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寒食寄京师诸弟【甲】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江陵使至汝州【乙】

王建

回看巴路在云间,寒食离家麦熟还。

日暮数峰青似染,商人说是汝州山。

【注】①杜陵:地名,在京城长安东南,因汉宣帝筑陵葬此而名。

17.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甲诗第一句写景,寒食禁火已经体现萧索的景象,兼逢阴雨,又处空斋,气候与心情双重清冷,层层加码,营造了悲凉的氛围。

B. 甲诗第二句采用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的手法描写春江、流莺等,与上一句诗人伤感的情怀对比,表现出诗人此时的孤独寂寞之情。

C. 甲诗前三句中,“独”字既是上句“空”的延续,又是下句“想”的伏笔;而“想”字,既是上句“独”的生发,又统领了下句。

D. 甲诗第三句与乙诗的首句都用了“看”字,甲诗用“看花”引出诗人对家乡诸弟的思念,乙诗用“看巴路”来表现诗人离出使的目的地江陵已很远。

E. 乙诗最后两句用商人的话点明诗人已到汝州,两句话淡淡写出,只写行途见闻,而把情感隐藏,以此含蓄地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

18.甲诗的最后一句和乙诗的第二句都用了“寒食”一词,请结合诗歌简要赏析两首诗用“寒食”的妙处。

17.BE

18.(1)①甲诗用“寒食”点明时间,照应题目。②甲诗最后一句寄想象于故园的寒食景色,进一步烘托诗人“想诸弟”之情,使人更感到情深意远。(2)①乙诗用“寒食”点明诗人出使江陵的具体时间。②用“寒食”与“麦熟”照应,写诗人离家和归家的时节,以此表现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虚实结合的手法”的手法错误,都是“实写”;E项,“表达诗人内心的惆怅之情”错误,此刻在诗人心中涌起的自是一阵欣慰的喜悦,一种兴奋的情绪和亲切的感情。

18.试题分析:注意分析相同点“点明时间”和“照应”,分析情感的不同“烘托诗人‘想诸弟’”和“表达归心似箭的心情”。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综合比较,注意情感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塞上曲

耿湋

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

身微久属千夫长,家远多亲五郡兵。

懒说疆场曾大获,且悲年鬓老长征。

塞鸿过尽残阳里,楼上凄凄暮角声。

13.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技巧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惯习干戈事鞍马,初从少小在边城”的意思是写自己少小长在边塞,早已习惯了戎马生活,从质朴的语言中可以看出诗人的哀伤情绪。

B. 尾联“塞鸿过尽残阳里”描写了一幅夕阳西下,塞外的鸿雁已经纷纷飞走,消失在遥远的天际的夕阳鸿雁秋景图,意境辽远开阔,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C. 诗歌尾联以景作结,借助“塞鸿”“残阳”“暮角声” 等意象,营造了凄凉的意境,凸显长年战乱后的荒凉,也表现出诗人的伤感。

D. 诗歌以边塞为题材,比较真切地描写出了在纷乱的时代背景下的个人遭际,不但是这一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写照,同时也饱含诗人个人情感。

E. 全诗有叙事,有抒情,有景物描绘,意境优美恬静,于平淡质朴中,凸显长年战乱后的荒凉,展示了诗人戍边的感受。

14.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情感?请简要概括分析。

13.CD

14.①连年征战,久戍塞外的乡愁;②身份卑微,报国无门的怨愤;③年华易逝,容颜苍老的悲伤。

【解析】

13.试题分析:A项,诗歌前两句写自己少小离家戍边,早已习惯于戎马生活,而不是从小长在边关。B项,“表现了诗人旷达的胸襟”错。E项,“意境优美恬静”不准确,应该是“苍凉、凄怆”。

14.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表情达意的重点词语“干戈事”“身微”“家远 ”“年鬓”分析“乡愁”“报国无门”“年华易逝”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三五七言秋风词

李白

秋风清,秋月明,

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

相思相见知何日?此时此夜难为情!

