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各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榄君衣袂更移筋。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沦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______ (5分)
A.“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B.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E.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丰富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AE,A项,“路上行人”理解错误,“行人”在这里指的是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并不是已经在路上;E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15、(2)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领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时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每点2分,答对3点即给满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小寒食舟中作
杜甫
佳辰强饭食犹寒,隐几萧条戴鹖冠。
春水船如天上坐,老年花似雾中看。
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
云白山青万馀里,愁看直北是长安。
注释:
“鹖冠”传为楚隐者鹖冠子所戴的鹖羽所制之冠。”李善注:“《七略》鶡冠子者,盖楚人也,常居深山,以鶡为冠,故曰鶡冠。”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说逢到节日佳辰,诗人虽在老病之中还是打起精神来饮酒。“强饮”不仅说明多病之身不耐酒力,也透露着漂泊中勉强过节的心情。
B.“隐几”即席地而坐,靠着小桌几;“鹖冠”点出作者无官无职的身份。首联中“强饮”与“鹖冠”正概括了作者此时的身世遭遇,也包蕴着一生的无穷辛酸。
C.颔联运用夸张手法,春来水涨,江流浩漫,舟中漂荡起伏犹如坐在天上云间;诗人身体衰迈,老眼昏蒙,看岸边的花草朦胧不清。
D.第三联两句由近及远写了舟中江上的景物。布幔闲卷,蝴蝶翩跹,江水流急,白鸥飞翔,作者借景抒情,融情于景,为尾联一吐内心的愁情蓄势。
E.尾联两句总收全诗,“愁看”句收括全诗的思想感情,将深长的愁思凝聚在“直北是长安”上,既凝重地结束了全诗,又有无限的深情俱在言外。
15.“愁看”是作者刻意吐出的心中郁结之情,词人在这首词中“郁结”了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6分)
14、C D
C选项,颔联运用夸张手法错误。“天上坐”、“雾中看”非常切合年迈多病舟居观景的实际。
D选项,颔联借景抒情,融情于景错误,应是以乐景写哀情。同时,也不能为下文一吐愁绪蓄势。
15、(1)境遇惨淡,漂泊孤苦之情。“强饮食犹寒”“隐几萧条”,写出作者身体多病不耐酒力,穷愁潦倒,生活窘迫。
(2)不被重用的痛苦。“戴鹖冠”一句交代了作者此时身不在官,壮志难酬的忧愁之情。
(3)思念朝廷,忧时伤世。“愁看直北是长安”表明诗人心系国运安危,担忧时局多难的情怀。
阅读下面两首南宋诗人陆游的诗歌,完成14--15题。
感事六言
老去转无饱计,醉来暂豁忧端。
两鬓多年作雪,寸心至死如丹。
书 愤
镜里流年两鬓残,寸心自许尚如丹。
衰迟罢试戎衣窄,悲愤犹争宝剑寒。
远戍十年临的博,壮图万里战皋兰。
关河自古无穷事,谁料如今袖手看。
注:①《书愤》写于1197年,作者时年73岁,已退居山阴老家多年。《感事六言》写于83岁时。②的博,山岭名,在今四川省。皋兰,山名,在今甘肃省。
14.下列对两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感事六言》中,诗人借醉酒来暂时忘却愁恨,他忧愁的是衰老头白,贫困无饱。
B.《书愤》颔联写诗人年老了才穿着紧身的军衣出征,手握寒光闪闪的宝剑,满腔悲愤从心头涌出。
C.《书愤》颈联是诗人回想曾经近十年驻守在遥远的的博岭前哨,还要到万里皋兰跃马横枪实现宏壮的理想。
D.两诗都写到了人虽然鬓发已白,但一颗红心依然不变。
E.两诗都运用了比喻、对比手法,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感情抒发得到强化。
15.请根据“如丹寸心”结合诗作分析两诗表达的情感的共同点和各自的侧重点。(6分)
14.(5分)A、B(A.表面看如此,联系《书愤》看,“忧端”绝不只是自身的年老和温饱,忧的是关河和壮图。B.颔联是说年老了就该不穿紧身的__,但不能从军的我悲愤常在,还想让寒光闪闪的宝剑刺向敌人的心脏。)(建议:A-3分,B-2分)
15.(6分)①“如丹寸心”是“穷且益坚,老当益壮”的报国赤子之心。两诗都抒发了强烈的爱国挚情和壮志未酬的忧愤之情。②《感事》言老、言穷、言忧,归结为言志,抒发老当益壮的壮心豪情。③《书愤》前两联身心对比,一是迟暮之态,一是未老雄心,悲愤中流露出奋争之情。后两联今昔对比,回想壮年的豪迈战斗,慨叹老年的袖手旁观,归结为无可奈何的叹惋,心情悲痛苍凉。
(二)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王十八归山寄题仙游寺①
白居易
曾于太白峰②前住,数到仙游寺里来。
黑水澄时潭底出,白云破处洞门③开。
林间暖酒烧红叶,石上题诗扫绿苔。
惆怅旧游无复到,菊花时节羡君回!
