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8.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9.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18.DE

19.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19.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所思①

杜甫

苦忆荆州醉司马,谪官樽俎定常开。

九江②日落醒何处,一柱观头眠几回。

可怜怀抱向人尽,欲问平安无使来。

故凭锦水将双泪,好过瞿塘滟滪堆③。

注:①崔漪自吏部而谪荆州司马,杜甫作诗寄之,②九江:于后文的“一柱观”,结尾崔漪在荆州谪居之地。③滟滪堆:即瞿塘峡峡口的滟滪石。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定常开” 虚写崔漪被贬之后的生活,也表明作者对崔漪非常熟悉。

B. “醉”字传神,虽谪官偏僻之地,但酒樽常开,凸显崔漪癫狂落拓的形象。

C. 日落时分,崔漪竟不知自己酒醒何处,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

D. 诗中多处使用想象手法,所写内容既照应标题,又使得格调不甚凄凉。

E. 作者借崔漪虽遭贬谪仍然醉卧的形象,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

18.古人评价这首诗时说“苦忆”二字,直贯全章,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

17.CE

18.①前四句写崔漪洒脱不羁,有敬仰之意。而今听说他被贬为荆州司马。暗含苦忆之情;

②五、六句作者逢人便说,对崔漪的思念,偏偏崔漪那边没有人来传信报平安。倍添苦忆之情;

③最后两句作者只有让锦水带着自己的眼泪流过滟滪堆,镏到荆州去见崔漪,直诉苦忆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实为借酒浇愁,暗含苦闷之情”有误,“酒醒何处”是写他不为贬谪所困的洒脱形象;E项,“寄托自己怀才不遇的痛苦心情”有误,这首诗表现诗人对崔司马的思念之情。

18.试题分析:注意逐句分析“前四句暗含苦忆之情”“五、六句倍添苦忆之情”“最后两句直诉苦忆之情”。

点睛:诗歌的“诗眼”即为诗歌的关键所在,所谓“关键”无外乎两个方面,第一,诗歌的情感中心,或开头点明诗歌的主旨,统领全诗,或中间点明诗歌的主要情感,第二是诗歌的结构的关键,或使诗意自然转折,或让诗歌的情节发生变化等。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1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 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 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 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 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19.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

18.BE

19.①用春蚕食叶描摹考场内考生落笔纸上的声响,生动贴切;②动中见静,越发见出考场的庄严寂静;③强化作者充满希望的喜悦之情。

【解析】

18.试题分析:B项“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说法错误,此句重点描绘士子答题情况,考生们大清早就入场了,没有一点喧闹嘈杂之声。E项“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是谦逊之辞。全诗透露出一种惜才爱才的真挚感情,也表达了要为国家选出真正的人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19.试题分析:“下笔春蚕食叶声”,先点出其修辞手法,比喻: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再表述其作用、效果: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肃答题的场景,也显示出来考生才华横溢,答题速度快。借此强化作者的喜悦之情。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的监督赏析。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日山居寄友人

周 贺

春居无俗喧,时立涧前村。

路远少来客,山深多过猿。

带岩松色老,临水杏花繁。

除忆文流外,何人更可言。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②文流:文士之流,指有才学之士。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恰当的两项是 ( )

A.诗歌标题既点明了写作的时令,又表明了诗人的生活环境和写作意图,可谓“一举多得”。

B.首联描写了春居山中、远离尘嚣、时立观景、孤独寂寞的诗人形象,诗人向往高雅脱俗,飘然世外的生活。

C.颔联运用对比的手法,以“少”与“多”相对比,鲜明的写出了山居环境远离尘嚣的清幽和静谧。

D.颈联写岩石旁松树的老色,寄寓诗人年老之意;写临水杏花的繁茂,又暗喻诗人的老当益壮。

E.尾联写诗人除了文友可忆之外,再无人可与之交流,表达了希望友人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的愿望。

