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关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描绘了夔地露冷枫丹的景象,露是“玉露”,树是枫林,色彩明艳富丽,定下全诗明朗的基调。
B. 颔联之景为虚写,波浪滔天,风云匝地,是指吐蕃入侵,边关吃紧的时局,表现了诗人前途未卜的处境和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
C. “丛菊两开他日泪”由景物触动情思,“两开”一语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更添悲情,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以景结尾,关合全诗。
E. 本诗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意境开阔,诗人把最深刻的情感融会进去,使景物也有了生命,达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AB
18.(1)羁旅漂泊之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去年对丛菊落泪,今年又对丛菊落泪,足见羁留夔州的漂泊悲苦。(2)孤寂思乡之情。“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系故园。尾联写传来女子的砧杵声,也足见其思念之情。(3)忧国伤时之情。全诗借景抒情,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颔联写景物也寓时事,在景物描绘中表达诗人对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忧思。“故园心”也指思念长安之心。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色彩明艳富丽有误,首联意境主要是萧索凄凉的;全词的感情基调也是伤感悲凄的;B项,“虚写”错误,应为实景,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暗指了当时的时局。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
刘禹锡①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几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②,策成终自诣公车③。
剡中④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
【注】①刘禹锡,出生在浙江,和曹璩算是同乡好友。曹璩求官、求名不得志,就拜刘禹锡为师。此诗是诗人被贬为连州刺史时所作。②计吏:考察官吏的目员。③公车:官车。④剡中:地名,在浙江。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行尽潇湘万里余”,诗人说自己被贬在潇湘一带,到过很多地方,言语中充满了怨恨。
B. “少逢知己忆吾庐”一句表达诗人在他乡遇到曹璩这个知己的喜悦。
C.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盡秋灯夜读书”,写诗人在简陋的住所挑灯夜读的情形。
D. 颈联运用两个典故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做官不是一件好事。
E. 诗人没有以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完全是以故乡知己的身份和曹璩亲切交谈。
18.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7.AD
18.①对连州山水的赞美;②故乡亲友的安慰;③对自己被贬的超脱旷达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A. “行尽潇湘万里余”,诗人说自己被贬在潇湘一带,到过很多地方,言语中充满了怨恨。“言语中充满了怨恨”于文无据;D. 颈联运用两个典故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做官不是一件好事。“做官不是一件好事”错,应是: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功到自然成。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是简要概括,本题可以概括为:对连州山水的赞美;故乡亲友的安慰;对自己被贬的超脱旷达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白墓①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②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③诗人多薄命,就中④沦落不过君。
【注】①李白墓: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在采石江边(在安徽省当涂县内)。李白墓即托此传说得名。②穷泉:黄泉,九泉。③但是:凡是,只要是。④就是:其中。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首联“绕田无限草连云”一句,描写了墓地周边青草丛生,田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了生机盎然的氛围。
B. 颔联由眼前墓地的景象,联想到李白生前的辉煌,“可怜”“曾有”二词富有浓厚的感__彩,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同情和悲愤之情。
C. 颈联“诗人多薄命”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历代诗人怀才难遇、命运多舛这一普遍现象的无限叹惋。
D. 尾联借“渚草溪藻”来比喻李白过后诗坛暗淡、衰微、平庸的诗作,暗含对所处时代文坛凋散的批评,也从侧面赞颂了李白艺术才华的卓越。
E.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凭吊李白墓,怀古伤今,抚今追昔,既有对李白不平命运的哭诉,又有对自己人生旅程顺利的庆幸。
15.本诗多处运用对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AE
15.这首诗运用了多组对比,(1)颔联中“荒垄穷泉②骨”与“惊天动地文”作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死后墓地凄凉景象的追惜和悲愤之情;(2)尾联中“渚苹溪藻”与“大雅遗风”对照,将现今诗坛的衰微、凋敝与李白才华卓越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今文坛的批评和对李白的敬仰;(3)李白一生的坎坷和其杰出的成就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与赞颂;(4)李白的薄命和世人作比,寄托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一片欣欣向荣”错误,和后面的“荒垄”矛盾;E项,“对自己人生旅程顺利的庆幸”无中生有。
