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杜 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
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 。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远。
12.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3.这首诗的第三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从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
12.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13.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考点: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宋 中①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释】①宋中:地名,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5.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15.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色描写,营造凄凉、惨淡意境,为全诗奠定惨淡、悲凉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之景的描写。
16.相同点:都写山、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情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作用一般是奠定文章的基调,引出下文。答题时具体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都有人与物的交流。不同的是“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是说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而李诗“相看两不厌”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6.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17.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方法总结:本题有两问,答题时不要遗漏问题。
1.概括写景特点要抓意象、用术语。
2.分析写景的作用既要关注景物自身的作用,还要概括结构上的作用,分析要全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1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5.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1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为考查诗歌意象。本题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解答时一般指出具体意象,再用这些意象构建诗人眼中的画面。最后得出诗人眼中画面的寓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后两句表现的作者的情怀,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之情自然流露;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
15.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3.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1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
【答案一】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答案二】“明”和“出”。“明”意为明亮,雨后新晴,田野外银白色的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鄰鄰,更加明亮夺目;突出河水的清澈透亮。“出”意为“冒出、现出”,化静为动,远处碧色的峰峦,在群山的身后冒出来,让人惊奇。突出了雨后新晴,空气的清新澄澈。景色迷人。
14.(1)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2)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13.
试题分析:(1)诗的么三联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2)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蝶恋花 暮春
苏轼
簌簌无风花自堕、寂寞园林,柳老樱桃过。落日有情还照坐。山青一点横云破。
路尽河回千转舵。系缆渔村,月暗孤灯火。凭仗飞魂招楚些。我思君处君思我。
注释: ①凭杖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
(1)你认为“山青一点横云破”一句中最具表现力的词语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赏析?
(2)词的下片是怎样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小题1】“点”或“破”;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突出了青山的高峻。(言之成理即可)。
【小题2】虚写(或“想象”)朋友路途遥远,孤独寂寞;化用典故(前人诗句)表达与朋友早日重逢的愿望, 表现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解析】
【小题1】
试题分析:此题属于鉴赏语言之“炼字”题,解题思路为:(1)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字面意义和实质意义)或肯定哪一个字(词)更好或该字(词)对突出主旨所起的作用。(2)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这个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句中描摹景象。(3)点出该字(词)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可以从该字(词)在诗中结构上所起的作用考虑。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
试题分析:一些常用的诗歌表现手法,如想象、联想、类比、象征、烘托、对比、渲染、修辞手法、借景抒情、衬托,借古讽今、抑扬等等。在答题时,要反复品读词,整体感悟词的意境,找到一些关键词来理解表现手法的运用技巧。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赏析】词句注释①簌簌:花落的声音,堕:悠然落下的样子。②系缆:代指停泊某地
③凭仗飞魂招楚些:语出《楚辞·招魂》“魂兮归来,反故居些”。此处意思是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1】
【白话译文】
花落声簌簌却不是被风所吹,而是悠悠然自己坠落在地。寂寞的园林里,花木荣枯。似乎有情的落日照耀着客座,高耸的青山仿佛刺破了横云。送者在岸上已走到“路尽”;行者在舟中却见舵已转。今夜泊于冷落的渔村中宵不寐,独对孤灯,唯有暗月相伴。我像《楚辞·招魂》召唤屈原那样,召唤离去的友人。我思念你的时候你也在思念着我吧。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易水送别
【唐】骆宾王①
此地别燕丹②,壮士发冲冠。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①骆宾王,“初唐四杰”之一。唐高宗仪凤三年(公元678年),骆宾__正不阿,以侍御史职多次上疏讽谏,不久便被诬“坐赃”下狱。永隆元年(680)八月,骆宾王遇赦出狱。此诗大约写于次年冬春之际诗人送别友人之时。②燕丹:燕国的太子,丹。
18.诗中一二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两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9.“诗眼”是诗歌中最精练传神的字。这首诗歌的诗眼是什么?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说明判断的依据。
18.用典,以在易水与燕太子丹诀别怒发冲冠的荆轲义无反顾启程刺秦王的典故,表现了对荆轲轻生重义、不畏强权的敬仰之情,为全诗营造告别友人营造慷慨激扬的气氛,照应标题,点明送别地点易水。
19.“寒”字,语义双关,深刻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和现实的感受。首先,“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春之际,北方的河水是如此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对奇功不就的荆轲肃然起敬、无限缅怀之情。诗人面对着历史见证的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犹在,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第三,“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诗人有着远大志向,以“用宾于王”为志,愿洒满腔热血辅佐君王,建功立业造福黎民,然而生不逢时,仕途受挫,寒字写尽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
【解析】
18.
