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九陌净无车马尘。
渐散紫烟笼帝阙,稍回晴日丽天津。
花飞衣袖红香湿,柳拂鞍鞯绿色匀。
管领风光唯痛饮,都城谁是得闲人。
注:此诗作于宋哲宗元祐元年(1086),黄庭坚时任秘书省校书郎,是年,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
(1)诗中描写了春雨后的哪些景象?
(2)结合诗句说明颈联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3)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尘土涤净 紫烟渐散 雨过日丽 红花沾雨 柳色葱翠(2)①对仗,如“花飞”对“柳拂”,“红香湿”对“绿色匀”。②比拟,如“柳拂”。③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运用通感)进行描写,如“衣袖红香湿”。(3)雨后天晴访友喜悦之情;仕途上的踌躇满志或忙中偷闲的快乐
【解析】(1)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考生对诗歌景物描写的鉴赏能力。首先要找出诗歌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明确绘景意象,然后结合诗句总结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古诗鉴赏阅读答案 雨过至城中苏家 宋 黄庭坚. 飘然一雨洒青春,。题干中要求的是“雨后的哪些景象”,故本题的答题区域在二、三、四、五、六句,抓住第二句中的“净无车马尘”、第三句中的“渐散紫烟”、第四句中“回晴日丽”、第五句中“花飞”“ 衣袖”“ 湿”、第六句中“柳”“ 绿色匀”等,即可整理出答案。
(2)试题分析:本小题考查的是诗歌的表达技巧,诗歌的表达技巧可从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方面考虑。颈联最突出的技巧是对仗,“花飞”对“柳拂”, “红香湿”对“绿色匀”;“ 拂”字给以“柳”人的特征,属于比拟修辞;“花飞衣袖红香湿”从视觉、嗅觉、触觉的角度来写。作答时,先要点明技巧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技巧手法的使用即可。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主要是对仗、比拟、通感的修辞手法的运用和从不同的着眼点进行景物描绘的手法。注意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3)试题分析:要想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一定要全面理解诗歌,要读题目题目“雨过至城中苏家”点明诗人是拜访朋友;读作者,知人论世,黄庭坚师从苏轼,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读诗句,诗歌前三联描写了雨后尘土涤净、紫烟渐散、雨过日丽、红花沾雨、柳色葱翠的美景,景由情生,可知诗人喜悦之情,尾联发出感叹,抒发情感,踌躇满志或者忙中偷闲之乐,读注释,可知长期贬谪外放的苏轼被授予翰林学士、知制诰等要职,喜悦之情油然而生。整合概括即可得出答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后面问题。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①
王维
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
复值接舆醉,狂歌五柳②前。
【注】①《新唐书·王维传》中记载“别墅在辋川,地奇胜有华子冈、欹湖、竹里馆、 柳浪??与裴迪游其中”。②五柳:陶渊明曾作《五柳先生传》以自况,文中有“宅边 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此诗中王维自称五柳。
17.下面对这首唐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转”和“日”用得巧妙,山本是静止的,着一“转”字,借颜色渐变而写 出它的变化;水本是流动的,用一“日”字,令人感觉它始终如一的守恒。
B. 颔联写诗人在柴门之外,倚杖临风,听日暮蝉鸣。柴门,指的是田园隐居的生活; 倚杖临风,则表现了诗人安闲潇洒的意态。
C. 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 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
D. 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 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
E. 首联、颈联侧重写景,描绘辋川附近的深秋暮色;颔联、尾联侧重写人,刻画诗人 和裴迪两个隐士的形象,风光人物,交替行文,相映成趣。
18.有人认为此诗“物我一体,情景交融”,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具体诗句说明理由。
17.CD
18.同意。①诗中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暮蝉、晚风等山村自然之景,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田园风景画。②诗人倚仗临风,听日暮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陶醉其中,安闲潇洒。③全诗写景写人,物我和一,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辋川闲居之乐。
【解析】
17.试题分析:C. 颈联运用渲染的手法表现夕阳欲落,炊烟初升的情景,渡头临水,墟里在陆,落日属自然,炊烟属人事,景物的选取颇有匠心。渲染的手法理解有误,应该是动静结合的手法。D. 尾联用典,王维自称五柳,以陶潜自况,又把裴迪与春秋时的楚国狂士接舆相比, 王、裴二人一起痛饮狂歌,相酬为乐的情景。用典手法理解有误,这是王维的自喻。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评价诗歌内容类试题,考生要注意首先要明确观点,接着在结合诗句分析。例如同意。诗中选取寒山、秋水、落日、孤烟、暮蝉、晚风等山村自然之景,构成一幅和谐静谧的田园风景画。诗人倚仗临风,听日暮蝉鸣、寒山泉水,看渡头落日、墟里孤烟,陶醉其中,安闲潇洒。全诗写景写人,物我和一,景中寓情,情景交融,抒写了诗人辋川闲居之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小题。
出城①
雪下桂花稀,啼乌被弹归。
关水乘驴影,秦风帽带垂。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
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
【注】①出城:离京。李贺应举赴京却因父亲的名讳未能应进士科举考试。此诗是李贺离京时所作。
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首句描绘了一幅凄冷的画面:雪花飘飘,但桂花在大雪覆盖下,开得稀稀落落。
B. “啼乌被弹归”是诗人以被打伤的归鸦喻自己应试失败、失意而归的境况。
C. 瘦驴上孤单的身影,帽带低垂,颔联刻画了诗人归途中落寞孤单的形象。
D. “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塂悲”是虚写,抒发了诗人矛盾的心情。
E. 尾联想象自己看到镜中妻子因重逢而流下的欢喜之泪,与颈联的情感形成对比。
18.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是怎样表达的?