15.本诗主要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试概括分析。(6分)
14.B、D。(选B2分;选D3分)【解析】B中“远近”无中生有;D“对友人的嘱托”曲解诗意。
15.(1)对友人的羡慕安慰之情。友人王质夫因仕途不顺,适逢秋季回乡,重游故地,诗人不禁羡慕不已,同时也劝慰友人借此能消解烦忧。(3分)
(2)诗人自己的惆怅可惜之情。诗人联想到自己还肩负宦职,不能与友人同游,未免惆怅可惜之情涌上心头。(3分)
四、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13-14题。
琴 茶
白居易
兀兀①奇形群动内,陶陶②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梦,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③,茶中故旧是蒙山④。
穷通行止常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注】①兀兀:性格高标而不和于俗。②陶陶:和乐貌。《诗经·国风·王风·君子阳阳》:“君子陶陶。”③渌水:琴曲名。④蒙山:茶名。即蒙山茶。
13.对诗歌的内容和手法分析有误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总起全诗,第一句交代了辞官的原因,因性情孤高而与官场风气相悖。第二句交代和乐开朗的天性。
B.颔联是对辞官后悠闲雅致生活的描写,与尾联相呼应,为表达诗人心系朝廷、壮心不已的情怀做铺垫。
C.颈联运用典故,一是为诗人所爱的《渌水》古琴曲,二是饮之可成地仙的蒙山茶。两者皆表明自己心系朝廷,不忘百姓疾苦的思想。
D.尾联中的“穷”指家境贫寒,“通”指智慧通达,“行”指政见得用,“止”指壮志难酬。末句表达了诗人想返回长安为国效力的愿望,但诗人至终亦未能再进西京,令人感叹。
E.此诗是白居易晚年辞去刑部侍郎的官职,赋闲东都时所做,表达了诗人“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观点。
14. 诗中描写了诗人辞官后的“琴”“茶”生活,但全诗却表现出矛盾的思想,请对全诗的思想感情做简要分析。(6分)
13.C D C 用典是为了表明自己超然的思想。D “穷”指报国无路,“通”指才华得施。
14. ①首联表达了作者因与官场格格不入而产生的孤独,另一方面表达了一生保持的开朗旷达、洒脱乐观之情。
②二、三两联写作者与琴茶相伴的生活的闲适、惬意之情,但又隐含了作者对“抛官”闲居的无奈与郁闷。
③尾联作者一方面表达了看透“穷通行止”的豁达,另一方面却又表达了依然希望能重返朝廷施展抱负的心志。(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一)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沦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注】①南海:今广州佛山一代。②上国:指京城。③蓝关、湘浦:地名,均为朋友归南海必经之地。④十二玉楼:传说昆仑山有五城十二楼,是仙人居住的处所,多指隐居之所。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夕阳、红霞,点明了送别的时间,诗人挽着朋友的衣袖举杯相劝,这一联情景相生,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一片深情。
B.“行人莫叹碧云晚”是劝路上行人不要因为暮云而叹息,借此表达对朋友的惜别之情;同时翻出新意,使朋友体会到友谊的温情。
C.“每年春草芳”一语双关,表面上写京城年年会有明媚的春光,暗含了京城科举考试每年举行,中举的机会还有很多。
D.诗歌颈联对仗工整,承接上句“春草芳”,实写送别时的环境,雪过蓝关寒气减弱,虚写朋友南归会途经湘浦,意味深长。
E.“应无惆怅沧波远”一句,是说朋友远涉江河,应该没有惆怅之情,给读者以轻快之感,表达了丰富的情谊,别具一格。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5分BD
B项,“路上行人”理解错误,“行人”在这里指的是诗人和即将南归的朋友,并不是已经在路上;D项,诗歌颈联都是虚写,想象朋友的行程所经之地.
