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发昌平岛

沈佺期

解缆春风后,鸣榔晓涨前。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

积气冲长岛,浮光溢大川。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

【注】①这首诗作于诗人自广西境内取道海上赴贬地途中。②鸣榔:敲响船帮,代指开船。③魏阙:出自《庄子》,原指宫门上巍然高出的观楼,后代称朝廷。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联点出题目中“早发”二字,并暗示时值春天。在春风吹拂的早晨,诗人乘船出海,“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

B. 颔联“阳乌出海树,云雁下江烟”描写了行程中所见明丽景象,对于赴贬地途中的诗人来说,能够欣赏到如此美景是非常幸运的。

C. 颈联中的“冲”“溢”二字刻画出了海面上波光粼粼、水天相接的壮阔景象,这两个字富有表现力,表现了诗人在炼字方面的匠心。

D. 这是一首贬谪诗,描绘了早发昌平岛旅途中的壮丽景色,语言生动,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依然兴致勃勃地欣赏美景。

E. 诗歌叙事、描写、抒情自然结合,采用了借景抒情和直抒胸臆的手法,情感表达极为充分,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矛盾的内心。

9.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

8.CB

9.尾联表达了诗人身在江湖、心系朝廷的报国之志和贬谪途中孤独寂寞的内心。。采用了用典和直抒胸臆的手法。“魏阙”使用典故,表达心系朝廷之心;“独泠然”直抒胸臆,表达孤独寂寞之情。

尾联“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的意思是说: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言外之意则是表明,自己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所以,眼前的景色虽然美丽,但自己心头终有一种寂寞清冷之感。

【解析】

8.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A项,“‘春风’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与轻快”分析不当,此处所写虽为乐景,但此诗表达的是哀情,故这里是乐景衬哀情。D项,“诗人虽然遭贬,但并没有放在心上”分析不当。从尾联来看,“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独泠然”体现出孤独寂寞之情。E项,“矛盾的内心”分析欠妥。

9.试题分析:题干要求学生“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是怎样表达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情感以及情感的表现方式。“不能怀魏阙,心赏独泠然”,这句话的意思是对于一个去国离家的人来说,如果他失去了身在江湖之上,心存魏阙之下的崇高节操,而沉浸在眼前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色中,那是多么让人伤心的啊。前一句“怀魏阙”表达报国之志,“不能”体现空有报国之志,但无法实现的愁苦,此处借助典故;后一句“独泠然”直接表达了孤独寂寞之情。

点睛:对于诗歌情感题,一般的考查方向有二,一是考查情感的体现方式,二是考查情感的内容。一般答题的时候,尽量两者都涉及。对于情感的把握,可以从题材入手,同一类题材往往都表达这类似的情感;可以从抒情议论的句子入手,这些句子是直接表达思想感情的地方;可以从作者和创作背景入手,做到知人论世;可以从题目入手,题目往往交代了诗歌的主要内容,创作的缘由和主要表现的思想感情;可以从景物形象入手,景物形象衬托或烘托诗人的情感或借景抒情;可以从用典入手,典故是将历史和现实对照,含蓄的表达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情感。故考生在答题的时候,应先借助题干明确考查的是哪个方面的内容,有无暗示。比如本题中,首先利用注释可以知道,尾联的第一句使用了典故,第二句“独泠然”直接表达了情感,再结合注释一可以知道写诗的背景,根据这些知识即可把握诗歌的情感。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小题。

到 家【注】

黄遵宪

处处__到日迟,病身憔悴尚能支。

少眠易醒藏蕉梦,多难仍逢剪韭时。

大海走鳗寻有迹,老翁失马卜难知。

援琴欲鼓《拘幽操》,月在中天天四垂。

【注】诗人参加戊戌__失败后,抱病滞留上海,清兵围困住处,后被“放归”。这是诗人1898年底被“放归”到家后的作品。

20.诗歌的第一句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

21.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20.(1)比喻。(2)诗歌的第一句实写诗人乘船离上海南归,途中处处经历__,其实是暗喻戊戌__中自己受到__的冲击。

21.(1)“病身憔悴尚能支”憔悴的身躯在种种__中“尚能支”,暗示在思想上并没有屈服。(2)“多难仍逢剪韭时”,尽管多难,但新事业如同被剪的韭菜一样,一定能发芽,表示诗人的意志没有消沉。(3)“寻有迹”表明诗人不畏惧、不灰心,希望变法能像“老翁失马”那样,将来还有希望。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处处__到日迟,病身憔悴尚能支。” 以诗人乘船离上海南归,途中处处经历__,暗喻戊戌__中自己受到__的冲击。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

21.试题分析:题干“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情感”“结合全诗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题中,抓住关键词句“病身憔悴尚能支” “多难仍逢剪韭时” “寻有迹” “老翁失马”分析情感。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后面小题。

