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文后各题。
春日寻浐川王处士(马戴)
碧草径微断,白云扉晚开。罢琴松韵发,鉴水月光来。
宿鸟排花动,樵童浇竹回。与君同露坐,涧石拂青苔。
13.古人评说马戴,认为“其诗写景最工”。请结合二、三联简要分析本诗写景的巧妙之处?
14.以“涧石拂青苔”收束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13.①反衬(以动衬静)。松涛阵阵、明月翩然、花下宿鸟、浇竹樵童,处处有声,时时有动,就在这一片声音动作中,夜晚的清幽宁静却呈现得淋漓尽致。②远近、高低结合。远处的松林,由高而下的月光,近处的宿鸟,由远及近的樵童,在视角的变化中,山中的空阔幽深得以展现。③视听结合。琴声暂停之后听到松涛阵阵,眼见月光照水、花下宿鸟、晚归樵童、视听结合,整个夜晚显得宁谧幽静。(答出2点,有总有分,即可给满分)
14.①描绘出诗人与朋友坐谈时的清幽环境。②衬托出两人形象以及所谈话题内容的清雅脱俗。③以景结情,言有尽而意无穷,使本诗韵味悠长。
【解析】
13.
试题分析:此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要从多角度考虑,可以从修辞角度,抒情方式角度,表现手法角度来考虑。抒情方式分两类:一类是直接抒情,又叫直抒胸臆;一类叫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结句写景又叫以景结情。表现手法,包括动静相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相结合,以虚衬实,想象,联想,用典,对比,烘托,细节描写,欲抑先扬,欲扬先抑等手法。该题中第二联中静景,第三联是动景。有视觉和听觉,琴声是听觉,其余都是视觉。整首诗中表现的是山中的空阔幽深的景象,写琴声更能衬托山的宁静,以动衬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考查理解诗歌的内容及作用。首先要描绘诗句所写之景画面,有总评句,有具体描写的句子,所表现的特点,表达的情感。景物表达的作用,通常是渲染某种气氛,为全诗奠定感情基调,表达某种情感,除此之处,还可以从结构上考虑与上下文的关系。比如,为下文作铺垫。内容上“涧石拂青苔”描绘出诗人与朋友坐谈时的清幽环境。作用,如此清幽的环境自然能衬托出人物之清雅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文后各题
好事近
(金)赵可
密雪听窗知,午醉晚来初觉。人与胆瓶【注】梅蕊,共此时萧索。
倚窗闲看六花飞,风轻止还作。个里有诗谁会,满疏篱寒雀。
注:胆瓶:指花器。
13..这首词表现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14.这首词是怎样进行景物描写的?请简要分析。
13.“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表现了词人的闲情雅致。而“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
14.①从多种感觉的角度写景。从听觉的角度写雪密,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从视觉的角度写风吹雪飞、雀落疏篱。②动静结合。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动静结合,表现了室内与室外不同的景象。③衬托。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解析】
13.
试题分析:要从全诗的角度理解。并结合诗句分析。通常理解诗歌的情感,要抓住诗题,诗中所写之事,运用的意象,描写的画面,所写的典故,以及直接抒情的词句来考虑。抓住“听窗”“倚窗”等动作以及“闲看”等词语来理解,表现的词人的闲情逸志,“共此时萧索”“满疏篱寒雀”又表露出词人内心的落寞愁情。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写景的手法通常可以从修辞,感官(视听等角度),具体的表现手法(虚实、动静、烘托映衬等角度)等角度考虑。这首诗综合运用了几种手法,有感官角度,有动静结合,有衬托。雪密从听觉的角度写,从嗅觉的角度写梅香,雪飞、雀落疏篱从视觉的角度写。花器插梅枝、满疏篱寒雀是静景;风吹雪飞是动景。以屋内听雪,衬托周围环境的寂静。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杜甫的《登高》,完成文后各题。
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11.“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如果说“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感的话,那么,“不尽长江”则应该是指_______________。
12.赏析“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11.时间的无穷,是历史长河的永不停息的感觉。
12.这四句诗写了风、天、猿啸、渚、沙、鸟、落木、长江八种事物。诗人分别用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落木“萧萧下”、长江“滚滚来”,在短短28个字里,诗人就描写了八种事物,而每种事物都各有各的特征,而这些各有特征的事物很好地传达出了诗人当时的感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解析】
11.
试题分析:把这联上下两句的意思,联系起来总结一下,是互相对比着写的,也有衬托,人的生命越短暂,历史和时间越显得悠久。或者反过来说,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人的生命”,指的是个人的生命。人生倏忽百年,江山万古长青。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2.
