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赠钓伴

【明】陈宪章

短短蒌蒿浅浅湾,夕阳倒影对南山。

大船鼓枻唱歌去,小艇得鱼吹笛还。

【注】①鼓枻(yì):亦作“鼓栧”,划桨。语出《楚辞·渔父》:“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12.请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本诗的写景特色,并说明其艺术效果。

13.这首诗塑造出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反悔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2.一二句描写静景:短短的蒌蒿,浅浅的河湾,又大又圆的夕阳静静地倒映在河面上,与南山的倒影相对,和谐美丽。三四句描写动景:大船小艇上的钓伴们携鱼返航,划桨声、唱歌声、吹笛声响成一片,欢快热闹。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使得画面富于变化,宁静中有生气,更具情趣和韵味。

13.塑造出一个以钓为乐、逍遥自得的钓者(隐士)形象。抒发了热爱自然、寄情山水、闲适自得的心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手法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已经给出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接下来结合诗句分析即可,一二句描写静景:短短的蒌蒿,浅浅的河湾,又大又圆的夕阳静静地倒映在河面上,与南山的倒影相对,和谐美丽。三四句描写动景:大船小艇上的钓伴们携鱼返航,划桨声、唱歌声、吹笛声响成一片,欢快热闹。动静结合手法的运用,使得画面富于变化,宁静中有生气,更具情趣和韵味。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从动静结合的角度赏析即可。

13.试题分析:分析诗歌的形象特征注意从以下几方面入手,首先明确形象的属性,是“闺中女子”还是“戍边战士”是“落魄书生”还是“漂泊江湖的游子”等,然后分析人物的情绪是“壮志难酬”还是“寂寞无聊”等,还要分析人物的具体的行动、生活的环境等,一般为“在什么环境下的,做什么事情的内心充满什么情绪的什么形象。如此题塑造出一个以钓为乐、逍遥自得的钓者(隐士)形象。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郡斋即事①

范仲淹

三出专城②鬓似丝,斋中萧洒胜禅师。

近疏歌酒缘多病,不负云山赖有诗。

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

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

【注】①此诗作于宋仁宗景祐三年,范仲淹知饶州时,当时范仲淹已48岁。②范仲淹因直言敢谏,先后被贬谪睦、苏、饶三州。专城,指出任州郡地方长官。

18.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两项是

A. 题目中的“即事”点明了诗歌的题材,该类诗歌重在写人叙事,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

B. 首句使用比喻手法,“如丝”写出了诗人在经历仕途坎坷和人生失意后容颜上的突变,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

C. 首联次句拿“禅师”来正面衬托自己,突出了诗人的“潇洒”;同时,该句又领起下文,中间两联是对“潇洒”的具体描述。

D. 颔联“近疏歌酒缘多病”一句与杜甫的“潦倒新停浊酒杯”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

E. 颈联写诗人赏菊、对月。“健”“迟”两字用得极为精妙,“健”字写出在雨中赏菊时兴致之高,“迟”字写出诗人观赏江月的流连忘返。

19.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

18.CE

19.参考答案:前一句直抒胸臆,后一句借典抒情,使用塞翁失马的典故,以塞翁自比。共同抒发了诗人不以升沉荣辱萦怀的旷达胸襟和虽遭贬谪却乐享山水并陶醉其中的愉悦之情。

【解析】

18.试题分析:A项,“很少用到描写和议论,这在该诗中得到了体现”有误,诗歌“半雨黄花秋赏健,一江明月夜归迟”就属于描写的内容。B项,“暗示内心所受打击、怅怨之深”有误,情感分析与整首诗歌的基调不合。D项,“在所写的内容和抒发的情感方面具有相似性。”有误,“潦倒新停浊酒杯”,杜甫集于心中的万般愁绪无以排遣,在此表现了自己的伤时抒怀的愤懑之情,这与本诗的情感不同的。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歌尾联‘世间荣辱何须道,塞上衰翁也自知’在抒情上有何特点?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感”,这是考查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达方式。情感表达方式一般如下: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用典抒情等)。“世间荣辱何须道”,直接表达情感,“何须道”显示诗人不把荣辱名利放在心上的豁达胸襟;“塞上衰翁也自知”,“塞上衰翁”运用塞翁失马的典故显示自己不把贬谪放在心上的旷达。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春兴