18.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

17.DE

18.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喜爱之情。①借景抒情。借春日山居所见之景寄寓自己内心对山林春景的喜爱之情。②直抒胸臆。“除忆”两句写面对眼前山居的春景,除了能和文友分享外,无人可以分享,抒发了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颈联写景,只是借以抒发诗人对山居春色的喜爱之情;E项,诗人并非“希望友人能和自己一起隐居山林”,而是表达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更可言”和诗后的注释“本诗写于诗人隐居期间”分析诗歌的“诗人对山林春景和隐居生活的喜爱之情,以及对志趣相投的文友的思念之情”的情感。抒情方式借景抒情。

点睛:诗歌的抒情方式主要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等,还有借助特殊的方式抒情如用典、对比、细节描写等,答题时根据具体的诗歌具体的分析,此题主要是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答题时要结合诗歌做具体的解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南园饮罢留宿诘朝呈鲜于子骏尧夫彝叟兄弟

司马光

园僻青春深,衣寒积雨阙。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

旁观万象寂,远听群动绝。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

【注】①尧夫,范仲淹次子。彝叟,范仲淹第三子纯礼。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处于政治不得意时期。②青春,即春季。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诗人与鲜于子骏、范氏兄弟聚饮南园,酩酊大醉,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

B. 首联写园林偏僻,连绵春雨初停,寒气袭人,反衬出朋友相聚的喜悦。

C. “卧对满窗月”,此句从视觉的角度写酒醒后,银色的月光洒满窗户。

D. “万象”指宇宙间的一切事物景象,“群动”指宇宙间的各种声响。

E. 颈联“万象寂”“群动绝”远近结合,写出四周景色一派沉寂,悄无声息。

18.全诗表现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17.A.B(A2分;B3分。)

18.①孤独寂寞。园林偏僻荒芜,以后,寒气袭人,夜半酒醒,辗转难眠,倍感孤寂。②对高洁品性的坚守。以比玉壶冰海明洁的明月自喻,表明对自我操守的坚守。③内心的压抑与委屈。尽管品性高洁却仍不被理解,政治上不得志,感到压抑委屈。(每答对一点给三分,其中答对情感一分,分析二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分析到位也可酌情给分。)

【解析】

17.【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答题关键词“不正确”“ 两项”。A项“当即写下此诗赠好友”表述错误,由“中宵酒力散,卧对满窗月”可以推测,应是酒醒后写下此诗,第二天早晨呈给好友;B项无反衬,应是烘托酒醒后的寂寞。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典例拓展】所谓反衬,就是利用与主要形象相反、相异的次要形象,从反面衬托主要形象.毛宗岗所说“写鲁肃老实,以衬托孔明之乖巧”即是.反衬 主要事物(本体)与陪衬事物(衬体)有相反的特点或不同的情况,用衬体从反面衬托本体,叫反衬.例如: ①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__《卜算子·咏梅》) ②我在朦胧中,又隐约听到远处有爆竹声连绵不断,似乎合成一天音响的浓云,夹着团团飞舞的雪花,拥抱了全镇.我在这繁响的拥抱中,也懒散而且舒适,从白天以至初夜的疑虑,全给祝福的空气一扫而空了.只觉得天地圣歆享了牲醴和香烟,都醉熏熏地在空中蹒跚,预备给鲁镇的人们以无限的幸福.(鲁迅《祝福》) ③他把手放在小宝宝的"和尚头"上摩挲着,他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勃然又生出新的希望来了.(茅盾《春蚕》) ④吴天宝人小,气量可大,看出姚大婶气色不善,也不介意……(杨朔《三千里江山》) ⑤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然而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张扬《第二次握手》) 上面例①中,用"悬崖百丈冰"衬托"花枝俏",把梅花(真正的马列主义者)不畏强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蔑视假马列主义者的精神,形象地表现出来;例②中,用描绘鲁镇除夕"祝福"的气氛和声响,强有力地衬托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例③中,用"他(老通宝)的被穷苦弄麻木了的老心里"衬托"新的希望"不可能实现;例④中,用"吴天宝人小"来衬托他"气量可大";例⑤中,用"空间无限辽阔,时间飞快流逝"来衬托"苏冠兰精神上的痛楚并不能排遣和消除",巧妙地说明了他对琼姐怀有永不褪色的真挚情谊.以上这些衬 托都是以旁体事物从反面来衬托本体事物.