17.DE
18.第一问:这首诗的后两联表达了诗人遭谗未能应试的悲哀绝望的心情。
第二问:“入乡诚可重,无印自堪悲”是直接抒情,表达了诗人矛盾的心情:回到家乡重温家庭的欢乐温暖,是值得欣慰的;但是入京应试,“被弹”而归,一事无成,真是可悲。“卿卿忍相问,镜中双泪姿”则是虚写,猜想到家之后,和妻子泪眼相对的情状,进一步抒发悲苦的心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不是虚写,是实写。E项,尾联中的泪不是欢喜之泪,是悲苦之泪;情感是悲苦的深化,不是对比。
18.试题分析:注意答出“直接抒情”和“主客换位”的方式,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主客换位。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的一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17.对下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写诗人一大早沿着小溪而行,沿路两旁桃花盛开,花瓣上挂满露珠,小溪流水淙淙,与狗吠之声,响成一片,形成了一幅别有情趣的图画。
B. 颔联写诗人从早走到中午,没有听见道士敲钟的声音,只见树丛的深处,不时有麋鹿出没。这两句暗示道士不在道院,为最后两句设下线索。
C. “野竹分青霭”的“分”字,表面是写野竹参天,把空中的青色云气隔开,实则是说翠竹参天,与青色的云气相接,浑为一体,形成天竹一色的奇景。
D. “飞泉挂碧峰”一句,颇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观,具有引人入胜,令人流连忘返的艺术魅力。
E. 本诗构思精巧,曲折有致,题为“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诗句中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字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
18.说说诗中诗人心情是如何变化的,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
17.BE
18.①诗人的心情由上山时欣赏山景的愉快惬意和对朋友即将相见的期盼喜悦。变成到达后
却不遇到士的失望和焦虑。②前两联是写诗人拜访道士途中的耳闻目睹,把道士离人间闹市的那种清新幽静的环境,逼真地写出来,表现出诗人穿行在山间心情愉快惬意;第三联是写道士处所的近景,写野竹、飞潭,形成一种宁静优美而壮观的奇境。表现出诗人心情兴奋激动。③最后一联写诗人访道士未遇的失望,在等待中,倚靠遍了道士门前的两三棵松树。而道士仍然未回“愁”字,颇能传神,把诗人着急的神态刻画得清晰可见,历历在目。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线索”不对,是“伏笔”;E 项,“曲折有致”不对,本诗情节简单,并不曲折。
18.试题分析:注意答出情感“愉快惬意”“期盼喜悦”“失望和焦虑”的变化。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歌的景物特征分析。
六、古代诗歌鉴赏
杂诗
(明)丰坊
孤松挺穹壁①,下临万里波。激湍啮其根,惊飚撼其柯。
纷纷穴赤蚁,袅袅缠青萝。群攻未云已,生意当如何?