(唐)武元衡

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

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

【注】武元衡,中唐诗人,洛阳人。

16.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中“春”扮演了一个贯串始终的角色。它触发乡思,引动乡梦,吹送归梦,无往不在。

B. 这首诗是一首七绝,前两句写景,后两句借梦抒情。

C. 诗题为“春兴”,通过对写雨过天晴后成荫的杨柳和黄莺等意象,构成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景象。

D. 诗中“残花落尽见流莺”,诗人从视觉角度写,却使人如闻莺语,使作者感受到春的美好。

17.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6.CD

17.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春风”“乡梦”拟人化,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形象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表达技巧的能力。C“春意盎然”不对,由“残花落尽”可以推测,应是暮春时节;D由“残花落尽”“吹乡梦”可以推测“春天的美好”情感分析错。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如何体悟景中情?中国古典诗歌虽说内容纷繁复杂,但细究起来就两部分内容:写景、抒情。这是中国诗的特点所在,也是高考考查的重点所在。而分析景物中的情感正是考生的弱项。那么,如何透过景语找出并分析内在的情感呢?1.抓住景语中的情感暗示语。比如题中的“吹乡梦”;2.抓住景物前面的修饰语及后面的动词、形容词,把握景物特征,从特征中捕捉背后的情感特征。从冷暖体味悲喜。“墨分五彩,词含一情。”冷暖是从色彩学的角度将词汇分为两大情感色系,以体味诗词文赋中作者所传达出来的或悲或喜的思想感情。冷色调词语传达出来的多是悲伤。规范答题:1.审题:主要审两点:一是所给语言片段的位置和内部的层次(前面说的“句”“联”“片”等);二是所给语言材料是整首诗还是诗中的片段,弄清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这涉及分析情感题的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如材料是局部的,则要联系全诗甚至标题来分析;如是整体,则要分成几个局部来看。本题考察的是“首联”2.答题:(1)答题时特别强调:①置身诗境。通过阅读,置身诗境,借助已有的生活体会与审美经验,与诗人取得共鸣;借助联想与想象,进入诗人所描绘的境界中,获得新奇的审美体验。②以意逆志。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1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题干明确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和情感。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分析。“春风一夜吹乡梦,又逐春风到洛城。”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春风”“乡梦”拟人化,上句写春风吹拂思乡的梦,下句写梦追逐着风。形象生动地表达思乡之意,惜春之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是考查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在古诗鉴赏中,诗歌的表达技巧包括三方面的内容:表达方式(记叙、描写、议论、抒情)、修辞手法(比喻、借代、夸张、对偶、比拟、排比、设问、反问、起兴、互文)、表现手法(用典、联想、想象、衬托或烘托、渲染、象征、对比、对照、抑扬、照应、动静、正侧、直抒胸臆、借景抒情、融情于景、托物言志)这是诗词考核鉴赏的重点。本题也重点考查修辞手法“借代”“比喻”“拟人”。再次强调答题要领:内容(写什么)、方法(怎么写,也就是表达技巧)、效果(怎么样)。(注意:这三者的顺序可以按需要倒换,但答题时不可缺漏。)考生在具体答题时要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例如本诗中就运用了用“拟人”的艺术手法,考生答题时要结合意象、意境、情感入手赏析,不可只背术语。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秋 思

【宋】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本诗写于嘉泰三年,这年陆游七十九岁,居住在山阴故乡。②元龙:陈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素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7.下列对诗歌内容的概括和赏析,正确的两项是

A. “江湖浪迹一沙鸥”中的“沙鸥”这一意象和杜甫的《登高》中的“渚清沙白鸟飞回”中的“鸟”特征相同。

B. 诗歌的颔联写到“事大如天醉亦休”,可见诗人整天惦记国家大事,有时甚至借酒浇愁,以致有度日如年的感觉。

C. “砧杵敲残深巷月”采用视听结合的手法,将妇女的砧杵捣衣之声与月亮的残缺之形结合,表现了诗人落寞的心境。

D. 诗歌的尾联,借陈元龙的典故,写出诗人内心的矛盾:闲居在家却又欲获高位而不得。

E. 诗歌的颈联借助“砧杵”“残月”“梧桐落叶”等意象,描绘出一幅凄清冷寂的景象,借景抒情表达内心的孤寂之情。

18.此诗写秋日所感,表现了作者过着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试结合全诗做具体的分析。

