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27分)
阅读一(8分)
咏 山 泉
储光羲
山中有流水,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色,飞空作雨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小池平。
恬澹无人见,年年长自清。
11. 颔联写出了山泉的什么特点?(4分)
12. 诗歌运用什么表现手法,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11澄澈透明和充满活力(灵动、飘逸、鲜活)(一点2分,共4分,意思接近即可)
12.托物言志 (1分); 恬淡自然,清高(高洁)自守的情怀。(3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5-18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①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②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③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④!
秋风肃肃晨风飔⑤,东方须臾高⑥知之!
【注释】①问遗:赠与。②绍缭:缠绕,装饰。③拉杂:堆集。④妃呼狶:妃,悲;呼狶,歔欷。
⑤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雉鸡常晨鸣求偶。⑥高:同“皓”,东方发白。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C.“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D.最后两句写女子在阵阵秋风中听到雉鸡的呜叫,从中可看出她彻夜未眠。
16.“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两句借助饰物表达情感,下列诗句没有运用这一手法的一项是(3分)
A.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屈原《离骚》)
B.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孔雀东南飞》)
C.何以致拳拳?绾臂双金环。(繁钦《定情诗》)
D.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白居易。《长恨歌》)
17.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结合两首诗歌内容分析。(6分)
三、(本大题共4小题,共18分)
15.(3分)B16.(3分)D
17.(6分)答案要点:
《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最后无奈。(3分)
《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然。(3分)
评分标准:结合诗句正确分析情感变化,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5,6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
A.从之前白居易赠给刘禹锡诗中的最后一句“二十三年折太多”,可以推测本诗的第二句来源于此。
B.这首诗一开头就以伤感低沉的情调,回顾自己被贬到巴山蜀水这块荒凉之地的多年的人生经历。
C.“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运用典故,既暗示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回归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
D.颈联中,诗人以“沉舟”“病树”来自喻,意思是自己虽屡遭贬低,但新人辈出,却也令人欣慰。
6.《唐诗鉴赏》评“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两句,认为“读来给人的感受是振奋”。请从全诗所表现的人生态度这个角度,简要分析这样评价的依据。(6分)
5.C分析:“怀旧空吟闻笛赋”一句运用典故,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
6.乐观豁达,颈联诗人不在意自己的贬谪,反而为人才辈出而欣喜,表现出他乐观豁达的胸襟;积极向上,尾联说要“长精神”,表达了诗人重新投入生活积极向上的意愿;坚韧不拔(意志坚定),全诗中诗人虽遭贬谪凄凉之地二十三年,却仍然乐观面对生活,表现了坚韧不拔的人生态度。④这三种人生态度是诗歌的情感主旋律,给人精神振奋之感。(答出1点0分,2点2分,3点4分,4点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进士下第归南海①
(唐)曹邺
数片红霞映夕阳,揽君衣袂更移觞。
行人莫叹碧云晚,上国②每年春草芳。
雪过蓝关寒气薄,雁回湘浦怨声长③。