18.【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全诗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全诗”。考生要从意象、意境、手法角度去分析。抓住关键句“只疑玉壶冰,未足比明洁”联系注释“本诗写于宋神宗西宁年间(1068-1077),王安石变法后,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分析情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名师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比如本题中“司马光出于政治不得意时期”。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雪后到乾明寺,遂宿

〔宋〕 苏 轼

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

风花误入长春苑,云月长临不夜城。

未许牛羊伤至洁,且看鸦雀弄新晴。

更须携被留僧榻,待听摧檐泻竹声。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写雪,却不着一个“雪”字,手法精妙,韵味无穷。

B. 颔联讲究对仗,如“风花”对“云月”,“误入”对“长临”。

C. 颈联的“弄”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后鸦鹊的活泼欢乐。

D. 本诗最后一句写作者听到了融化的雪从竹叶上滑落的声音。

17.结合全诗,谈谈你对“门外山光马亦惊,阶前屐齿我先行”这两句诗的理解。

16.D

17.第一句化用温庭筠、韦庄诗意,温庭筠《侠客行》:“白马夜频惊,三更灞陵雪。”韦庄《和同年韦学士华下途中见寄》:“马惊门外山如活。”用“马亦惊”来烘托漫山皆雪,一片银色世界。一开头就给人造成强烈印象,起笔不凡。第二句以“阶前屐齿”写“到乾明寺”,以“我先行”,写他对雪景的酷爱——以先赏为快。

【解析】

16.试题分析:诗句中是“待听”,选项“听到了融化的雪”错误。

17.试题分析:注意分析“化用”的手法,和艺术效果“对雪景的酷爱——以先赏为快”。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从赏析诗句的手法和表达效果的角度分析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宣州送裴坦判官往舒州,时牧欲赴官归京

杜 牧

日暖泥融雪半消,行人芳草马声骄。

九华山路云遮寺,清弋江村柳拂桥。

君意如鸿高的的,我心悬旆正摇摇。

同来不得同归去,故国逢春一寂寥!

【注】①本诗作于开成 4 年(839),当时杜牧在宣州(今安徽宣城)为官,即将离任回京;在宣州任判官的裴坦中进士不久,要前往舒州(今安徽潜山)。②九华山:在池州青阳西南,为宣州去舒州的必经之处。③清弋江:长江下游支流,在宣州城西。

17.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色调明快,笔触简洁,交代了送行时间和环境,勾画出一幅“春郊送别图”。

B. 颔联通过“云遮寺”“柳拂桥”这些景物,点明了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的景象。

C. 裴坦刚中进士,将前往舒州为官,他像鸿雁那样展翅高飞,踌躇满志,春风得意。

D. 颈联“君意如鸿”“我心悬旆”用对比手法,突出友人与诗人分别时的不同心境。

E. 尾联写两人同到宣州任职,现在却要各奔东西,表达了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8.本诗前两联是如何写景的?对表达情感有何作用?

17.BE

18.(1)①虚实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实写。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虚写;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实写。②远近结合。首联写江南早春阳光明媚、芳草鲜美的景象,是近景。颔联上句想象友人赴任途中经过九华山的景象,是远景;下句写两人分别时的场景,是近景。(2)反衬(或:以乐景衬哀情)。前四句通过描写江南早春明丽和煦的美景,反衬了诗人与友人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以及自己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颔联是想象友人裴坦赴任途中所见之景,并不是“诗人离任归京途中所见之景”。E项,尾联抒发的是作者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和离任回京、仕途未定的惆怅不安之情,而不是“友人远离故国的寂寞之情”。

18.试题分析:从顺序的角度答出“远近结合”,从手法上答出“虚实结合”“反衬”,然后解释再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分析诗歌的写景方式注意从顺序、着眼点和艺术手法的角度进行分析。顺序注意高低、俯仰、远近等,着眼点注意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写景;艺术手法注意是动静、虚实、对比、衬托等等表现手法和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方式。答题时结合诗句具体的分析。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后面小题。