试题分析:此类题一般要从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并分析作用。阐述“志”的内涵或“景”与“情”的关联;概述这种结构技巧的功效。注意在解答技巧的效果时,一定要结合诗句中的关键词具体分析,切记空洞。“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就是写的这件事。“此地”,即诗题中的易水。“壮士发冲冠”,用来概括那个悲壮的送别场面,和人物激昂慷慨的心情,表达了诗人对荆轲的深深崇敬之意。如今在易水边送别友人,想起了荆轲的故事,这是很自然的。但是,诗的这种写法却又给人一种突兀之感,它舍弃了那些朋友交往、别情依依、别后思念等等一般送别诗的常见的内容,而是芟夷枝蔓,直入史事。这种破空而来的笔法,反映了诗人心中蕴蓄着一股难以遏止的愤激之情,借怀古以慨今,把昔日之易水壮别和今日之易水送人融为一体。从而为下面的抒情准备了条件,酝酿了气氛。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炼字,这类题目答题时既要指出该字含义、所用手法,还要注意分析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本题首先确定“炼字”,然后分析理由。“寒”是客观的写景。此诗作于冬天,冬天北方的河水自然是寒冷的。其次,“寒”是对历史的反思。荆轲这样的古代英雄,虽然奇功不就,但也令人肃然起敬,诗人是怀着深切缅怀之情的。荆轲其人虽然早就不复存在了。可这位英雄疾恶如仇、视死如归的英风义概还在,作为历史见证的易水河还在。诗人面对着易水寒波,仿佛古代英雄所唱的悲凉激越的告别歌声还萦绕在耳边,使人凛然而产生一种奋发之情。复次,“寒”也是对现实的概括。诗人于易水岸边送别友人,不仅感到水冷气寒,而且更加觉得意冷心寒。“宝剑思存楚,金椎许报韩”(咏怀)的骆宾王,有着远大志向,他愿洒满腔热血,干一番惊天动地的事业。然而现实是“天子不见知,群公讵相识”(《夏曰游德州赠高四》),生不逢时,沉沦寂寞,诗人心中充满孤愤不平之气,如易水河一样,悠悠不尽。诗人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伟大孤独中,只好向知心好友倾诉难酬的抱负和无尽的愤懑。诗人感怀荆轲之事,既是对自己的一种慰藉,也是将别时对友人的一种激励。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送路六诗御入朝
杜甫
童稚情系四十年,中间消息两茫然。
更为后会知何地?忽漫相逢是别筵。
不分桃花红似锦,生憎柳絮白子棉。
剑南春色迎无赖,触忤愁人到酒边。
注:(1)不分:嫌恶之义。 (2)生憎:偏僧,最憎。
(1)结合首联与颔联,简析作者送路六内心悲愁原因。
(2)诗中风光是明艳的,而作者偏说“不分”“生憎”,此诗运用何种手法?请简析。
(1)久别重逢,乍逢又别,后会无期
(2)以乐景写哀情,本诗通过火红桃花,柳絮等景物描绘剑南的春色,反衬作者送别友人时无尽的哀愁。
【解析】
(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可结合着具体语境分析作答。前两联在内容上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回忆往事,诗人与路六自童年离别后四十年没有联系。第二层写现实,相逢“忽漫”,不期而遇。第三层写未来,想象此时离别之后,不知何处相逢。而这三层内容,显然都是引发作者悲伤的原因。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鉴赏诗歌艺术手法的分析能力。可根据常见的艺术手法类型及用法,结合着具体语句分析作答。颈联所运用的艺术手法是多样的,但从题干的提示和全诗表达情感的需要看,最主要的应是“乐景衬哀情”。注意结合诗句将“乐景”和“哀情”的思想内容概述出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