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 ~15题。(11分)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 颔联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但一个“空”字又透露出来诗人因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的消极、悲观、失望之情。

D.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E.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

15.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14. (5分)C D

(C项“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等。D项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对1个给2分,两个全对给满分)

15.(6分)答案示例: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②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③突出了作者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情感总说2分,结合诗句理解2分,分析表达出的心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宿府 [唐]杜甫

清秋幕府井梧寒,独宿江城蜡炬残。

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

风尘荏苒音书绝,关塞萧条行路难。

已忍伶俜十年事,强移栖息一枝安

注:①伶俜,流离失所。②此句用《庄子·逍遥游》“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意,喻自己之入严幕,原是出于为一家生活而勉强以求暂时的安居。强移:勉强移就。一枝安:指他在幕府中任参谋一职。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先写环境的“清”、“寒”,起悲凉基调,再以“独”、“残”渲染氛围。

B.颔联写“独宿”时的见闻,以“中天月色”比喻才华,抒发无人赏识的悲哀之情。

C.颈联写诗人因“风尘荏苒”而得不到故乡言信;“关塞萧条”写出战乱仍未停息。

D.尾联写“伶俜十年事”都已经忍受过了,如今为能够到这幕府里暂且栖安而欣慰。

E.全诗抒写旅愁: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后两联抒独宿之情,表达了悲凉深沉的情感。

15. 这首诗蕴含着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5分)BD(B项“中天月色”不是比喻,是反衬出诗人内心的悲凉之情;D项尾联中“强移可见诗人的无奈不是欣慰”。)

(选对一个选项2分,两个全对5分。)

15.(6分)

(1)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孤寂的情感。前两联写“独宿”之景,借清秋、井梧、蜡烛、角声和月色等的描写,抒发了孤独寂寞之情。

(2)抒发了思乡之情和对亲人的思念之情。颈联写自己漂泊在外,家书断绝,归家之路的艰险,以此表达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

(3)表达了诗人无奈与惆怅之情。尾联化用典故,自比鹪鹩,虽然暂时安居,但心中不免无奈与惆怅。

(一点2分,概括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如果学生答国家动乱的忧愁,可依据其分析,酌情给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阅读下面宋诗,完成8-9题。

早发竹下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如出一辙。

D.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

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E.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15.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A项,“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C项,“当树直”描写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的景象,意境明丽清新,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并不相同。)

15.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②点若答“善于炼字”,然后分析“冲”“放”二字如何准确、形象、生动,亦可得3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筹笔驿

李商隐

猿鸟犹疑畏简书,风云常为护储胥

徒令上将挥神笔,终见降王走传车

管乐有才原不忝,关张无命欲何如?

他年锦里经祠庙,梁父吟成恨有余。

【注】①筹笔驿:旧址在今四川省广元北。相传诸葛亮出兵攻魏,在这里筹划军事。大中十年(856年)冬,李商隐罢梓州幕随柳仲郢回长安,途经筹笔驿,创作此诗。②简书:指军令。③储胥:指军用的篱栅。④上将:指诸葛亮。⑤降王:指后主刘禅。传车:古代驿站的专用车辆。⑥锦里:在成都城南,有武侯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说他们至今还畏惧诸葛亮治军的神明,以此衬托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为下文内容作铺垫。

B.颔联采用对比手法,说明诸葛亮尽管有运筹帷幄之才,还是无法挽救蜀国的败亡,不争气的后主刘禅最终还是投降做了俘虏。

C.颈联分析蜀国败亡原因——尽管诸葛亮才比管仲和乐毅,但无奈大将关羽和张飞命短,只凭诸葛亮一人之力,也无法力挽狂澜。

D.尾联交代写作缘由,作者往年经过锦里诸葛武侯庙时,触景生情,吟诵起诸葛亮的《梁父吟》,顿时觉得遗恨无穷。

E.该诗具有鲜明而独特的艺术特点,运用典故和象征等手法,意韵深微;语言风格上和《锦瑟》相似,具有雄浑豪迈的特点。

15、诗歌末句“恨有余”中的“恨”包含了作者哪些感情?除了“恨”,该诗还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14.A、E(答A得3分,答E得2分。A项“把猿鸟、风云比作诸葛亮的敌人”有误,应为“把猿鸟、风云人格化(比拟)”;E项“雄浑豪迈”有误,应为“慷慨悲凉”)

