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 “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D. “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E. 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18.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17.BD

18.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即便如此,面对“萧瑟”的秋风,如舜时乐器般摇晃的林影,诗人似乎兴致渐高,忘了疲劳。这种写法是含泪的笑,泪花里满是悲苦与无奈。“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和影的和谐”错误。D项,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伤悲。贬谪蛮荒之地,“怀人”之泪早已“空垂”。更何况孤身而遇秋风,失踪而感羁禽,心境能不枯寂消沉?选项内容“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错误。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7.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 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8.《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D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D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的异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异:《泊岳阳楼下》中,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

点睛:情感分析,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边上闻笳三首

杜牧

其二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其三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首诗的结构,前两句写景,景中蕴含悲愁情怀,后两句点明主旨,抒发乡愁之感,该主旨与第二首相同。

B. 第二首诗的结构,第一句叙述胡儿吹笛,第二、三句写景,寒雁听笛声惊飞,连绵不断的春风每天都吹不散,最后一句点明主旨。

C. 第一首诗色彩对比鲜明,先列出了草儿绽出了新绿,再说杨树不见春的绿色,与后面呈现茫茫白沙、悠悠白云进行色彩对比。

D. 第二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胡儿吹笛声的哀苦程度,以及诗人听后的感受如何,虚写则通过寒雁惊飞,写对笛声产生的反应。

E. 杜牧诗风流畅自然,这两首诗也流畅自如,郎朗上口,言近而旨远。

15.两首诗选取意象的目的有何不同?

14.AD

15.其二选取了“海路” “边草”“白沙”“日暮”  “愁云” 等意象,从视觉上来描绘苍凉、沉郁的氛围,目的是使最后一句点题水到渠成。其三选取了“寒雁” “春风”   等意象,目的在于:写 “寒雁”是承首句听觉上的描写,再写视觉上所见;写“春风”化抽象为形象,使抽象的浓浓的客愁显得形象可感。共同为最后一句点题起渲染烘托的作用。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前两句写景,景中蕴含悲愁情怀”有误,“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该主旨与第二首相同”有误;第一首,“独感离乡万里人”,这是写思念家乡的情感,第二首,应重点写边关的苦寒和孤独寂寞。D项,对虚实的内容分析不当。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选取意象的目的有何不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意象。先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第一首选取的意象有“海路”“边草”“白沙”“日暮”“愁云”,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借助眼睛所见来渲染苍凉沉郁的氛围;第二首选取的意象有“寒雁” “春风”,即使在春天,胡地也是白沙遍地,暮云萦绕,让离乡万里的人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让离乡的人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胡地的少年兴起登高吹笛,笛声阵阵,惊走了空中的飞雁,春风阵阵,吹不尽停留在边地者的愁绪。既有听觉,也有视觉,同时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极为形象。

点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意象作用如下:营造气氛;设置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诗歌线索。比如本题中,应先把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先列举出来,然后再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7.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 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 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18.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17.AB

18.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A项“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项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表达情感,节日登临的愉悦,暗含人世的忧苦,生命易逝的悲伤, 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等。

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庙

梁辰鱼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用“寒云”来渲染凄清的氛围,人们祭献白蒿来表达对屈原的哀思之情。

B. 颔联展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日夜陪伴屈原,使屈原的灵魂得到慰藉,表达作者深深缅怀屈原之情。

C. 颈联写楚怀王“巫山云雨”之事和屈原投水而死的事件,表达作者对楚怀王的荒淫无道的辛辣讽刺,也暗含对屈原大业未尽的惋惜之情。

D. 尾联写屈原庙中的景色,斑竹泣杜衡,鹧鸪啼黄昏,渲染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

E. 全诗以情感为线,情随境转,步步深入,言近旨远,可见诗人用笔之娴熟。

18.本诗的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7.DE

18.(1)诗歌的尾联用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表现诗境。(2)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衡低泣,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渲染了人们前来拜谒屈原庙的凄清氛围。(3)这种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凄凉哀婉”错误,应该是一种“惋惜”;E项,应该是以行程所见“景物”为线索。

18.试题分析:答出“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然后景物进行描绘,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注释分析情感。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联系诗人处境,颔联诗意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写远行人的前路艰险,其实也是在写诗人自身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B. 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 尾联既说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杜甫《梦李白》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D. 写法上,诗哥借助写景和想象抒情,笔触感人,着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情韵深邃而绵邈。

E. 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题材同为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和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与劝慰,风格情调相近。

1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17.DE

18.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本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情感;诗没有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正由于这种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E项,“风格情调相近”错误。两首诗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18.试题分析:注意从形式上答出“具有音韵美”,从内容上答出“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考核叠词的运用,注意从情感和音韵方面考虑。

1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秋江晚泊

刘禹锡

长泊起秋色,空江涵霁晖。

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

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

轲峨艑上客,劝酒夜相依。

注:①作于被贬夔州途中。②轲峨:孤高状。③艑:船。

(1)请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

(2)请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

(3)请概括尾联表达的情感。

(1)空,空阔、旷远,形象描绘了江面上雨后空阔迷蒙的景象,表达作者孤寂之情。(每点1分)

(2)①选取典型景物(暮霞、宾鸿、古戍、旗、荒村、犬稀);②富有层次(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暮霞、宾鸿是仰观,旗迥、荒村是远眺,闻犬稀是近听);③视听结合(古戍、旗迥、荒村是视觉,犬稀是听觉);④动静结合(宾鸿飞是动景,古戍、旗迥、荒村是静景);⑤比喻(宾鸿自况自喻);⑥白描。(答出四点即可)

