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2.赏析诗歌中间两联。
13.试分析“月”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12.诗歌中间两联写出了秋夜月下诗人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惊惶的鸟鹊尚未栖息,飞舞的萤虫钻入卷帘,院中的槐树稀疏寥落,邻家的杵声越发急切,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写情,表达了夜不能寐的诗人心神不宁、孤寂焦躁的思想感情。
13.首联直写月光,营造了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描写鸟鹊惊惶、萤虫飞舞、槐影稀疏作好铺垫。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衬托了诗人与亲人相见遥遥无期而形单影只的失落、孤寂之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写情”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13.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和情感的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墨花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雨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 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 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 “缥缈行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的看重。
E. 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8.“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D
18.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句子写莲花和杏花是为了衬托墨梅;D项,应该为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思”的看重。
18.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田家生活,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特点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B. 前两联中,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色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C. 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写出了诗人隐逸生活的清苦孤寂,为结尾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D. 尾联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尚未能去心机绝俗念,仍在担心被人猜忌,在享受山林之乐的同时,却也难以免除尘世的烦恼。
E. 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18.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17.CD
18.(1)运用叠字,“漠漠”“阴阴”使画面显得广阔幽深,渲染了积雨天气的空濛迷茫。(2)色彩描绘,雪白的白鹭,苍翠的树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3)动静结合。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与广布的水田和茂密的夏木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诗人从中领略到的不是清苦孤寂,而是悠然自得的兴味。D项,诗人早已去心机绝俗念,与世无争,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18.试题分析:注意从“叠字”的运用,描写的角度“色彩描绘”,艺术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重点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运用和描写景物的方式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 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 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E. 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18.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析之。
17.DE
18.全诗抒发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首联一“独”字,就点明了作者此时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虚实结合不妥,都是描写眼前所见之景;E项,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情。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独行”“寒食”分析诗歌的“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独行”“寒食”分析诗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结客少年场行①
孔绍安②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结客少年场行:是乐府旧题,多咏少年任侠游乐之事。②孔绍安,越州山阴人,一生多不得志.
17.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的两项是
A. “结客佩旲钩,桢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指边疆。
B. “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描绘了一 幅较为广阔的场景,烘托了战事的紧张氛围。
C.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表现结客少年的军取才华。
D.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运用比输平法,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像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四处飘;,时运不济,不被重用。
E.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语言平实,简练,但感情丰富,“三边”,故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1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17.BC