15.(1)①表达了对诸葛亮未能实现统一中国愿望的遗憾之情。②寄托了自己怀才不遇(或抱负无法得到实现)的苦闷之情。(每点2分)(2)①表达了作者对诸葛亮的政治军事才能的崇敬(或赞赏)。②告诫当朝统治者要汲取历史教训。(答对其中一点得2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一15题(11分)

题李愬画像

洪惠

淮阴北面师广武,其气岂只吞项羽。

君得李佑不肯诛,便知元济在掌股。

锦袍玉带仍父风,拄颐长剑大梁公

君看鞬橐见丞相,此意与天相始终。

注:④李愬,唐德宗时西平郡王李晟之子,曾生擒叛将吴元济。②广武君,赵国谋士。③大梁公,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④丞相,唐朝宰相裴度,为平叛的最高统帅。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中的“师”是“请教”的意思,诗句是说韩信破赵,不杀赵国谋士广武君,向其请教攻燕伐齐之计,后破项羽。

B.颔联讲的是李愬设计擒获叛将吴元济的手下李佑,李佑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

C.诗歌前两联,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对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的典故与李愬的功绩相对比,更加鲜明地突出了李愬的形象。

D.颈联描述了李愬厚待将士,像他父亲一样曾将解下的锦袍玉带赠送给了部将,以此来激励忠义。

E.尾联中的鞬橐,指的是古代盛弓箭之具。李愬平定叛乱后,背着弓箭袋拜见宰相裴度,体现了忠于朝廷之志始终不渝。

15.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李愬的人物形象。(6分)

14、答 C给3分,答B给2分。C项应为类比。诗歌前四句,从楚汉相争时的史实着笔,运用历史的类比手法来刻画李愬,即将韩信向广武君请教终破项羽的典故与赵愬不杀李佑而生擒叛将吴元济的功绩相类比,而非对比。附:对比和类比的区别:比较的对象不同,对比是指把两个相反的事或物或人拿来比较,达到赞扬或贬低的目的。类比证论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进行比较类推而证明论眯的论证方法。B项“李佑不肯投降,李愬便将他诛杀了”错误,原意应是李愬不杀李佑而生擒叛将吴元济。

15、①深谋远略,大将风度。李愬俘获李佑而不杀,从此吴元济的命运已落掌股之中,胜利可期。②仪容华美,气度非凡。画像中的李愬“锦袍玉带”,有其父的仪容风度;“拄颐长剑”又像当年唐朝功臣梁国公狄仁杰。③为人谦恭,赤胆忠贞。李愬破蔡后背着弓箭袋拜见丞相,突出表现他不居功自傲、善识大体的政治品质。(每点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登雨花台

魏禧

生平四十老柴荆,此日麻鞋拜故京。

谁使山河全破碎?可堪翦伐到园陵

牛羊践履多新草,冠盖雍容半旧卿。

歌泣不成天已暮,悲风日夜起江生。

注:①魏禧:生于明末,明亡后,隐居翠微山。②老柴荆:老于茅屋,表示甘守贫贱。③园陵:指南京钟山的明太祖朱元璋墓。④冠盖:官僚们的华贵冠服车盖。

14.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该诗题为“登雨花台”,笔墨以描画景物为主,且以情感的起伏变化为线索。

B.颔联中说战火遍地,四处疮痍,甚至连明朝开国皇帝陵墓也难逃厄运。

C.颈联一个“新”字描绘出了异族入侵,田园荒芜,只有野草时时更新的荒凉景象。

D.颈联中“旧”字写出了前朝权贵摇身变成当朝新贵,前呼后拥、招摇过市的丑态。

E.末句写诗人的真挚情感甚至打动了天地万物,他仿佛听到了从江面传来的猎猎风声。

15.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情感变化的过程。(6分)

14.AE(A项“ 笔墨以描画景物为主”错,该诗笔墨以思绪为主。E项“他仿佛听到了从江面传来的猎猎风声”错,末句听到的风声为实写。答对一项2分,两项5分) 

15.①诗歌首联不仅点明诗人的布衣身份,还流露出一股豪气;②颔联、颈联情感突转直下,诗人心头升起怒火,发出了激愤的责问,并由愤怒转为了憎恶怨恨;③尾联诗人的悲愤之情达到极点,他真挚的情感打动了天地万物,全诗在悲风声中收束。(每点2分,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雨夜眠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 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4、下面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15、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6分)

14、CD(C项“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错,“寒”也写出了作者对冷酷现实的失望,反映了诗人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和生活上孤寂闲散的状况;D项“又写了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错,“霜叶满阶红”并非老翁晨起后所见。)

