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面小题。
送虢州王录事之任
独孤及
谓子文章达,当年羽翼高。
一经俄白首,三命尚青袍。
未遇须藏器,安卑莫告劳。
盘根倘相值,试用发硎刀。
2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从题目来看,这是一首送别诗,然而本诗自始至终没有一句直写离情别绪,而送别之情却蕴含其中。
B. 首联中“羽翼”是比喻,“羽翼高”是说王录事志向高远,希望位至宰辅,与下文他久居低位形成对比。
C. 颔联中的“青袍”是唐朝八品、九品官员的官服,与《琵琶行》中“青衫湿”中的“青衫”含意相近。
D. “盘根”喻难办之事,“发硎刀”喻其杰出才干,尾联的意思是希望友人到任后能施展才华,取得良好政绩。
E. 本诗主要运用叙述和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抒情达意,全诗语言直白浅显,而其抒发的情感却强烈动人。
25.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分析.
24.BE
25.①赞美:首联赞美了王录事文采出众,有杰出才能;
②同情:颔联对其长期不能升迁的同情安慰;
③劝诫(忠告):颈联劝诫他勿露锋芒,安于低位;
④希望(鼓励):尾联鼓励其不辞辛劳,建功立业。
【解析】
2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选项B项,“希望位至宰辅”于诗无据;E项,“语言直白浅显”错,语言不全是直白浅显的,多处运用比喻,委婉含蓄。
2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情感要抓住情感关键词“文章达”“羽翼高”“尚青袍”“莫告劳”“相值”等概括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抓情感的关键词,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西塞山怀古① 刘禹锡
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
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
【注】①唐朝自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比较严重。虽有过比较统一的局面,但此诗创作时又出现了割据局面,刘禹锡由菱州(今重庆奉节)刺史调任和州(今安徽和县)刺史,在沿江东下赴任的途中,经西塞山,写了这首诗。西塞山:曾是东吴著名的军事要塞。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全诗叙写史实,状摹实景,抒发诗人胸中真情。把史、景、情完美融合,营造出苍凉意境,给人以沉郁之感。
B. 益州,金陵,相距遥遥,一“下”即“收”,表明速度之快,对比出一方势如破竹,另一方闻风丧胆,强弱悬殊,高下立判。
C. “一片降幡出石头”王濬率船队从武昌顺流而下,直到金陵,东吴末帝孙皓虽命人铁索横江拦截晋船,但仍免不了立于石头上举白旗的结局。
D. “山形依旧枕寒流”,诗到这里才点到西塞山,运用拟人的手法,寄寓了诗人对自然永恒,世事沧桑的感慨。
E. “今逢四海为家日,故垒萧萧芦荻秋。”往日的军事堡垒,如今已荒废在一片秋风芦获之中,诗人四海为家,难免生漂泊之感。
18.这是一首怀古诗,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与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CE
18.相同之处:两首诗都借古抒怀,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不同之处:《西塞山怀古》诗人借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明国家统一是人心所向,警戒当朝统治者吸取教训,居安思危,维护国家的统一,防止历史上分割局面的重演。
《念奴娇·赤壁怀古》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但仍免不了立于石头上举白旗的结局”错误,句中的“石头”指的是南京,“南京”有石头城之称,此处使用借代的手法。E项,“诗人四海为家,难免生漂泊之感”错误,尾联的意思是“如今全国统一四海已成为一家,故垒已成废墟只有芦荻在飘摇”,这残破荒凉的遗迹,便是六朝覆灭的见证,便是分裂失败的象征,也是“今逢四海为家日”、江山一统的结果。怀古慨今,收束了全诗。
1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这是一首怀古诗,与《念奴娇•赤壁怀古》比较,两首诗在表现手法与内容上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这是比较阅读,比较的点是“表现手法”,要求是“异同”。刘诗前四句,写西晋灭吴的历史故事,表现国家统一是历史之必然,阐发了事物兴废决定于人的思想;后四句写西塞山,点出它之所以闻名,是因为曾经是军事要塞,而今山形依旧,可是人事全非,拓开了诗的主题。全诗叙说的内容是历史上的事实,状摹的景色是眼前的实景,抒发的感叹是诗人胸中的真情。诗人巧妙地把史、景、情完美地揉合在一起,使得三者相映相衬,相长相生,营造出一种含蕴半瞻的苍凉意境。苏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同时表现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笔力遒劲,境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
点睛:作为怀古诗,常用手法如下:以景衬情、用典、正反对比、侧面烘托、衬托、抑扬、讽刺、含蓄、联想与想象、即事议论,一般是先叙事写景,极力铺垫,然后议论抒情,点明主旨。还有一些只叙述对比而不加议论,留充分想象发挥的空间,引发读者的思考。解答此类题目,考生应先弄清诗歌中的史实,即所描写的古人、往事是怎样的,接着要体悟感情,即为什么要写这个古人这段往事,诗人在诗中表现出什么态度,最后分析技巧,即这种态度是运用什么方法表达。两首诗作中都是把写景、咏史和抒情融为一体,借古事而抒己怀。但不同点是,本诗是借古讽今,警戒当朝的统治者,而苏词则是借古人感叹自己。
