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经行岚州

杜审言

北地春光晚,边城气候寒。

往来花不发,新旧雪仍残。

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

自惊牵远役,艰险促征鞍。

【注】杜审言于公元645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进士后,任隰城县(今山西汾阳县西)尉,因公务赴西北,往返两次途经岚州,写了这首五言律诗《经行岚州》。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中的“春光晚”“气候寒”点明了边城岚州的环境特点,从而奠定了全诗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

B.“往来花不发”紧承首句,“往来”从空间角度写出了诗人行程的变化,“花不发”表现了岚州城“春光晚”的特点。

C.“新旧雪仍残”中“新旧”两个形容词连用,通过诗人对所见景物“雪仍残”的细致观察,写出了边地的“气候寒”。

D.尾联两句既表现了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也写出了诗人不畏艰险奔赴前程的乐观情怀。

E.诗歌的情感较为丰富,有对边地苦寒的慨叹,有对山水美景的赞赏,也有自己以国事为重的情怀。

15.颈联“水作琴中听,山疑画里看”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联的精妙之处。(6分)

答:

14.AD(A 错在“奠定了全诗悲凉伤感的感情基调”,全诗并非一味悲凉伤感。D “诗人惊叹于祖国的大好河山之美”错误,陶醉于美景中的诗人应是为“远役”所“惊”。)

    (答对一项给3分,答对两项给5分;多答不给分。)

15. ①用琴声描摹水流的声响,用画卷比喻山间的美景,生动贴切。

    ②视听结合,写出了岚州一带的山水之美,令人陶醉。

    ③情景交融,以景写情,强化了诗人欣赏边地风光的喜悦之情。  

    (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它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六月二十四日夜分,梦范至能、李知几、尤延之同集江亭。诸公请予赋诗,记江湖之乐,诗成而觉,忘数字而已

陆游

露箬霜筠织短篷,飘然来往淡烟中。

偶经菱市寻溪友,却拣苹汀下钓筒。

白菡萏香初过雨,红蜻蜓弱不禁风。

吴中近事君知否?团扇家家画放翁。

注:这首诗是宁宗庆元二年陆游在故乡山阴时,据梦中所得而补写,他时年七十二岁,已在家乡闲居多年。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項是( )( )(5分)

A.首联写诗人驾着用露箬和霜筠织成的短篷小舟,在淡烟缭绕的江河湖泊中飘然来往。

B.颔联写诗人乘小舟特意前来寻访“溪友”,可是没有访得溪友,索性坐下来握竿垂钓。

C.“偶经”“却拣”二语前后呼应,用语灵动自然,补足了首联“飘然来往”之意。

D.诗人问诸公:吴中近亊你们知道吗?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

E.陆游的诗作大多抒写豪情壮志和忧国忧民的情怀,此诗却描写日常生活中的情趣。

15.本诗的颈联在景物描写上有什么特点?请简要赏析。(6分)

14.BD(B项“偶经”可见诗人不是特意寻访。D项“写出了诗人在家乡闲居多年后不知国事的苦闷”说法错误。“吴中近事均知否?”自问自答。高诉好友每家的团扇上都画着他)

15.①色彩浓淡相衬,景物相映生姿。雨后荷花分外洁白,碧绿的荷叶上停留着一只红色的蜻蜓。色彩描写极为生动。②既有静态描写,又有动态描写。洁白的荷花在水中静静地绽放,红蜻蜓在雨后的微风中,上下翻飞。③视觉描写和嗅觉描写相结合。白色的荷花、红色的蜻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荷花散发出阵阵清香,给人以嗅觉上的冲击。(每点 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感 旧

陆游

当年书剑揖三公,谈舌如云气吐虹。

十丈战尘孤壮志,一簪华发醉秋风。

梦回松漠榆关外,身老桑村麦野中。

奇士【注】久埋巴硖骨,灯前慷慨与谁同?