应无惆怅沧波远,十二玉楼④非我乡。
(2)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明星来比喻纷纷打开的妆镜,贴切又形象。
(3)《出师表》中,诸葛亮开篇向刘禅提出了“ ”的建议,希望能以此来发扬先帝之遗德。
16(1)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诚宜)开张圣听(每空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乱后(1)
辛愿
兵去人归日,花开雪霁天。
川原宿荒草,墟落动新烟。
困鼠呜虚壁(2),饥鸟啄废田。
似闻人语乱,县吏已催钱。
【注释】①这首诗是金末战乱后诗人初回家园时所作。②虚壁:空荡荡的四壁
1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A. 首句叙事,直接点题,表明将士们已经撤离,老百姓已经从颠沛流离中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园中,交待了战乱已经结束。
B. 次句以乐景写喜悦,战乱结束之后,看到天边鲜花盛开,大雪停止飞舞,天晴万里,一派祥和景象,为下文陡转张本。
C. 颔联由近及远地描写战后的荒芜,“荒”与“动”二字是传神之笔,写出了满眼的荒芜景象,“宿”与“新”对比强烈。
D. 颈联从听觉描写饥肠辘辘的田鼠和乌鸦,从正面描写战乱后的荒凉场面,其目的在于表现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E. 尾联一个“似”字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描绘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自然引出人们对县吏“催钱”的愤慨。。
18.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喜——悲——愤”的思想感情,请联系全诗,对诗人这一感情发展线索进行简要赏析。
17.EA
18.①开头两句写乱兵已去,回到久别的家园,大雪初晴,花儿绽放,村落又见炊烟,此景令人“喜”;②第三联从侧面描写乱后食尽粮绝的惨状:空荡的四壁老鼠饿得乱叫,荒芜的田野乌鸦拼命乱啄,鸟兽如此,人何以堪?此景令人“悲”;③结尾两句写劫后余生的人们刚刚返家,催征苛税的官吏已接踵而至,此景令人“愤”。
【解析】
17.试题分析:!B“以乐景写喜悦”分析不当,应为以乐景写哀情。C“由近及远”分析不当,应为由远及近,“川原”上的“荒草”是远景,“墟落”上的“新烟”是近景。D“正面描写”分析不当,应为侧面描写。
18.试题分析:首句“兵去人归”直接点题,表明士兵们已经撤离,老百姓从颠沛流离中回到熟悉而陌生的家园,战乱已经结束,“花开雪霁天”写战乱结束之后,天边花儿盛开,雪停天晴,心情本该是高兴,但从全诗来看,这是以乐景写哀情,为下文张本。颔联写实,从视觉由远及近描写战后的的荒芜,“荒”与“动”二字传神,写出了满眼的荒芜景象,透着一种悲哀的心情。“宿”与“新”对比强烈,前者感叹荒芜,而后者尽管村墟寥落破败不堪,但袅袅炊烟升起,似乎看到一点生机,不仅由悲转喜。颈联从听觉写战乱带给人民的祸害,即使卑微的田鼠、乌鸦也饥肠辘辘,何况人呢?尾联想象丰富。一个“似”字让人充满联想,“人语乱”三字描绘出一幅人声鼎沸、群情激昂之图,结果令人大失所望,甚至愤慨不堪,因为“县吏已催钱”。战争的创伤还没有得到修复,新的新捐杂税又霜风相逼,与首联中“花开雪霁天”形成极大的反差。
点睛:鉴赏作者的思想情感的答题思路:(1)抓关键词: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这些词往往是“诗眼”。(2)抓关键句:指最能概括诗歌思想内容或感情的句子,一般是抒情性或议论性的句子。这样的语句一般出现在诗歌的结尾。(3)紧扣诗题:不少诗歌的题目对诗歌的内容和诗人情感起着重要的提示作用。(4)抓意象:意象就是含有情感的物象,以诗歌的意象作为切入点来解读作者的情感,往往可以收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5)抓注释:注释一般是对题目、作者、朝代、写作背景等与诗歌内容相关的解释或提示,很多情况下它们对我们的解题起着重要的作用。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送李副使赴碛西①官军
岑参
火山六月应更热,赤亭②道口行人绝。
知君惯度祁连城③,岂能愁见轮台月。
脱鞍暂入酒家垆,送军万里西击胡。
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
注:①碛(qì)西:安西都护府。②赤亭:地名。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哈密县西南。③祁连城:地名,在今甘肃省张掖县西南。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火山六月应更热”一句既点明时令六月,也指出环境的恶劣。
B. “赤亭道口行人绝”一句以“行人绝”烘托出李副使不畏艰苦、毅然应命前行的豪迈气概。
C. “知君惯度祁连城”一句说“知道您经常出入边地”,高度概括了李副使不平凡的经历。
