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4.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5.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14.AD
15.“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 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4.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5.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 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夜行
吴兆骞①
惊沙莽莽飒风飙,赤烧连天夜气遥。
雪岭三更人尚猎,冰河四月冻初消。
客同属国②思传雁,地是阴山学射雕。
忽忆吴趋歌吹地,杨花楼阁玉骢骄。
【注释】①吴兆骞(1631-1684)清初诗人。字汉槎,号季子,吴江松陵镇(今属江苏苏州)人。少有才名,与华亭彭师度、宜兴陈维崧有“江左三凤凰”之号。顺治十四年科场案,无辜遭累,遣戍宁古塔二十三年。②属国,指汉朝的苏武,被扣匈奴19年,获释归国后曾任典属国。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诗歌的第一联紧紧围绕“夜行”展开,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诗人夜行中所见景物的特点。
B. “惊沙”“飒风飙”突出了西北的特点,“赤烧连天”是指烧野草的火焰在远处与天边相连。
C. 颔联写三更雪原尚有人打猎,冰河四月才开始解冻,描写了当地的生活习性和物候特征。
D. 尾联中“杨花”“楼阁”“玉骢”三个意象,虚实相生,描写春天来临时江南繁华的生活场景。
E. 诗歌运用对比和比喻的修辞手法写景,突出了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差异,全诗语言委婉沉郁。
13.请简要分析诗歌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
12.DE
13.运用苏武的典故,希望有朝一日被赦免返乡;“学射雕”一事可以看出诗人身处困境依然乐观向上,没被命运击倒;尾联回忆江南繁华热闹的景象表达对家乡的思念。
【解析】D尾联是回忆,三个意象都是虚写;E写景时没有使用比喻修辞,“全诗语言委婉沉郁”不恰当。(
12.试题分析:
13.试题分析:
19.下列对宋诗《初到黄州》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初到黄州
苏轼
自笑平生为口忙①,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逐客②不妨员外③置,诗人例作水曹郎④。
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⑤。
[注释]①为口忙:既指因言获罪,又指为谋生糊口。②逐客:贬谪之人。③员外:定额以外的官员。④水曹部:隶属水部的郎官。⑤压酒囊:压酒滤糟的布袋。
A. 首联以自嘲的态度回顾了自己的人生道路,“荒唐”看似轻松,却含难言自伤之情。
B. 颔联以“知”“觉”二字真实写出品尝到“鱼美”“笋香”,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C. 颈联中以“不妨”“例作”将古今诗人进行自喻,牢骚中兼带诙谐,展现作者个性。
D. 尾联用“压酒囊”来画龙点睛,平和中见锋芒,刻画出初到黄州时的复杂矛盾心绪。
B
【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词,整体把握诗词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词,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句子,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词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词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本题B项,“颔联以‘知’‘觉’二字真实写出品尝到‘鱼美’‘笋香’”赏析错误。这一联意思是:由绕城的长江,联想到江中的鱼美;由连山的竹林,联想到"笋香"。所以“知”“觉”二字联想到“鱼美”“笋香”。
点睛:诗歌鉴赏选择题考查范围较广,基本涵盖了诗歌的内容,思想情感,表现手未法等多个方面。做题前,要做到整体理解诗歌内容,选用了哪些意象,写了什么景,叙了什么事。写了什么人,作者要抒发的情感是什么,有没有直接抒情的词语,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等。如本题B项,颔联以“知”“觉”二字应该是联想到“鱼美”“笋香”,而不是真实写出品尝到“鱼美”“笋香”。
阅读下面古诗,完成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兰桡殊未近,消息海云端。
15.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中的“蟾蜍亏复圆”句,既表示友人离开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暗含怀念之意。
B. 二联回忆朋友离开长安时的情景: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借以表现友人去后作者的寂寞而凄冷的心情。
C. 三联回忆过去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一个雷雨交加、寒气逼人的夏天的晚上,两人聚会一起,欢叙友情。尾联是希望从“海云端”那儿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
D. “兰桡殊未近”中的“兰桡”,指用木兰树做的桨,这里代指船,也形容船的珍贵;“殊”是“特殊、不一般”的意思。
E. 全诗极力渲染凄厉萧瑟的气氛,借以反衬诗人想起朋友时的高兴之情,处处都饱含着朋友间的深情厚谊。
16.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
15.DE
16.答案一:原句好。“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生”、“满”从声音和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答案二:改句好。“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方式将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解析】
15.试题分析:D诗的最后两句是说,由于朋友坐的船还没见回来,只好遥望远天尽处的海云,希望从那儿得到吴处士的一些消息。“殊”为“犹”,“还”的意思。E诗中写“秋风”“落叶”“雷雨寒”,皆是借以表达诗人怀念朋友的凄冷心情,丝毫没有“高兴的心情”。
16.试题分析:, 此诗“秋风生(吹)渭水,落叶满长安”一联说自己居住的长安已是深秋时节。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特意提到渭水是因为渭水就在长安郊外,是送客出发的地方。当日送朋友时,渭水还未有秋风;此时渭水吹着秋风,自然想起分别多时的朋友了。这一联是贾岛的名句,为后代不少名家引用。如宋代周邦彦《齐天乐》词中的“渭水西风,长安乱叶,空忆诗情宛转”,元代白朴《梧桐雨》杂剧中的“伤心故园,西风渭水,落日长安”,都是化用这两句名句而成的,可见其流传之广,影响之深。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咸阳城东楼