18.①结客少年射箭本领高超,军事才能杰出。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却不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③表达了对结客少年未来能建功立业的勉励和期盼。④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不是“烘托了战事的紧张氛围”,而是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高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C项,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描写。
18.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此诗是诗人由夔州出三峡,到江崚游庚信古居所作。诗人对庚信诗赋推崇备至,而他的江崚之行,也与庚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都是遭逢叛乱,羁留弃乡。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7.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 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 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 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 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DE
18.①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
18.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乡国之思”“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分析“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乡国之思”“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了。“老江边”的“边”字,悲凉沉郁。
C.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倩。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8.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BD
18.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D项,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一别”“胡骑长驱”“思家”“忆弟”回答“离家之远”“战乱之久”“骨肉分离”“故园未收”等内容。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中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一别”“胡骑长驱”“思家”“忆弟”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华清宫
李贺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注:①紫钱:紫色像钱一样的苔藓。②残露:残余的露水,此指残余的酒。③蜀王:指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中,李隆基逃到蜀地避难。诗人因此称他为“蜀王”。
17.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描写了华淸宫冷落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华清宮春夜的凄凉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次句写诗人隔着积满尘土的窗帘,看到宮花仍旧迎春盛开。但无人观赏,显得那样寂寞悲苦。
C. 颔联写诗人仰看云雾从宮檐下的红窗飘出,言其宮殿之高;俯看御阶石块断裂,苔藓横生,言其宫殿之败。
D. 尾联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既表现出华淸宫的凄冷、荒寂,又寄予了诗人“黍离”之感慨。
E.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方面,描绘昔日繁华富丽的华淸宮而今荒凉破敗的景象,暗寓讽刺感喟之意。
18.这首诗描写了华淸宮之最,请从虚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7.AC
18.①诗歌前两联描写乌鸦哀啼,帘幕长垂,窗格暗淡,阶石断裂,紫台歪斜。这是眼前的实景。②颈联玉碗、银灯都为实物,诗人大胆想象玉碗里至今仍剩有残酒,银灯一直燃着。③诗人巧妙地创造出了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景物意象。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首句“春月夜啼鸦” 渲染了华清宫春夜的凄凉气氛,没有表现其情感。故A项说“奠定了情感基调”说法错误。C项,颔联“云生朱络暗”, 云雾从宫檐下阴暗的红窗飘出,表现华清宫的冷清衰败,故“言其宫殿之高”说法错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类试题,注意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诗歌前两联描写乌鸦哀啼,帘幕长垂,窗格暗淡,阶石断裂,紫台歪斜。这是眼前的实景。颈联玉碗、银灯都为实物,诗人大胆想象玉碗里至今仍剩有残酒,银灯一直燃着。诗人巧妙地创造出了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景物意象。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北山道中
方风
起犯春霜一径寒,清游乘兴约吟鞍。
眼中最恨友朋少,尘外频闻山水宽。
溪落旧痕枯野埠,树浮空翠湿危栏。
岩头几处悬冰白,几作群羊化石看。
注:方风,字韶卿,一字景山,浦江(今属浙江)人。宋亡不仕,隐居仙华山,人称岩南先生。常出游名山大川,访问宋朝遣老,每过破军蹶将之处,仰俯徘徊而不能自已,__之痛,溢于言表。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诗中的“犯春霜” “一径寒”“悬冰白”等词句,直接点明了时令犹寒,这是导致后来诗人出游游兴不浓的原因之一。
B. 颈联所写的溪落旧痕、野岸枯寂和树浮空翠、栏杆沾湿之景,以哀最写哀情,带有一种感伤的情绪。
C. 尾联,借用“叱石为羊”的典故,诗人有意将它改为“岩头悬冰”即石化之羊,暗喻把元朝政权当作逢春即融的冰山之意。
D. “尘外頻闻山水宽”一句,表达了诗人因为朋友渐少而对秀美山水充满向往,决意归隐的感情愈加强烈。
E. 诗人寄情山水,吟风咏月,虽然身在世外,心却不能同步,怀念故国江山的情愫,对异族统治者的鄙视,在不知不觉间就从诗文中显露出来。
18.历来都认为此诗颈联最为绝妙,请从炼字的免度进行赏析。
17.AD
18.颈联中的“枯”字和“湿”字用得最为精妙,溪水枯落只剩旧日的痕迹,连渡口也显得更加冷落荒芜,一个“枯”字既点明了水势的减退,也暗合了渡口死寂凄凉的景象。树木漂浮在晨雾中,一片浓绿,好像要沾湿了楼头的栏杆。“湿”字既有雾气的淋漓之势,又有绿色的灵动之态。