(3)仕途遭贬的失意;旅居异地的孤寂;秋夜难捱的愁苦。(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1)试题分析:解答本题,首先应认真审题,明确题干所指的方向,然后结合具体的内容进行分析。比如本题中,“赏析首联‘空’字的妙处”,这是考查诗歌的炼字技巧。古人作诗讲究炼字,这种题型是要求品味这些经锤炼的字的妙处。答题时不能把该字孤立起来谈,得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比如本题中,要明确“空”所修饰的对象,是“江”,写出江面的空阔,再联系此时诗人的处境分析情感即可。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分析颔联、颈联的写景艺术”。这是考查写景的技巧。首先要明确写景的几个角度,然后再结合颔联和颈联进行。“暮霞千万状,宾鸿次第飞”“古戍见旗迥,荒村闻犬稀”,从选材的角度来看,主要是选取了“暮霞”“宾鸿”“古戍”“旗帜”“荒村”“犬”等几个景物;从空间角度来看,从“暮霞”“宾鸿”到“古戍”“旗帜”“荒村”“犬”,由高到低,由远及近,有仰视,有远眺;从感官角度来看,其中“犬吠之声”是听觉,其他几个景物是视觉;从写景的动静角度来看,有动静,有静景,动静结合;从修辞角度来看,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诗人以“宾鸿”自况。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3)试题分析: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比如本题中,可以先根据诗歌的标题和注释明确诗歌的题材——贬谪诗、羁旅诗,然后明确这两种诗歌题材通常表达情感,最后再结合诗歌的尾联具体分析即可。

考点: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竹林寺别友人

许 浑

骚人吟罢起乡愁,暗觉年华似水流。花满谢城伤共别,蝉鸣萧寺喜同游。

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明日分襟又何处,江南江北路悠悠。

10.请简要赏析颈联的写景艺术。

11.全诗寄寓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0.多角度描写, “月落”“杉松晚”是视觉,“风清”“枕簟秋”是触觉;借景抒情(烘托),用“月落”“夜深”点出深夜未眠,表达了作者和友人依依不舍的深厚感情.

11.思念故乡的愁苦;年华老去的慨叹;携友同游的喜悦;分别在即的伤感。

【解析】

10.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写景艺术。立足文本颈联,“前山月落杉松晚,深夜风清枕簟秋”,多角度描写,“月落”“杉松晚”是视觉,“风清”“枕簟秋”是触觉;借景抒情(烘托)。

点睛:视角:远景静景,仰视俯视,点面结合,特写。多感官:视觉,听觉,嗅觉,触觉。色彩的鲜明对照。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写与实写,以虚衬实,虚实相生。景物与情感的关系:借景抒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渲染某种氛围,表达某种情感;一切景语皆情语。炼字,某字具有怎么样的表达效果,写出某种境界,表达怎么样的情感。修辞手法。

1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起乡愁”,思念故乡的愁苦;“年华似水流”,年华老去的慨叹;“喜同游”,携友同游的喜悦;“别友人”,分别在即的伤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酬屈突陕

刘长卿

落叶纷纷满四邻,萧条环堵绝风尘。

看秋草归无路,家对寒江病且贫。

藜杖懒迎征骑客,菊花能醉去官人。

怜君计画谁知者,但见蓬蒿空没身。

注:①屈突陕:人名。②刘长卿:唐代诗人,因性格刚直,多次被贬,流放在外。③乡:通“向”,窗户。

15.本诗刻画了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6.简要概括诗人“酬屈突陕”的原因。

15.刻画了一位身有疾病、处境困窘、厌倦官场、思乡不得的诗人形象。

16.①贫困交加,寻人倾诉;②仕途不顺,排解忧愁;③同病相怜,忧愤同情。

【解析】

15.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萧条环堵”“病且贫”“归无路”“能醉去官人”分析形象特征。

点睛: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是身有疾病、处境困窘、厌倦官场、思乡不得的诗人形象。

16.试题分析:诗意概括是诗歌鉴赏常考的内容,有的概括诗歌的情节,有的概括物象的特征,有的概括人物的活动、心理等,答题时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意象进行分析,通过意象分析特征。此题注意对诗歌描述的内容的概括。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些列小题。

春寄西山陈陶

贯休

搔首复搔首,孤怀草萋萋。春光已满目,君在西山西。

堑水成文去,庭柯擎翠低。所思不可见,黄鸟花中啼。

春日许征君见访

贯休

龙钟多病后,日望遇升平。远念穿嵩雪,前林啭早莺。

厨香烹瓠叶,道友扣门声。还似青溪上,微吟踏叶行。

17.第一首诗描绘了怎样一幅“春光图”?请简要分析。

18.贯休诗中常用动物意象,请比较分析两首诗中“黄鸟”和“早莺”意象的不同作用。

17.通过青草茂盛,水波荡漾,树木青翠低垂,繁花中黄鸟啼叫等景象,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春光图。

18.第一首诗写黄鸟在花丛中啼叫,渲染了喧闹的气氛,反衬了作者孤寂与思念之情;第二首诗写早莺在林中婉转地鸣叫,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日的喜爱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主要的意象:青草茂盛,水波荡漾,树木青翠低垂,繁花中黄鸟啼叫,然后概括意境特征:春意盎然、生机勃勃。

点睛: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18.试题分析:概括画面内容或分析意象的特征的题目,注意对诗句中的画面进行简单的描述,然后概括意境特征,然后分析表达的情感,注意意境和情感的关系,大致有“乐景哀情”“乐景乐情”“哀景哀情”“哀景乐情”,较常见的是“乐景哀情”“哀景哀情”。此题注意分析两首诗歌的情景关系的不同,前者渲染了喧闹的气氛,反衬了作者孤寂与思念之情;后者渲染了清新明丽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充满生机活力的春日的喜爱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