题大瘐岭北驿①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②。

【注】①大瘐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瘐岭时所作。②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13.下列对诗歌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两项是: ( ) ( )

A. 诗人用了南飞雁这意象,其作用是和诗人形成对比,“南飞雁”到了大庾岭就不再南飞而要往北返回,诗人却还要流放到更荒远的南方,突出了诗人流放途中的凄惨和绝望。

B. 全诗情调低回婉转,感情真挚动人,诗旨在写“愁”,全篇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又以景衬情,使情景融合,传情达意,因而情真意切,动人心弦。

C. 人雁比较以后,在颈联中,诗人又点缀了眼前景色,黄昏到来,江潮刚刚落下,水面一片寂静,黄昏的树林里瘴气萦绕。这句虚写诗人到南方后寂静、荒凉的景色,更增添了诗人内心的悲伤感情。

D. 在尾联中,诗人从抒情转为写景。五岭是那里最高的地方,站在山岭上还能最后一次回望北方家乡,待到翻过山岭,遍是丛林浓密,就看不到家乡了,不过应该能看到岭上的梅花,这对诗人也是一种慰藉。

14.请从虚实结合的角度对诗歌的后两联进行赏析。

13.AB

14.颈联实写,写诗人贬谪途中所见景色:水面静寂江潮初 落,林间迷蒙瘴气缭绕。尾联虚写,写诗人的想象:明晨再望故乡,虽不见故乡但岭上梅花该是可以见到的。虚实结合,深化主旨,表达了作者思乡的愁苦和被流放到荒远地方的悲哀心情。

【解析】

13.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察诗歌内容与情感的分析与鉴赏能力,也涉及到诗歌艺术手法的考察。主要是要准确解读诗歌内容。选项中,C选项中不是虚写是实写,D选项中是从写景转入抒情。

14.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对于诗歌艺术手法的鉴赏能力。题干中关键词“虚实结合”“后两联”。赏析手法,首先分析手法怎么在诗句中怎么使用,然后分析表达效果。答题时注意结合诗句。

点睛:虚实结合就是把抽象的述说与具体的描写结合起来,或者是把眼前现实生活的描写与回忆、想象结合起来。 虚与实是相对的,如书上所言,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有据为实,假托为虚;客观为实,主观为虚;具体为实,隐者为虚;有行为实,徒言为虚;当前为实,未来是虚;已知为实,未知为虚等等。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元日田家①

薛逢

南村晴雪北村梅,树里茅檐晓尽开。

蛮榼②出门儿妇去,乌龙③迎路女郎来。

相逢但祝新正寿,对举那愁暮景催。

长笑士林④因宦别,一官轻是十年回。

【注】①本诗作于作者贬官四川之时。②蛮榼:酒器。③晋朝时,民俗以“龙”字为家犬命名。后世以乌龙泛指犬。④士林:此处指读书人。

9.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本诗首联描写了南村和北村不同的风景。在元日这天,家家户户很早就打开了家门。

B. 诗歌前三联写出当地淳朴的民风。元日百姓的生活热闹却又不失田园生活特有的宁静。

C. “但”字写元日这一天百姓相逢之后只彼此祝福健康长寿,也暗含了诗人对自己的告诫。

D. “元日”即今天的元旦,是“新正”第一天,别名有元朔、元正、正旦、端日等等。

E. “暮景”一词含义丰富,既指一日之“暮”,也指一年之“暮”,亦可指一生之“暮”。

10.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9.AD

10.①过节的愉悦之情:“但祝”“那愁”表现出元日这天诗人、百姓欢度佳节的景象。②对宦游生活的厌倦之情:“长笑士林因宦别”,读书人为了做官,不得不去乡别亲,多么的可笑。③对回乡的渴望之情:“一官轻是十年回”,外出做官,至少十年才能回到家乡,可见回乡之情是多么的迫切。④对田园生活的羡慕之情:“树里茅檐”“蛮榼出门”“乌龙迎路”“但祝”“那愁”表现当地民风淳朴,流露出作者的羡慕之情。