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
舒亶①
芙蓉落尽天涵水,日暮沧波起。背双飞燕贴云寒,独向小楼东畔倚阑看。
浮生只合尊前老,雪满长安道。故人早晚上高台,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②。
【注】①舒亶:宋神宗时任御史中丞,获罪罢官,写此词寄赠江南友人公度。②寄我江南春色一枝梅:南朝宋陆凯与范晔是好友,陆凯自江南寄梅花一枝到长安给范晔,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
15.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上片的前两句写诗人日暮登楼所见,寥寥几笔,由下及上地勾勒出一幅苍茫的画卷。
B. 本词用字精妙,“芙蓉落尽天涵水”中“涵”字写出了天空苍茫、水天一色的特点。
C. “贴云寒”运用拟人手法,写出了双燕背飞的心理感受,更寄寓了诗人内心的凄凉。
D. 此词上片主写景,下片主言情,用语清婉雅丽,情真意切,不失为赠答词中的佳作。
16.本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又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
15.C
16.本词表达了诗人罢官之后的孤寂和落寞,不仅表达了对他乡友人的思念之情,更表达了自己想得到友人慰藉的渴望之情。①诗人直抒胸臆,“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②借景抒情(寄情于景),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③用典,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这一枝明艳的“江南春色”定会给“雪满长安”的自己带来亲切的问候和友情的温暖,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④虚写(或虚实结合、从对方落笔、想象),下片后两句设想友人想念自己,登上高台眺望,即使道远雪阻也会寄给我江南一枝梅,更能显出迟暮怀人的深深情谊(念友情深)。(8分。情感3分,每点1分。抒情手法分析5分,写出一种3分,写出两种即可得5分。其中手法1分,结合词句分析2分。)
【解析】
15.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词句内容的理解与手法赏析。C项,不是拟人手法,“贴云寒”,状飞行之高,高处生寒,由联想而得。着一“寒”字,又从视感而转化为一种心理感受,暗示着离别的悲凉况味。“寒”表面写天气,实指诗人心境。D项“浮生”两句运笔精巧,直抒胸臆,第二句又以景色作答,把词人此时的心绪准确地表达出来。“雪满长安道”,一方面点出地点,另一方面烘托出一种凄凉的氛围:下大雪的深夜,万籁俱寂,自己却独自一人,对酌无伴,这时多想有个朋友在身旁啊。
16.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词句的情感及表现手法。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浮生”一句写光阴荏苒,自己寂寥寡欢,只能借酒浇愁,孤独一生,诗人直抒胸臆;借日暮时分登楼所见的花残香消、烟波荡漾与双燕分飞来寄托内心的孤寂,借景抒情;化用陆凯折梅相赠的典故,表达渴望得到友人慰问的心情。
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 “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 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8.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17.AE
18.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故选AE。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仔细阅读本诗,“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再结合诗歌颔联“逢寺宿”“傍江行”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四处云游的自在闲适,通过颈联对古人的回顾,从回顾中可见作者对他们的羡慕之情,通过尾联“献书”“君王”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君王的埋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赏析,不能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庠
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舳舻。
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
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箫声夜月孤。
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
【注】(1)杜庠: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诗酒。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
B. 颔联分述诸葛亮和曹操,诸葛亮纵逞其才智终究也是枉费心机,曹操根本不把孙权放在眼里。
C. 颈联出句描写曹军的雄姿,将赤壁大战的情景写得有声有色,使人感到英气逼人,用笔锋利。
D. 诗的前五句,作者把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还原战争原貌,并未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
E. 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了眼前风物,面对荒矶鸥鸟、哀草寒烟,诗人不禁感慨万端。