【解析】本题属于诗歌鉴赏的考查,分别考到了诗歌的内容、语言、形象、表达技巧及作者的情感态度等。解答的前提是理解诗歌内容,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以及对作者身世生平写作背景等信息作答,注意答题术语及答题思路。
17.A项时令犹寒,不是游兴不浓的原因,而是因为朋友少和故国痛。D项,朋友渐少与归隐之意二者没有因果关系,其中都包含着诗人心中的激愤不平之意。
18.解答本题,首先要找出颈联的炼字,即“枯”“湿”两字,然后分析颈联的大致意思,体会创设的意境。最后结合本诗表达的思想情感考虑。意思对即可。
点睛:分析诗歌语言技巧就是对作品的语言表现力作具体的、深入的开掘,有助于准确把握作品的立意和思想感情倾向,进入作品美的意境。欣赏诗歌,要注意诗歌作者的炼字、炼句。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
贯休
水香塘黑蒲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鸂鶒:xīchì水鸟名。
18.下列选项中与诗歌内容不符的两项是
A. “东邻西舍无相侵”一句,写出了农家生活祥和宁静,没有恃强凌弱、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寄托了诗人的理想和情趣。
B. “蚕娘洗茧前溪渌”一句,通过描写“蚕娘”在绿溪边漂洗蚕茧的场景,既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也表现出“蚕娘”的辛勤和丰收的喜悦。
C. 尾联写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是神态、动作、语言的描写,表现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并侧面烘托出“我”流连忘返的心情。
D. 本诗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欣喜之情,溢于言表。
E. 此诗给人清新健美之感,在晚唐绮丽纤弱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9.本诗八句诗中,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18.BC
19.第一问:前三句写池塘里蒲草森森,传来阵阵清香,水鸟悠闲嬉戏,如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桑树和柘树到处都是,显得翠色葱茏,描绘了山村晚春景色秀美、物产丰富的景象。
第二问:(1)渲染了山村静谧安恬的氛围。(2)为下文描写和谐安宁的山村生活做了铺垫。(3)寄托了作者对宁静美好,民风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喜爱与向往之情。
【解析】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写出了农家劳动的艰辛”与诗意不符;C项没有“心理”描写。
19.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本诗前三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首先,描述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要抓典型意象。接着从内容、结构和情感角度答题。
点睛:鉴赏景物形象之法:提问形式:1.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物?2.这首诗是怎样描写景物的?3.这首诗在我们面前展示了一幅什么画面?是如何展示的?答题步骤:第一步:描写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第二步: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第三步:联系诗人的生平,分析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答案构成:描图景(描绘诗词中展现的图景画面)+点氛围(概括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析感情(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方法总结及运用示范:意境分析三注意:一注意:描绘图景将诗句与想象结合。描绘诗中图景,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比如题中要抓住远处树林高山,近处竹丛院墙,脚下小池衰草,耳畔蝉声四起等意象。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二注意:概括意境特点应多角度。概括意境特点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这两个词最好能从不同的角度概括,角度有色彩、动静、视野、荣衰、明暗、气势等。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恬淡静美、清丽隽永、感伤哀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绪基调。三注意:分析情感要具体。诗歌情感分析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鉴赏:
贯休是晚唐诗僧,这首诗是他在农村为客时的题壁之作。
前三句写自然景色。池塘里,蒲草森森,长得茂密繁盛,形成黑压压的一片;微风吹过,带来阵阵清香;一对对鸳鸯、鸂鶒,悠悠自在,嬉戏觅食,就如岸上的家禽一样,一点也不怕人;“前村后垄”犹言“到处”,到处都是一片翠色葱茏的桑树和柘树。这三句中虽无一字赞美之词,然而田园的秀色,丰产的景象,静穆的生活气息已是触目可见,具体可辨,值得留恋。且不说桑柘的经济价值,单说蒲,蒲嫩时可食,成熟后可织席制草具,大有利于人。再说鸳鸯鸂鶒尚且宁静地生活着,何况乎人!这就又为第四句“东邻西舍无相侵”作了铺垫与烘托。而且植物的蓬勃生长,总离不开人的辛勤培植。诗句不言村民勤劳智慧,而颂扬之意俱在言外。
在上述景色秀丽、物产丰盛、生活宁静、村民勤劳的环境里,“东邻西舍”自然相安无事,过着“无相侵”的睦邻生活。没有强凌弱、众暴寡、尔虞我诈、互相争夺等社会现象。很明显,通过农家宁静生活的描写,诗人作为佛门人士,也不免寄托了本人的理想和情趣,这自不待言。
诗的后四句,一口气写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个人物,在同类唐诗中,这还是不多见的。这四句从生活在这一环境中人物内心的恬静,进一步展示出山家的可爱。瞧,一条碧波荡漾、清澈见底的小溪,抱村而流,蚕娘在渌溪边漂洗着白花花的蚕茧。牧童哥吹着笛子,声音清脆悠扬;一时兴起,又和衣进入溪水,沐浴在绿水碧波之中。山翁挽着我的手臂,笑容满面,亲切热情地指着西坡那片地对我说,瓜和豆已经熟了,再住上几日就可尝新了。寥寥几笔,把茧白、水碧、瓜香、豆熟以及笛声悦耳的客观景致,写得逼真如画;蚕娘、牧童、山翁的形象,勾勒得栩栩如生,宛然在目,呼之欲出。令人不难想见,蚕娘喜获丰收,其内心之甜美;牧童和衣而浴,其性格之顽皮;“山翁留我宿又宿”,其情谊之深厚。加上“笑指”等词语的渲染,更把山翁的动作、情态、声音、笑貌及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进一步显现出来;而诗人“我”,处在这样的环境里,不待言,其流连忘返的心情可想而知。更妙的是,诗在末尾用一“熟”字状“西坡瓜豆”,绘出一片丰收在望的景象,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真叫人见了喜煞。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却留下耐人回味的余地。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