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诗歌鉴赏(共5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5、(1)诗中小孤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3分)
五、15.诗歌鉴赏 第(1) 题2分,第(2)题3分,共5分
(1)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 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14-15题。
晨 雨
杜甫
小雨晨光内,初来叶上闻。
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
暂起柴荆色,轻沾鸟兽群。
麝香山一半,亭午未全分。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歌从正面切题,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
B.首联采用了视听结合的描写手法,将雨置于晨曦、树木的背景中,富有诗情画意。
C.尾联“亭午未全分”照应了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暗示了生命的短暂。
D.本诗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在写景状物中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E.本诗较好地体现了杜甫“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表现出了凝重的历史意识。
15.这首诗紧扣一个“小”字来写雨,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6分)
14. CE 【解析】C项中“暗示了生命的短暂”理解有误,E项中没有表现“沉郁顿挫”的主要艺术风格和凝重的历史意识。“沉郁”是就诗的思想内容来说的。“沉”即“深”,“郁”即“积”,指诗歌内容的深刻、深厚、凝重。“顿挫”则是就艺术形式而言讲的诗歌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即有情感的千回百折,又有节奏音调的抑扬顿挫。
15. (6分)答:①首联直接用一“小”字引出全诗。小雨滴在窗外树叶上,发出微小声音。 ②颔联转写雨的动态,凸显晨雨的细腻微小。晨雨只有和着雾气变得湿重时才能落到地上。经风一吹晨雨便飘向天空,又化作云雾。③颈联写雨润物消暑的功用。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④尾联写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上着笔。(回答4点得6分,少一点扣1分)
【诗歌鉴赏】这首诗摹写的是清晨微雨,与诗人其他咏雨诗“从题外著笔”不同,此诗从正面切题,字字实写小雨。充分显示了诗人摹景状物的笔力。先看首联:“小雨晨光闪”是“见”,“初来叶上闻”是“听”。从此诗内容的内在联系来看,“听”应在“见”之前,晨曦微露,诗人尚未出门,正是淅淅沥沥的小雨在窗外树叶上传声,诗人兴致勃发,出门观看,方见雨丝在晨色中泛光。这联是紧扣一个“小”字来状雨。试想,大雨滂沱的话,怎见雨丝反照晨曦?同时,首联将小雨置晨曦、树木的背景中,既切题,又具诗情画意。颔联转写雨的动态:“雾交才洒地,风折旋随云。”银丝之雨竟弱不禁风,迎风便折,随之向空,只是和着雾略为湿重,才肯飘洒大地。这仍是写雨之细,一个“折”字既显风力,更摹雨微。颈联写雨润物消暑之功。灌木丛经雨清秀,鸟兽群沐雨安闲,一切都显得恬静且生机盎然。一“暂”一“轻”仍然是着力刻画雨“小”。尾联,诗人的视觉由近而愈远,“麝香山一半,”濛濛细雨中的麝香山隐隐约约,还是从小雨上着笔。“亭午未全分”照应首联的“晨光”,写出了时间的推移。
这首《晨雨》的笔触由听觉到视觉,由近及远,由晨至午,总在“小”和“晨”二字上落想,精心绘出一幅甜美的晨雨图。它既反映出诗人深厚的艺术功力,又于毫发之处显见他对生活强烈的爱。你能希望一个生活悲观,意志消沉的人吟出如此醇美的诗句吗?只有对生活充满激情的人才具有这样的审美情趣,才能创作出如此迷人的意境,从而拨动读者对大自然纯真之美的爱慕之弦!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共12分。
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
〔唐〕李白
醉别复几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有金樽开。
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
注释:此诗写于745年,李白被“赐金放还”之后。李白和杜甫在鲁郡再次相逢。分别之时,李白写下此诗。杜二甫即杜甫。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 作者在首联说趁离分别还有时日,要转进时间赏遍周边的美景。
B. 颔联“重有金樽开”一句表达了李白对于再度豪饮的强烈期待。
C. 颈联中一个“明”字使作者笔下的景物染上了一丝明丽的色彩。
D. 作者最后以飞蓬自比,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
15、故事中和“秋”字搭配的意象多数情况下都表达悲凉之意。下列诗句中加点的意象所表达的情感与其他三个意象不同的一项是( )(3分)
A. 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B.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纳兰性德《木兰辞•拟古决绝词柬友》)
C. 湖光秋色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望洞庭》)
D.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李白《秋浦歌》)
16、“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东晋道士,入罗浮山炼丹)。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在当时为李白写下的一首《赠李白》。结合诗句的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14.D(3分)【解析】“以飞蓬自比”不对,应是以飞蓬比喻自己和友人;“表达了好男儿志在四方的豪迈情感”不对,此处借飞蓬表达对分别后各自漂泊无依的想象和伤感。