严霜一夕坠,高标复嵯峨②。君子固穷节,感慨成悲歌。
【注】①穹壁:高高的崖壁。②嵯峨:高耸的样子。
20.从题材上看,本诗属于( )。
A. 写景诗 B. 脉物诗 C. 哲理诗 D. 闲适诗
21.对本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孤松”二句使用起兴的手法,巧妙引出描写对象。
B. “激湍”二句中“啮”“撼”动词使用准确,有表现力。
C. “纷纷”二句运用叠词,描摹事物的形态,鲜明生动。
D. “群攻”二句巧用问句,语意形成转折,承转自然。
2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0.B
21.A
22.答案示例一:本诗托物言志,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答案示例二:作者以孤松自比,表达了对奸佞小人的蔑视(l分)和对遭受打击的愤慨,表现了自己孤高傲世的精神和坚守节操的意志。
【解析】
20.试题分析:注意从全诗的围绕“孤松”展开分析。
21.试题分析:不是“起兴”的手法,“兴”是由物及人的方式,此题写的对象就是“孤松”。
22.试题分析:注意此诗“托物言志”的手法,从分析“孤松“的特点着眼分析情感:表达了对君子身处困厄仍然坚守气节、孤高傲世的赞美,以及对奸佞小人的愤慨和蔑视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抒情方式,从“孤松”的特征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寒食书事(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潸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7.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 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 “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 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 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8.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
17.CE
18.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C项,汉寝唐陵已无人祭拜,而山溪旁的梨花依旧年年开放,世事变迁,人力无奈,暗诫宋高宗不要重蹈汉唐灭亡的覆辙;E项,凭靠着青苔卧倒的不是酒杯而是作者,并无拟人手法。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干中关键词“山野村头的春景” “情感”“结合三四联”,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手法,具体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古代诗歌阅读
狂夫
杜甫
万里桥西一草堂,百花潭水①即沧浪。
风含翠筱②娟娟净,雨裛③红蕖冉冉香。
厚禄故人书断绝,恒饥稚子色凄凉。
欲填沟壑唯疏放,自笑狂夫老更狂。
【注】①百花潭:即浣花溪,杜甫草堂在其北。沧浪,指汉水支流沧浪江。《孟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随遇而安之意。②筱(xiǎo):细小的竹子。娟娟净:秀美光洁之态。③裛(yì):滋润。红蕖,粉红色的荷花。冉冉香,阵阵清香。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作为自画像,《狂夫》一诗弥足珍贵,展示了一个生活贫困、饱经患难,却超脱豁达、疏狂不羁的诗人形象。
B. 首联儿点名草堂所在,表面写景,实则写人,以身居偏僻的草堂暗示“狂夫”的疏放。
C. 颔联描写草堂景物,景中含情。上句言翠竹迎风,呈其疏秀;下句言红荷沾雨,吐其芬芳。
D. 颈联写客中少助,生活局促的情景。昔日厚禄故人书信断绝,稚子形色凄凉。用语十分陈痛,欲抑先扬为,下文张本。
E. 尾联点题,升华主旨。诗人不被生活的磨难压倒,始终用一种狂傲的态度来对待世俗人生,这就是诗人的“疏放”。
18.“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裛红蕖冉冉香”一句历来为人称妙,试分析其妙处。
17.DE
18.①运用了拟人手法,“含”“裛”,赋予无生命的事物以生命,生动地写出了风的轻微、雨的细小,给人以小心爱护之感。②叠词,“娟娟”,写出了竹子秀美之态;“冉冉”,描摹了红荷的娇美之貌。无堆砌之感,又平添了音韵之美。③以乐景衬哀情,此联写草堂的美景最主要是反衬“狂夫”恶劣的现实处境,进而表现“狂夫”贫贱不能移的形象。
【解析】
17.试题分析:D“欲抑先扬”错 ,应是欲扬先抑。 E对“疏放”的解释有偏差,“疏放”既有饱经忧患,从没被生活的磨难压倒的倔强,也有政治理想遭遇挫折之后,身居乡野,纯性自然的超脱豁达。
18.试题分析:颔联结撰极为精心,写微风细雨全从境界见出。“含”“裛”两个动词运用极细腻生动。“含”比通常写微风的“拂”字感__彩更浓,有小心爱护意味,则风之微不言而喻。“裛”通“浥”,比洗、洒一类字更轻柔,有“润物细无声”的意味,则雨之细也不言而喻。两句分咏风雨,而第三句风中有雨,这从“净”字可以体味(雨后翠筿如洗,方“净”);第四句雨中有风,这从“香”字可以会心(没有微风,是嗅不到细香的)。这也就是通常使诗句更为凝炼精警的“互文”之妙了。两句中各有三个形容词:翠、娟娟(美好貌)、净;红、冉冉(娇柔貌)、香,却安置妥贴,无堆砌之感;而“冉冉”、“娟娟”的叠词,又平添音韵之美。要之,此联意蕴丰富,形式精工,充分体现作者的“晚节渐于诗律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城下寄杜甫
李白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
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
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首句劈头自问,其中暗含诗人无所事事的烦闷。
B. 三四句用“古树”和“秋声”交代诗人居住的环境。
C. 第六句“空复情”中“空”的意思是徒劳的、白白的。
D. 最后两句是说为了解除思念就跟随汶水一路南行。
18.下列诗句中与“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曹植《七步诗》)
B.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王翰《凉州词》)
C.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D.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苏轼《水调歌头》)
19.这是一首思念友人的作品,请简要说明该诗是如何表达思念之情的。
17.D
18.C
19.三四句借景抒情,诗人借萧瑟凄清的环境描写,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苦;五六两句借事抒情,诗人借助“鲁酒”和“齐歌”排遣愁绪,但没有成功,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深。。七八句运用比喻修辞和直抒胸臆的手法,表达对朋友的思念。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最后两句诗人寄情于流水,照应诗题,点明了主旨。
18.试题分析:C项,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与C项,都是用了设问的手法。诗人送别了杜甫,从那种充满着友情与欢乐的生活中,独自一人回到沙丘,自然倍感孤寂,倍觉友谊的可贵。
19.试题分析:答出“借景抒情”“借事抒情”“比喻修辞”和“直抒胸臆”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具体的分析。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