15.试题分析:首先答出对比的内容,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对比的目的基本都是对李白的同情和崇敬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
诗歌鉴赏
早 发
罗邺
一点灯残鲁酒醒,已携孤剑事离程。
愁看飞雪闻鸡唱,独向长空背雁行。
白草近关微有路,浊河连底冻无声。
此中来往本迢递,况是驱羸客塞城。
17.请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
18.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作简要分析。
17.背是“背对”之意,(1分)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使诗人向北向寒,远离家乡与大雁向南向暖归乡形成强烈对比,(2分)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远离家乡的愁苦心情。(2分)
18.①第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②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③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④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每点2分,答出3点给满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赏析‘独向长空背雁行‘中’背‘字的表达效果”,这是考查考生诗句炼字,首先解释“背”含义:背是“背对”之意;然后描述诗句,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最后价该字的表达效果,“背”使诗人向北向寒,远离家乡与大雁向南向暖归乡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远离家乡的愁苦心情。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所谓炼字,就是为了表达的需要,在用字遣词时进行精细的锤炼推敲和创造性的搭配,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这种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方法,就叫做炼字。(主要是锤炼诗中的动词、形容词和虚词。) “炼字”的答题步骤。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方法:(1)直接释义;(2)从语法的角度,分析其特殊用法;(3)从修辞的角度,分析其运用效果。本题背是“背对”之意。2.结合原诗句,再现景象。方法展开联想,描绘该字所在诗句呈现的景象。注意点出意象的特点。题中一个“背”字,描写了诗人与大雁相背而行的情境; 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或评价该字的表达效果(准确鲜明、形象生动、新颖贴切、耐人寻味等)。题中“背”使诗人向北向寒,远离家乡与大雁向南向暖归乡形成强烈对比,表现了诗人旅程的艰辛和远离家乡的愁苦心情。考生抓住三个角度结合诗句内容组织答案。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诗是如何表现‘早发’之‘早’的?请简要分析。’题型为一字领全诗,也称为“诗眼”题。抓住“早”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一、二句紧扣诗题,凸显“早发”:宿酒初醒,残灯未灭,长夜未尽,诗人已携孤剑登程。第三句写诗人在路上听到雄鸡唱晓,也可见出行之早。塞外风雪路,本来行人稀少,而“早发”就更无路人,只有诗人独行,故“独”与“早发”之“早”有关。飞雪白草,道路本已难辨,早行时就更加微茫,故“微”字也表现“早发”之“早”。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这类题虽然说考查的是句中诗眼,但实际上考查的是炼字。这类炼字型的诗眼往往是为写景状物叙事服务的,是为了更好地突出意象特点、烘托意境氛围、抒发思想情感的。因此,分析其表达效果时要从这些方面着手,品味其妙处。注意答题时不能把该诗眼孤立起来谈,要放在句中并结合全诗的意境情感来分析。 如果题目没有给出诗眼,则需要先寻找辨析出诗眼是什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辨析诗眼:一、抓能体现作者强烈感情的字词;二、抓描写事物准确、生动、形象的字词;三、抓巧妙运用修辞手法的字词;四、抓具有词类活用现象的字词;五、抓富有表现力的数词虚词。具体来说,这种句中诗眼往往落在动词、形容词和副词这三类词语上。从表达效果上来看,动词类诗眼具有赋予画面动态感、使意境更加鲜明的效果;形容词类诗眼具有生动形象展现意象特点、色彩鲜明、渲染氛围、营造意境的效果;副词类诗眼具有突出意境、强化情感的效果。答题步骤 (1)找出诗眼。如果题目中已经给出了诗眼,则此步骤可以省略。 (2)解释含义。解释该字词在句中的含义。 (3)描述景象。展开联想把该字词放入原句中描绘景象,结合诗歌简要分析。注意看看这个字词有没有构成特殊的语法现象,或有没有运用什么修辞手法以及其他表达技巧。如果有这些方面的内容,分析时需要点出来。 (4)点出效果。点出该字词的表达效果,即突出了怎样的意象特点,构成了怎样的意境,表达了怎样的情感等。本题简单在已经知道诗眼为“早”,只要带着诗眼描述景象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7.下列对这首唐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直点秋景。一开始就呈现出秋风萧瑟冷落凄清的悲凉景色。玉露,枫林,霜打枫林,林叶转红,山峡之间秋气凛然,中间加一“凋伤”,秋意全出。
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
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
D. 尾联进一步把秋思写足。寒风凛冽,傍晚时分天气更是萧瑟寒冷,人们在加紧赶制寒衣,白帝城高高的城楼上,晚风中传来急促的砧声。此二句,关合全诗,回到景物,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客子羁旅之情更见艰难,不胜悲凉。“催刀尺”指赶裁冬衣。
E. 全诗因秋起兴,借景抒情,情景交融。三四句承接一二句;触景伤怀,五六句转七八句。起伏回环,回肠荡气。
18.“‘秋兴’者,遇秋而遣兴也,感秋生情之意。”结合你对杜甫《登高》中对“万里悲愁常作客”中“秋”的理解,你认为本诗中 “悲秋”有哪些丰富的含义?