17.CE

18.虽然诗人赞美沙鸥闲逸,但又说闲时度日如年;虽说事大如天,醉后亦休,但又闻砧杵声而生感,见梧桐叶落而念故园之秋。他要放眼远望,而又无楼可登。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和手法的掌握。选项中A 项,“沙鸥”意象特征不同,本诗是“闲适”的象征,杜诗是“凄苦”的意象;B 项,产生度日如年的原因是“闲”,因无所事事而度日如年;D 项,“欲获高位而不得”错误,应该是“忧国忧民”的情怀。

18.试题分析:本题答题关键词“秋日所感”“闲适生活但又不安的矛盾心情”。分析情感抓住关键词句。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涧中题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7.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 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 “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D. “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E. 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18.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

17.BD

18.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即便如此,面对“萧瑟”的秋风,如舜时乐器般摇晃的林影,诗人似乎兴致渐高,忘了疲劳。这种写法是含泪的笑,泪花里满是悲苦与无奈。“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和影的和谐”错误。D项,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伤悲。贬谪蛮荒之地,“怀人”之泪早已“空垂”。更何况孤身而遇秋风,失踪而感羁禽,心境能不枯寂消沉?选项内容“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错误。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分析“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登岳阳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7.下列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两句,一平视,一仰视,写出了作者初到岳阳时的感官印象,即水泽好汉,山城高耸。

B. 颔联描绘了一幅冬夜羁旅图,停船在岸,舱内,寒灯一檠;舱外,风吹浪翻夜雪纷飞,营造出萧瑟凄凉的意境,抒发了诗人天涯漂泊的愁苦之情。

C. 杜甫十分重视炼字,在本诗中也是如此,比如颔联中的“翻”“洒”就是炼字的典范。

D. “鲲鹏”“图南”是作者化用《庄子•秋水》中典故。以鲲鹏的变化无常来暗示自己前途的不可预料。

E. 本诗城砖顿挫,有跌宕之致。首联写景境界阔大;颔联承前而境界凄冷,是承中见转;颈联转至抒情,情绪高亢,又是一转;尾联写鲲鹏图南,与颈联毫不相干,更见突转变化之妙。

18.《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17.DE

18.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岳阳楼下》仅用“留滞”与“艰危”二词分别略作点染;《登岳阳楼》则以年老病弱、亲故凋零、漂泊异乡具体写境遇之困顿,又以关山之北兵戎未息写时局之动荡,从而表达对艰危时局的深深忧虑。

异:《泊岳阳楼下》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料,但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都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故只能凭轩远望,涕泗横流。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第一首诗的理解和分析。D项,典故错,出自《庄子•逍遥游》;E项,尾联写鲲鹏图南正是承接颈联“才难尽”“气益增”而来,并非突转。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泊岳阳楼下》与《登岳阳楼》思想情感的异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的内容。异:《泊岳阳楼下》中,诗人临危弥坚、报国豪情高涨,仍期待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等岳阳楼》虽在自身境遇困顿不堪中仍不减忧国忧民之热肠,但诗中无论是“昔闻”“令上”之感慨,还是年老漂泊之感伤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

点睛:情感分析,要关注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涉及的文化常识、生活常识、历史典故、神话传说、自然现象;某一诗句的大意和内涵;诗人的思想倾向、政治主张、志向追求、生活经历;时代背景、社会现实。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边上闻笳三首

杜牧

其二

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白沙日暮愁云起,独感离乡万里人。

其三

胡雏吹笛上高台,寒雁惊飞去不回,尽日春风吹不散,只应分付客愁来。

14.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第一首诗的结构,前两句写景,景中蕴含悲愁情怀,后两句点明主旨,抒发乡愁之感,该主旨与第二首相同。

B. 第二首诗的结构,第一句叙述胡儿吹笛,第二、三句写景,寒雁听笛声惊飞,连绵不断的春风每天都吹不散,最后一句点明主旨。

C. 第一首诗色彩对比鲜明,先列出了草儿绽出了新绿,再说杨树不见春的绿色,与后面呈现茫茫白沙、悠悠白云进行色彩对比。

D. 第二首诗虚实结合,实写胡儿吹笛声的哀苦程度,以及诗人听后的感受如何,虚写则通过寒雁惊飞,写对笛声产生的反应。

E. 杜牧诗风流畅自然,这两首诗也流畅自如,郎朗上口,言近而旨远。

15.两首诗选取意象的目的有何不同?

