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如出一辙。

D.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

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E.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15.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A项,“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C项,“当树直”描写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的景象,意境明丽清新,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并不相同。)

15.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②点若答“善于炼字”,然后分析“冲”“放”二字如何准确、形象、生动,亦可得3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十年(856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⑥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他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B.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C.颈联分析蜀国败亡原因——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E.该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点,运用典故和象征等手法,意韵深微;语言风格上和《锦瑟》相似,具有雄浑豪迈的特点。

15、诗歌末句“恨有余”中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14.A、E(答A得3分,答E得2分。A项“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有误,应为“把猿鸟、风云人格化(比拟)”;E项“雄浑豪迈”有误,应为“慷慨悲凉”)

15.(1)①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愿望的遗憾之情。②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或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苦闷之情。(每点2分)(2)①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的崇敬(或赞赏)。②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一15题(11分)

题李愬画像

洪惠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鞬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④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②广武君,赵国谋士。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的最高统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中的“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

B.颔联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佑,李佑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诗歌前两联,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D.颈联描述了李愬厚待将士,像他父亲一样曾将解下的锦袍玉带赠送给了部将,以此来激励忠义。

E.尾联中的鞬橐,指的是古代盛弓箭之具。李愬平定叛乱后,背着弓箭袋拜见宰相裴度,体现了忠于朝廷之志始终不渝。

15.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6分)

14、答 C给3分,答B给2分。C项应为类比。诗歌前四句,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历史的类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向广武君请教终破项羽的典故与赵愬不杀李佑而生擒叛将吴元济的功绩相类比,而非对比。附:对比和类比的区别:比较的对象不同,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反的事或物或人拿来比较,达到赞扬或贬低的目的。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而证明论眯的论证方法。B项“李佑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是李愬不杀李佑而生擒叛将吴元济。

15、①深谋远略,大将风度。李愬俘获李佑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掌股之中,胜利可期。②仪容华美,气度非凡。画像中的李愬“锦袍玉带”,有其父的仪容风度;“拄颐长剑”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③为人谦恭,赤胆忠贞。李愬破蔡后背着弓箭袋拜见丞相,突出表现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政治品质。(每点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登雨花台

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该诗题为“登雨花台”,笔墨以描画景物为主,且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

B.颔联中说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陵墓也难逃厄运。

C.颈联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

D.颈联中“旧”字写出了前朝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

E.末句写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他仿佛听到了从江面传来的猎猎风声。

1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6分)

14.AE(A项“ 笔墨以描画景物为主”错,该诗笔墨以思绪为主。E项“他仿佛听到了从江面传来的猎猎风声”错,末句听到的风声为实写。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①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颔联、颈联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③尾联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万物,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雨夜眠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14、CD(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5、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每点2分,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本诗首联中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意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有不确定之意,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9.本诗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1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9. D、E 【解析】D选项“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选项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10.运用想象、对比、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6分)

14.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比喻的说法错误;E项,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其六既写出了__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5.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其三,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__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古风其十(11分)

李 白
齐有倜傥生,鲁连特高妙。
明月出海底,一朝开光曜。
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意轻千金憎,顾向平原笑。
吴亦澹荡人,拂衣可同调。

注释:①鲁连:鲁仲连,战国齐人,他说服魏与赵合力抗秦

②平原:即平原君,赵国重臣
14. ①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三四句与曹植诗句“大国多良材,譬海出明珠”都运用夸张的方式表达赞誉之情。
B.“后世仰末照”句,感叹鲁仲连的功绩如同就要落山的太阳一样将被后人渐渐遗忘。
C.本诗最后两句,以“澹荡人”与开头的“特高妙”相呼应,意在表明诗人的志趣。
D.李白在诗中盛赞了鲁仲连的高风亮节,并把他引为“同调”,内容显豁,感情深挚。

E.诗人李白在诗中借助鲁仲连的故事目的是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
15.千人评此诗:“此托鲁连起兴以自比。”结合诗句,谈谈李白借鲁仲连表达了自己怎样的人生理想。 (6分

14DE     
15.要点一:辅弼天下,建功立业。结合诗句:“却秦振英声,后世仰末照。”
要点二:不慕名利,功成身退。结合诗句:“意轻千金赠,顾向平原笑。 

(二)古代诗歌阅读(13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咏 牡 丹

宋 陈与义

一自胡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

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

①十年:从靖康二年(1126)金兵攻陷汴京到诗人作此诗时整整十年。

②伊洛:河南的伊水和洛水。《国语·周语》云:“昔伊洛竭而复之。”因此,“伊洛”既指诗人的故乡洛阳,又暗寓他__的悲痛。

③青墩:在今浙江桐乡,当时诗人所居处。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从诗题上看本诗是咏物诗,诗的内容实际上是借物喻人,所以不用咏物诗格,一开始就以回叙当年寄情。

B.短短四句诗,使人仿佛见到诗人独自一人在牡丹花前怆然伤怀,悲苦欲泪,给人以强烈的感受。

C.“十年伊洛路漫漫”中“路漫漫”是说离自己的家乡洛阳(伊水、洛水)路途遥远。

D.诗作苍凉悲怆,言短意深,对故乡的怀念,对金兵的仇恨,成为强烈的弦外之音。

E.末句有“有余不尽”之意,非常含蓄。独立花前,不忍离去,显然不单独是赏花,更主要的是怀旧。

12.本诗在构思和手法上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中“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一句极为相似,但也有不同。请比较一下异同。 8分

11.  A C  【解析】 A项“借物喻人”错,应为“借物抒怀” ;C项“路漫漫”三字,表现了诗人很复杂的心理,既是说国运不昌,中原沦陷,无由再游故地,再赏洛阳牡丹,也是痛惜家国,不能回乡;又有感叹前途渺茫的意思。(选对一项给3分) 

12.【答案示例】异:杜诗用“江南好风景”来烘托感昔伤今和漂泊他乡的凄苦之情,(2分)陈诗用看异乡的牡丹来抒发伤时忧国之感和思念故园之情。(2分)同:两诗都是以乐景写哀情,(2分)起到倍增其哀的强烈艺术效果。(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11分)

罢郡归洛阳闲居

刘禹锡

十年江海守,旦夕有归心。及此西还日,空成东武吟。①

花间数杯酒,月下一张琴。闻说功名事,依前惜寸阴。

【注】①东武吟:乐府楚调曲名,内容多感叹人生短暂、荣华易逝等,思想消极。此处借东武吟言世事变迁之大。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十年”极言在边疆为官年头之多,“旦夕”是说从早到晚,表明自己归心似箭,渴望离开边郡。

B. “西还”是指向西回到洛阳,在西还之日,诗人不禁发出了世事变迁之大的人生感叹。

C. “花间数杯酒”极富诗意地描写了诗人归隐之后悠闲中又带有几丝苦恼的生活,免不了要借酒浇愁。

D. “月下一张琴”意境优雅,生活闲适,十分形象地表现并照应了题目中的“闲居”二字。

E. 本诗运用了多种表现手法,如用典、借物抒情、直抒胸臆、衬托等,有力地表现了隐居前后的生活场景。

15.诗人归隐前后对待功名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14.CE

15.①归隐前:多年在边郡做官,多年操劳,有归隐之心。

②归隐后:生活闲适,听到别人谈论功名之事,自己也深有感触,依然像从前那样珍惜光阴依然心系朝廷,渴望建功立业。(意思答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