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屈突陕①
刘长卿②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乡③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通“向”,窗户。
15.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6.简要概括诗人“酬屈突陕”的原因。
15.刻画了一位身有疾病、处境困窘、厌倦官场、思乡不得的诗人形象。
16.①贫困交加,寻人倾诉;②仕途不顺,排解忧愁;③同病相怜,忧愤同情。
【解析】
15.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萧条环堵”“病且贫”“归无路”“能醉去官人”分析形象特征。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身有疾病、处境困窘、厌倦官场、思乡不得的诗人形象。
16.试题分析: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对诗歌描述的内容的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些列小题。
春寄西山陈陶
贯休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萋。春光已满目,君在西山西。
堑水成文去,庭柯擎翠低。所思不可见,黄鸟花中啼。
春日许征君见访
贯休
龙钟多病后,日望遇升平。远念穿嵩雪,前林啭早莺。
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还似青溪上,微吟踏叶行。
17.第一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春光图”?请简要分析。
18.贯休诗中常用动物意象,请比较分析两首诗中“黄鸟”和“早莺”意象的不同作用。
17.通过青草茂盛,水波荡漾,树木青翠低垂,繁花中黄鸟啼叫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18.第一首诗写黄鸟在花丛中啼叫,渲染了喧闹的气氛,反衬了作者孤寂与思念之情;第二首诗写早莺在林中婉转地鸣叫,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日的喜爱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主要的意象:青草茂盛,水波荡漾,树木青翠低垂,繁花中黄鸟啼叫,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8.试题分析: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此题注意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景关系的不同,前者渲染了喧闹的气氛,反衬了作者孤寂与思念之情;后者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日的喜爱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月
(杜甫)
万里瞿唐①月,春来六上弦②。
时时开暗室,故故③满青天。
爽和风襟静,高当泪满悬。
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
【注】①瞿唐:瞿塘峡,位于长江三峡奉节至巫山段,安史之乱后,杜甫曾困居于此。
②上弦:上弦月,农历每月初七、初八的弓形月亮。③故故:常常,频频。
23.作者通过咏月主要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24.从“万里”、“时时”、“夜久”三个词中任选两个,分别简析它们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23.全诗以明月兴思情,同一轮明月寄予着两地彼此的相思,思情的悠远绵长与月夜的孤独寂寞相织相融,形成一种清丽深婉、寂寥苦思的凄清氛围(2分)抒发了诗人对时局动荡、国事艰难的忧虑以及对家乡故园亲人的思念。作者通过描写春夜清冷静谧的月下景色,抒发了自己因国难而颠沛流离、生活动荡不定的凄凉伤感之情(2分)
24.“万里”一词,突出空间范围之广,表现了广阔地天地笼罩于清淡月色中的情景,反衬了诗人的个体的渺小孤独寂寞之情。“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含蓄地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时时”一词,运用叠词,写月光时时照进__的居室,与下句的“故故”相对,使语言表达更富有韵律美。
【解析】
23.试题分析:“万里瞿唐月,春来六上弦”:“万里”,作者先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个大的背景,然后现一轮孤月。使人感到,天地之中,作为个体的诗人孤独寂寞之情。“六上弦”从时间的角度写时间之久,与“夜久”相呼应,表明作者因战乱长期在外漂泊的厌倦。“南飞有乌鹊,夜久落江边”,这一句写南飞的鸟急于回归,疲倦的落在江边栖息。可以看做诗人的自况。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4.试题分析:一般此类题的答题步骤为:(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如:“夜久”一词,强调时间之长,写出了南飞的乌鹊在深夜经长时间飞奔后只能落在江边暂时栖息的情景,表现了诗人长时间在外奔波、身心俱疲的艰难处境。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7.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8.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17.BD
18.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__之恨、故国之思。
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聊以释怀”不恰当。D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本题,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__之恨、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雁门胡人歌
崔颢
高山代郡①东接燕,雁门胡人家近边。
解放胡鹰逐塞乌,能将代马②猎秋田,
山头野火寒多烧,雨里孤峰湿作烟。
阁道辽西无斗战,时时醉向酒家眠。
【注】①代郡;这里指雁门。②代马,骏马的名称,产于古代漠北。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不仅交代了雁门郡内山势的高峻,还写出了雁门胡人居住地与燕国相接,靠近边地的位置特点。
B. 作者在诗中既写出了边地民族飞鹰走马、游猎塞上的独特生活场景,又写出了他们好酒安时的生活习惯。
C. 颈联有版本作“雾里”,比“雨里”更能表现边地百姓误将“野火”和“峰烟”当作烽火而时时紧张的心理。
D. 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
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
18.诗歌的尾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对全诗的情感抒发有怎样的作用?