试题分析:“风急”二字带动全联,一开头就写成了千古流传的佳句。夔州向以猿多著称,峡口更以风大闻名。秋日天高气爽,这里却猎猎多风。诗人登上高处,峡中不断传来“高猿长啸”之声,大有“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江水》)的意味。诗人移动视线,由高处转向江水洲渚,在水清沙白的背景上,点缀着迎风飞翔、不住回旋的鸟群,真是一幅精美的画图。首联十四个字,字字精当,无一虚设,用字遣辞,“尽谢斧凿”,达到了奇妙难名的境界。颔联诗人仰望茫无边际、萧萧而下的木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江水,在写景的同时,便深沉地抒发了自己的情怀。“无边”“不尽”,使“萧萧”“滚滚”更加形象化,不仅使人联想到落木窸窣之声,长江汹涌之状,也无形中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透过沉郁悲凉的对句,显示出神入化之笔力,确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前人把它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是有道理的。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散去,完成下面题目。
沉醉东风 对酒
卢 挚
对酒问人生几何,被无情日月消磨。炼成腹内丹①,泼煞②心头火。
葫芦提③醉中闲过。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
(选自《元曲鉴赏辞典》)
【注释】:①腹内丹:即“内丹”。宋元之际的dào jiāo 主张以体内的“精”“气”为药物,以“神”去炼,认为这样人就会忘却人间是非和私心杂念。这里借指修养性情。②泼煞:扑灭。③葫芦提:当时的俗语,指稀里糊涂。
15.与曹操的(短歌行)相比,虽然都有“人生几何”的提问,本曲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6.这首散曲的最后两句“万里云山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请对全曲的情感抒发又怎样的作用?
15.这首散曲第一句借用曹操“对酒当歌,人生几何”,但与曹操积极进取的时不我待、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不同,表达的是对人寿易尽、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接下来的一句就是对这一提问的补充,给人以人生易老的惆怅之感,从而为后面由对现实不满而谋求摆脱做铺垫。、
16.这两句,写作者幻想唱着浩歌。进入万里云山,以彻底脱离现实,忘却世事;虽然这种做法会引起旁人的讪笑,但作者置之不顾,依然故我。表达了他强烈的超脱世俗的人生态度。最后二句,表现的形象是放诞不羁的,这样将前文忧郁怅惘转化为潇洒洒脱,从而深化了主旨。
【解析】
15.
试题分析:解题时可以从下一句作者认为岁月岁月无情,时时刻刻,都在消磨着短暂的人生入手,那么首句的“人生几何”表达的是即生命短促的深沉感叹,总之,给人一种人生易老的感觉。与曹操积极进取、急于建功立业的急迫感不同。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先解释尾句:“万里云入浩歌,一任旁人笑我。”我渴望着有朝一日,纵情高歌,进入万里云山,回归到大自然的怀抱里去,任凭你怎样的嘲讽讥刺或不能理解,我也是听之任之,由它去吧。由此看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是超脱世俗的。这种情感和文章开头的借酒浇愁形成对比,表达了一种潇洒的人生态度。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①
杜 甫
去郭轩楹②敞,无村眺望赊③。澄江平少岸 ,幽树晚多花 。
细雨鱼儿出 , 微风燕子斜 。 城中十万户 ,此地两三家 。
[注]①此诗作于杜甫寓居成都草堂时期。 ②轩:长廊。楹:柱子。 ③赊:远。
12.诗的第二联描写了什么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13.这首诗的第三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从景物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谈谈这两句诗的“妙”处。
12.作者写到了春天澄澈浩荡的江水,郁郁葱葱的树木开满了姹紫嫣红的花朵等。营造了开阔而幽静的意境。
13.这两句诗,写细雨轻洒,鱼儿嬉戏于水面;微风吹拂,燕子斜掠过天空。“出”,写鱼儿的欢欣,“斜”,写燕子的轻盈。诗人观察细致入微,遣词自然平易而又精巧生动。诗歌描绘草堂的自然环境,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和优游闲适的心情。
【解析】
12.
试题分析:。“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碧澄清澈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姹紫嫣红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考点: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3.
