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火山六月应更热”一句既点明时令六月,也指出环境的恶劣。
B. “赤亭道口行人绝”一句以“行人绝”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C. “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D. “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E.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拘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18.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7.DE
18.相同处:两首诗都一反差别诗的离愁别绪,写的格调高昂,气势恢宏。本诗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
不同点:本诗字里行间作者只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与君寓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凄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到最后的劝慰,情感起伏较大。
【解析】
17.试题分析: D项:表达的意思是“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E项,应是“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18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相同点“格调高昂”,不同点:本诗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王诗到最后才显示乐观豁达。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情感的异同,注意从哀乐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醉中留别杨六兄弟》①
白居易
春初携于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
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惜别
宋程公许
酒莫多斟且缓觞,停舟沙步更徜徉。
清江后夜长相忆,剩捻梅花诉断肠。
注: ①诗下原有题注“三月二十日别”。
20.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白诗首句借叙事抒情,“春初”与“春深”相对,点明聚散时间,“散”与“携手”对比,突出了留别的主题。
B. 同是写离别饮酒,两诗截然相反,白诗写饮酒至醉,程诗却写少斟慢饮,而惜别之情同样深切,可谓异曲同工。
C. “无日花间不醉狂”写诗人与朋友醉中观花,两人洒脱不羁的形象如在眼前,彼此意气相投,写出了相聚之欢乐。
D. 程诗写停舟不发在沙滩上与友人一起漫步,“徜徉”既写出了二人意趣相投、情谊深厚,又透露出分别之前的伤感。
E. 白诗第三句表达了离别后无人可以共醉的伤感,突出了情深难别;而程诗“相忆”在末离别时,更见其难舍。
21.两诗末句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诸简要分析。
20.DE
21.同:想象(虚写),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表达了不舍之情。
异:白诗想象别后十日好春光无心欣赏,“残”为双关,既指最后十日春光钱去,又指诗人无心欣赏而觉春光无色;程诗运用细节描写,想象别后独自一人手捻梅花诉说思念。
【解析】
20.试题分析:D.程诗写停舟不发在沙滩上与友人一起漫步,“徜徉”既写出了二人意趣相投、情谊深厚,又透露出分别之前的伤感。词句没有透漏出分别前的伤感,只能说是不舍。
E. 白诗第三句表达了离别后无人可以共醉的伤感,突出了情深难别;而程诗“相忆”在末离别时,更见其难舍。两首诗都抒发了对友人的难舍之情,不分上下。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本题主要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答题的时候要区别开来答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同:想象(虚写),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表达了不舍之情。异:白诗想象别后十日好春光无心欣赏,“残”为双关,既指最后十日春光钱去,又指诗人无心欣赏而觉春光无色;程诗运用细节描写,想象别后独自一人手捻梅花诉说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 “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 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8.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17.AE
18.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故选AE。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仔细阅读本诗,“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再结合诗歌颔联“逢寺宿”“傍江行”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四处云游的自在闲适,通过颈联对古人的回顾,从回顾中可见作者对他们的羡慕之情,通过尾联“献书”“君王”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君王的埋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赏析,不能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早起坐讧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B. 颔联虚实结合进一层铺叙。“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C. 颈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直白与深沉备至。
D. 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
E. 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肥马轻裘,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债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18.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请表明个人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17.BC
18.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 颔联虚实结合进一层铺叙。“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没有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联就是实写。C. 颈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直白与深沉备至。诗人强烈的愤慨理解有误,杜甫本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只能理解为壮志难酬。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理解字的妙处,例如本题可以这样分析,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2)诗歌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诗歌的前两句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描绘了一幅花果飘香、色彩鲜丽的初夏江南田园图。