17.DE
18.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解析】
17.试题分析:D. 颔联生动摹写了雁门胡人的日常生活状态,形象再现了边地少数民族好勇尚武,粗犷豪迈的精神面貌。对少数民族的精神面貌分析有误。E. 全诗运用虚实相生的写法,既有“野火烧山”和“雨湿孤峰”的自然之景;也有“时时醉向酒家眠”的想象之景。手法分析有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情感主旨的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答题时要有理有据的作答本题,表达了对民族间相安无事,百姓尽情享受生活的向往和赞美。第二问:借边地安宁,民族和睦,百姓生活安闲、从容,含蓄地表达了凝重的反战主题;体现出对胡人的关注(表达了不能因为战争把胡人与汉人对立起来的民族观),提升了全诗的格调。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
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
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诗人深情地回忆起去年观赏黄菊的时刻与“君”分别,而今一听到秋蝉的鸣叫,诗人又故地重游与“君”共话别情。
B. 据《礼记·月令》,菊黄当在季秋,即秋去冬来之际;蝉鸣当在孟秋,即暑尽秋来之时。“看黄菊”、“听玄蝉”,形象而准确地点明了时令。
C. 颔联写五更时分,凉风飕飕,一听到这熟悉的声音,就知道是秋风回来了,一年不见,秋风还是那么劲疾肃爽,而我那衰老的颜状却在镜中显现出来。此联正面点题。
D. 颈联描画出“马思边草”、“雕眄青云”的形象,正所谓“朔风悲老骥,秋霜动鸷禽,……不因感时节,安能激壮心”。
E. 尾联直抒胸臆,“扶病上高台”而“四望”,与老杜的“百年多病独登台”所抒之情不谋而合。
18.本诗颈联历来为人称道,请赏析其妙,分析其作用。
17.AE
18.①“动”和“开”两词极为传神地刻画出骏马、鸷雕那种“聆朔风而心动、眄天籁而神惊”的形象。它不仅反映了它们内心的“思”与“盼”,还显示出一种潜藏的力量,似乎让人们感到,只要时机一到,它们就可以或奔驰沙场;或博击长空。②又从侧面渲染了秋风秋色的魅力。③用了比兴的手法,以“马思边草”、“雕眄青云”起兴,为下文抒情蓄势,写诗人豪情不减,扶病上高台,表达了诗人对秋的喜爱,更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共6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对象错。“秋风”深情地回忆起……便又回到诗人的身边共话别情。 E项,我就是抱着这衰病之躯,也要登上高台,放眼四望,为秋光引吭高歌!表现出他对秋的爱,反映了诗人自强不息的意志。杜诗则写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故生出无限悲愁之绪。
18.试题分析:注意从炼字,比兴手法的运用和景物渲染的较多作答。
点睛: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从炼境和炼手法的角度作答。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题扇
(明)徐祯卿
渺渺太湖秋水阔,扁舟摇动碧琉璃。
松陵不隔东南望,枫落寒塘露酒旗。
注:松陵:苏州的乡镇,现称吴江。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 )
A. 这首诗对仗工整,正体现了近体诗严格要求对仗的特点。
B. “渺渺”一词显示出“秋水”的宽广,这一句是静态的描摹。
C. “扁舟摇动碧琉璃”一句中“摇动”一词使画面上静止的景物活动了起来;而“碧琉璃”的比喻,使我们想象出湖水的澄碧。
D. 这首诗写的是扇上之图景,实中有虚,神韵自成。
E. 诗歌语言清新自然,节奏明快,充满了想象和夸张,极富抒情性。
18.请简单描绘扇面中应有的景物,并说说它呈现出怎样的意境?
