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3.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1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
【答案一】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答案二】“明”和“出”。“明”意为明亮,雨后新晴,田野外银白色的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鄰鄰,更加明亮夺目;突出河水的清澈透亮。“出”意为“冒出、现出”,化静为动,远处碧色的峰峦,在群山的身后冒出来,让人惊奇。突出了雨后新晴,空气的清新澄澈。景色迷人。
14.(1)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2)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13.
试题分析:(1)诗的么三联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2)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 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小题1】“点”或“破”;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借古讽今、抑扬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词句注释①簌簌:花落的声音,堕:悠然落下的样子。②系缆:代指停泊某地
③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
【白话译文】
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①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__正不阿,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不久便被诬“坐赃”下狱。永隆元年(680)八月,骆宾王遇赦出狱。此诗大约写于次年冬春之际诗人送别友人之时。②燕丹:燕国的太子,丹。
18.诗中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18.用典,以在易水与燕太子丹诀别怒发冲冠的荆轲义无反顾启程刺秦王的典故,表现了对荆轲轻生重义、不畏强权的敬仰之情,为全诗营造告别友人营造慷慨激扬的气氛,照应标题,点明送别地点易水。
19.“寒”字,语义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春之际,北方的河水是如此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奇功不就的荆轲肃然起敬、无限缅怀之情。诗人面对着历史见证的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犹在,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第三,“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作用。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切记空洞。“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首先确定“炼字”,然后分析理由。“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路六诗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系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子棉。
剑南春色迎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1)不分:嫌恶之义。 (2)生憎:偏僧,最憎。
(1)结合首联与颔联,简析作者送路六内心悲愁原因。
(2)诗中风光是明艳的,而作者偏说“不分”“生憎”,此诗运用何种手法?请简析。
(1)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后会无期
(2)以乐景写哀情,本诗通过火红桃花,柳絮等景物描绘剑南的春色,反衬作者送别友人时无尽的哀愁。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前两联在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回忆往事,诗人与路六自童年离别后四十年没有联系。第二层写现实,相逢“忽漫”,不期而遇。第三层写未来,想象此时离别之后,不知何处相逢。而这三层内容,显然都是引发作者悲伤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艺术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多样的,但从题干的提示和全诗表达情感的需要看,最主要的应是“乐景衬哀情”。注意结合诗句将“乐景”和“哀情”的思想内容概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文后各题
出塞(其二)
王昌龄
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城头铁鼓声犹振,匣里金刀血未干。
13.试分析诗歌第二句中“寒”字的妙处。
14.全诗刻画了怎样的主人公形象?并简要分析是如何刻画的。
13.“寒”字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
14.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全诗不着一语直写人物,而是通过玉鞍战马、带血战刀的侧面描写及城头战鼓、月下沙的烘托渲染来刻画将军的形象。
【解析】
13.
试题分析:该题考查古诗词的练词练字能力。这种题型可以从该词使用的手法,表现的内容及特点,表达的效果等几个方面来分析。“寒”字是写字面写月夜之冷,同时也暗示了战事持续之长,表达效果是写出了战场的空旷寒冷,突出了战争之惨烈。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分析人物形象,先概括诗中的人物形象,结合诗句或重点词语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可翻译诗句,表明人物在诗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诗中刻画了一位威武自信、浴血沙场、豪情盈怀、不畏牺牲、英勇善战的将军形象。后一问是如何刻画的,也就是要从写人的手法角度来分析。该诗中并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形象,而是写玉鞍战马、带血战刀,这是侧面表现人物,城头战鼓、月下沙是环境描写,环境描写能够烘托人物形象。将上面几点归纳概括即可。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文后各题。
葛溪驿①
王安石
缺月昏昏漏②未央,一灯明灭照秋床。
病身最觉风露早,归梦不知山水长。
坐感岁时歌慷慨,起看天地色凄凉。
鸣蝉更乱行人耳,正抱疏桐叶半黄。
【注释】
①皇祐二年(公元1050年)秋天,诗人从故乡江西临川赴杭州,途经弋阳葛溪驿,写下这首诗。这时,诗人正患着病,身体十分虚弱。
②漏,古代计时器。