试题分析: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鱼儿在毛毛细雨中摇曳着身躯,喷吐着水泡儿,欢欣地游到水面来了。燕子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水蒙蒙的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诗人遣词用意精微细致,描写十分生动。“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诗人细致地描绘了微风细雨中鱼和燕子的动态,其意在托物寄兴。这二句诗流露出作者热爱春天的喜悦心情,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叶梦得《石林诗话》云:“诗语忌过巧。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 ,惟微风乃受以为势 ,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
宋 中①
耿 湋
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
旧村乔木在,秋草远人归。
废井莓苔厚,荒田路径微。
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
【注释】①宋中:地名,唐朝“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在此与叛军进行过殊死搏斗,杀敌万人,但最后二人战败被杀。
15.诗歌首联的意境和作用分别是什么?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6.请简要解说诗歌最后一句“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在景物描写上的相同点和在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15.首联通过对宋中暮色四合、白骨稀少的景色描写,营造凄凉、惨淡意境,为全诗奠定惨淡、悲凉基调。引出下文对宋中苍凉、寥落之景的描写。
16.相同点:都写山、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不同点:耿诗表现的是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悲凉情怀;李诗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结合《独坐敬亭山》的前两句,回答体现了诗人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情感亦可。
【解析】
15.
试题分析:“日暮黄云合,年深白骨稀。”首句点出时间,渲染日暮时分,黄云四合的惨淡景象,作用一般是奠定文章的基调,引出下文。答题时具体作答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唯馀近山色,相对似依依”与李白的“相看两不厌,唯有敬亭山”都有人与物的交流。不同的是“唯余近山色,相对似依依。”是说眼前已是满目疮痍,只剩下附近的山峦,与我相对无言,似有无限深情。这两句表现出诗人对青山不改,人事全非的无可奈何的万般愁怀。而李诗“相看两不厌”表现的是物我两忘、怡然自得的情感。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金陵望汉江
李 白
汉江回万里,派作九龙盘①。
横溃豁中国,崔嵬飞迅湍。
六帝沦亡后②,三吴不足观③。
我君混区宇,垂拱众流安。
今日任公子,沧浪罢钓竿④。
【注】①派:河的支流。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很多支流。②六帝:代指六朝。③三吴:古吴地后分为三,即吴兴、吴郡、会稽。④这两句的意思是,当今任公子已无须垂钓了,因为江海中已无巨鱼,比喻已无危害国家的巨寇。任公子是《庄子》中的传说人物,他用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钓起一条巨大的鱼。
16.诗的前四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诗中运用任公子的典故,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这四句描写了江水万流横溃、水势浩瀚、气势宏大的景象。
作者以此为下文颂扬盛唐天下一家、国运兴盛积蓄气势,有利于突出诗的主旨。
17.①作者以水无巨鱼代指世无巨寇,表达了对大唐一统天下、开创盛世伟绩的歌颂;②作者自比任公子,觉得在太平盛世没有机会施展才干,不免流露出一丝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失落。
【解析】
16.
试题分析:诗的前四句寓情于景:汉江延绵曲折长达万里,分作九条支流就如同九条巨龙盘踞。江水四溢,泛滥于广大中原地区,波涛汹涌,迅疾奔流。写出了远去的汉江气势浩大,特别是三、四句用江水泛滥造成的巨大影响和损失来写前朝国运不兴,为歌颂当下盛世蓄势。
方法总结:本题有两问,答题时不要遗漏问题。
1.概括写景特点要抓意象、用术语。
2.分析写景的作用既要关注景物自身的作用,还要概括结构上的作用,分析要全面。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
试题分析:题目不仅指出了用典的表达技巧,而且还指出具体典故。答题时只要指出用典在主题情感上的表达作用即可。首先阅读注释,了解任公子的典故。典故中的人、事、物具有比喻意义:“任公子”代表贤臣良将,“垂钓”指平定叛乱,“巨鱼”比喻危害国家的巨寇,“很大的钓钩和极多的食饵”喻指费很大的力气。再联系诗歌语境,把握思想情感。六代的帝王沉寂沦亡之后,三吴已没有了昔日之盛,无足称赏。本朝圣明之君统一天下,垂衣拱手,无为而治。今天的任公子,已不需要沧海垂钓而罢竿了。然后结合背景,知人论世。当时的唐王朝正处在开元盛世之时,天下一统,海天清晏。诗中反用“任公子东海钓巨鱼”的典故,来表达作者江汉宁静、地无巨寇的社会理想。但盛世之下,诗人空有大才却无用武之地,不免徒增伤悲。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军城早秋
严武
昨夜秋风入汉关,朔云边月满西山。
更催飞将追骄虏,莫遣沙场匹马还。
【注】严武(726-765):字季鹰,华州华阴(今属陕西)人。曾任成都尹、剑南节度使,广德二年(764)秋率兵西征,击败吐蕃军队七万多人。
15.诗的前两句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有什么寓意?