人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

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早知如此绊人心,何如当初莫相识!

【注】①三五七言:一种诗歌体式,其句式为“三三五五七七”格式。②寒鸦:体草纲目》中解释为“慈鸟,北人谓之寒鸦,以冬日尤盛。”

1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的开头写了高悬天空的明月和栖息在巳经落完叶子的树上的寒鸦,借此表达了无限调怅的心情。

B. “相思”两句写出了既渴望来日再相聚,又害怕今日相见难为情的矛盾心理,曲折婉转,细致缠绵。

C. 秋风、秋月、落叶、寒鸦烘托出悲凉的氣围,强化了诗人的感情,让整首诗显得凄 婉动人

D. “长相思”两句的意思是:永远的相思带来永远的回忆,短暂的相思却也无止境。可见两种相思的滋味是不同的。

E. 本诗语言清新自然,多直抒胸臆之句,“相思” 一词反复出现,不显拖沓,却呈现出极强的韵律感。

19.诗的结句“何如当初莫相识n运用了反语的手法,试分析其表达效果。

18.BD

19.作者因相思之苦无法排遣,竟后悔当初的相识,这是诗人思念至极、感情至深的反应,反语恰恰强化了作者相思的悲伤和无奈。

【解析】

18.试题分析:B项,对“难为情”的理解有误,应为“情何以堪”的意思。D项,“可见两种相思的滋味是不同的”错。第一,这两句诗没有写相思的“滋味”;第二,从全诗看,相思的滋味围绕“苦”字而写,并没有什么不同。

19.试题分析:注意分析“反语”是“因相思之苦无法排遣,竟后悔当初的相识”,效果是“强化了作者相思的悲伤和无奈”。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反语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拟行路难(其四)

鲍照

泻水置平地,各自东西南北流。人生亦有命,安能行叹复坐愁?

的酒以自宽,举杯断绝歌路难.心非木石岂无感?呑声踯躅不土言。

17.下面对这首诗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本诗开头两句中,作者恰当地运用了借代手法,用流向东西南北不同方位的“水”,代指社会生活中有着不同地位的人。

B. 本诗三、四两句以宿命论观点来解释社会与人生的错位现象,并表明据此从“行叹复坐愁”的苦闷中求解脱的渴望。

C. 诗人一直在直接诉说自己的悲哀,胸中他积的块垒无法借酒浇除,便着笔于从怅惘中求得解脱,在烦忧中获得宽慰。

D. 诗的结尾写人心非草木,不可能没有感情,心中的愤懑似乎到了随时都会爆炸的程度,但到了嘴边却突然被克制住了。

E. 作者从普通自然现象顿悟出了与之相类似的某种人生哲理,全诗托物寓意,突显出含蓄不露、蕴籍深厚的艺术效果。

18.清代沈德潜评价此诗说:“妙在不曾说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7.AC

18.①对不公平门阀制度的不满。②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③世路艰难忍气吞声的无奈与悲哀。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不是“借代”,是“比喻”;C项,“一直在正面诉说”错。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有命”“复坐愁”“路难”“岂无感”分析文章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有命”“复坐愁”“路难”“岂无感”分析文章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色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注】吐谷浑:鲜卑族的一支,此批其首领。

15.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中“日色昏”接在“大漠风尘”后面,并不是指天色已晚,而是指风沙遮天蔽日。这不为表现气候的暴烈,主要作为背景,对军事形势起烘托、暗示的作用。

B. 次句写为了减少风的强大阻力,加快行军速度,战士们半卷着红旗,向前挺进。于“大漠风尘”之中,渲染红旗指引的一支劲旅,如一柄利剑,直指敌营。

C. 诗的一、二句,采用倒装的句式,描绘了戍边__奉命开拔及行军途中的情景,把读者的心弦扣得紧紧的,让人感到一场恶战已迫在眉睫。

D. 最后两句情节发展得既快又不免有点出人意料,但却完全合乎情理,因为前两句所写的那种大军出征时迅猛、凌厉的声势,已经充分暗示了唐军的士气和威力。

E. 此诗写增援前线的戍边将士听到前方__首战告捷的消息的欣喜心情,歌颂了他们奋勇杀敌、忘我报国的英雄主义精神,颇具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

16.“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是侧面烘托,能否改为正面直接描写战争场面?