【注】指陆游在巴蜀结识的好友独孤策,此时已故去十年。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回忆当年,紧扣诗题,其中上联的“揖”字生动描摹动作,写出了诗人年轻时儒雅谦恭的形象。

B.颔联在形式上对仗工整,体现了律诗典型的音韵之美;在内容上对比鲜明,收到了很好的表达效果。

C.颈联中诗人写自己在梦中回到昔年纵横驰骋的边塞,借梦寄情,表达了对戎马生涯和塞外奇绝风光的深情怀念。

D.尾联使用反问的手法,表达了内心强烈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知到慷慨豪迈、卓尔不群的故友形象。

E.本诗整体风格苍凉悲壮,这种风格的形成与全诗所表达的沉痛情感有关,也与诗人所选取的典型形象相关。

15.本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4. AC(A项,“儒雅谦恭”有误;C项,颈联没有表达对“塞外奇绝风光”的怀念)

15.①壮志难酬。年轻时豪迈洒脱,如今仍渴望建功报国,却无奈在“桑村麦野中”中老去。

②迟暮悲伤。“一簪华发醉秋风”描写白发萧疏的垂垂老态,写出了人生暮年的悲苦之情。

③孤独寂寞。尾联直接抒发对故去的友人强烈的思念,表达了苦无知音的寂寞心境。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滕王阁诗

王 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 第一句点出滕王阁的形势:高阁临江;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歌舞升平。B. 三、四两句中的“朝”“暮”和“云”“雨”是从宋玉《高唐赋》“旦为朝云,暮为行雨”化用而来的。对仗极为工整和自然。

C. 最后三句的意思是:物象更换,星宿迁移,如今阁在而滕王不在,只有长江仍在奔流不息。

D. 最后一句以景作结,与李白诗句“唯见长江天际流”的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E. 这首诗融情于景,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诗的基调过于抑郁消沉。

15.本诗的第三四句“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广受后世称道,请从抒情方法或炼字的角度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14.AE A“第二句写出滕王阁的现状:歌舞升平”错,由“罢”字可知此时滕王阁昔日歌舞升平的景象已成过去。E“诗的基调过于抑郁消沉”错

15. ①这两句借景抒情,通过朝、暮,画栋、珠帘,南浦云、西山雨等意象的铺排,不仅写出了滕王阁的居高、临远、华贵、壮观,晨暮变化,气象万千;而且还含有高阁冷落,人世沧桑之感:当年建阁之人早已逝去,而今名阁无人游赏,朝朝暮暮只有南浦云、西山雨与它作伴而已,可谓情景交融。

②这两句对仗工整,特别是“飞”、“卷”两个动词的运用,以动衬静,赋予静景以动态,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和灵动感,更显出滕王阁雄伟和高峨。

三、诗歌鉴赏(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1题

次石湖书扇韵

姜夔

桥西一曲水通村,岸阁浮萍绿有痕。

家住石湖人不到,藕花多处别开门。

11.(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4分)

(2) 有人说,诗的后两句歌颂了范成大的品格,第三句中的“人”是指趋炎附势的人。你对此有什么看法?请简要说明。(6分)

11、(1)【答】:诗歌描绘了一幅江南水乡清幽恬静的画面,写了小桥、流水、村庄、绿岸、浮萍、荷花、人家、庭院等景物。

【解析】:分析诗歌“意境”, 答题步骤: 第一步,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意境(氛围)特点术语有: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静安谧,  雄奇优美 生机勃勃,富丽堂皇 ,肃杀荒寒瑰丽雄壮, 虚幻飘渺 凄寒萧条 繁华热闹等。

(2)【答】:观点一:这种说法有道理。

此诗赞誉石湖美景,也包含对石湖主人的赞颂。“人”是指势利小人,这些人在范氏去职归隐后不再与他来往,范氏却不以为意,反而享受田园之乐,这与作者终生不仕的人生态度相契合。

观点一:这种说法不确切。

此诗描绘了石湖清幽恬静的美景,表现的是作者对石湖主人归隐田园的赞赏。“人”只是泛指,无人相烦正是幽静的要素,不是写范氏失势后的世态炎凉。

【赏析】

这二十八字。可算是惜墨如金,不仅描绘了一幅精雅、清幽的石湖图卷,而且传过出画笔难于表现的情韵。可以想像姜夔当年是坐船造访石湖的。“桥西一曲水通村”,自然是江南水乡特有的景色,同时也自远渐近,显现出范氏别墅的方位。湖上烟波浩渺,湖岸林荫繁茂,凭什么来认得“水通村”呢?“岸阁浮萍绿有痕”,湖水和溪流相接的岸边滞留着绿色的痕迹,便是村中平静的池塘时飘流出的浮萍。这正象武陵渔人发现水上漂流的桃花而寻到桃花源一样。“别有天地非人间”这是个多么深邃的所在。