18.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CD
18.第一问:诗人对历史的变迁(或历史沧桑、或人生如梦、……)和现实的“荒凉”(或仕途失意、或生活坎坷、……)伤感。
第二问:①怀古伤今(或伤己),前五句回忆赤壁大战和三国人物,②用典,第六句化用《赤壁赋》语句,③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尾联对句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
【解析】
17.试题分析:C.“颈联出句描写曹军的雄姿”错,此句写的是曹军的失败。D.“还原战争原貌,并未对历史人物给予评价”错,诗的前五句重在写曹军战前的雄心和战争中的狼狈,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了评价。
18.试题分析:这是作者经过赤壁时,回忆起一千二百年前发生在这里的一场大战而写出的一首怀古诗。诗的前五句,作者以巨匠之手,举重若轻地把一场历史的风雷任意驱遣于笔底,并从一定角度对当年叱咤风云的英雄人物给予评价。 首联“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舟由舻”,诗人以惊人的艺术腕力写出了曹军以泰山压卵之势顺长江东下。睥睨一切的气焰和威势。然而,句中着一“本”字,则明白暗示了其骄兵必败,“雄图”终将化为泡影的历史结局。
点睛: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留诲曹师等诗①
杜牧
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
唯人即不尔,学与不学论。
学非探其花,要自拨其恨。
孝友与诚实.而不忘尔言。
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
念尔无忽此,期以庆吾门。
【注】①此诗作于大中二年(852年),杜牧临终留诗,诲其二子曹师晦辞、祝柅德祥等。曹师,社牧之子晦辞的乳名。
17.下列对这苜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从体裁上看,这首诗属于古体诗,这类诗在创作上比较自由,痒操《观沧海》、白居易 《琵琶行》、李贺《雁门太守行》也都属此类。
B. 前两句诗是说万物都有美丑之别,姿态各异,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
C. 三、四两句诗意在強调人生的关键在于学,学与不学是人与人之间区别的核心,力学能获得美德,废学难免有鄙陋浅浮之弊。
D. 五、六两句诗承接上文,进一步告诚曹师等学习要紧抓关键,紧抓根本,不可在表面上、虚华处、非关痛痒的地方下功夫。
E. 这首诗主要写了作者教导儿子求学、做学问的方法,表达对孩子的期望,风格上平实蕴藉,余味悠扬。
18.请结合全诗对“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进行赏析。
17.BE
18.①这两句诗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根本”喻修身立德,“柯叶”喻事功名位,抓住了学习的根本,才能功名显赫。表达作者对儿子的期望和劝诫。
②从结构上讲,总结前文,指出立根的重要意义,为后面对儿子的叮嘱张本。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开门见山,统领全篇,意在教诲曹师等要努力追求美好的品质,摈弃丑恶的行为”不当,“万物有丑好,各一姿状分”,意思是说世上万物有丑恶也有美好的,各自有自己的姿态形状可划分,作者用这两句诗引出下文对学习的探讨,并不是“开门见山,统领全篇”。E“风格上平实蕴藉,余味悠扬”不当,此诗风格平实通俗,浅显易懂。
18.试题分析:“根本既深实,柯叶自滋繁”,根本已经深厚与坚实了,树枝树叶自然滋润繁茂,从修辞手法来看,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喻体分别是“根本”“柯叶”,与“根本”对应的本体就是上文提到的“孝友与诚实”,指的是修身立德;与“柯叶”对应的本体则是由修身立德带来的功名和影响。联系诗后的注释可知,这两句诗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劝诫与期望。从结构上看,这两句诗在诗歌的倒数第三、四句,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承上总结了诗人对儿子的教诲,又引出下文的叮嘱。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句的鉴赏能力,这类题目包括对诗句句意浅层次上的理解、对句子艺术技巧和意蕴深层次上的挖掘和评价、对结构上有特殊功能语句的鉴赏。这类题目的一般答题步骤是,首先简析句意,明确手法;然后联系全诗,分析作用、效果(意境、情感)。考生按上述思路分析,就会看出本题所考查诗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结构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情感上表达了诗人对儿子的期望和告诫。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苜。
漠漠水田飞白鹭,昉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王维天宝年间先后在终南山和辋川隐居,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这首诗是王维后期的作品,就作宁王维隐居辋川蓝田时期。
B. 古代诗歌中喜欢使用“空”字。本诗中的“空”字和“夜静春山空”“隔叶黄鹂空好音”中的 “空”字营造的意境相同,都表现了春日景色的美好。
C. 诗人视野所及,先写空林烟火,再写农家早炊、饷田以至田头野餐,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秩序井然而富有生活气息,使人想见农妇田夫那怡然自乐的心情。
D. 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从中领略到极大的兴味。
E. 村野老人和诗人因为位次而起争执,内心不快的诗人想向自然寻找慰藉,但海鸥却不愿亲近诗人。这成了诗人隐居生活的一大遗憾。