15.AE

16.诗人选取对象是未和敌军交手的后续__,而战果辉煌的“前军”只从侧面带出。“大漠风尘日色昏”“夜战洮河北”,让读者想象前方战斗艰苦而出色。“已报生擒吐谷浑”,体味出征富有戏剧性。如改成正面铺叙夜战,会显得平板,且在短小的绝句中很难完成。(意思对即可,其他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解析】

15.试题分析:A项,“不为表现气候的暴烈”错误,有这层意思;E项,“边塞诗凄婉悲凉的一贯风格”错误,初唐和盛唐的边塞诗也有昂扬向上的一面。

点睛: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文章的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此题的两个选项分别为内容和诗歌的格调错误。

16.试题分析:注意答出侧面烘托的好处:体味出征富有戏剧性。再分析正面描写的弊端:铺叙夜战,会显得平板,且在短小的绝句中很难完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小题。

汴河【注】怀古二首

皮日休

其一

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应是天教开汴水,一千余里地无山。

其二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注】隋炀帝时,发动河南脊背诸郡民众,开掘了名为通济渠的大运河。运河主干在汴水一段,习惯上也称之为汴河。隋炀帝杨广经由此河游览扬州时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

1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万艘龙舸”指隋炀帝的船队。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

B. “载到扬州尽不还”概括说明了隋炀帝的船队到达扬州后被扬州的迷人景色所陶醉,没有人愿意返回。

C. “尽道隋亡为此河”从隋亡于此河这种论调说起,紧接着反面设难,予以批驳,表明自己的观点。

D. “至今千里赖通波”肯定了开凿大运河的历史作用,其中“至今”二字表现了其造福时间之长。

E. 第二首诗末句以直接抒情的方式赞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认为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

18.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

17.BE

18.①第一首诗对隋炀帝因穷奢极欲导致__破家的严重后果表示惋惜。②第二首表面上虽然有赞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对改善交通、有利于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但也对其沉迷于“水殿龙舟”之事予以批判。③两首诗均通过隋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对唐朝统治者奢侈糜费的生活予以警示,意味深长。(每点2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两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B项,“被扬州的迷人景色所陶醉,没有人愿意返回”有误;“载到扬州尽不还”,并非是被景色所陶醉而不愿返回,而是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宇文化及杀死的历史事实,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E项,“直接抒情的方式赞叹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的历史功绩,认为可以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错误;说炀帝“共禹论功不较多”,似乎是最大恭维奖许,但有“若无水殿龙舟事”一句的限制,又是彻底的剥夺。“共禹论功”一抬,“不较多”再抬,高高抬起,把分量重重地反压在“水殿龙舟事”上面,对炀帝的批判就更为严厉,谴责更为强烈。这种手法的使用,比一般正面抒发效果更好。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两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观点?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第一首诗描述了隋炀帝游览扬州的豪华船队以及大运河的地理环境,隐含了隋炀帝被部将所杀的历史事实以及对唐王朝的警示。第二首诗从隋亡于大运河这种论调说起,接着反面设难,批驳了修大运河是__之举的传统观点,从历史的角度对隋炀帝的是非功过进行了评价。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涉及对两首诗歌的分析,可以一首一首来看,第一首,“万艘龙舸绿丝间,载到扬州尽不还”,诗说当年的浩然盛大的场面如今已经不复存在,实质是说当时的唐帝国早已是连隋炀帝时也比不得了。这是对当政者的警训,意味深长。第二首,第四句忽然举出大禹治水的业绩来相比,甚至用反诘句式来强调:“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就是:论起功绩来,炀帝开河不比大禹治水更多些吗?这简直荒谬离奇,但由于诗人的评论,是以“若无水殿龙舟事”为前提的。仅就水利工程造福后世而言,两者确有可比之处。然而“若无”云云这个假设条件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极尽“水殿龙舟”之侈的炀帝终究不能同躬身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相与论功,流芳千古。故作者虽用了翻案法,实际上为大运河洗刷不实的“罪名”,而炀帝的罪反倒更加实际了。

