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本诗作于神宗即位之初。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看香炉的“烬”又听漏声之残,表现出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

B. 第二句写户外的风轻微而带有些微寒,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C. 剪剪轻风,金炉香烬,夜值无聊,所以恼恨良宵春色,又怨月光移动。

D. 以景结情,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

E. 全诗字字写景,情隐词外,情景交融,描绘出春天拂晓时美妙的景象。

18.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17.CE

18.(1)这句是写作者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的意思。

(2)时值新春,恰逢神宗即位,王安石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

(3)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E项,第三句不是写景。

18.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恼”和“眠不得”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2.赏析诗歌中间两联。

13.试分析“月”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12.诗歌中间两联写出了秋夜月下诗人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惊惶的鸟鹊尚未栖息,飞舞的萤虫钻入卷帘,院中的槐树稀疏寥落,邻家的杵声越发急切,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写情,表达了夜不能寐的诗人心神不宁、孤寂焦躁的思想感情。

13.首联直写月光,营造了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描写鸟鹊惊惶、萤虫飞舞、槐影稀疏作好铺垫。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衬托了诗人与亲人相见遥遥无期而形单影只的失落、孤寂之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写情”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13.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和情感的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墨花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归向雪堂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雨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 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 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 “缥缈行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的看重。

E. 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8.“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D

18.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句子写莲花和杏花是为了衬托墨梅;D项,应该为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思”的看重。

18.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田家生活,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特点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B. 前两联中,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色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C. 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写出了诗人隐逸生活的清苦孤寂,为结尾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D. 尾联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尚未能去心机绝俗念,仍在担心被人猜忌,在享受山林之乐的同时,却也难以免除尘世的烦恼。

E. 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18.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17.CD

18.(1)运用叠字,“漠漠”“阴阴”使画面显得广阔幽深,渲染了积雨天气的空濛迷茫。(2)色彩描绘,雪白的白鹭,苍翠的树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3)动静结合。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与广布的水田和茂密的夏木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诗人从中领略到的不是清苦孤寂,而是悠然自得的兴味。D项,诗人早已去心机绝俗念,与世无争,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18.试题分析:注意从“叠字”的运用,描写的角度“色彩描绘”,艺术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重点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运用和描写景物的方式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春晴怀故园海棠二首(其二)

杨万里

竹边台榭水边亭,不要人随只独行。

乍暖柳条无气力,淡晴花影不分明。

一番过雨来幽径,无数新禽有喜声。

只欠翠纱红映肉,两年寒食负先生。

【注】:翠纱红映肉:语出苏轼诗《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朱唇得酒晕生脸,翠袖卷纱红映肉。”形容海棠的淡红浅晕。‚作者原注:“予去年正月离家之官,盖两年不见海棠矣!”

17.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既交代了游览之地,又点明了以下数句均为游览所得。一个“行”字,为全诗之眼,领起全诗。

B. 颔联描写了一幅初春时节柳叶吐芽,迎风起舞,妩媚多娇,盛开的花朵在阳光照映下倩影婆娑,朦胧惝恍的美丽景色。

C. 颈联采用动静结合的手法,上句主于静,下句主于动,以新鸟之声清脆悦耳来反衬小径的幽寂。

D. 前六句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进行描写,尤其中间四句写“春晴”向来为人称道,柳条、花影、幽径、鸟鸣,构成一幅欢乐的春光图。

E. 尾联提出“只欠”二字。因为作者宦游他乡,已两年不见故园美丽的景色,忆景生情,顿生感慨。

18.诗中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结合全诗简要析之。

17.DE

18.全诗抒发诗人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或对故园海棠的怀想之情).首联一“独”字,就点明了作者此时孤寂之情;颔联和颈联融情于景,通过描写眼前所见初春的美景来反衬愁对春晴的孤寂心情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结句则是直抒胸臆,表达对故园的浓浓思念。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虚实结合不妥,都是描写眼前所见之景;E项,并非忆景生情,而是对景生情。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的重点词语“独行”“寒食”分析诗歌的“宦游异地的孤寂落寞的心境和思乡之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诗中的重点词语“独行”“寒食”分析诗歌的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结客少年场行①

孔绍安②

结客佩吴钩,横行度陇头。

雁在弓前落,云从阵后浮。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

【注】①结客少年场行:是乐府旧题,多咏少年任侠游乐之事。②孔绍安,越州山阴人,一生多不得志.

17.下列对诗歌有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理解和分析,不恰、的两项是

A. “结客佩旲钩,桢行度陇头”,突出结客少年“侠客”的形象特征。“横行”是走遍之意,“陇头”,古代指边疆。

B. “雁在弓前落”写结客少年本事高超。“云从阵后浮”与“雁在弓前落”,描绘了一 幅较为广阔的场景,烘托了战事的紧张氛围。

C. “吴师惊燧象,燕将警奔牛”是用典,以春秋战国时期的两个战例,从正面表现结客少年的军取才华。

D. “转蓬飞不息,冰河结未流”,运用比输平法,写的是结客少年的境遇,像随风飘转的蓬草一样四处飘;,时运不济,不被重用。

E. “若使三边定,当封万户侯”,语言平实,简练,但感情丰富,“三边”,故称幽州、并州、凉州为三边,后泛指边疆。

18.全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简要概括。

17.BC

18.①结客少年射箭本领高超,军事才能杰出。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的赞美之情。②表达了对结客少年空有一身本事却不能建功立业的不平和感叹。③表达了对结客少年未来能建功立业的勉励和期盼。④也寄寓了诗人壮志未酬的感伤。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不是“烘托了战事的紧张氛围”,而是写结客少年射箭本领高超,表达了对他的赞美。C项,不是正面描写,而是侧面描写。