15、6分①鼓励劝勉之情:诗歌领联劝勉朋友中举的机会很多,不必为一次失败而消沉.②关怀牵挂之情:颈联遥想友人经过蓝关之后,寒气减弱,衣着须注意;湘浦雁回,思念之情当会萌生.③期冀、祝愿之情:尾联希望友人不必在江海沧波之中惆怅留连,不要作出世隐居之想,应该积极入世进取.④惜别之情.送别朋友回故乡时,揽君衣袂,依依不舍.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 维
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
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③,报国取龙庭④。
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对比中表达爱国之情。
D.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CD (5分)【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有些晦涩抽象”不当。颈联写赵都督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立功报国的思想,虽不如前两联形象生动,但并不晦涩抽象。“对比”手法也不准确。D项“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错,“岂学”句表现了作者希望有所作为,济世报国的思想,因而这两句诗不能作牢骚语看待,更不能解读为“凄楚之情”。
15.(6分)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略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体现出来赞叹之意。③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每点2分)
【解析】《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 【创作背景】
这是一首作于离筵之上的送别诗,当是王维早期的作品,具体创作时间不详。一位姓赵的都督即将带兵开赴代州(治所在今山西代县),王维等人为赵都督饯行,在宴席上,有人倡议分韵作诗,王维抓阄得“青”字,于是以“青”字为韵写了上面这首诗。其时赵都督还没有动身,因此诗中采用的是虚拟的语气,描写的是想象中的情景。
【赏析】首联“天官动将星,汉地柳条青”,写启程。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以天上的将星喻指赵的出发。这一巧妙的联想、比喻,同时还拓展了诗作开阔的空间,令人想到赵都督或许就是在这样一个繁星满天的夜晚出发的。第二句既交代了出征时节是柳条发青的春天,又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惜别之情,深蕴其中。
颔联“万里鸣刁斗,三军出井陉”,描写军队行进中的气势。把军中用具刁斗写进诗中,富于实感地表现了军营的生活情景。中间又以一个“鸣”字突出听觉,使人如闻一路军声震天,外加“万里”二字修饰,更显得声势浩大,军威显赫。“万里”句由物见人,借助听觉渲染出征的气势,“三军”句则正面写人,诗人仿佛亲眼目睹这位将军率领三军正浩浩荡荡奔赴边陲。一个“出”字,点出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与首句的“动将星”前后呼应。
以上两联,从启程写到行军,重在勾划赵都督英勇赴边的非凡气势;后两联表现赵都督的内心世界以及他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颈联“忘身辞凤阙,报国取龙庭”,正面写他立功报国的思想。这两句互文见义,意思是无论“辞凤阙”或“取龙庭”,都下定“忘身”、“报国”的决心。“辞凤阙”在出征之前,“取龙庭”是在鏖战之后,可见决心始终如一。
尾联“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以议论结束全诗。上一联作正面抒情,这一联从反面议论,加以强调。“岂学”表示不应该学、不想学乃至决不学的意思。书生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难免会有许多牢骚不平甚至生出弃文就武的想法。王维也有希望建功立业而又壮志难酬的隐衷,因此借题发挥,作为对于赵都督的赞扬之词说了出来。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词,完成小题。
新夏感事①
陆游
百花过尽绿阴成,漠漠炉香睡晚晴。
病起兼旬疏把酒,山深四月始闻莺。
近传下诏通言路,已卜余年见太平。
圣主不忘初政美,小儒唯有涕纵横。
注①此诗作于孝宗即位之初,隆兴元年夏(公元1163年),时诗人自临安返山阴故里,借居云门寺。
14. 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首联由景及人,紧扣诗题“新夏”:春天已过,百花凋零,换上一片绿荫;诗人燃气炉香,晏然静卧,一场好觉,直睡到傍晚晴好之时。