阅读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和陆明府赠将军重出赛

陈子昂

忽闻天上将,关塞重横行。

始返楼兰①国,还向朔方②城。

黄金装战马,白羽③集神兵。

星月开天阵,山川列地营。

晚风吹画角,春色耀飞旌。

宁知班定远④,犹是一书生。

[注] ①楼兰:汉代西域的一个国家,故址在今新疆罗布泊西若羌县一带,后改名鄯善。②朔方,汉代所设的边郡,在今内蒙古。③白羽:指白旄,一作用白旄牛尾装饰竿顶的旗。④班定远,指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功封定远候。

1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人用“忽闻”两字写出了惊讶,又用“天上将”来写将军的不凡,为下文军民一致他再次出征边塞作铺垫。

B. “黄金装装战马”以下六句,诗人用大量的笔墨具体描写了将军再度出征边塞沙场征战的情景。

C. 诗人巧用动词,如“集”、“开”、“列”等,来描写军阵场景,生动形象,具有艺术感染力。

D. 第九、十句的景物描写,以嘹亮的号角声和军旗上闪耀的春色来渲染战斗的激烈悲壮,军队高昂的士气。

E. 全诗运用了夸张、比喻以及用典等多种表现手法,形象生动地塑造了一位将军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20.本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9.BD

20.①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②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

【解析】

19.试题分析:B项,“具体描写”错,这里是想象将军出征边塞的情景。D项,“战斗的激烈悲壮”错

20.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后面的注意总结概括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的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和后面的注意总结概括对将军的赞美、羡慕 ,对将军战场得胜的期许以及自己对建立功业的渴望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秋兴八首(其一)

杜甫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

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

寒衣处处催刀尺,白帝城高急暮砧。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关联从秋景写起,“玉露凋伤枫树林”描绘了夔地露冷枫丹的景象,露是“玉露”,树是枫林,色彩明艳富丽,定下全诗明朗的基调。

B. 颔联之景为虚写,波浪滔天,风云匝地,是指吐蕃入侵,边关吃紧的时局,表现了诗人前途未卜的处境和胸中翻腾起伏的忧思。

C. “丛菊两开他日泪”由景物触动情思,“两开”一语双关,既指菊开两度,又指泪流两回,见丛菊而流泪,去年如此,今年又如此。

D. 尾联在时序推移中叙写秋声,诗人身在夔州,听到白帝城传来的砧杵声,更添悲情,时序由白天推到日暮,以景结尾,关合全诗。

E. 本诗描绘了巫山巫峡的秋声秋色,意境开阔,诗人把最深刻的情感融会进去,使景物也有了生命,达到情与景的和谐统一。

18.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7.AB

18.(1)羁旅漂泊之情。“丛菊两开他日泪”去年对丛菊落泪,今年又对丛菊落泪,足见羁留夔州的漂泊悲苦。(2)孤寂思乡之情。“孤舟一系故园心”,孤舟停泊,舟系于岸,心系故园。尾联写传来女子的砧杵声,也足见其思念之情。(3)忧国伤时之情。全诗借景抒情,用阴沉萧瑟、动荡不安的景物环境衬托出诗人忧国伤时的心情。颔联写景物也寓时事,在景物描绘中表达诗人对动荡不安的时局的忧思。“故园心”也指思念长安之心。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色彩明艳富丽有误,首联意境主要是萧索凄凉的;全词的感情基调也是伤感悲凄的;B项,“虚写”错误,应为实景,颔联紧承首联“巫山巫峡气萧森”,“江间”承“巫峡”,“塞上”承“巫山”,是作者眼前的实景,也暗指了当时的时局。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中的重点词语“他日泪”“孤舟”“故园心”分析“羁旅漂泊”“孤寂思乡”“忧国伤时”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曹璩归越中旧隐