D. “岂能愁见轮台月”一句是反写明说李副使不会因见轮台月而想念“我”,实则借此表达“我”对友人的思念之情。
E. 诗的五六两句是招呼、劝说的口气,拘留李副使脱鞍稍驻,暂入酒家,饮酒话别。表达了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
18.同是送别诗,试比较本诗与《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在表情达意上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17.DE
18.相同处:两首诗都一反差别诗的离愁别绪,写的格调高昂,气势恢宏。本诗抒发了劝勉友人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通过劝慰友人,表达了一种旷达之情。
不同点:本诗字里行间作者只以知己的身份说话行事,祝酒劝饮,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由“与君寓别意,同是宦游人”的凄恻,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乐观与豁达,到最后的劝慰,情感起伏较大。
【解析】
17.试题分析: D项:表达的意思是“暗示出李副使长期驰骋沙场,早已把乡愁置于脑后了”;E项,应是“化惆怅为豪放,在送别的诗题下开拓了新的意境”。
18 .试题分析:注意分析相同点“格调高昂”,不同点:本诗自始至终全无离别的伤感;王诗到最后才显示乐观豁达。
点睛:诗歌的对比阅读有两种情形,一种是一道题目中出现两首诗歌,运用一首诗歌和课本中的一首诗歌进行对比,一般选择课本的首歌都是要求背诵的名篇。命题方式有比较异同、相同点或不同点,有时给出比较的对象,有时不给。如果给出就按要求进行比较,如果不给可以从诗歌的意象的选取、诗歌的意境特征、情感差别、手法的运用、写景的角度、诗歌的格调等方面着眼分析,此题比较情感的异同,注意从哀乐的角度分析。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问题。
《醉中留别杨六兄弟》①
白居易
春初携于春深散,无日花间不醉狂。
别后何人堪共醉,犹残十日好风光。
惜别
宋程公许
酒莫多斟且缓觞,停舟沙步更徜徉。
清江后夜长相忆,剩捻梅花诉断肠。
注: ①诗下原有题注“三月二十日别”。
20.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白诗首句借叙事抒情,“春初”与“春深”相对,点明聚散时间,“散”与“携手”对比,突出了留别的主题。
B. 同是写离别饮酒,两诗截然相反,白诗写饮酒至醉,程诗却写少斟慢饮,而惜别之情同样深切,可谓异曲同工。
C. “无日花间不醉狂”写诗人与朋友醉中观花,两人洒脱不羁的形象如在眼前,彼此意气相投,写出了相聚之欢乐。
D. 程诗写停舟不发在沙滩上与友人一起漫步,“徜徉”既写出了二人意趣相投、情谊深厚,又透露出分别之前的伤感。
E. 白诗第三句表达了离别后无人可以共醉的伤感,突出了情深难别;而程诗“相忆”在末离别时,更见其难舍。
21.两诗末句在表达上有何异同?诸简要分析。
20.DE
21.同:想象(虚写),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表达了不舍之情。
异:白诗想象别后十日好春光无心欣赏,“残”为双关,既指最后十日春光钱去,又指诗人无心欣赏而觉春光无色;程诗运用细节描写,想象别后独自一人手捻梅花诉说思念。
【解析】
20.试题分析:D.程诗写停舟不发在沙滩上与友人一起漫步,“徜徉”既写出了二人意趣相投、情谊深厚,又透露出分别之前的伤感。词句没有透漏出分别前的伤感,只能说是不舍。
E. 白诗第三句表达了离别后无人可以共醉的伤感,突出了情深难别;而程诗“相忆”在末离别时,更见其难舍。两首诗都抒发了对友人的难舍之情,不分上下。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和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的作答这类试题。本题主要是对诗歌内容的理解。
21.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比阅读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答题的时候要区别开来答题,本题可以作答为,同:想象(虚写),均想象离别后的情景,表达了不舍之情。异:白诗想象别后十日好春光无心欣赏,“残”为双关,既指最后十日春光钱去,又指诗人无心欣赏而觉春光无色;程诗运用细节描写,想象别后独自一人手捻梅花诉说思念。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书情寄上苏州韦使君兼呈吴县李明府(注)
崔峒
数年湖上谢浮名,竹杖纱巾遂称情。
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
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
谁念献书来万里,君王深在九重城。
(注)这首诗作于崔峒晚年,其时,崔峒在潞府功曹任上,功曹属于闲官。诗题中的“韦使君”指韦应物。