许浑①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②。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注】许浑(约791~约858),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之一 ‚汀洲:水边之地为汀、水中之地为洲,这里指代诗人在江南的故乡。
22.阅读下列选项,找出对本诗理解最为准确的两项
A. 诗的首联中,“一上”即“愁”表明诗人情感触发之突然,突出愁思来得之快;“万里”以空间之迢遥广大极言愁思之浓厚,一个“愁”字,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 颈联中诗人用写实的手法,形象刻画出山雨将到时,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的秦苑中,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的汉宫里的景象,其间充溢着对秦汉兴亡的无奈和惋惜。
C. 尾联以景结情,诗人用一个“流”字,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直接抒发了诗人乡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哀飒萧瑟,令人伤感。
D. 诗人在尾联中感叹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
E. 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整首诗景新颖而壮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
23.这首诗的颔联为历代人们传诵,已成为千古名句。请你根据此联的内容和艺术手法谈谈它被千古传诵的理由。
22.AD
23.①云起日落,凉风突起,咸阳西楼顿时弥漫凄风,将寒风已起、大雨将至的动感形象地表现出来。②一语双关,既对自然景物进行描摹,也暗示着唐王朝日薄西山、危机四伏的没落局势。③呼应首联,将诗人的愁的真实原因巧妙点出,含蕴深刻。
【解析】
22.试题分析:本题综合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用写实的手法”分析错误,颈联写晚眺近景,虚实结合:山雨将到,鸟雀仓惶逃入遍地绿芜、秋蝉悲鸣躲在黄叶高林,这些是诗人眼前的实景。但早已荡然无存的“秦苑”“汉宫”又给人无尽的联想——禁苑深宫,而今绿芜遍地,黄叶满林;唯有鸟雀和虫鸣,不识兴亡,依然如故。历史的演进,王朝的更替,世事的变化沧桑,把诗人的愁怨从“万里”推向“千古”,以实景叠合虚景,吊古之情油然而生;C项,“抒发了诗人乡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赏析错误,诗人最后感慨道:羁旅过客还是不要索问当年秦汉兴亡之事吧!我这次来故国咸阳,连遗址都寻不着,只有渭水还像昔日一样长流不止而已。“莫问”二字,并非劝诫之辞 ,实乃令人思索之语,它让读者从悲凉颓败的自然景物中钩沉历史的教训;一个“流”字,则暗示出颓势难救的痛惜之情。渭水无语东流的景象中,融铸着诗人相思的忧愁和感古伤今的悲凉,委婉含蓄,令人伤感。E项,“壮美”不准确。全诗情景交融,景中寓情,诗人通过对景物的描写,赋予抽象的感情以形体,在呈现自然之景的同时又体现丰富的生活经验,以及对历史和现实的深刻思考。景别致而凄美,情愁苦而悲怆,意蕴藉而苍凉,境雄阔而高远。
23.试题分析:题干是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关键词“颔联”“ 内容和艺术手法”。答题时,首先分析内容,再现场景,接着点出手法,然后结合诗句,具体分析其在句中的表达效果。
点睛:古代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包括抒情方式、表达技巧和修辞手法三种。抒情方式分直接抒情(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分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融情入景)、托物言志、怀古伤今、即事抒怀。描写方式有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有白描、烘托、渲染。写景诗常用表达技巧有虚实结合,动静结合,以乐衬哀,上下(或远近、俯仰、时空、声色、视听)结合。其他表达技巧有抑扬、对写等。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小题。
过岭①
苏轼
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 。
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②。
注:①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② 毵毵(sān),毛羽细长, 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15.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甘”突出了“甘”之少,与“七年”之长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感情更加强烈。
B. 颔联对仗工整,诗意隽永。“梦里”对“醉中”,似梦似幻;“海外”对“江南”,意蕴悠长:南迁七年如睡梦,今日北归如醉里。
C. 颈联用典。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 一词表明在山涧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心灵之尘。
D. 全诗融写景和抒情于一体,既描写了云雾环绕下,波鸣空涧中的优美自然风光,又充分体现了苏诗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
16.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5.AD
16.诗的首联,写作者贬官归来,再饮曹溪甘甜之水,尽显他热爱生活的乐观;颔联写南迁海外如一梦,北归江南如醉里,尽显他视世事如醉梦的洒脱;后两联波鸣空涧,雾沾征衣 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尽显他置身自然的畅快
【解析】
15.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面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七年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七年”被贬时间之长,此时贬官归来,又喝到曹溪的水,两项对比之下更显水之甘甜,表现出乐观的精神。由此可以知道,“一勺甘”突出的不是甘之少,而是甘之甜。D项,从诗歌所写景物和流露出的情感来看,“气势恢弘、激情磅礴的特点”错。