(2)以动衬静(或衬托)。最后两句以蜓飞蝶舞来衬托中昼长人稀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表现了诗人对乡村恬静、田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试题分析:答出“以动衬静”的手法,然后解释:以蜓飞蝶舞来衬托中昼长人稀的寂静;再分析效果: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表现了诗人对乡村恬静、田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以动衬静的手法。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夜直
王安石
金炉香烬漏声残,剪剪轻风阵阵寒。
春色恼人眠不得,月移花影上栏杆。
【注】“夜直”即所谓的“值夜班”,宋代制度,翰林学士每夜一人在翰林院里值班住宿。本诗作于神宗即位之初。
17.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看香炉的“烬”又听漏声之残,表现出对时间的流失十分敏感。
B. 第二句写户外的风轻微而带有些微寒,说明了诗人的兴奋和激动的心情。
C. 剪剪轻风,金炉香烬,夜值无聊,所以恼恨良宵春色,又怨月光移动。
D. 以景结情,月亮移动,照出花影,斜映在庭院里的栏干上。
E. 全诗字字写景,情隐词外,情景交融,描绘出春天拂晓时美妙的景象。
18.点评“春色恼人眠不得”一句在造语炼字方面的妙处。
17.CE
18.(1)这句是写作者面对美好的春色,激动不已。这里的“恼人”是撩人的意思。
(2)时值新春,恰逢神宗即位,王安石有了一展宏图的机会。
(3)无数往事、感慨事、紧要事涌上心头,所以才会兴奋的“眠不得”。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表面上是这庭院夜色搅乱了诗人的清梦,实际上是由于对远方的人强烈的思忆,使诗人感到眼前的春色倍加恼人”;E项,第三句不是写景。
18.试题分析:注意抓住“恼”和“眠不得”分析诗句表达的情感。
点睛: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意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秋宵月下有怀
孟浩然
秋空明月悬,光彩露沾湿。
惊鹊栖未定,飞萤卷帘入。
庭槐寒影疏,邻杵夜声急。
佳期旷何许,望望空伫立。
12.赏析诗歌中间两联。
13.试分析“月”这一意象在全诗中的作用。
12.诗歌中间两联写出了秋夜月下诗人在庭院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惊惶的鸟鹊尚未栖息,飞舞的萤虫钻入卷帘,院中的槐树稀疏寥落,邻家的杵声越发急切,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写情,表达了夜不能寐的诗人心神不宁、孤寂焦躁的思想感情。
13.首联直写月光,营造了清冷的氛围,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为下文描写鸟鹊惊惶、萤虫飞舞、槐影稀疏作好铺垫。寄托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同时又衬托了诗人与亲人相见遥遥无期而形单影只的失落、孤寂之情。
【解析】
12.试题分析:注意答出“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景写情”的手法,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重点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的角度赏析。
13.试题分析:炼字的题目注意从炼意、炼境、链结构和炼手法等角度进行分析,一般都有炼意的内容,如是写景的诗句往往有炼意的成分,炼结构主要是统领全诗或在诗歌的结构中起关键的作用,如转折、过渡等,炼手法主要是修辞和表现手法。答题时先答出字的含义,然后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效果。此题主要从炼结构和情感的方面考虑。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列小题。
墨花
苏轼
世多以墨画山水竹石人物者,未有以画花者也。汴人尹白能之,为赋一首。
造物本无物,忽然非所难。
花心起墨晕,春色散毫端。
缥缈形才具,扶疏①态自完。
莲风尽倾倒,杏雨半披残。
独有狂居士,求为墨牡丹。
兼书平子赋②,归向雪堂③看。
[注]①扶疏:枝叶繁茂分披貌。②平子赋:张衡字平子,《文选》卷十五有张衡《归田赋》,李善注:“张衡仕不得志,欲归雨田,因作此赋。”③雪堂:苏轼被贬黄州时居住躬耕之所。
17.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 诗人认为尹白画墨牡丹,一如万物的生成一样自然而然,不是什么难事。
B. 三、四两句描述画家运笔创作的效果,墨晕由花心散开,春色在笔端显露。
C. 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描摹墨牡丹的优美形貌和情态。
D. “缥缈行才具,扶疏态自完”两句诗,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形似”的看重。
E. 结尾两句表明诗人钟爱墨牡丹,将带着这一书画作品回到雪堂用心守护。
18.“狂居士”是苏轼谪居黄州时的自称,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苏轼“求为墨牡丹”的举动寄托了自己怎样的思想感情。
17.CD
18.虽然以墨画花少见,但是眼前的墨牡丹依然在墨晕中显出春色殊为不易。苏轼被贬黄州而能躬耕不辍,人生际遇也像墨牡丹一样不寻常。墨牡丹能够引起苏轼情感上的共鸣,他对墨牡丹坚忍不拔品格的赞美意在表明自己在面对厄运时也要坚贞不屈的心志。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五至八句借创作莲花、杏花的有关经历”有误,句子写莲花和杏花是为了衬托墨梅;D项,应该为体现了中国传统诗画创作对“神思”的看重。
18.试题分析: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积雨辋川庄作 王维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17.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准确的两项是
A. 首联写田家生活,展现一系列人物的活动画面,一个“迟”字,不仅把阴雨天的炊烟特点写得十分真切传神,而且透露了诗人闲散安逸的心境。
B. 前两联中,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色都不是客观事物的简单模拟,而是经过诗人心灵的感应和过滤,染上了鲜明的主观色彩,体现了诗人的个性。
C. 颈联写诗人独处空山之中,幽栖松林之下,参木槿而悟人生短暂,采露葵以供清斋素食,写出了诗人隐逸生活的清苦孤寂,为结尾的抒情奠定了基础。
D. 尾联用两个充满老庄色彩的典故,意在表明自己尚未能去心机绝俗念,仍在担心被人猜忌,在享受山林之乐的同时,却也难以免除尘世的烦恼。
E. 这首诗中,诗人把自己幽雅清淡的禅寂生活与辋川恬静优美的田园风光结合起来描写,形象鲜明,兴味深远,表现了诗人对淳朴田园生活的深深眷爱。
18.这首诗的颔联是脍炙人口的名句,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17.CD
18.(1)运用叠字,“漠漠”“阴阴”使画面显得广阔幽深,渲染了积雨天气的空濛迷茫。(2)色彩描绘,雪白的白鹭,苍翠的树木,在视觉上自有色彩浓淡的差异。(3)动静结合。白鹭飞行,黄鹂鸣啭,一取动态,一取声音,与广布的水田和茂密的夏木相映衬,把积雨天气的辋川山野写得画意盎然。
【解析】
17.试题分析:C项,诗人从中领略到的不是清苦孤寂,而是悠然自得的兴味。D项,诗人早已去心机绝俗念,与世无争,足可以免除尘世烦恼,悠悠然耽于山林之乐了。
18.试题分析:注意从“叠字”的运用,描写的角度“色彩描绘”,艺术手法的运用“动静结合”的角度分析,重点分析艺术效果。
点睛:综合赏析诗句注意从意境的创设、构思的精巧、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的角度进行分析,此题主要从艺术手法和运用和描写景物的方式的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