15.C(3分)【解析】此处“秋月”与“湖光”相映,宁静美好,无凄凉之感。
16.“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东晋道士,入罗浮山炼丹)。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这是杜甫在当时为李白写下的一首诗《赠李白》。结合诗句内容,比较这两首诗在情感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6分)
答案:相同点:两人都表达了对对方深厚的情谊和悲伤的情绪。(2分)不同点:李白的诗句中除了悲伤,还有豪情(答昂扬的情绪或对再度相逢的期待也可得2分)。(2分)杜甫的诗句中还有对李白命运的同情和不平。(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8~9题。
夜①
杜 甫
绝岸风威动,寒房烛影微。岭猿霜外宿,江鸟夜深飞。
独坐亲雄剑,哀歌叹短衣。烟尘绕阊阖②,白首壮心违。
【注】①此诗为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军阀混战,外族入侵。②阊阖:阊阖门原是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天门,后泛指宫门或京都城门,借指京城、宫殿、朝廷等。
8.诗的前两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这些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9.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8. 前两联描写了一幅夔阁秋夜图,陡峭的两岸,强劲的寒风,猿猴在野外哀鸣,大江上鸟儿孤独地飞着,浓黑如漆的夜晚,烛影更显微小。(3分)景物描写呈现出一种凄冷、孤寂的氛围,为下面四句的抒情做了铺垫。(2分)
9. 表达了诗人漂泊无依、年老孤愁的凄冷心境,以及忧国伤时、报国无门的悲愤。(2分)“独坐”表现了漂泊无依的孤独凄凉,“白首”是诗人年老无成的悲叹;烟尘环绕着京城,时局动乱,诗人握剑悲歌,虽有济世之“壮心”,但难以施展,表明其忧国忧民、报国无门的悲愤。(4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8-9题。
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刘长卿
古台摇落后,秋入望乡心。
野寺来人少,云峰隔水深。
夕阳依旧垒,寒磬满空林。
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
(注)安史之乱发生后,刘长卿长期居住的洛阳(今河南洛阳)被攻占,诗人被迫南奔至扬州(江苏扬州)一带,曾秋日登高吴公台,写下了这首吊古之作。
8、诗的颔联和颈联写了怎样的景象?请简要赏析。(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颔联写的是近景和远景。近处野游人迹罕至,可见寺之隐僻,远处云白峰隔,层层掩映,可见山的深远。颈联:以夕阳衬旧垒,以寒磬衬空林,旧日辉煌的场所如今是衰草寒烟。这四句有声有色,有物有景,构成了一幅完整而又凄清的画面。(答借景抒情、融情入景等亦可)
9、惆怅、感伤之情。对南朝昔盛今衰的惆怅,对当今安史之乱造成的荒凉破败之景象的感伤,抒发了作者对江山依旧而人物不同的感慨。(或抒发了个人的漂泊流离之苦及忧国忧民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E.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15)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析之。
(14)DE
D项虚实结合不妥,都是描写眼前所见之景;E项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情.故选DE;
(15)全诗抒发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首联一“独”字,就点明了作者此时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
译文:
这里竹边有台榭,水边有亭子,风景秀美,环境清幽,不需要随从,独自一人在这里漫步就很好.春天初暖,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经过一番雨冲刷的园林,道路更洁净,显得更幽深;那刚飞出窝的小鸟更显得欢快,鸟啼声此起彼伏,悦耳娱心.这里的风景固然美丽,可惜少了丰满美丽的海棠花;那故乡的海棠花已经辜负了两个寒食没见到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 望 李梦阳
黄河水绕汉边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
注:明代弘治年间,鞑靼屡扰,西北边境多有战事。李梦阳前线犒军,有感而发。
①弢:装箭的袋子。②飞挽:快速运送粮草的船只。
14.下列关于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了诗人登临眺望的地点和时节。水绕边墙,秋雁南飞,扣题的同时也使诗的境界愈见空阔、苍凉。
B.颔联上句描写了作者跨过壕沟追逐野马的场景,表明作者想加入到队伍中,以实现其保国安民的崇高理想。
C.颈联描写了尘土飞扬的黄河渡口和冷月高挂的战场,战前准备的繁忙和战场的冷寂对比,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D.尾联直抒胸臆,着重表达了对唐代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的朔方节度使、封为汾阳郡王的郭子仪的敬仰之情。
E.全诗紧扣诗题“秋望”二字落笔。诗中之景,无不是“望”中所见,无不透出凄清肃杀的秋的气息。
15.本诗是一首边塞诗,作品中哪些方面的内容体现了边塞诗的特点?请简要分析。
(6分)
14.BD (B客子指士兵,野马是尘埃;D着重表达对优秀将领的期盼)
