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永嘉上浦馆逢张八子容(1)

孟浩然

逆旅(2)相逢处,江村日暮时。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

廨宇(3)邻蛟室,人烟接岛夷。

乡园万余里,失路(4)一相悲。

【注】(1)张八子容,即张子容,排行第八,是作者同乡好友,作者来此游历之前,曾赴举不第。开元二年冬天,孟浩然来此游历,与张子容相遇(当时张子容被贬为乐清尉),好友结伴游赏,遂有此诗。(2)逆旅:旅馆。(3)廨宇:官署,衙门。(4)失路:比喻不得志。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逆旅相逢处”,照应标题,点明了诗人与朋友张子容相遇的具体场所,叙事中寓有他乡遇故知的喜悦之情。

B. “江村日暮时”与“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都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思乡情怀。

C. “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写出了诗人与旧友饮酒、题诗,有群山为伴,有孤屿相陪,高标异韵,超凡脱俗。

D. “廨宇邻蛟室,人烟接岛夷”,描写景物,用笔奇特,着力刻画偏远、荒僻之状,以荒凉景象反衬相聚的欢乐。

E. 全诗短短四十字,有记叙、有写景,有抒情,情融于景,诗人将微妙心绪寓于诗中。

18.“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概括。

17.BD

18.(1)对万里之外故乡家园的思念之情;(2)科场失意的寥落惆怅之情;(3)对故乡好友张子容被贬的理解与同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都是借景物的描写抒发浓郁的思乡情怀”错,“江村日暮时”是说在乡愁最浓的日暮时分,作者与同乡故知相逢,表现人间充满真情的一幕。D项,“以荒凉景象反衬相聚的欢乐”错,这里荒凉之景寓有诗人对朋友被贬的同情.

18.试题分析:“众山遥对酒,孤屿共题诗”,是他俩当日游览江心孤屿情景的如实记叙。当时的孤屿是十分荒凉的,岛上几乎还没有一座像样的建筑物,更谈不上什么茶楼酒馆了。他俩游览孤屿的目的,主要是去领略周围群山的景色,同时借以追寻山水诗鼻祖谢灵运的游踪屐迹。 “廨宇邻鲛室,人烟接岛夷”,是指张子容所在乐成官舍,僻处海滨,人烟荒凉。“乡园万余里,失路一相悲”,孟浩然为自己才华正茂的同窗好友,被谪迁至远离故乡而且是如此荒僻的乐成,深表同情和惋叹。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7.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直点秋景。一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

D. 尾联进一步把秋思写足。寒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不胜悲凉。“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E. 全诗因秋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四句承接一二句;触景伤怀,五六句转七八句。起伏回环,回肠荡气。

18.“‘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结合你对杜甫《登高》中对“万里悲愁常作客”中“秋”的理解,你认为本诗中 “悲秋”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17.BC

18.(1)秋天的阴沉萧森的悲凉氛围;(2)诗人的时光易逝,人生迟暮、岁月蹉跎之忧感;

(3)诗人的孤独抑郁;(4)诗人的故园之思;(5)诗人的国家残破之伤痛。

【解析】

17.试题分析: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颔联不是联想的手法,是虚实结合的手法。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开不是双关字,选项中理解有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作答为,文中的秋有如下内含:秋天的阴沉萧森的悲凉氛围;诗人的时光易逝,人生迟暮、岁月蹉跎之忧感;诗人的孤独抑郁;诗人的故园之思;诗人的国家残破之伤痛。

古代诗歌阅读

山行即事

王 质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荷雨洒衣湿,蘋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注:①蘋:一种水草。②酲:Chéng,酒后神志不清有如患病的感觉,诗中指精神不振的样子。

12.诗的首联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该联是如何统领全诗的?请简要分析。

13.颈联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

12.拟人,用“议”字赋予浮云以人格化,仿佛云朵在谈论天气一般,“阴晴”两字统领全诗颔联写“阴”:写出了雨季到来,雨湿荷叶,微风吹拂,沾湿衣袖的景象。颈联写“晴”:雨过天晴,喜鹊欢快的叫了起来,波平如镜,有鸥鸟在尽情嬉戏的景象。

