的一生针对南宋“国脉微如缕”的现状,写下了大量抒发感慨的不同题材的诗篇,爱国之心“似放翁”,高洁之志“似稼轩”,其身其品一如梅花。
四、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1—13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12.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C.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3.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5分)
11、D最后两句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
12、C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与C项,都是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13、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2分);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1分)。七八句运用比喻修辞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朋友的思念。(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编集拙诗,成一十五卷,因题卷末,戏赠元九、李二十①
白居易
一篇长恨有风情②,十首秦吟近正声③。
每被老元偷格律,苦教短李伏歌行④。
世间富贵应无分,身后文章合有名。
莫怪气粗言语大,新排十五卷诗成。
【注】①元九、李二十:分指作者的朋友元稹、李绅,即诗中的“老元”“短李”。李绅身材矮小,时称“短李”。②长恨:指作者的长诗《长恨歌》。③秦吟:指作者的讽喻组诗《秦中吟》。正声:雅正的诗篇。④伏:服气。
14.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长恨歌》和《秦中吟》都是白居易的得意之作,能够作为其诗歌创作的代表。
B.元稹常常私下对白居易的诗歌进行模仿,这从侧面说明了白诗较高的创作水准。
C.白居易在诗中称呼李绅为“短李”,也隐含着不太认可李绅诗歌创作的意思。
D.作者坚信自己必将因文学成就而名扬后世,因此并不介意在当时是否得到认可。
E.在诗的最后两句中,白居易称,自己新编出的诗集可以成为自我炫耀的资本。
15.请从“戏赠”入手,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C D
15.①诗人戏谑友人,夸耀自己,通过诙谐的态度表现出对文学成就的自得;②诗歌并非全是戏言,也透露出一丝对自己现实境况的无奈与自嘲。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魏大从军
陈子昂
匈奴犹未灭, 魏绛复从戎。
怅别三河道, 言追六郡雄。
雁山横代北, 狐塞接云中。
勿使燕然①上,惟留汉将功。
【注】①东汉时的车骑将军窦宪,他曾经以卓越的战功,大破匈奴北单于,又乘胜追击,上燕然山,刻石纪功而还。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首句暗用汉代霍去病“匈奴未灭,何以家为”的典故,抒发了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
B.把春秋时曾以和亲政策消除了晋国边患的魏绛比作魏大,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
C.三、四两句是说,离别虽然怅惘,但为国效力,责无旁贷,发誓要像六郡雄杰那样去杀敌立功
D.五六两句中,“横”字表明雁门山地理位置之重要,“接”字逼真地描绘出飞狐塞的险峻,字里行间蕴含着诗人对魏大此行的担忧之情。
E.全诗一气呵成,英气逼人,没有儿女情长,却有慷慨悲壮,充满了奋发向上的精神。
15. 诗歌的尾联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6分)
14. BD (B项“委婉地批评魏大从戎的失当”分析有误。应是典故活用,变“和戎”为“从戎”,既表明了诗人对这次战争的看法,同时也暗示魏大从戎是御边保国的正义之举。 D项“字里行间……担忧之情”的理解有误,应是暗示魏大此行责任之重大,蕴含着诗人对魏大的勉励之情。)
15. 尾联用了用典的手法。表达了诗人鼓励友人希望他名扬塞外,不能让燕山上只留下汉将功绩,也要有大唐将士的赫赫战功,表达了诗人心忧边事,欲效力疆场,保家卫国的壮志豪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