  果然,“家在石湖人不到”。这自然是说范成大别墅的远绝烦嚣,实亦是对范品格的称颂。范成大以廊庙之才,归隐江湖之上。他在朝时,希望能为恢复中原而竭智尽忠,但不得孝宗的信任,御史便挟私憾攻击,于是他落职退隐江湖。他视富贵如浮云,惟恐缁尘再染素衣,所以“家在石湖人不到”。这“人”应该是指那些趋炎附势,抗尘走俗的人。能做到“人不到”,足见操守清介,志在遂初。因而他能在退隐中怡然自乐,沈醉于自然美景中。“藕花多处别天门”,专开门户在荷花繁盛的地方,是何等的雅人深致!三四两句,写景实即写人,写人的品格、胸襟、情趣。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10.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送友人游河东

项 斯

停车晓烛前,一语几潸然。

路去干戈日,乡遥饥馑年。

湖波晴见雁,槐驿晚无蝉。

莫纵经时住,东南书信偏。

【注】 ①河东:指唐代时的河东道,在今山西省永济县。②湖波:指代作者所在的南方。③槐驿:指代友人旅居地北方,唐代驿舍多种落叶乔木槐树。

(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什么样的情绪?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阐述。(5分)

(2)诗歌颈联是怎样借助想象之景来抒发情感的?请简要赏析。(6分)

10(1)诗歌首联表现了诗中人物离别时的伤感情绪。(2分)是通过人物临别之时的神态描写来表现的。(1分)天刚拂晓,离别的车已在门口等着通宵话别的远行人,想说一句道别的话,忍不住几度哽咽流泪。(2分)

(2)当秋季来临,晴日里看见湖中游雁时,诗人将想起远在北方的友人,盼友人能像雁一样及时南归;(2分)遥想友人在北方旅舍中过着凄清寂寥的日子,一定也会思念家乡亲友的。(2分)这一联融情入景,在送别时预盼友人早日回来,感情表达得委婉深挚,真切动人。(2分)

三、古诗词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0~11题。

鹦鹉洲

李白

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

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

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

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注:①此地因祢衡作鹦鹉赋而得名。东汉末,祢衡恃才傲物,曹操想羞辱他反被羞辱,就把他遣送给刘表。祢衡对刘表也很轻慢,刘表又把他送给黄祖。后因与黄祖言语冲突而被害,时年二十六岁。

10.简要赏析颔联、颈联的表达特色。(6分)

11.这首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0.(6分)颔联:借用典故(借代),借鹦鹉西飞,暗写(代指)祢衡被黄祖杀害。以乐景衬哀情,以鹦鹉洲树木青翠,反衬祢衡命运的悲惨。颈联:运用比喻,从视觉、嗅觉、触觉等多角度描写鹦鹉洲的美好的风光(以兰叶香、桃花开的春景,反衬出下文自己内心的孤苦之情)。

    评分建议:每点3分,意思对即可。若有其他合理答案,亦可采纳赋分。

11.(5分)对祢衡的才华的倾慕之意;对祢衡的悼念之情;借祢衡抒发孤傲自得之意;遭遇贬谪的失意之情;漂泊异乡的孤独之情。

    评分建议: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后面题目。

白门感旧

汪中

秋来无处不销魂,箧里春衫半有痕。

到眼云山随处好,伤心耆旧几人存。

扁舟夜雨时闻笛,落叶西风独掩门。

十载江湖生白发,华年如水不堪论。

15.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赏析。

16.有人说,虽同为悲秋伤怀,但汪中诗浅窄,杜甫诗深广。请结合杜甫的《登高》分析这样说的理由。

15.这首诗的颈联描绘了一幅凄清孤寂的画面。夜雨凄凄,扁舟寂寥,笛声如泣如诉,令人断肠;江湖客老,在萧萧西风中看黄叶飘零,叹息声里孤独掩门。诗句融情于景,突出了诗人的伤感孤寂。

16.杜甫诗主题(感情)更深广。汪中诗主要抒发的是年华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伤感,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而杜甫诗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写得浩茫深沉,而且这种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感基础之上,故感情更显深广。

【解析】

15.