13.:描写了充满生机、生动活泼的景象。作者写出了雨后阳光普照,喜鹊高歌,鸥鸟嬉戏的场景.诗人行走于山间,看到到山间细雨迷蒙、静噪不同、风景宜人的景象,抒发了诗人精神愉快、神清气爽的心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首联写天气,统摄全局。云朵在碧空浮游,本来是常见的景色;作者用“浮云在空碧”描述,也并不出色。然而继之以“来往议阴晴”,就境界全出,精彩百倍。这十个字要连起来读,连起来讲:浮云在碧空里来来往往,忙些什么呢?忙于“议”,“议”什么呢?“议”究竟是“阴”好,还是“晴”好,“议”的结果怎么样,没有说,接着便具体描写“山行”的经历、感受。“荷雨洒衣湿,萍风吹袖清”——下起雨来了;“雀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太阳出来了。浮云议论不定,故阴晴也不定。(宋人诗词中写天气,往往用拟人化手法。)

13.试题分析:颈联写“晴”。喜鹊厌湿喜干,又称为“干鹊”,雨过天晴,它就高兴地叫起来了。诗人抓住这一特点,借喜鹊的鸣叫表达对“日出”的喜悦──既是鹊的喜悦,也是人的喜悦。荷雨湿衣,带来爽意;继而雨停日出,便没了细雨绵绵的烦人的担心。所以,日出正是作者心中所盼望的事情。下句写波平如镜,鸥鸟尽情嬉戏的情景。“波平”,从侧面写了风的柔和。“狎”有亲热的意思,也有玩乐的意思。

1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早寒江上有怀

(唐)孟浩然

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

我家襄水曲,遥隔楚云端。

乡泪客中尽,孤帆天际看。

迷津欲有问,平海夕漫漫。

[注]①《论语·微子》有孔子命路向长沮、桀溺问津的典故,两人不说津(渡口)的所在,反而讥笑孔子栖栖惶惶,奔走四方,以求被任用,引出了孔子的一番慨叹。

(1)请合理补充相关成分,说说首联的意思。

(2)本诗尾联说“欲有问”,作者想要问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树叶飘落,大雁飞向南方,北风萧瑟,因而江上分外寒冷。

评分细则:木落:树叶飘落/凋落/凋零等;雁南渡:大雁南飞;北风:北风萧瑟/猛烈(补充合理即可);江上寒:江上寒冷。

(2)诗人借孔子问津的典故,表面写迷津问路,实际表达了一种迷惘矛盾的心情。诗中颔联写诗人思归,尾联末句又说前途渺茫,其实诗人是在问出仕与隐居如何抉择。

补充答案:诗人表面上是问:回乡之路在何处,但“平海夕漫漫”,回乡无望,表达了怀乡思归之情;而深层次上,诗人是问自己的前程在何处,抒发了诗人深切的沦落飘零,前途渺茫的感慨。

【解析】(1)试题分析:这是一道诗句内容概括的题目,注意补充意象,理清意象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表层的和那一“表面写迷津问路”和深层的含义“实际表达了一种迷惘矛盾的心情”“在问出仕与隐居如何抉择”。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后面的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关键词语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渔 翁

柳宗元

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

【注】①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②欸乃:指渔歌,一说指摇橹声。

16.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这首诗以时间为序,描述了渔翁的活动:夜宿晨起,汲水燃竹,日出打鱼。

B. 三、四句的描写内容,既有自然景色,又有人物行踪:渔翁不知何时已离岸。

C. 日出之后,“欺乃一声”打破了山水的宁静,诗歌的感情也由低沉转入昂扬。

D. 苏轼说“子厚晚年诗极似陶渊明”,此诗与“采菊东篱下”一诗风格正相似。

E. 这首小诗情趣盎然,诗人以淡逸清和的笔墨勾画出一幅令人迷醉的山水晚景。

17.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

16.CE

17.《渔翁》诗刻画了一位自由闲适的渔人形象。他饮清湘,燃楚竹,伴山水,唱渔歌,夜宿晨起,驾船打鱼,悠闲淡然。诗人借此表达自己遭贬之后对恬淡安适生活和自由人生的向往之情。

【解析】

16.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由低沉转入昂扬”错。“欸乃一声”和“山水绿”更使耳中所闻之声与目中所见之景发生了奇特的依存关系。清晨,山水随着天色的变化,色彩由黯而明,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但在诗中,随着划破静空的一下声响,万象皆绿,这一“绿”字不仅呈现出色彩的功能,而且给人一种动态感。抓住最有活力,最富生气的日出瞬间,把生活中常见的自然景象表现得比真实更为美好。E项,“山水晚景”错,本诗写的是“由夜而晨”的景。