【解析】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下列选项中对这首诗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 选项中A项,“南村晴雪北村梅 ”互文见义,所以“不同的风景”错误。B项,从个人的角度看,百姓的生活是热闹的;从整个村子的角度看,是安宁祥和的。C项,“但祝”,在这一天人们见面都只相互祝福,所有的烦恼都不要提,作者刻意用一“但”字,也是为了告诫自己,不要再去想被贬的事情。D项,“元日”指农历正月初一。“元旦”一词古今异义,现在的元旦指公历的一月一日,古时的元旦指农历的正月初一(汉武帝始,清末止。)。“新正”指农历新年正月。E项,“暮景”既写出了百姓欢度佳节、举杯互饮间完全不在乎天色渐晚,也表现作者并未将岁月流逝、年华老去放在心上。

10.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情感,要从重点意象和情感关键词入手。本诗写于作者被贬四川之时,但全诗并未有愁怨之情。首联写南村北村雪后初晴、红梅映雪的美景。清晨,家家户户打开家门欢度元日,一派祥和之景。颔联写少男少女携带了美酒去串门,狗儿欢快地迎接客人的到来。颈联写人们相遇之后只相互问好,祝愿长寿,酒桌上人们相互举杯,丝毫不觉岁月流逝、老年将至。尾联写作者在感受了农家淳朴的民风、欢乐的节日之后,流露出对宦游生活的厌倦,继而表达了对回家的渴望。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就是隐晦的。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 这些显性信息,一般出现在诗歌的标题或由命题者提供的注释中。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诗歌鉴赏

《秋雨叹》三首(其一)

杜甫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①颜色鲜。着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注、①决明,一种植物,有羽状复叶,秋日开黄花。

19.在前四句中,诗人运用了哪些手法描写决明?

20.清代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评说这首诗“语虽微婉,而寓意深切”,你认为诗中寄寓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19.对比: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或答衬托,以百草烂死衬托决明色泽鲜艳);比喻:把决明的叶与花比喻成“翠羽盖”和“黄金钱”。(两种手法各2分)

20.①表达了作者对如决明一样有高尚情操与人格的君子的欣赏与赞美,对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2分)也表现了诗人对自己徒然白首却无所成就的自伤,面对动荡、混乱的社会现实,无奈而忧虑。(2分)

【解析】

19.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艺术手法。秋烂死和颜色鲜是对比。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句式较为工整,为对偶。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规范答题:第一步,指出运用了哪种手法。第二步,分析怎样运用了这种手法。第三步,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和表情达意中作用。诗歌的表达技巧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3.表现手法:赋、比、兴;抑扬变化、铺陈描写、象征、联想、衬托、对比、想象、联想、照应、托物言志等。如本题对比:秋日风雨中百草的“烂死”与决明的“颜色鲜”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20.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诗书文字之美,意象之璀璨,亦若“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在纸上无比煊赫。然而书生只是纸上的豪杰,斗室的君王,当人世之秋忽至,生命于困顿的迷宫中,也只如波德莱尔诗中信天翁,坠落甲板,“笑骂尽由人”,才大无所用,只显斯文之迂阔。“凉风萧萧吹汝急”是恒久的恐惧,“恐汝后时难独立”是残酷的烦扰。“堂上书生空白头”:“书生”是青春朝气的称名,也是受人敬仰的身份,然若所读书终未能转为功名或入世之资本,“书生”便只代表了迂腐与弱势,在吴敬梓的小说中受人讥笑老死书斋,“堂上”这一溢着书香的地点也便成了隔绝、闭塞、无能于外界的象征。而“白头”也只“空”,昔年的寒窗苦,去岁的俊逸诗,皆随头发的白色化作一片虚无。书生面向浑浊的窗外,外面的人世是无底的渊蔽,独立的出路是百绕的死结,在无尽的焦虑与无奈的尽头他将关注点暂时转向风中决明馨香的安慰:“临风三嗅馨香泣”,那香气瞬息、缥缈易逝的品质也正如他的诗,和他的生命。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对遭受摧残的君子的关爱与担忧,对他们难逃悲剧结局的同情与哀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