15、①安闲清静的老翁形象。颔联“卧迟”写老翁年老瞌睡少,不喜早睡;窗外秋雨淅沥,屋内“老翁”却安然“睡美”,正说明他心无所虑,具有闲适的情怀。②年老体衰的老翁形象。颈联燃料经夜化为灰烬,夜已过去,老翁却“香添暖被笼”,打算继续睡,体现老翁的体衰闲散。③孤寂淡泊的老翁形象。尾联老翁“晓晴”时仍未起,漫不经心地看满阶红霜叶,突出了老翁的闲散无事、孤寂淡泊。(每点2分,意对即可)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问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10题。

送孔巢父赴河南军
(唐)皇甫冉
江城相送阻烟波,况复新秋一雁过。
闻道全师征北虏,更言诸将会南河。
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
共许陈琳工奏记,知君名宦未蹉跎。
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展现了送别图景,其中“江城”指送别之地,“新秋”指送别时间,“烟波”给送行抹上了凄迷色彩。
B.本诗首联中的“阻”字用得好,既指烟波浩渺,无法看到远去的船只,也指行舟为烟波所阻,含意丰富,给人想象空间。
C.颔联“闻道”“更言”两词有不确定之意,表明这些消息都是来自传闻。
D. 陈琳是“建安七子”之一,才华出众,尾联写陈琳是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
E.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通常是四联八句,也可以是四句,也可以多于八句。
9.本诗颈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3分)

10.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3分)

9. D、E 【解析】D选项“为了表现诗人对他的仰慕之情”错,这里是将孔巢父比作陈琳。E选项也可以是四句,错,四句是绝句。
10.运用想象、对比、衬托(反衬)的手法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边心杳杳乡人绝,塞草青青战马多”是想象边地的情景,“乡人绝”,预想孔巢父到彼处后身边无同乡伴侣;用“乡人绝”和“战马多”对比,点出了孔巢父到边防后无同乡伙伴的境况;“塞草青青战马多”,写塞上草青、马多,衬托出当地的荒凉寂寥。此联极写边地的荒寒和友情的缺乏,从而表现出对友人的关切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14-15题。

从军行七首(选二)

王昌龄

其三

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表请回军掩尘骨,莫教兵士哭龙荒

其六

胡瓶落膊紫薄汗,碎叶城西秋月团。

明敕星驰封宝剑,辞君一夜取楼兰。

【注】①关城:指边关的守城。②云沙:像云一样的风沙。③龙荒:荒原。④胡瓶:唐代西域的一种工艺品。⑤紫薄汗:骏马名。这里指将军骑的马。⑥明:明白地训示或告诫。敕:专指皇帝的诏书。

14.下列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 (5分)

A.“关城榆叶早疏黄”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生动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

B.“日暮云沙古战场”用意象“日暮云沙”,比喻古战场的暗淡无光与破败。

C.“碎叶城西秋月团”通过营造和烘托战场的气氛,暗示将军关注边塞安危。

D.“辞君一夜取楼兰”写出了将军率兵奔赴边关杀敌的神速和气势。

E.两首边塞诗均运用情景交融的方法,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注与担忧。

15.这两首边塞诗所表达的感情有什么异同? (6分)

14.BE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项,比喻的说法错误;E项,其三通过描写古战场的荒凉景象,无数的将士们死在边关,而没有办法好好安葬,反映了当时战争的惨烈,也表现了诗人对将士们深切的同情之心。其六既写出了__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15.同:都通过对边塞战场荒凉景象的描绘,赞颂了边关将士英勇无畏、杀敌报国的英雄气概。异:第三首还表达了诗人对边关将士特别是战死沙场的将士们的爱护与同情;第六首则通过描绘将士们英勇无畏为国出征的豪情,反映出诗人对国家强大国势与军力的自信与自豪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其三,诗的开头点明地点和时令,形象地描绘出边地的荒凉景象,次句暗示有不少战士在这场战斗中为国捐躯。后两句写将军上表请求把战死的将士们的尸骨运回安葬,表明了将帅对士卒的爱护之情。其六,首句写这位将军的战时装束和勇武雄姿,次句转写边塞之景,意在营造和烘托气氛,暗示将军之心时时想着边塞的安危,时时准备奔赴边塞,保境安民。诗的后两句,豪气生发,尤显英雄本色,既写出了__攻城拔寨的神速,同时也反映出作者对唐朝强大国势和军力的一种自信和自豪心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