感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久埋巴峡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 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 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 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意象相关。

17.作品中的诗人有哪些形象特征?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6.AC

17.①壮志难酬。诗人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②迟暮悲伤。颔联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解析】

16.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A项,“儒雅谦恭”有误; 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解答此题,可根据对诗意的理解,结合着主人公的形象,抓住关键词句分析,从“桑村麦野中”中老去,可以推断是“壮志难酬”;以“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可以看到一个孤独寂寞的人物形象。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小题。

蔺相如墓①

[宋]范成大

玉节经行虏障深,马头酾酒奠疏林。

兹行璧重身如叶,天日应临慕蔺心。

咏蔺相如

[明]高启

危计难成五步间,置君虎口幸全还。

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

【注】①乾道六年(1170)秋,范成大于奉命使金,途经已陷入金人手中的邯郸,写下此诗。

18.【涂答题卡第9题】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两首诗在体裁上均属于七言绝句,借吟咏蔺相如抒爱国之情。

B. 范诗触景生情,写出了作者对蔺相如的祭奠与仰慕之情。

C. 范成大决心以蔺相如为榜样,宁死也要保全国体,不辱使命。

D. 高诗前两句吟咏蔺相如渑池会上的功绩,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19.“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句用了什么手法?有何作用。

18.A

19.引用典故,以屈原反对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来衬托蔺相如的过人胆识;突出了作者的赞颂之情。(意对即可)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的综合赏析。A项,“借吟咏蔺相如抒爱国之情”说法有误,说高诗抒爱国之情的说法牵强附会。高诗意在吟咏蔺相如在渑池会上的功绩,以赞颂蔺相如的神勇。

点睛: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将各个选项带入原诗句中进行分析即可。本题是对两首诗的同时鉴赏,解题时要注意两首诗的异同点。

19.试题分析:这道题既考查诗歌的手法,“世人莫笑三闾懦,不劝怀王会武关”中“三吕”指三吕大夫屈原,“怀王会武关”指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所以这两句是用典,以屈原不敢协助楚王与秦王会盟之事,极力渲染与秦约会的危险性,以衬托蔺相如的卓人胆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溪亭

林景熙

清秋有馀思,日暮尚溪亭。

高树月初白,微风酒半醒。

独行穿落叶,闲坐数流萤。

何处渔歌起?孤灯隔远汀。

【注】林景熙,南宋末年爱国诗人,宋亡后不仕,隐居平阳。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运用了比兴手法,写日暮时分,诗人徘徊溪亭,观览景色,思绪纷披。

B. 颔联写明月上高树,诗人半醉半醒,心绪不宁,难以去怀,说明诗人感慨至深。

C. 尾联悠长的渔歌、若明若暗的灯火,让人倍感凄凉孤寂,蕴含着国破家亡、漂泊无依之感。

D. 诗中用“日暮”“月初白”“孤灯个词语,表现白天到夜晚的时间变化,表达作者孤寂情感。

E. 诗人在真实描摹客观景物的同时,又把某种独特感受倾注在景物描写之中,使读者也受到感染。

18.赏析嫌中“穿”“数”二字的妙处。

17.AD

18.“穿”即穿行,写诗人独自在落叶飘零的树林中穿行,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 独和忧郁。 “数”即数数,指诗人独坐无聊,只得藉数流萤以遣闷,诗人苦闷无聊的心情跃然纸上。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没有比兴手法;D项,“白天”不恰当。

18.试题分析:注意从情感的角度分析“形象地表达出诗人的孤独和忧郁、苦闷无聊的心情”。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三月十七日夜醉中作

陆游

前年脍鲸东海上,白浪如山寄豪壮;

去年射虎南山秋,夜归急雪满貂裘。

今年摧颓最堪笑,华发苍颜羞自照。

谁知得酒尚能狂,脱帽向人时大叫。

逆胡未灭心未平,孤剑床头铿有声。

破驿梦回灯欲死,打窗风雨正三更。

【注】①乾道九年(1173)的初春,陆游在成都安抚使的衙门中,担任参议官,这是一个空衔,公事是没有的。他的时光多半消磨在酒肆和歌院当中。诗歌作于此时。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前两句加快过去,句子十分豪壮,气魄很雄伟,写白浪、急雪寄托了自己勇往直前的大无畏精神。

B. 五、六两句在内容上与前四句对比鲜明,正因为前年、去年的生活都过得很有意义,比较下来,更加显得今年的不塂。

C. 九、十两句表达了诗人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看到一个慷慨豪迈、孤傲高洁的诗人形象。

D. 结尾两句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的深情怀念。

E. 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忽而豪气奋发,忽而忧愁苦闷,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