18.试题分析:鉴赏作者的情感要做好下列几步,(1)借助创作背景,探求创作动机,把握诗人内在情感;(2)了解诗歌语言,琢磨诗歌中的形象,领会景物所蕴涵的作者的感情;(3)抓住诗歌结构,剖析诗歌画面,把握作者感情变化。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咏怀古迹①其一

杜甫

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②共云山。

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

【注】:①此诗是诗人由夔州出三峡,到江崚游庚信古居所作。诗人对庚信诗赋推崇备至,而他的江崚之行,也与庚信漂泊有相通之处,都是遭逢叛乱,羁留弃乡。②五溪衣服:这里指居住在五溪的少数民族。

17.下面对这首诗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概括了杜甫自安史之乱以来的生活状况。战乱之际,诗人在东北一带流离失所,后辗转入蜀,又居无定所,四处漂泊。

B. 颔联写出了三峡一带特有的风景,山势高峻,房屋依山而建,耸入云霄,似乎把日月都遮蔽了。而当地的少数民族都居住在云雾缭绕的山中。

C. 颈联追究诗人“支离”“漂泊”的起因,在咏怀之中兼含咏史之意,既是怀念古人,又是借古人庾信来咏怀。

D. 尾联引入了庚信的典故,是说庾信一生中最“萧瑟”的事是命途多舛,没能少年成名,到年老了才赢得诗名。

E. 这首诗处处运用对比手法,“东北”与“西南”对比,“三峡”与“五溪”对比,“羯胡”与“词客”对比,展现了宏阔深远的时空,气象宏大。

18.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DE

18.①抒发了作者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②暗寓自己的乡国之思,表现了作者对对国家政事的强烈关心。③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并以庾信自比,抒发自己人生失意之感。

【解析】

17.试题分析:D项,对尾联理解有误,尾联庾信的典故是说他长期羁留北朝,常有萧条凄凉之感,到了暮年一改诗风,由原来的绮靡变为沉郁苍劲,常发乡关之思,其忧愤之情感动“江关”,为人们所称赞。而非因“没能少年成名”而“最萧瑟”。E项,“处处运用对比手法”错,题干中所举的例子是对仗,而非对比。

18.试题分析:注意分析“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乡国之思”“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分析“漂泊流离的身世之感”“乡国之思”“对庾信的凄凉身世表达了深切的同情”。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别①

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②洛城:洛阳。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④剑外: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⑤司徒: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 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了。“老江边”的“边”字,悲凉沉郁。

C. 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 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倩。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 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8.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7.BD

18.四层含意:一写远离家乡,“一别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二写“草木变衰",“胡骑长驱五六年”,恨战乱之久;三写兵戈阻绝,思家忆弟,恨骨肉分离;四写听到河阳连战告捷的喜讯,恨故园未收。

【解析】

17.试题分析:B项,“老江边”的“老”字,悲凉沉郁;D项,感情由悲凉转为欢快。

18.试题分析:注意结合诗中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一别”“胡骑长驱”“思家”“忆弟”回答“离家之远”“战乱之久”“骨肉分离”“故园未收”等内容。

点睛: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主语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此题注意抓住首歌中表情达意的具体词语“一别”“胡骑长驱”“思家”“忆弟”回答。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过华清宫

李贺

春月夜啼鸦,宫帘隔御花。

云生朱络暗,石断紫钱斜。

玉碗盛残露,银灯点旧纱。

蜀王无近信,泉上有芹芽。

注:①紫钱:紫色像钱一样的苔藓。②残露:残余的露水,此指残余的酒。③蜀王:指唐玄宗李隆基。安史之乱中,李隆基逃到蜀地避难。诗人因此称他为“蜀王”。

17.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描写了华淸宫冷落萧瑟的景象,渲染了华清宮春夜的凄凉气氛,为全诗奠定了情感基调。

B. 次句写诗人隔着积满尘土的窗帘,看到宮花仍旧迎春盛开。但无人观赏,显得那样寂寞悲苦。

C. 颔联写诗人仰看云雾从宮檐下的红窗飘出,言其宮殿之高;俯看御阶石块断裂,苔藓横生,言其宫殿之败。

D. 尾联以景结情,以小见大,既表现出华淸宫的凄冷、荒寂,又寄予了诗人“黍离”之感慨。

E.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从不同方面,描绘昔日繁华富丽的华淸宮而今荒凉破敗的景象,暗寓讽刺感喟之意。

18.这首诗描写了华淸宮之最,请从虚实的角度作简要赏析。

17.AC

18.①诗歌前两联描写乌鸦哀啼,帘幕长垂,窗格暗淡,阶石断裂,紫台歪斜。这是眼前的实景。②颈联玉碗、银灯都为实物,诗人大胆想象玉碗里至今仍剩有残酒,银灯一直燃着。③诗人巧妙地创造出了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景物意象。

【解析】

17.试题分析:A项,首句“春月夜啼鸦” 渲染了华清宫春夜的凄凉气氛,没有表现其情感。故A项说“奠定了情感基调”说法错误。C项,颔联“云生朱络暗”, 云雾从宫檐下阴暗的红窗飘出,表现华清宫的冷清衰败,故“言其宫殿之高”说法错误。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赏析诗歌类试题,注意已经给出了赏析的角度,诗歌前两联描写乌鸦哀啼,帘幕长垂,窗格暗淡,阶石断裂,紫台歪斜。这是眼前的实景。颈联玉碗、银灯都为实物,诗人大胆想象玉碗里至今仍剩有残酒,银灯一直燃着。诗人巧妙地创造出了亦实亦虚、亦真亦幻的景物意象。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