15.①意象(自然景象):黄河、边墙、古渡、战场。②战争场景:战士过壕越沟,纵马驰骋,其快若风,如追野马。将军则全副戎装,弯弓搭箭,满引待发。③情感:对名将的追忆,对战争前途的忧虑,和扶危定倾的期盼。(每点各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诉衷情
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气欲重阳。远村秋色如画,红树间疏黄。
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凭高目断。鸿雁来时,无限思量。
这首词写于宋仁宗宝元元年作者四十八岁时,当时他从参知政事贬为外官已有六年。
14.下列对这首宋词的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5分)
A.词的起句“芙蓉金菊斗馨香”选取了芙蓉、黄菊竞相绽放、争香斗艳的景致,体现了“重 阳”到来的季节特征。
B.上片的“天气欲重阳”则是更进一步点明了节气,直言重阳将至,为后文的登高写景与抒怀做出了合理的铺垫。
C.下片起首三句,画卷舒展于天地之间,意境旷达又略带感慨情绪,景象描写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
D.下片的“鸿雁来时,无限思量”写登高遥望,看到鸿雁飞来,引起有家难归的忧愁,揭示了景和理的关系。
E.这首词通篇以写景为主,通过对重阳节时登高所见的描写,表现了作者闲适中略带感慨的情绪。写得极富情致。
15.本词在写景方面很有特点,结合全词从两个角度进行赏析。(6分)
14.C D (选对一项给2分,全选对给5分)。(C “由上片的动态描写转为静物刻画”错,上片是静物描写,下片是动态景物刻画。 D“景和理的关系”错,应当是情景相生的关系。)
15.(6分)
①景物色彩浓淡相宜。上片选取木芙蓉、黄菊、红树等景物,色彩鲜明,体现了盎然游兴,
下片的"流水淡,碧天长,路茫茫"写出水天澄碧的淡雅,相映成趣,写出了诗人隐约的伤感。
②观察角度富于变化。上片先写近景,再写远景,由近及远;下片从陆上写到水上,从地面写到天上。近观、远视、仰望相结合。(也可以从“视觉嗅觉相结合”角度答题)
③巧妙运用修辞手法。“芙蓉金菊斗馨香”运用了拟人手法,的修辞手法,“远村秋色如画”是 比喻,景物描写生动形象。(答出两点即可,其它答案合理可以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14 ~15题。(11分)
终南别业
【唐】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表述了诗人自己进入中年以后即开始厌倦尘俗的情绪,晚年归隐于终南山边。
B.颔联表达了诗人经常独自游山赏景的情形。“每”即“常常”,“胜事”指山中美景。
C. 颔联中“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自知”,又写出诗人欣赏美景时的乐趣。但一个“空”字又透露出来诗人因同调无多,兴致来时,惟有独游的消极、悲观、失望之情。
D.尾联写了诗人偶然遇见山林中的一位老者,与之谈笑言欢,竟不舍得让老人回家。
E.这首诗没有描绘具体的山川景物,重在表现诗人隐居山间时的心境。语言平白如话。
15.这首诗的颈联“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深为后代诗家所赞赏,请结合诗意分析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6分)
14. (5分)C D
(C项“空”字透露出来的不是消极、悲观、失望之情,而是那种自得其乐的闲情逸致。可谓“空”字不空、词“空”意丰。王维运用“空”字的诗句还有:“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等等。D项七、八句是说作者在山中偶遇林叟,与之谈笑,自己忘了归期。 对1个给2分,两个全对给满分)
15.(6分)答案示例:①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闲适的心境,以山水为乐,从容淡泊的情感。②诗人随意而行,不知不觉,竟走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下来,看那悠闲无心的云兴起漂游。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写出了隐居山林所见景色的安逸与美好。③突出了作者闲适怡乐、随遇而安的心境,表现了诗人恬淡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风采。(情感总说2分,结合诗句理解2分,分析表达出的心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5题。
早秋山中作
【唐】王维
无才不敢累明时,思向东溪守故篱。
岂厌尚平婚嫁早,却嫌陶令去官迟。
草间蛩响临被急,山里蝉声薄暮悲。
寂寞柴门人不到,空林独与白云期。
【注】①这首诗疑作于王维四十多岁的时候,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②尚平,字子平,东汉朝歌人。为子嫁娶毕,即不复理家事。后用为不以家事自累的典实。③蛩,蟋蟀。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无才不敢累明时”写出了诗人的谦虚,他认为自己没有才华,就不拖累圣明的时代了。
B.诗歌通过“故篱”“蝉声”“柴门”“空林”“白云”等意象,交待了诗人生活的山林田园环境。
C.诗歌符合律诗对对仗的要求,颈联中“草间”对“山里”,“蛩响”对“蝉声”。整齐匀称,节奏鲜明,富于音乐美。
D.颈联从听觉的角度来描写临秋的蟋蟀响急,薄暮的寒蝉声悲,照应题目,写出了早秋山中的安静空寂,给人一种萧索落寞的感受。
E.全诗运用多种艺术手法描写景物和传情达意,如反语,用典,以动衬静,渲染,比喻等。
15.全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AE(A诗人没有自认为没有才华E没有比喻)
15.①对自己不被知遇的抱怨。首句说自己“无才不敢累明时”,是谦词反语,埋怨自己满腹才华,却不被知遇重用。②对仕途世事的厌倦,对隐逸生活的向往。颔联两个典故,表明诗人与尚子平、陶渊明一样的意欲归隐山林的思想,而且归隐之心非常迫切③理想落空、独守山林生活的些许落寞。颈联的环境渲染悲凉的氛围,烘托悲戚的心境,尾联的“寂寞”“空”“独”更是直接点出了这种情感。(每点2分,一共6分)(如果第三点答闲适的田园生活的惬意。每天在林中散步,独与白云相伴,如闲云野鹤一般,充满幽居的情趣。可酌情给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