1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15.晚秋、秋风、汉关、寒云、冷月、西山,诗的前两句描绘的是一幅初秋边关阴沉凝重的夜景。寓意边境局势的紧张。
16.诗的后两句表现了作者作为镇守边疆的将领,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情怀。第三句写部署奋力出击,显示昂扬的斗志;第四句写全歼敌军的决心,显示必胜的信心。
【解析】
15.
试题分析:本题为考查诗歌意象。本题是对诗歌意象的考查。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也就是融入诗人思想感情的“物象”,是赋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简单地说就是借物抒情。解答时一般指出具体意象,再用这些意象构建诗人眼中的画面。最后得出诗人眼中画面的寓意。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后两句表现的作者的情怀,诗的一、二句景中有情,显示出主将准确地掌握了时机和敌情,这就意味着已经居于主动地位,取得了主动权,取得了克敌制胜的先决条件,这一切正预示着战争的顺利,因而,胜利也就成了人们意料中的结果,斗志昂扬,坚信必胜的豪迈之情自然流露;读到三、四句非但没有突兀、生硬之感,反而有一种水到渠成,“更催”二字暗示战事已按主将部署胜利展开。两句一气而下,笔意酣畅,字字千钧,既显示出战场上势如破竹的气势,也表现了主将刚毅果断的气魄和胜利在握的神情。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 D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②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③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逋逃,此处意为逃避战乱。③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诗的颔联是怎样描写“野泊”所见之景的?请简要分析。
15.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14.
15.
【解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考查赏析表达技巧的题目,此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先指出所用表达手法,再结合文本内容具体分析,最后点出其表达效果。表达技巧包括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和篇章结构等。表达技巧的一般答题思路是:准确地判定的手法,然后对手法进行解说,最后指出表达效果。而表达效果的表述应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内容本身,一是所表达的情感。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
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两题。
新晴野望 王维
新晴原野旷,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注:氛垢:尘埃。
13.第三联上下两句中最精炼传神的分别是哪 一个字?请简要分析。
14.尾联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3.
【答案一】分别是“明”和“出”,充分显示出雨后的“新晴”,诗人极目“野望”所见的景色:田野外河水上涨,在阳光照射下“白水”波光鄰鄰,比平时更加明亮夺目;雨水冲洗后的群山,在太阳照耀下“碧峰”秀出,更加富有层次。
【答案二】“明”和“出”。“明”意为明亮,雨后新晴,田野外银白色的河水,在阳光照射下波光鄰鄰,更加明亮夺目;突出河水的清澈透亮。“出”意为“冒出、现出”,化静为动,远处碧色的峰峦,在群山的身后冒出来,让人惊奇。突出了雨后新晴,空气的清新澄澈。景色迷人。
14.(1)尾联写了农忙时节,农人全家在农田里忙于耕作的景象。(2)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是:再一次突出表现“新晴”这一诗题,因为“新晴”人才能看到农人们“倾家事南亩”的景象。给前面所绘的一幅静态画面平添无限生机,使整幅画面活了起来。
【解析】
13.
试题分析:(1)诗的么三联描写了一幅美丽的景色,开阔的原野,恬静的村庄,清亮的溪流,兀立的山峦,这些在雨水洗涤下为之一新的景象,错落有致地分布在画面上,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明暗,意境清幽。然而,这样一幅画,虽然秀美,却总显得有些空旷,缺乏生机。于是,诗人在最后两句,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这两句诗对仗工整,音韵优美,“明”、“出”二字用得尤其巧妙。“明”在这里是形容词用作动词,在雨后阳光的照耀下,溪水兀自明亮着,晃人眼目。与“明”相对应的“出”,将山峰拟人化了:远处碧色的峰峦,就仿佛一个个调皮的孩子,突然出现在群山的身后,让人惊奇。(2)初夏正是农忙季节,收割麦子、播种秧苗都在这个时候。而此时正值雨过天晴,农民们自然更要抓紧这有利的时机,倾家而出,到田地里劳作。农家人忙碌的身影,顿时给田野平添了无限生意。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解析:这样的结尾,虚写一笔,却使整个画面都生动了起来。诗人笔下的田园风光,不仅景色秀美,而且有着浓郁的生活气息,充满诗情画意,一片祥和安乐。这首诗基调明朗、健康,表现了诗人爱自然、爱田园、爱生活的思想感情。诗人对自然美有敏锐的感受,他善于抓住景物特征,注意动静结合,进行层次分明的描绘,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考点:鉴赏诗歌的结构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