17.BC
18.(1)秋天的阴沉萧森的悲凉氛围;(2)诗人的时光易逝,人生迟暮、岁月蹉跎之忧感;
(3)诗人的孤独抑郁;(4)诗人的故园之思;(5)诗人的国家残破之伤痛。
【解析】
17.试题分析:B. 颔联用了由实及虚的联想手法,面对眼前浩荡翻滚的长江波浪,联想到唐王朝的边境与外族的战争依旧阴云密布,随时可能爆发,表达了杜甫对国家命运的深深忧虑。颔联不是联想的手法,是虚实结合的手法。C. 颈联由继续描写景物转入直接抒情,即由秋天景物触动羁旅情思。孤舟不发,见丛菊再开,不禁再度流泪,心总牵挂着故园。“开”字双关,一谓菊花开,又言泪眼开;“故园”指夔州。开不是双关字,选项中理解有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诗歌的情感赏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可以作答为,文中的秋有如下内含:秋天的阴沉萧森的悲凉氛围;诗人的时光易逝,人生迟暮、岁月蹉跎之忧感;诗人的孤独抑郁;诗人的故园之思;诗人的国家残破之伤痛。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7.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 “羁病”交代了作者滞留长安期间的个人境况,而“无心逐胜游”则明确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
C. 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D. 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E. 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18.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
17.BD
18.①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京城元宵之夜,明月春风,热闹非凡,“万人行乐”;而诗人却因“羁病”无心游玩,独处客舍“一人愁”,显得格外孤单,愁苦。(3分,意思对即可)②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作者实写自己在中秋之夜,对着明月思念远方的好友;同时,诗人以己心理及“故人心”,想象对方此时也在月下思念自己,又设想江陵潮湿多云,担心对方不能和自己同见“清光”。诗作虚实结合,表现了元白二人千里回思的深厚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赏析。B项“表达了作者对现实的隐忧”缺乏依据;D项,第一首诗中的“三五夜”指正月十五元宵节夜晚,第二首诗中的“三五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夜晚。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表现手法。由题干可知“表现手法的不同”,选取突出的、明显的手法分析,比较不同之处。第一首诗主要运用对比手法,第二首诗主要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结合诗句内容分析,点明情感。
点睛: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特别提示:答题时要区分“一”“些”“主要”等关键词。如问“运用了哪一种艺术手法”,只答一种即可。
古代诗文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长安月夜与友人话故山
赵嘏
宅边秋水浸苔矶,日日持竿去不归。
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
重嘶匹马吟红叶,却听疏钟忆翠微。
今夜秦城满楼月,故人相见一沾衣。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宅边秋水浸苔矶描写了住宅旁边秋水浸湿苔矶的情景,既点明了时令特点,又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
B. 日日持竿去不归是虚写,回忆当年在故乡的生活状态,“持竿”表现诗人生活的闲适,“去不归”表现诗人对持竿垂钓的喜爱。
C. 重嘶匹马吟红叶使用拟人手法,意思是马的嘶鸣也许是吟唱红叶的美好吧,诗人以此表现对家乡风物的赞美之情感。
D. 却听疏钟忆翠微是对故乡风物的回忆,意思是诗人回忆起在故乡山中听到的钟声,还有那青翠欲滴的山色。
E. 尾联回到现实,写诗人与友人乡见,禁不住流下泪来,泪水沾湿了衣裳,这表现了诗人无时无刻不在思念故乡的深情。
18.本诗颔联历来为人称道,请简要赏析。
17.AD
18.从意象上看,颔联两句各选三种富有特色的景物组接成画,描画故山风情,从侧面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无尽思念;从意境上看,用杨桃、大风、潮水、蒹葭、冷霜、飞雁等意象营造了一种凄清、悠远的意境;语言上,这两句用白描的手法写景,朴素自然,更突出了对故乡景物的记忆之深。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 “渲染了一种凄清悲凉的气氛”错,作者回忆中的故山生活是轻松闲适的。D.解读错误,“却听疏钟忆翠微”是说听到钟声忆起了故乡的山色。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颔联”,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分析情感。“杨柳风多潮未落,蒹葭霜冷雁初飞”这两句是说,秋天,月夜,江上晚潮未落,岸边杨桃树上残留的果实,随风摇摆;水草经霜枯萎,天气已冷,北雁南飞。诗句写秋日萧疏、凄凉景象十分逼真。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林则徐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定不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谪居正是君恩厚,养拙刚于戍卒宜。
戏与山妻谈故事,试吟断送老头皮①。
【注】①宋真宗闻隐者杨朴能诗,召对问:“此来有人作诗送卿否?”对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怀酒,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上大笑,放还山。山妻:对自己妻子的谦称。故事:旧事,典故。
2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写自己为国担当重任,感到疲惫不堪,体质和才干必定无法支持,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自知之明。
B. 颔联气概昂扬,是全诗的精华所在,表现了林则徐刚正不阿的高尚品德和忠诚无私的爱国情操。
C. 颈联对被贬官流放,没有受到更严厉处罚的皇恩浩荡表示感谢,认为自己去当一名戌边的士卒是适得其所的。
D. 本诗是被流放出发前写的,但却没有明显的悲伤之意。在谦恭的言辞中,透露出掩饰不住的愤激与不平。
E. 颔联对仗灵活,用“以”的实词义表达思想内容,又借它的虚词义与“之”对仗,显示出深厚的文字功力。
24.诗歌的尾联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情感?
