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苜。

漠漠水田飞白鹭,昉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王维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就作宁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B. 古代诗歌中喜欢使用“空”字。本诗中的“空”字和“夜静春山空”“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 “空”字营造的意境相同,都表现了春日景色的美好。

C.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D.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

E. 村野老人和诗人因为位次而起争执,内心不快的诗人想向自然寻找慰藉,但海鸥却不愿亲近诗人。这成了诗人隐居生活的一大遗憾。

18.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试着从绘画美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17.BE

18.(1)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此为动;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

  (2)声色结合:“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白鹭、黄鹂、浓绿的夏木,色彩鲜明。

  (3)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这几个“空”字营造的意境不相同;E项,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野老)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行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

18.试题分析:注意从“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运用叠词”的角度分析,首先答出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赛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①国,还向朔方②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③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④,犹是一书生。

[注] ①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②朔方,汉代所设的边郡,在今内蒙古。③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④班定远,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功封定远候。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用“忽闻”两字写出了惊讶,又用“天上将”来写将军的不凡,为下文军民一致他再次出征边塞作铺垫。

B. “黄金装装战马”以下六句,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将军再度出征边塞沙场征战的情景。

C. 诗人巧用动词,如“集”、“开”、“列”等,来描写军阵场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D. 第九、十句的景物描写,以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来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军队高昂的士气。

E. 全诗运用了夸张、比喻以及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9.BD

20.①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②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解析】

19.试题分析:B项,“具体描写”错,这里是想象将军出征边塞的情景。D项,“战斗的激烈悲壮”错

20.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后面的注意总结概括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后面的注意总结概括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关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描绘了夔地露冷枫丹的景象,露是“玉露”,树是枫林,色彩明艳富丽,定下全诗明朗的基调。

B. 颔联之景为虚写,波浪滔天,风云匝地,是指吐蕃入侵,边关吃紧的时局,表现了诗人前途未卜的处境和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

C. “丛菊两开他日泪”由景物触动情思,“两开”一语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更添悲情,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以景结尾,关合全诗。

E. 本诗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意境开阔,诗人把最深刻的情感融会进去,使景物也有了生命,达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AB

18.(1)羁旅漂泊之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去年对丛菊落泪,今年又对丛菊落泪,足见羁留夔州的漂泊悲苦。(2)孤寂思乡之情。“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系故园。尾联写传来女子的砧杵声,也足见其思念之情。(3)忧国伤时之情。全诗借景抒情,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颔联写景物也寓时事,在景物描绘中表达诗人对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忧思。“故园心”也指思念长安之心。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色彩明艳富丽有误,首联意境主要是萧索凄凉的;全词的感情基调也是伤感悲凄的;B项,“虚写”错误,应为实景,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暗指了当时的时局。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汉宫

胡曾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昭君怨

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1)应四星(2)。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3)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注】(1)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这里泛指后妃居住的宫殿。(2)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3)从:从来。

17.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胡诗中,虽然远赴匈奴是王昭君的主动选择,但是想到此次离开家乡可能会一去不回,昭君心中还是有太多不舍,因此才在西风中哭泣。

B. 胡诗的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玉箸”一词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昭君的哀伤,“红粉”一词用了借代的手法强化了昭君纤柔的女性特征。

C. 白诗的首联正面赞美了王昭君的风姿和容貌,认为她的美丽达到了十分的程度,在整个后宫中应该无人能及,为下文论述她没有受宠做铺垫。

D. 白诗颔联用“只得”“何曾”两个词写出了昭君只是被选进了宫,却未能受宠,表达了对昭君没有成为汉朝皇帝宠妃的惋惜之情。

E. 白诗颈联中“迷图画”一句道出了昭君未能受宠、最终流落匈奴的根本原因;画师失职,没有将王昭君的惊人美丽展示出来。

18.两首诗的作者批评的内容有何不同?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 .BC

18.胡诗批评的是无能的将军(或:胡诗批评的是皇帝处事不公);为何将军们封为万户侯,却让一个弱女子去出塞和亲。白诗批评的是皇帝昏聩不明(或不讲恩义);从“知屈那教配虏庭”或“自是君恩薄如纸”回答都可以。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在胡诗中远嫁匈奴并非王昭君的主动选择;D项,主要不是表达对昭君的同情,“何曾”二字明显表现出诗人对皇帝的不满;E项,王昭君被疏远的根本原因在皇帝,而不在画师。

18.试题分析: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1)

孟浩然

逆旅(2)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3)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4)一相悲。

【注】(1)张八子容,即张子容,排行第八,是作者同乡好友,作者来此游历之前,曾赴举不第。开元二年冬天,孟浩然来此游历,与张子容相遇(当时张子容被贬为乐清尉),好友结伴游赏,遂有此诗。(2)逆旅:旅馆。(3)廨宇:官署,衙门。(4)失路:比喻不得志。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逆旅相逢处”,照应标题,点明了诗人与朋友张子容相遇的具体场所,叙事中寓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