B. 颔联二句分承“睡晚晴”与“绿荫成”:先叙自己病了已经十天了,今刚痊愈,病中很少喝酒;再描写山深林茂,直到四月,才闻莺啼。
C. 颈联转叙时事,点明“感事”:上句指孝宗即位之初,下诏求直言事;下句是说庆幸自己有望在暮年得见天下承平的气象。
D. 尾联紧承“近传下诏”句展开:宋孝宗即位之初,实施美政;“小儒”泛指地位卑微品德低贱的读书人,美政之下,他们一定会眼泪纵横。
E. 清代诗评家方东树评论此诗说:“前半新夏,后半感事。情真语朴,意境绝佳。”确切的评价了此诗的结构、抒情、语言、意境的特点。
15.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那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概括。
(二)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B. 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C. “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 颔联写出了作者的寂寞失落,如今身边只有经书相伴,却无车马往来相邀。
E. 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B D
15.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情感,2分) 是运用想象表现的。(手法2分)作者想到元宵佳节,诸弟齐集堂上赏灯的热闹情形,想到父母一定会牵挂孤身在外的自己,从而更加突出了对家人的思念之情。(分析,2分)
【解析】
14.试题分析:B突出了蛮村的孤寂寥D寂寞失落并非无车马往来相邀。
2.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歌的重点句子“重闱应念一身遥”分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抒情的方式是“想象”。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结合诗歌的重点句子“重闱应念一身遥”分析“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许 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红叶萧疏,长亭饯别,交代了季节、地点,描绘出一幅孤寂的秋日行旅图。
B.颔联以“残云”点染太华山,以“疏雨”烘托中条山,于沉静中显出飞动的意趣。
C.颈联写出山色和树色迥然不同,东海与黄河一起咆哮,绘声绘色,意境壮阔辽远。
D.尾联在前三联充分描绘山水景物的基础上,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
15.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14. C D 15. ①孤凄之情。萧萧红叶,瓢瓢残云,淅淅秋雨使诗人顿感孤寂与凄冷。②不舍之情。长亭秋晚,把酒话别,依依不舍。③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诗人将到都城长安,却仍然梦到家乡的渔樵生活之乐,足见诗人的隐逸情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C项分析错误,“迥”指远,而非迥然不同。颈联写诗人看见苍苍树色,随关城一路远去。关外黄河从北面奔涌而来,在潼关外头猛地一转,径向三门峡冲去,翻滚的河水咆哮着流入渤海。“河声”后续一“遥”字,传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神情。眼见树色苍苍,耳听河声汹汹,真绘声绘色,给人耳闻目睹的真实感觉。D项“转为描写长安的都市繁华,宛如梦境”说法错误,尾联“犹自梦渔樵”意思是“我仍然梦着故乡的渔樵生活呢!”含蓄表白了自己并非专为追求名利而来。
15. 试题分析:开头两句,作者先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表现诗人的离愁与不舍;最后两句再现了诗人在出仕为官和眷恋归隐山林过渔樵生活之间的矛盾心理。
点睛:解答诗歌情感的答题方法如下:①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②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③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④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⑤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同时还要注意诗文前面的小序和诗文后面的注解。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