解题分析:抓住颈联中的“扁舟”,“ 夜雨”,“ 笛声”,“ 落叶”,“ 西风”等词语去想象出形象的画面,以及这样的画面营造的氛围。一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就是为了达情。再通过“独”字可以看出诗人的孤寂伤感之情。

考点:鉴赏诗歌的形象。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6.

解题分析:此题要抓住两首诗的主题或情感内容来比较,突出“深广”的含义。汪中的《白门感旧》表达的是年华不再、生命短暂的暮年伤感,是个人无可奈何的情绪抒发,而杜甫的《登高》是把个人颠沛流离老病多愁的感伤建立在忧国忧民、担忧社会时局的高尚个人情感基础之上的。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问题。

堂上岩桂秋晚未开作诗促之

朱淑真

著意裁诗特地催,花须著意听新诗。

清香未吐黄金粟,嫩蕊犹藏碧玉枝。

不是地寒偏放晚,定知花好故开迟。

也宜急趁无风雨,莫待霜高露结时。

【注释】①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丈夫是文法小吏,因志趣不合,夫妻不和睦,最终抑郁早逝。②著意:刻意,用心。

13.请赏析颔联中“吐”“藏”二字的妙处。

14.本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析。

13.“吐”“藏”二字采用拟人手法,赋予岩桂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给出岩桂欲放未放的娇羞情态,富有生活情趣。

14.本诗表达了诗人对岩桂的喜爱之情,同时借劝告岩桂要及时开放,流露出诗人在生活中要绽放美丽,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清香”“嫩蕊”“黄金粟”“碧玉枝”等词语描写出岩桂的清芬与嫩绿,喜爱之情溢于言表;“也宜”“莫待”劝告岩桂不要因花好而“故开迟”,应抓住这天未寒、无风雨 的大好时光绽放自己,暗含诗人心迹。

【解析】

13.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语言的能力。解答此题,首先要指出这两个字在文中的含义,然后展开联想,把这两个字放在原句中描述景象,或点出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什么感情。“吐”“藏”二字明显采用了拟人手法,赋予岩桂以人的动作和情态,化静为动,形象地描给出岩桂欲放未放的娇羞情态,富有生活情趣。

考点: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4.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调动积累,读品诗词,理解内容,分析情感,再有机整合,准确表达。“清香”“嫩蕊”“黄金粟”“碧玉枝”等词语描写出岩桂的清芬与嫩绿,喜爱 之情溢于言表;“也宜”“莫待”劝告岩桂不要因花好而“故开迟”,应抓住这天未寒、无风雨的大好时光绽放自己,流露出诗人在生活中要绽放美丽,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游边

尚颜

边阴四顾浓,饥马嗅枯丛。

万里八九月,一身西北风。

偷营天正黑,战地雪多红。

昨夜东归梦,桃花暖色中。

(1)这首诗的前两联描绘了怎样的环境?有什么作用?

(2)诗歌的后两联反映了怎样的现实?请简要分析。

(1)前两联用边疆浓重的阴云、饥饿的战马、枯丛和广袤天空吹来的西北风,描绘了阴冷、荒寂的环境,反映了战士给养不足和作战环境的恶劣,为下文作战和生活做了背景铺垫。

(2)后两联写战士作战的激烈、流血牺牲和梦境呈现的故乡春暖花开的温馨画面,两者对比(2分,这是分析,没有分析减去2分),反映了战争的残酷,突出战士思乡(厌战)情绪(2分,“战争的残酷”、“思乡(厌战)情绪”每点1分)。

【解析】

(1)试题分析:第一问,答“阴云密布、荒凉萧瑟和西风凛冽”也可,但必须概括全面,第一句和第四句扣住“阴冷”,第二、三句扣住“荒芜”。第二问,内容上“给养不足”“环境的恶劣”1分,如果只答“环境恶劣”“处境危恶”之意,可得1分;结构上“为下文作战和生活做了背景铺垫”1分

考点:鉴赏表达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试题分析:本题可抓住对比手法,从中分析出厌战的主题。

考点:分析概括作者在诗中的思想感情。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