13.诗的结尾写蝉声嘈杂,诗人心情烦乱。诗人为什么心“乱”?请结合诗句,具体说明。
14.从全诗看,诗人是运用哪些表达技巧来抒发自己情感的?请简要分析。
13.(1)身在病中;(2)思念故乡;(3)感慨时世,好感时伤世,忧时忧民忧国(4)飘泊天涯或独宿驿馆;(5)秋景凄凉(每点一分)
14.(1)直接抒情,二、三联直接抒发夜宿所感;(2)借景抒情,首联描写葛溪驿的环境,营造氛围;尾联以黄叶、鸣蝉衬托自己的心境。(观点一分,分析两分)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思想内容。所以要分条筛选。题目给出4分,可从四个方面找出。病身、归梦、岁时、凄凉、行人、疏桐等字眼显示出诗人一人在外,孤独并且身感病痛,感概往事,心烦意乱。首联落笔就从情上布景。“缺月昏昏”是诗人仰视窗外之所见。行役之人每于独眠客舍之夜最易萌生思乡之情。而天公不作美,今夜悬挂于天庭的,意是半轮“缺月”,且月色“昏昏”.“漏未央”是诗人侧耳枕上之所闻,“未央”两字,不仅暗示入夜已深,且摹写诗人对漏声的敏感与厌烦心情如见。更兼一灯如豆,忽明忽暗,独卧秋床的诗人辗转反侧可想而知了。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尾联中“行人”实即诗人自指,诗人挨到天明,重登征途,顾视四野,仍无可供娱心悦目之事,惟有一片鸣蝉之声聒噪耳际。全诗以作者的深情敏感为契机,抒写了强烈的忧国忧家的感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在抒情方面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二、三两联直抒胸臆,而首联尾联的缺月、鸣蝉、桐叶等意象则营造寂寥凄清的氛围,衬托出烦乱心境。颔联直接叙写羁旅的困顿和抒发乡思之愁。颈联另出一意,写忧国之思,将浓郁的乡思、天涯倦怀、病中凄苦及深切的国事之忧融为一体,似直而曲,有含蓄不尽之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春中田园作
王维
屋上春鸠鸣,村边杏花白。
持斧伐远扬①,荷锄觇②泉脉③。
归燕识旧巢,旧人看新历。
临觞④忽不御,惆怅远行客。
【注】 ①远扬:高处和长的枝条。②觇:观察。③泉脉:地层下伏流的水源。④觞:酒杯
(1)诗人在诗歌前六句中借助哪些意象,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
(2)在写法上结尾两句与前六句有何不同?请用散文化的语言写出尾联的意思。
(1)诗人借助斑鸠、杏花、泉脉、归燕、故巢以及人(的活动)等意象,表现了浓郁的春天气息,诗中无论是人还是物,似乎都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
(2)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些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这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解析】
(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赏析诗句能力。解答此类题,先通读诗词,整体上把握诗句内容主旨和情感,然后根据题目回归诗词,找到要鉴赏的诗句仔细阅读,结合诗句的内容进行赏析即可。答题时,首先指出诗句所写的意象,然后描述这些意象构成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最后说说画面给人什么样的感觉,或者诗人借助画面表达了什么样情感。本题,首先找出诗歌前六句中的意象“春鸠”“杏花”“泉脉”“归燕”“旧巢”,再回答描绘的景象—满怀憧憬,展望和追求美好的春天。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考点,能力层次为D.解答此类题,先通读诗词,整体上把握诗句内容主旨和情感,然后根据题目回归诗词,找到要比较鉴赏的诗句仔细阅读,结合诗句的内容从表达技巧方面进行对比赏析即可。本题,侧重“鉴赏评价”能力的考查。尤其要注意 “表达方式”,再用“散文化的语言”译出尾联。答题时,一定要结合具体内容指出其表达技巧的不同。前六句是描写诗人看到的春天景象,结尾两句则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诗人觉得这春天田园的景象太美好了,很想开怀畅饮,可是对着酒又停住了想到那些离开家园作客在外的人,无缘享受这与领略这种生活,不由得为之惋惜,惆怅。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原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一15题。
枕上作①
陆游
萧萧白发卧扁舟,死尽中朝旧辈流。
万里关河孤枕梦,五更风雨四山秋。
郑虔②自笑穷耽酒,李广何妨老不侯。
犹有少年风味在,吴笺③着句写清愁。
注:①这首诗写于宋宁宗庆元六年(1200),此时陆游被罢官回山阴家居十几年,已是七十六岁的高龄。
② 郑虔,文才很高,诗、书、画曾被唐玄宗赞为“三绝”,但生活贫困而嗜酒。
③ 吴笺:吴地所产之笺纸,常指书信。
14. 下列关于这首诗的分析与理解,不合理的两项是()()(5分)
A. 诗人的山阴故居,乃水乡泽国,家中备有小船,他卧于舟中,想起在朝为官的旧友都已作古,不禁心 生感慨。
B. 额联写秋风秋雨声惊醒了诗人的美梦,把他从梦寐以求的万里关河之境拉回到束手无为的咫尺小舟之中。
C. 颈联写诗人梦醒后叹息郑虔有才却生活困顿,李广功高却难以封侯,表达怀才不遇、功业难成的愤慨 之情。
D. 尾联诗人笔锋一转,回忆少年时代自由自在,不识人间愁苦滋味,只在精美的信笺上写些多愁善感的 词句。
E. 全诗结构严谨,首联中之“卧扁舟”,对上而言,紧承诗题《枕上作》之“枕上”,对下而言,开启 “孤枕梦”的出现。
诗人罢官还乡,其情感异常复杂,诗人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相关诗句分析。(6分)
14. C D (C从自笑、何妨可以看出诗人内心的坦然、达观D尾联不是回忆,而是说自己今天依然有年轻时 的心情)
15(1)众多老友辞世的悲伤。从“死尽”句可以看出诗人的痛心
(2) 恢复沦丧故土的热望。从梦中“万里关河”可以看出
(3) 不能再战沙场、国土沦丧的痛苦。从“五更风雨四山秋”所渲染的悲凉气氛可以看出
命运坎坷但依然坦然、洒脱。从颈联“自笑” “何妨”可以看出。
五、诗歌鉴赏(共5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
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
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 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末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元人胁迫至燕京,__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
15、(1)诗中小孤山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
(2)简析“危似孤臣末世难”中“孤”字的妙处。(3分)
五、15.诗歌鉴赏 第(1) 题2分,第(2)题3分,共5分
(1) 此诗托小孤山以言志,表达了诗人尽管身为孤臣、时处末世,也要勇猛坚毅、杀敌报国的壮烈情怀,以及自己能够力挽狂澜、取得抗元胜利的坚定信念。
(2) ①小孤山的“孤”与孤臣的“孤”,字面相应,联想自然。
②小孤山砥柱中流的地理特征与诗人砥柱中流的壮士情怀相应,托物而言志。
③偶然存留的孤山与末世仅存的孤臣相应,暗指南宋末年抗元将帅严重匮乏,比喻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