23.AC
24.用典。借杨朴不愿入朝为官的典故,既宽慰妻子,发发牢骚,,又表明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心志,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解析】
23.试题分析:A项,“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的自知之明”错误,是作者的愤慨之言;C项,“适得其所的”错误。
24.试题分析:答出“用典”的手法,然后解释手法,再分析效果:表明自己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心志,表达了对朝廷的不满之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用典。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晋书》记载:(孟嘉)“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③玉山:即蓝田山。
17.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18.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
17.①怀才不遇,晚景凄凉。诗人虽有孟嘉之才,现在却羞露短发,不敢与古人相比。②强颜自宽,不拘形迹。诗人欣慰赴约,宴会上得意尽欢,豁达乐观。③心怀隐忧,借酒浇愁。山水永恒,病体难料,想明年今日,自己还能健在吗?
18.①反衬(以乐写哀、侧面描写、以事写情):以兴至尽欢、笑请旁人为自己正冠,反衬(侧面表现)自己老境颓唐的悲凉;以山水无恙反衬人事无常。②用典:用孟嘉落帽典故,以孟嘉风流蕴藉之态,反写自己悲凉、落寞而又强颜欢笑的情态。③烘托(借景抒情):以开阔萧瑟、气象峥嵘之景烘托内心的豪壮、感奋。④设问:尾联首句发问,引发读者感慨,凸显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⑤神态(动作)描写:醉把茱萸细看,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作者对人事难料的感慨。
【解析】
17.试题分析:“老去悲秋强自宽”,人老了,又面对着悲凉萧瑟的秋色,只好勉强宽慰自己了,写出诗人晚景凄凉、强颜自宽的心理;“兴来今日尽君欢”,今日恰逢重阳佳节,诗人也来了兴致,和大家在一起尽情欢乐,表达出诗人欣然赴约,乐观豁达的胸怀;“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旁人为正冠”,惭愧的是,诗人的头发稀稀落落,因担心帽子被风吹走,笑请旁人把帽子扶正,运用“孟嘉落帽”的典故,表达出不敢与古人相比,怀才不遇的悲凉;“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蓝溪的水远远地从千条溪涧中流过来,玉山高耸冷峻,两峰并峙,千古不变,“明年此会知谁健?”明年我们再相聚时,谁还健在呢?表达出内心的忧虑;“醉把莱萸仔细看”,不如多饮几杯酒,拿起茱萸好好看看,期望明年再相会,写出借酒浇愁的无奈。
点睛:本题考查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这类题目设问方式一般为“诗中塑造了一位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诗中刻画的某形象有怎样的特征”“你从诗中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诗人形象”等。可单独设题,也可以渗透在分析诗歌思想情感考点之中。解答时要注意以下角度:①抓住外貌、语言、神态、动作、心理等描写刻画人物的角度分析;②抓住环境的烘托渲染、他人他物的对比衬托等侧面描写塑造人物的角度分析;③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资料;④积累常见的形象及特征,如不慕权贵、豪放洒脱、傲岸不羁,思念故乡等。一般的答题步骤为:①明确形象;(性格特征+身份);②结合诗句分析形象的基本特征;③形象的意义。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表达技巧。此诗首联就用对仗,诗句宛转自如,诗意层层变化,错落有致。颔联用“孟嘉落帽”的典故,把诗人内心悲凉而又强颜欢笑的心境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颈联两句描山绘水,气象峥嵘。蓝水远来,千涧奔泻,玉山高耸,两峰并峙,山高水险,令诗人只能仰视,烘托了一种开阔萧瑟的气氛,借景抒情,表达诗人内心的振奋,同时也是用山水反衬人生,诗句豪壮中带几分悲凉。尾联看似平淡,实则饱含深意。“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当诗人抬头仰望秋山秋水,如此壮观,低头再一想,山水无恙,人事难料,他自己已这样衰老,不能生活得长久。所以他趁着几分醉意,手把着茱萸仔细端详。一问一答,问句,表现出诗人沉重的心情和深广的忧伤,含有无限悲天悯人之意。下句用一“醉”字,妙绝。若用“手把”,则嫌笨拙,而“醉”字却将全篇精神收拢,鲜明地刻画出诗人此时的情态:虽已醉眼蒙眬,却仍盯住手中茱萸细看,不置一言,却胜过万语千言。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