16.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有人说本诗表现了苏轼洒脱旷达的人生态度,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首先关注所给注释,“作者自岭南遇赦北归途中过大庾岭作此诗,时年66岁”,可以知道诗歌的创作背景——遇赦北归,这就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然后结合诗歌中的景物来分析,首联中,“又试曹溪一勺甘”,此时饮到曹溪的水,内心是甘甜的,表现出对生活的热爱;颔联中,“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南迁和北归在他笔下,好似是梦中醉里一般,态度的洒脱可见一斑;颈联和尾联中,诗人沉浸在自然之中,波鸣空涧,雾沾征衣 山鸡惊起,花雨纷落,哪里还记得七年的贬官生涯,此时此刻满身心都是置身自然的畅快淋漓。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注释就告知诗歌的创作背景,即诗人遇赦归来,这就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基调,再结合诗歌中所写的景物,即可解答本题。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发昌平岛①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②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③,心赏独泠然。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
B. 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
C. 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
D. 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
E. 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8.CB
9.尾联表达了诗人身在江湖、心系朝廷的报国之志和贬谪途中孤独寂寞的内心。。采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魏阙”使用典故,表达心系朝廷之心;“独泠然”直抒胸臆,表达孤独寂寞之情。
尾联“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
【解析】
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分析不当,此处所写虽为乐景,但此诗表达的是哀情,故这里是乐景衬哀情。D项,“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分析不当。从尾联来看,“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独泠然”体现出孤独寂寞之情。E项,“矛盾的内心”分析欠妥。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前一句“怀魏阙”表达报国之志,“不能”体现空有报国之志,但无法实现的愁苦,此处借助典故;后一句“独泠然”直接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首先利用注释可以知道,尾联的第一句使用了典故,第二句“独泠然”直接表达了情感,再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写诗的背景,根据这些知识即可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到 家【注】
黄遵宪
处处__到日迟,病身憔悴尚能支。
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大海走鳗寻有迹,老翁失马卜难知。
援琴欲鼓《拘幽操》,月在中天天四垂。
【注】诗人参加戊戌__失败后,抱病滞留上海,清兵围困住处,后被“放归”。这是诗人1898年底被“放归”到家后的作品。
20.诗歌的第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20.(1)比喻。(2)诗歌的第一句实写诗人乘船离上海南归,途中处处经历__,其实是暗喻戊戌__中自己受到__的冲击。
21.(1)“病身憔悴尚能支”憔悴的身躯在种种__中“尚能支”,暗示在思想上并没有屈服。(2)“多难仍逢剪韭时”,尽管多难,但新事业如同被剪的韭菜一样,一定能发芽,表示诗人的意志没有消沉。(3)“寻有迹”表明诗人不畏惧、不灰心,希望变法能像“老翁失马”那样,将来还有希望。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处处__到日迟,病身憔悴尚能支。” 以诗人乘船离上海南归,途中处处经历__,暗喻戊戌__中自己受到__的冲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情感”“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题中,抓住关键词句“病身憔悴尚能支” “多难仍逢剪韭时” “寻有迹” “老翁失马”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17.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6.AC
17.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项,“儒雅谦恭”有误; 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结合着主人公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从“桑村麦野中”中老去,可以推断是“壮志难酬”;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可以看到一个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8.【涂答题卡第9题】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在体裁上均属于七言绝句,借吟咏蔺相如抒爱国之情。
B. 范诗触景生情,写出了作者对蔺相如的祭奠与仰慕之情。
C. 范成大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宁死也要保全国体,不辱使命。
D. 高诗前两句吟咏蔺相如渑池会上的功绩,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19.“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8.A
19.引用典故,以屈原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来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突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赏析。A项,“借吟咏蔺相如抒爱国之情”说法有误,说高诗抒爱国之情的说法牵强附会。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本题是对两首诗的同时鉴赏,解题时要注意两首诗的异同点。
19.试题分析:这道题既考查诗歌的手法,“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中“三吕”指三吕大夫屈原,“怀王会武关”指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所以这两句是用典,以屈原不敢协助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极力渲染与秦约会的危险性,以衬托蔺相如的卓人胆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