1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诗人借渔翁这一形象表达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应分析诗歌中的渔翁是怎样的形象,然后才能分析诗人借这一形象要表达的情感。“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这是从夜到拂晓的景象。渔翁是这两句中最引人注目的形象,他夜宿山边,晨起汲水燃竹,以忙碌的身影形象地显示着时间的流转。“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一方面是自然景色:烟销日出,山水顿绿;一方面是渔翁的行踪:渔船离岸而行,空间传来一声橹响。“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日出以后,画面更为开阔。此时渔船已进入中流,而回首骋目,只见山巅上正浮动着片片白云,好似无心无虑地前后相逐,诗境极是悠逸恬淡。再联系诗人的遭遇,“此诗作于诗人被贬为永州司马时期”,此时的柳宗元会因一山一水的遭遇而想及自己的不幸,他更强烈地希求摆脱这种精神的压抑。《渔翁》袒露了隐于淡逸情调后的一颗火热不安的心。这是热烈的向往,是急切的追求,诗中显示的自由安适的生活情趣对于处在禁锢状态的诗人来说,实在是太珍贵太美好了。诗人最后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的句子,宕开诗境,作了这样的收尾。只有真正体会柳宗元的现实处境,才能理解他结句的用心。诗人自始至终表现渔翁和大自然的相契之情,不仅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同样体现着他对自由人生的渴求。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考生可以先分析诗歌中渔翁的形象,然后再结合注释中对于诗人遭遇的介绍来分析诗人的情感。这首诗中诗人通过对渔翁在山水间获得内心宁静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在政治革新失败、自身遭受打击后寻求超脱的心境。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杜鹃花

真山民①

愁锁巴云往事空,只将遗恨寄芳丛。

归心千古终难白,啼血万山都是红。

枝带翠烟深夜月,魂飞锦水②旧东风。

至今染出怀乡恨,长挂行人望眼中。

【注】①真山民,宋朝遗民,真名不详。宋亡后隐姓埋名,好题咏,自称山民。②锦水:即锦江,在四川成都。

17.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直写巴蜀之地愁云密布之景,暗点蜀国望帝失国后魂化杜鹃的传说,故国成空的浓重愁绪寓于眼前的愁云形象地托出,妙合无垠,且定下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B. 第二句点题,由杜鹃鸟过渡到杜鹃花,失国的诗人和杜鹃鸟同病相怜,都空念故国却无力回天,只好把对往事的思念和满腔遗恨寄予眼前的“芳丛”,聊以释怀。

C. 颈联承上而来,杜鹃鸟声声叫曰“不如归去”,然而千年思归的苦心无处表白,竟啼叫出血,染红了万山的杜鹃花,眷恋、怨恨之情表达至此,堪称惊心动魄。

D. 颈联动静结合,前句写枝的静,深夜月色中杜鹃花的枝条在青雾笼罩下显得朦胧静美;后句写花的动,锦水之滨的杜鹃花在徐徐的东风中婀娜招摇,动人心魄。

E. 尾联明写“行人”直言诗意,一个“染”字,使诗意由鸟到花再到行人自然贯穿,层层相扣。卒章表明诗意“怀乡恨”,此恨化为满山杜鹃,长挂望眼,永无绝期。

18.本诗和白居易的《琵琶行》中都写到杜鹃鸟,它们在诗中的作用有什么不同?请具体说明。

17.BD

18.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__之恨、故国之思。

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聊以释怀”不恰当。D动静结合不当,应为虚实结合,且后句的意思是杜鹃的精魂早已乘着东风飞回到朝思暮想的锦水之滨。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可以从以下角度作答本题,①在抒情上:作者托物言志,借“望帝啼鹃”的典故,抒发了自己的__之恨、故国之思。结构上:由杜鹃鸟引出杜鹃花,丰富了诗歌的内涵,杜鹃啼血不仅给杜鹃花染上了红色,更抹上了一层哀怨凄美的色彩。②《琵琶行》中“杜鹃啼血猿哀鸣”的诗句,以杜鹃悲凄的啼鸣渲染谪居之地浔阳环境的恶劣,衬托诗人被贬后痛苦的心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 其一)①

杜 甫

宿雨南江涨,波涛乱远峰。孤亭凌喷薄,万井逼舂容②。

霄汉愁高鸟,泥沙困老龙。天边同客舍,携我豁心胸。

[注]①巴西:唐绵州和阆州都称巴西,此处指绵州。②万井:指巴郡。舂容:江水冲激之声。

16.与诗的首联相比,颈联描写江涨之景的角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17.本诗表达的情感较为复杂,请简要分析。