18.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图》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请试着从绘画美的角度,赏析这首诗的诗情画意。
17.BE
18.(1)动静结合(以动写静):广漠空蒙的水田,蔚然深秀的密林,此为静;白鹭翩翩起飞,黄鹂互相唱和,此为动;动静结合,体现田园风光优美,富有生机。
(2)声色结合:“啭”写黄鹂啼啭之声;白鹭、黄鹂、浓绿的夏木,色彩鲜明。
(3)运用叠词:漠漠,形容水田广布,视野苍茫;阴阴,描状夏木茂密,境界幽深。突出强调了景物的特点。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这几个“空”字营造的意境不相同;E项,最后两句的意思是自己(野老)与人相处,不狂妄,不拘行迹,恐怕连海鸥也不会猜疑了。
18.试题分析:注意从“动静结合”“声色结合”“运用叠词”的角度分析,首先答出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动静结合、视听结合等。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赛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①国,还向朔方②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③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④,犹是一书生。
[注] ①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②朔方,汉代所设的边郡,在今内蒙古。③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④班定远,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功封定远候。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用“忽闻”两字写出了惊讶,又用“天上将”来写将军的不凡,为下文军民一致他再次出征边塞作铺垫。
B. “黄金装装战马”以下六句,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将军再度出征边塞沙场征战的情景。
C. 诗人巧用动词,如“集”、“开”、“列”等,来描写军阵场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D. 第九、十句的景物描写,以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来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军队高昂的士气。
E. 全诗运用了夸张、比喻以及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9.BD
20.①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②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解析】
19.试题分析:B项,“具体描写”错,这里是想象将军出征边塞的情景。D项,“战斗的激烈悲壮”错
20.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后面的注意总结概括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后面的注意总结概括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关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描绘了夔地露冷枫丹的景象,露是“玉露”,树是枫林,色彩明艳富丽,定下全诗明朗的基调。
B. 颔联之景为虚写,波浪滔天,风云匝地,是指吐蕃入侵,边关吃紧的时局,表现了诗人前途未卜的处境和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
C. “丛菊两开他日泪”由景物触动情思,“两开”一语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更添悲情,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以景结尾,关合全诗。
E. 本诗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意境开阔,诗人把最深刻的情感融会进去,使景物也有了生命,达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AB
18.(1)羁旅漂泊之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去年对丛菊落泪,今年又对丛菊落泪,足见羁留夔州的漂泊悲苦。(2)孤寂思乡之情。“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系故园。尾联写传来女子的砧杵声,也足见其思念之情。(3)忧国伤时之情。全诗借景抒情,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颔联写景物也寓时事,在景物描绘中表达诗人对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忧思。“故园心”也指思念长安之心。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色彩明艳富丽有误,首联意境主要是萧索凄凉的;全词的感情基调也是伤感悲凄的;B项,“虚写”错误,应为实景,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暗指了当时的时局。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汉宫
胡曾
明妃远嫁泣西风,玉箸双垂出汉宫。
何事将军封万户,却令红粉为和戎。
昭君怨
白居易
明妃风貌最娉婷,合在椒房(1)应四星(2)。
只得当年备宫掖,何曾专夜奉帏屏?