刘禹锡①

行尽潇湘万里余,少逢知己忆吾庐。

几间茅屋闲临水,一盏秋灯夜读书。

地远何当随计吏②,策成终自诣公车③。

剡中④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

【注】①刘禹锡,出生在浙江,和曹璩算是同乡好友。曹璩求官、求名不得志,就拜刘禹锡为师。此诗是诗人被贬为连州刺史时所作。②计吏:考察官吏的目员。③公车:官车。④剡中:地名,在浙江。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行尽潇湘万里余”,诗人说自己被贬在潇湘一带,到过很多地方,言语中充满了怨恨。

B. “少逢知己忆吾庐”一句表达诗人在他乡遇到曹璩这个知己的喜悦。

C. “数间茅屋闲临水,一盡秋灯夜读书”,写诗人在简陋的住所挑灯夜读的情形。

D. 颈联运用两个典故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做官不是一件好事。

E. 诗人没有以导师的身份居高临下,完全是以故乡知己的身份和曹璩亲切交谈。

18.诗的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

17.AD

18.①对连州山水的赞美;②故乡亲友的安慰;③对自己被贬的超脱旷达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A. “行尽潇湘万里余”,诗人说自己被贬在潇湘一带,到过很多地方,言语中充满了怨恨。“言语中充满了怨恨”于文无据;D. 颈联运用两个典故勉励曹璩静心读书,不要急于求成,做官不是一件好事。“做官不是一件好事”错,应是:学成后自然会被征召,功到自然成。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的情感主旨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题干中的要求是简要概括,本题可以概括为:对连州山水的赞美;故乡亲友的安慰;对自己被贬的超脱旷达之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李白墓

白居易

采石江边李白坟,绕田无限草连云。

可怜荒垄穷泉骨,曾有惊天动地文。

但是诗人多薄命,就中沦落不过君。

【注】①李白墓:相传李白曾身着宫锦袍,醉酒采石矶,因跃入江中捉月而逝,渔人得其衣冠下葬在采石江边(在安徽省当涂县内)。李白墓即托此传说得名。②穷泉:黄泉,九泉。③但是:凡是,只要是。④就是:其中。

14.下列关于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的首联“绕田无限草连云”一句,描写了墓地周边青草丛生,田野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烘托了生机盎然的氛围。

B. 颔联由眼前墓地的景象,联想到李白生前的辉煌,“可怜”“曾有”二词富有浓厚的感__彩,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同情和悲愤之情。

C. 颈联“诗人多薄命”一句,不仅表达了对李白起伏坎坷一生的深切同情,也抒发了对历代诗人怀才难遇、命运多舛这一普遍现象的无限叹惋。

D. 尾联借“渚草溪藻”来比喻李白过后诗坛暗淡、衰微、平庸的诗作,暗含对所处时代文坛凋散的批评,也从侧面赞颂了李白艺术才华的卓越。

E. 本诗是一首怀古诗,通过凭吊李白墓,怀古伤今,抚今追昔,既有对李白不平命运的哭诉,又有对自己人生旅程顺利的庆幸。

15.本诗多处运用对比,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AE

15.这首诗运用了多组对比,(1)颔联中“荒垄穷泉②骨”与“惊天动地文”作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死后墓地凄凉景象的追惜和悲愤之情;(2)尾联中“渚苹溪藻”与“大雅遗风”对照,将现今诗坛的衰微、凋敝与李白才华卓越形成对比,表达了诗人对现今文坛的批评和对李白的敬仰;(3)李白一生的坎坷和其杰出的成就作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与赞颂;(4)李白的薄命和世人作比,寄托了诗人对李白的同情。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一片欣欣向荣”错误,和后面的“荒垄”矛盾;E项,“对自己人生旅程顺利的庆幸”无中生有。

15.试题分析:首先答出对比的内容,然后分析艺术效果,注意对比的目的基本都是对李白的同情和崇敬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运用对比的手法。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