B. “江村日暮时”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思乡情怀。

C.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写出了诗人与旧友饮酒、题诗,有群山为伴,有孤屿相陪,高标异韵,超凡脱俗。

D. “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描写景物,用笔奇特,着力刻画偏远、荒僻之状,以荒凉景象反衬相聚的欢乐。

E. 全诗短短四十字,有记叙、有写景,有抒情,情融于景,诗人将微妙心绪寓于诗中。

18.“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7.BD

18.(1)对万里之外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2)科场失意的寥落惆怅之情;(3)对故乡好友张子容被贬的理解与同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都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思乡情怀”错,“江村日暮时”是说在乡愁最浓的日暮时分,作者与同乡故知相逢,表现人间充满真情的一幕。D项,“以荒凉景象反衬相聚的欢乐”错,这里荒凉之景寓有诗人对朋友被贬的同情.

18.试题分析:“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是他俩当日游览江心孤屿情景的如实记叙。当时的孤屿是十分荒凉的,岛上几乎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物,更谈不上什么茶楼酒馆了。他俩游览孤屿的目的,主要是去领略周围群山的景色,同时借以追寻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游踪屐迹。 “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是指张子容所在乐成官舍,僻处海滨,人烟荒凉。“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孟浩然为自己才华正茂的同窗好友,被谪迁至远离故乡而且是如此荒僻的乐成,深表同情和惋叹。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7.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直点秋景。一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

D. 尾联进一步把秋思写足。寒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不胜悲凉。“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E. 全诗因秋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四句承接一二句;触景伤怀,五六句转七八句。起伏回环,回肠荡气。

18.“‘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结合你对杜甫《登高》中对“万里悲愁常作客”中“秋”的理解,你认为本诗中 “悲秋”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17.BC

18.(1)秋天的阴沉萧森的悲凉氛围;(2)诗人的时光易逝,人生迟暮、岁月蹉跎之忧感;

(3)诗人的孤独抑郁;(4)诗人的故园之思;(5)诗人的国家残破之伤痛。

【解析】

17.试题分析: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颔联不是联想的手法,是虚实结合的手法。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开不是双关字,选项中理解有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作答为,文中的秋有如下内含:秋天的阴沉萧森的悲凉氛围;诗人的时光易逝,人生迟暮、岁月蹉跎之忧感;诗人的孤独抑郁;诗人的故园之思;诗人的国家残破之伤痛。

古代诗歌阅读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2.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该联是如何统领全诗的?请简要分析。

13.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2.拟人,用“议”字赋予浮云以人格化,仿佛云朵在谈论天气一般,“阴晴”两字统领全诗颔联写“阴”:写出了雨季到来,雨湿荷叶,微风吹拂,沾湿衣袖的景象。颈联写“晴”:雨过天晴,喜鹊欢快的叫了起来,波平如镜,有鸥鸟在尽情嬉戏的景象。

13.:描写了充满生机、生动活泼的景象。作者写出了雨后阳光普照,喜鹊高歌,鸥鸟嬉戏的场景.诗人行走于山间,看到到山间细雨迷蒙、静噪不同、风景宜人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的心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浮云在空碧”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这十个字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讲: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些什么呢?忙于“议”,“议”什么呢?“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感受。“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下起雨来了;“雀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太阳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写天气,往往用拟人化手法。)

13.试题分析: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首联的意思。

(2)本诗尾联说“欲有问”,作者想要问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

评分细则:木落:树叶飘落/凋落/凋零等;雁南渡:大雁南飞;北风:北风萧瑟/猛烈(补充合理即可);江上寒:江上寒冷。

(2)诗人借孔子问津的典故,表面写迷津问路,实际表达了一种迷惘矛盾的心情。诗中颔联写诗人思归,尾联末句又说前途渺茫,其实诗人是在问出仕与隐居如何抉择。

补充答案:诗人表面上是问:回乡之路在何处,但“平海夕漫漫”,回乡无望,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而深层次上,诗人是问自己的前程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沦落飘零,前途渺茫的感慨。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句内容概括的题目,注意补充意象,理清意象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表层的和那一“表面写迷津问路”和深层的含义“实际表达了一种迷惘矛盾的心情”“在问出仕与隐居如何抉择”。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 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 日出之后,“欺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 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勾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晚景。

17.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6.CE

17.《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鱼,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由低沉转入昂扬”错。“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E项,“山水晚景”错,本诗写的是“由夜而晨”的景。

1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分析诗歌中的渔翁是怎样的形象,然后才能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要表达的情感。“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再联系诗人的遭遇,“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此时的柳宗元会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渔翁》袒露了隐于淡逸情调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诗人最后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分析诗歌中渔翁的形象,然后再结合注释中对于诗人遭遇的介绍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