14.AD

15.其二选取了“海路” “边草”“白沙”“日暮”  “愁云” 等意象,从视觉上来描绘苍凉、沉郁的氛围,目的是使最后一句点题水到渠成。其三选取了“寒雁” “春风”   等意象,目的在于:写 “寒雁”是承首句听觉上的描写,再写视觉上所见;写“春风”化抽象为形象,使抽象的浓浓的客愁显得形象可感。共同为最后一句点题起渲染烘托的作用。

【解析】

14.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前两句写景,景中蕴含悲愁情怀”有误,“海路无尘边草新,荣枯不见绿杨春”,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该主旨与第二首相同”有误;第一首,“独感离乡万里人”,这是写思念家乡的情感,第二首,应重点写边关的苦寒和孤独寂寞。D项,对虚实的内容分析不当。

15.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两首诗选取意象的目的有何不同”,这是考查诗歌的意象。先找出两首诗歌中的意象,第一首选取的意象有“海路”“边草”“白沙”“日暮”“愁云”,茫茫无边的戈壁沙漠上已经没有风尘漫天,边关的的草儿也绽出了新绿;可是塞外依然没有多少春意,因为不管春夏秋冬,塞外的杨树始终不见洋溢着春天气息的绿色。借助眼睛所见来渲染苍凉沉郁的氛围;第二首选取的意象有“寒雁” “春风”,即使在春天,胡地也是白沙遍地,暮云萦绕,让离乡万里的人感觉不到春天的气息。让离乡的人更加思念遥远的故乡。胡地的少年兴起登高吹笛,笛声阵阵,惊走了空中的飞雁,春风阵阵,吹不尽停留在边地者的愁绪。既有听觉,也有视觉,同时把无形的春风写得极为形象。

点睛:所谓意象,就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分析诗歌意象要根据诗歌描绘的具体物象和画面识别其性质,并在读懂诗歌的基础上概括出诗歌意象的象征意义和社会意义。意象作用如下:营造气氛;设置背景或环境;塑造意境;奠定情感基调;借景抒情;衬托(人物性格、品质;以景衬境、以景衬情);诗歌线索。比如本题中,应先把两首诗歌中的意象先列举出来,然后再分析其具体的作用。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①。

注释:①春秋时,齐景公游于牛山,见落日而北望国都临淄,想到难于永享据有国土之乐,流泪说:“若何滂滂去此而死乎!”

17.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下列解说中错误的两项是( )( )

A. 首联诗人用“涵”来形容江水仿佛把秋影包容在自己的怀抱里,用“翠微”来代指碧绿的江水,流露出对眼前景物的愉悦感受。

B. 颔联写诗人理想中尽兴地过重阳的方式——应该将菊花插个满头再归去,旨在表现他对菊花的独特喜爱和对隐逸的向往。

C. 颈联用了对比,将大醉无忧与怨恨忧愁相对比。“但将酩酊酬佳节”──斟起酒来喝吧,诗人像是劝客,又像是劝自己。

D. 尾联用典,诗人由眼前登临的齐山,联想到齐景公的牛山坠泪,他与齐景公有同感,却宽慰自己不必独自伤感流泪。

E. 李清照的《醉花阴》与本诗都反映出古人重阳赏菊、饮酒的风俗,但诗人心境不同,本诗没有前者包含的相思之愁。

18.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诗人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结合全诗概括分析。

17.AB

18.①节日登临的愉悦。江涵秋影,大雁开始南飞,一片翠微的美景,携客带酒登山,欢度佳节的乐事。②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③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④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尘世难逢欢乐事,今逢佳节当尽情欢乐,“菊花须插满头归”“但将酩酊酬佳节”。知道古往今来都不免生命短暂之悲,因此也不必哀哀凄凄,落泪伤心。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于本诗内容与写作技巧的理解。A项“翠微”代指齐山。注意“上”字及重阳登高的风俗。B项注意结合三句,四句表现的是诗人趁着重阳节抛开世事、尽情放纵快乐的思想。