见疏从(3)道迷图画,知屈那教配虏庭?
自是君恩薄如纸,不须一向恨丹青。
【注】(1)椒房,西汉未央宫皇后所居殿名,这里泛指后妃居住的宫殿。(2)四星:古人以二分半为一星,四星则言“十分”,多用以形容程度深。(3)从:从来。
17.下列各项对诗歌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
A. 胡诗中,虽然远赴匈奴是王昭君的主动选择,但是想到此次离开家乡可能会一去不回,昭君心中还是有太多不舍,因此才在西风中哭泣。
B. 胡诗的语言有很强的形象性。“玉箸”一词用比喻和夸张的手法展现了昭君的哀伤,“红粉”一词用了借代的手法强化了昭君纤柔的女性特征。
C. 白诗的首联正面赞美了王昭君的风姿和容貌,认为她的美丽达到了十分的程度,在整个后宫中应该无人能及,为下文论述她没有受宠做铺垫。
D. 白诗颔联用“只得”“何曾”两个词写出了昭君只是被选进了宫,却未能受宠,表达了对昭君没有成为汉朝皇帝宠妃的惋惜之情。
E. 白诗颈联中“迷图画”一句道出了昭君未能受宠、最终流落匈奴的根本原因;画师失职,没有将王昭君的惊人美丽展示出来。
18.两首诗的作者批评的内容有何不同?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17 .BC
18.胡诗批评的是无能的将军(或:胡诗批评的是皇帝处事不公);为何将军们封为万户侯,却让一个弱女子去出塞和亲。白诗批评的是皇帝昏聩不明(或不讲恩义);从“知屈那教配虏庭”或“自是君恩薄如纸”回答都可以。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在胡诗中远嫁匈奴并非王昭君的主动选择;D项,主要不是表达对昭君的同情,“何曾”二字明显表现出诗人对皇帝的不满;E项,王昭君被疏远的根本原因在皇帝,而不在画师。
18.试题分析:诗歌鉴赏比较阅读应遵守的基本原则.那就是“知同辨异”:“知同”就是发现两首诗中相同、相似的东西;“辨异”就是分辨两诗中不同乃至相对、相反的东西。在平时的训练中,则应注意以下两种情况:第一,要注意不同人对同一题材的吟咏。第二,要注意运用相似手法表达相同感情、不同手法表达相同感情的诗作。理解内容,把握情感,前提是读懂诗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读诗的题目,题目往往点明了诗的主要内容,定下了感情基调,了解作者身世及所处的朝代,即知人论世.同样的景物,因诗人境遇,心情的不同,会寓含截然不同的情感,抓关键词语,分析作者的喜怒哀乐等感情,注意诗的最后两句,古人写诗常常卒章显志,点明主旨,熟悉常用感情基调用语,结合全诗,把握两诗不同的感情基调。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