17.AE
18.画面中太湖秋水,波光浩渺,湖中有一叶扁舟,舟中还载着几个游客,他们透过叶子快要飘落殆尽的枫林,凝望着松陵古镇上酒家的酒旗。整幅画面呈现出淡远悠然的意境。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对仗工整”错误,对仗不是很工整;E项,“夸张,极富抒情性”,没有夸张,“抒情”也不是很明显。
18.试题分析:概括意象“秋水”“扁舟”“游客”“枫林 ”“酒旗”,意境特征“淡远悠然”。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苦竹 杜甫
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
轩墀曾不重,翦伐欲无辞。幸近幽人屋,霜根结在兹。
注:本诗写与乾元二年(759),杜甫因对污浊的时政痛心疾首,而放弃了华州司功参军的职务,西去秦州(今甘肃省天水一带),并几经辗转,最后到了成都,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概写苦竹处境之困顿与艰难。然“亦”“强”二字,使诗意发生逆转,基调沉重低回,却又不失劲健。苦竹顽强自守之态亦隐约可见。
B. 颔联由写苦竹生长环境转入对苦竹的特征的描写,把苦竹的苦涩、矮小的性质状态描绘出来。“虫避”“鸟疑”写出苦竹之人弃鬼厌。
C. “轩墀”,本指富贵人家的厅堂.在此隐指朝廷。苦竹不曾被富贵人家看重栽在庭院阶下,希望被人修剪却不能说话,透露出作者怀才不遇之感。
D. 尾联以庆幸自许之情收束全诗。“近幽人”表明诗人要卜邻于隐士的思想波动。这应该也是杜甫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
E. 《苦竹》在写作上既能体物之妙,又能抒发情怀。全诗紧扣“苦竹”之形,绘“苦竹”之神,嘉赞其苦守避世之高节。
18.“摧折不自守,秋风吹若何。暂时花戴雪,几处叶沉波。体弱春风早,丛长夜露多。江湖后摇落,亦恐岁蹉跎。”这是杜甫的另一首咏物诗《蒹葭》。清代中叶著名学者边连宝认为:《蒹葭》之不能守,以境遇言也;《苦竹》之能自守,以节操言也;两义实相表里。请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理解。
17.BC
18.①《蒹葭》一诗写时政使自己痛心疾首,自己不能坚守于其位,故辞官。又回忆了自己多舛的人生,这是言其境遇。②《苦竹》一诗写自己虽身居山岭野外,遭受摧折,却不取悦巨人,隐忍宽厚,坚持“自守”,这是言其节操。③正是有了《蒹葭》诗中“秋风”“戴雪”“沉波”“体弱”“露多”之境遇、之表,才有了《苦竹》诗中“亦自守”“结在兹”之节操、之里;也正是有了《苦竹》诗中“虫避”“鸟疑”“不重”“剪伐”之表,才有了《蒹葭》诗中“蹉跎”之里。“两义实相表里”。
【解析】
17.试题分析:B“味苦”“丛卑”看似是贬,实则是褒。隐隐透着一种清高自许的意味。C两句展示了苦竹即使遭受不平也宽厚隐忍的一面。体现出诗人的仁者之心和儒家温柔敦厚的涵养。
18.试题分析:答出《蒹葭》之不能守,以境遇言;再答出《苦竹》之能自守,以节操言的原因,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诗歌的主旨,注意结合诗句分析主旨。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西江月
苏轼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新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注】此词写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第一个中秋。
17.下列各项对本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以梦喻世事,既有对人生旅程充满牢骚的评判,又有从怅念前尘到摆脱人生烦恼的感情挣扎。
B. “新凉”照应“中秋”,加上“几度”一词,更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
C. 下片头两句写实,中秋夜对月独酌,悲人生之寥落,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
D. 这首词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都渲染了“寒”“凉”的意境,表现出中秋夜的独特感受。
E. 这首词的语言不尚藻饰,用语平稳妥帖而又蕴含深意,富有人生哲理,十分耐人寻味。
18.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请举例分析这首词中景与情的关系。
17.BC
18.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夜来风叶已鸣廓”,中秋之际,西风飒飒,落叶萧萧,烘托了悲凉气氛,以引出下句词人的迟暮之悲。“月明多被云妨”,明月总是被乌云遮去光芒,借惨淡之景,暗寓对小人当道、才高人妒、忠而被谤的愤懑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传达出词人内心的伤感与悔恨之情”错。更传达出人生的短促,对年华似水的无限惋惜和悲叹。“凉”字既有喻示人生之“凄凉”,也喻示现实人间之“凄凉”。C项,“充满对世事人情的留恋和对友人的期盼”错。以自我嘲讽的形式来抒发了对世态炎凉、小人当道而忠良被害的愤懑之情。在此,词人借酒贱客少的常理言身贱而门庭冷落之事,借明月被云妨的常景喻满怀抱负不愿流于世俗的自己被奸邪小人所谤,因谗入狱而被贬之事。
18.试题分析:答出“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然后具体分析,哪些景物,抒发了什么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景关系主要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答题时首先描述景物,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最后分析情感。在说明情景之间的关系特征,主要有借景抒情、以景结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等。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庙
梁辰鱼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用“寒云”来渲染凄清的氛围,人们祭献白蒿来表达对屈原的哀思之情。
B. 颔联展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日夜陪伴屈原,使屈原的灵魂得到慰藉,表达作者深深缅怀屈原之情。
C. 颈联写楚怀王“巫山云雨”之事和屈原投水而死的事件,表达作者对楚怀王的荒淫无道的辛辣讽刺,也暗含对屈原大业未尽的惋惜之情。
D. 尾联写屈原庙中的景色,斑竹泣杜衡,鹧鸪啼黄昏,渲染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
E. 全诗以情感为线,情随境转,步步深入,言近旨远,可见诗人用笔之娴熟。
18.本诗的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7.DE
18.(1)诗歌的尾联用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表现诗境。(2)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衡低泣,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渲染了人们前来拜谒屈原庙的凄清氛围。(3)这种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凄凉哀婉”错误,应该是一种“惋惜”;E项,应该是以行程所见“景物”为线索。
18.试题分析:答出“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然后景物进行描绘,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注释分析情感。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