18.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通过记叙重阳登高表达情感,节日登临的愉悦,暗含人世的忧苦,生命易逝的悲伤, 努力超越苦闷的旷达等。

点睛: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暗含人世的忧苦。世间生活难逢可欢笑的事,多是忧苦愁闷。生命易逝的悲伤。怅望落日,古往今来一样难免生命易逝的悲伤。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屈原庙

梁辰鱼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水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臣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用“寒云”来渲染凄清的氛围,人们祭献白蒿来表达对屈原的哀思之情。

B. 颔联展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日夜陪伴屈原,使屈原的灵魂得到慰藉,表达作者深深缅怀屈原之情。

C. 颈联写楚怀王“巫山云雨”之事和屈原投水而死的事件,表达作者对楚怀王的荒淫无道的辛辣讽刺,也暗含对屈原大业未尽的惋惜之情。

D. 尾联写屈原庙中的景色,斑竹泣杜衡,鹧鸪啼黄昏,渲染一种凄凉哀婉的气氛。

E. 全诗以情感为线,情随境转,步步深入,言近旨远,可见诗人用笔之娴熟。

18.本诗的尾联是怎样表达诗人情感的?请简要赏析。

17.DE

18.(1)诗歌的尾联用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来表现诗境。(2)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衡低泣,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渲染了人们前来拜谒屈原庙的凄清氛围。(3)这种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的同情和对时世的忧愤。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凄凉哀婉”错误,应该是一种“惋惜”;E项,应该是以行程所见“景物”为线索。

18.试题分析:答出“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的手法,然后景物进行描绘,再结合诗歌的内容和注释分析情感。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别薛华①

王勃

送送多穷路,遑遑独问津。

悲凉千里道,凄断百年身。

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苦辛。

无论去与往,俱是梦中人。

【注】①本诗作于王勃入蜀之后。诗人因触怒唐高宗,不得重用。薛华是王勃的同乡和密友。

17.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联系诗人处境,颔联诗意不能仅仅理解为只是在写远行人的前路艰险,其实也是在写诗人自身的命运多舛,仕途坎坷。

B. 颈联一方面是对友人的同情与劝慰,一方面也用以自我安慰,大有“涸辙之鲋,相濡以沫”的情意。

C. 尾联既说明自己怀友之诚,也告诉对方,我亦深知你对我思念之切。杜甫《梦李白》中“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便是这个意思。

D. 写法上,诗哥借助写景和想象抒情,笔触感人,着意写与友人的惜别之情,情韵深邃而绵邈。

E. 本诗与作者的另一首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相比,题材同为送别,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和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与劝慰,风格情调相近。

18.请简要赏析首联中“送送”“遑遑”二词的妙处。

17.DE

18.巧用叠词,具有音韵美。“送送”意为送了一程又一程,描写送别友人的情景,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想象友人独自前行时的匆忙、惶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本诗没有通过写景来抒情,而是在叙事和想象中抒发情感;诗没有着意写惜别之情,而用感人的笔触,反复咏叹漫漫长路的艰险和悲凉,实则表现自己遭遇之不幸,仕途之坎坷,正由于这种悲切的身世之感,使人感到别离是何等痛苦,更显出这对挚友的分手之难。E项,“风格情调相近”错误。两首诗相同:都表达了送别朋友的依依深情。同为漂泊宦游之人的相互怜惜和劝慰之意。不同:《别薛华》情绪低落哀伤。诗人仕途受阻,客居蜀地“心事同漂泊,生涯共辛苦”等诗句,流露出诗人羁旅飘零的伤感和怀才不遇的孤愤。《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情感高昂豪迈。一洗送别诗的悲酸缠绵之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诗句,表达了豁达乐观的胸襟和对真挚友情的深刻认识。

18.试题分析:注意从形式上答出“具有音韵美”,从内容上答出“送送”表达彼此难分难舍的深厚情谊;“遑遑”写出了诗人对挚友的关心与惦念。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考核叠词的运用,注意从情感和音韵方面考虑。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