16.答:颈联主要从侧面来描写江涨之景。借助高鸟发愁、老龙受困,从侧面突出江水上涨后江面变阔以及江水激荡高涌之势。

(答出主要从侧面来描写的,给1分;进行简要分析的,给4分。)

17.答:本诗表现的情感,有寄迹天涯之愁,更有与友人同观江涨之景的舒畅。身在天边,客居他乡,面对江涨壮阔、雄伟的奇景,作者心胸豁然开朗,心情变得愉悦;远离京城有朋友相伴共赏壮景,倍感欣慰。

【解析】

16.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诗歌内容,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的能力。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作者在绵州写下《巴西驿亭观江涨呈窦十五使君(其一)》一诗,记与窦使君同观江涨之景一事。前三联写景,从正侧两方面描写。首联正面描写江水高涨,水中远峰的倒影摇乱;颔联正面描写波涛汹涌浪花高溅,冲激之声巨远;颈联侧面描写江面变宽,江水变急。尾联抒情,抒发观景之后的复杂情感。

考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7.试题分析:这道题考查考生理解、概括作品内容,分析作品思想感情的能力。

广德元年(公元763年),作者和窦使君同在绵州,远离政治中心长安,都有羁留之感;同观江涨之壮景,作者触景生情,豁然开朗,倍感欣慰。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闻琴

孙氏

玉指朱弦轧复清,湘妃愁怨最难听。

初疑飒飒凉风劲,又似萧萧暮雨零。

近比流泉来碧嶂,远如玄鹤下青冥。

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

16.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这首诗娴熟地运用了通感的艺术手法,用暮雨、玄鹤等具体的形象来描绘琴声,形象写出琴声高亢、急促的特点。

B. 首联描写调弦的过程,琴音由嘈杂到纯净。湘妃,指舜妃娥皇、女英,运用湘妃思念舜的典故,总写琴声哀怨。。

C. 颔联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用自然界常见的声音凉风飒飒、潇潇暮雨,形象地表现琴声,化抽象为具体。。

D. 颈联写听琴感受。琴声如在耳边,仿佛泉水从青色的山峰上流泻下来;琴声越来越远,又如黑鹤从青苍幽远的天空飞下。

E. 尾联写弹琴结束后的情景,意境幽静美好,突出了音乐的魅力,与白居易《琵琶行》的写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17.请赏析“夜深弹罢堪惆怅,露湿丛兰月满庭”一联的艺术手法。

16.AC

17.①烘托手法或侧面描写。“露湿丛兰月满庭”通过描写月光满庭、露湿丛兰的寂静,烘托出听众沉浸在音乐中不愿抽离的情形,从侧面突出了琴声的魅力和演奏者技艺的高超。②以景结情或寓情于景。月光铺满了庭院,院中一丛丛的兰花都被露水打湿,含蓄地表现了诗人惆怅之情,韵味悠长,意犹未尽。

【解析】

16.试题分析:A“急促”应为“悠远”,C“拟人”应为“比喻”。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细致把握诗歌的核心要素,尤其是结合两首诗歌的不同特点进行具体分析.这两句写出了月光下的唯美与寂静,形象别致的突出听众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当中的一种气氛,给人一种精神上的享受,这是一种侧面描写,通过自然景色的唯美,人们沉浸在音乐的气氛当中,来表达琴声的魅力以及演技者高超的技巧。这两句同时充满人生情趣,借景抒情,含蓄委婉的表达出诗人的内心惆怅之感,让人浮想联翩。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

【注】①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怀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写自己为国担当重任,感到疲惫不堪,体质和才干必定无法支持,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自知之明。

B. 颔联气概昂扬,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C. 颈联对被贬官流放,没有受到更严厉处罚的皇恩浩荡表示感谢,认为自己去当一名戌边的士卒是适得其所的。

D. 本诗是被流放出发前写的,但却没有明显的悲伤之意。在谦恭的言辞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愤激与不平。

E. 颔联对仗灵活,用“以”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与“之”对仗,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力。

24.诗歌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3.AC

24.用典。借杨朴不愿入朝为官的典故,既宽慰妻子,发发牢骚,,又表明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心志,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解析】

23.试题分析:A项,“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自知之明”错误,是作者的愤慨之言;C项,“适得其所的”错误。

24.试题分析:答出“用典”的手法,然后解释手法,再分析效果:表明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心志,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