18.本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

17.CD

18.①诗前六句怀念过去,回视今日。既表达诗人杀敌立功的抱负,也流露时光流逝,一事无成的感慨。②中间四句诗人凭借醉酒,抒发心中强烈的不平,痛恨国家恢复无策,坐失良机。③结尾两句诗人酒醒,望着昏昏灯火,借凄厉的风雨声烘托了诗人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伤悲。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孤傲高洁”错误,应是“赴沙场杀敌的渴望及蹉跎岁月的苦闷”;D项,表达的应是“英雄失路、托足无门的伤悲”。

18.试题分析:注意抓住诗中的词语“豪壮”“射虎”“摧颓”“华发苍颜”“心未平”“破驿梦回”和时候的注释分析情感。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词语“豪壮”“射虎”“摧颓”“华发苍颜”“心未平”“破驿梦回”和时候的注释分析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北山道中

方风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岩头几处悬冰白,几作群羊化石看。

注:方风,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人。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人称岩南先生。常出游名山大川,访问宋朝遣老,每过破军蹶将之处,仰俯徘徊而不能自已,__之痛,溢于言表。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中的“犯春霜” “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

B. 颈联所写的溪落旧痕、野岸枯寂和树浮空翠、栏杆沾湿之景,以哀最写哀情,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

C. 尾联,借用“叱石为羊”的典故,诗人有意将它改为“岩头悬冰”即石化之羊,暗喻把元朝政权当作逢春即融的冰山之意。

D. “尘外頻闻山水宽”一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渐少而对秀美山水充满向往,决意归隐的感情愈加强烈。

E. 诗人寄情山水,吟风咏月,虽然身在世外,心却不能同步,怀念故国江山的情愫,对异族统治者的鄙视,在不知不觉间就从诗文中显露出来。

18.历来都认为此诗颈联最为绝妙,请从炼字的免度进行赏析。

17.AD

18.颈联中的“枯”字和“湿”字用得最为精妙,溪水枯落只剩旧日的痕迹,连渡口也显得更加冷落荒芜,一个“枯”字既点明了水势的减退,也暗合了渡口死寂凄凉的景象。树木漂浮在晨雾中,一片浓绿,好像要沾湿了楼头的栏杆。“湿”字既有雾气的淋漓之势,又有绿色的灵动之态。

【解析】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解答的前提是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身世生平写作背景等信息作答,注意答题术语及答题思路。

17.A项时令犹寒,不是游兴不浓的原因,而是因为朋友少和故国痛。D项,朋友渐少与归隐之意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其中都包含着诗人心中的激愤不平之意。

18.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颈联的炼字,即“枯”“湿”两字,然后分析颈联的大致意思,体会创设的意境。最后结合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考虑。意思对即可。

点睛:分析诗歌语言技巧就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

18.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9.本诗八句诗中,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8.BC

19.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第二问:(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

点睛: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比如题中要抓住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等意象。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鉴赏:

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阅读下列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水口行舟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5.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6.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请简要阐述。

5.绝句,  触景生情或者寓情于景或者对比都可以

6.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解析】

5.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格律诗也称近体诗,它的句数是固定的。四句的称为绝句。又按每句七个字五个字划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诗绝句。“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点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6.试题分析: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阅读下列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水口行舟①

朱熹

昨夜扁舟雨一蓑, 满江风浪夜如何。

今朝试卷孤篷看, 依旧青山绿树多。

[注①]庆元三年,学禁严峻,朱熹等五十九人被列入“伪学党”。朱熹从闽北乘船南下古田,抵达水口,感时而作。

8.这首诗歌的体裁是______________,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的表达技巧,写舟行江上的见闻感受,诗人情感变化,富有层次。

9.诗人描绘的画面中,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请简要阐述。

8.绝句,  触景生情或者寓情于景或者对比都可以

9.示例1: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

 示例2:人生道路不会总一帆风顺,只有逆流而上,搏击风雨,才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乐趣。

【解析】

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体裁。格律诗也称近体诗,它的句数是固定的。四句的称为绝句。又按每句七个字五个字划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诗绝句。“触景生情”受到眼前景物的触动,引起联想产生某种感情。寓情于景是将感情融汇在特定的自然景物或生活场景中,借对这些自然景物或场景的描摹刻画抒发感情,是一种间接而含蓄的抒情方式。

点睛:表达技巧是指作者在塑造形象、创造意境、表达思想感情时所采取的特殊的表现手法。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诗歌中常用的表达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9.试题分析:此诗初看,似是一般旅游之作,联系当时历史背景,会进一步加深对诗内涵的认识。朱熹的这首诗蕴涵着丰富的人生哲理:生活中的风雨、磨难,看似来势汹汹,不可战胜,但是,只要能坦然面对,以百折不回的勇气和韧劲与之较量,就一定会有雨过天晴的时候,人生也定会因此焕发绚丽的光彩。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