1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 首句中的“谢”是“拒绝”的意思,诗句是说作者不务政事,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B. “竹杖纱巾”是隐者装束,这一句是说作者如隐者般逍遥自在地生活,大遂平生之愿。
C. 前两联写了作者的生活情景,引出了颈联对两位友人的生活情景的描写。
D. 颈联运用了典故,将李明府比作陶潜,将韦应物比作庾亮,夸赞他们的雅洁。
E. 最后一联写作者不愿从万里之外给君王献书,因为君王深居禁宫无法收到。
18.诗歌题为“书情”,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感情?请简要概括。
17.AE
18.①率意而为的自在闲适之情。“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云外有时逢寺宿,日西无事傍江行”,诗人自述一切率意而为,有时逢寺即宿,有时日落西山,无事时沿江漫行;②对隐居生活的向往、羡慕之情,“陶潜县里看花发,庾亮楼中对月明”,以两位清雅疏放的古人,比喻两位同样洁雅的今人,说他们做官,不说政绩怎样,而说看花、对月,这样写主要是对他们“吏隐”生活的向往;③自伤不遇,对君王的怨恨之情,“君王深在九重城”作者怨自己运气不好,怨君王深居禁中,不能赏识自己的才干。
【解析】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多诗歌的综合鉴赏能力。A项,“作者不务政事”曲解诗意,根据注释信息可知,作者当时任功曹这样的闲职,作者只是无政事可做。E项,对最后一联有曲解,最后一联是作者的诉苦,是埋怨自己上书,君王却不能赏识自己。故选AE。
点睛: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能力。
仔细阅读本诗,“竹杖纱巾遂称情”句可见作者逍遥自在地生活,再结合诗歌颔联“逢寺宿”“傍江行”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四处云游的自在闲适,通过颈联对古人的回顾,从回顾中可见作者对他们的羡慕之情,通过尾联“献书”“君王”等词语可以看出作者的怀才不遇和对君王的埋怨。答题时要结合具体的诗句内容进行赏析,不能只说表达了什么情感。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兴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薄,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释】信宿:再宿。这里有一天又一天的意思。抗疏:指臣子对君命或廷议有所抑制,上疏进谏。
17.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山郭”说明夔州地处偏僻。“朝晖”写秋晨朝霞的美景。早起坐讧楼赏朝晖,看翠微,似乎不无惬意,冠以“日日”二字,就揭示出诗人无聊而孤寂的心情,并使“朝晖”失去诱人的光彩,甚至望“翠微”生厌。
B. 颔联虚实结合进一层铺叙。“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
C. 颈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直白与深沉备至。
D. 尾联借“同学少年”之得意反衬自己不得意的处境。想到同学少年多已腾达得意,轻裘肥马,作威作福,既不念故人之流落,更不念家国之残破,一个“多”字,一个“自”字,表现了诗人的痛心,也表明了他的鄙视之情。
E. 尾联使用反衬与对比,借“同学少年”的肥马轻裘,凸现诗人功业无成的愤懑与颓伤。诗人本不得意,却以得意者反衬,转折得突兀,收结得债激,诗正是在愤激中揭示了诗人的深挚的忧国忧民之情。
18.有人说,诗的首句中的“静”字不如改成“尽”字。对此,你的看法如何? 请表明个人观点并简洁地阐述理由。
17.BC
18.答案一: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答案二:用“尽”字更佳。“尽”描绘了朝阳照耀城郭的壮阔景象,气势恢宏,乐景很好地衬托了哀情。“静”字虽然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但似乎了力度与激情。
【解析】
17.试题分析:B. 颔联虚实结合进一层铺叙。“身处异地,心怀家国,触目皆愁,日日坐江楼,看朝晖,对翠微,已透出无聊情绪,无可奈何的心情益发清晰。没有虚实结合的手法,本联就是实写。C. 颈联借古人写心中事。说“功名薄”,说“心事违”,以转进一层的笔法,表达了诗人的强烈愤慨。抗疏遭贬,著诗抒情,诗人借二古人事以抒发自己的愤懑,写得直白与深沉备至。诗人强烈的愤慨理解有误,杜甫本身是一个积极入世的人,只能理解为壮志难酬。
点睛:诗歌鉴赏的双选题,是综合考查对诗歌内容、手法、主旨理解和赏析类的试题,考生在作答这类试题的时候要注意,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这样就能很好地作答这类试题。
18.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诗歌的炼字题。考生要注意结合诗句理解字的妙处,例如本题可以这样分析,用“静”字更佳。 “静”突出了清晨白帝山城的静穆,与全诗意境、诗人心绪妙合无垠。改为“尽”字,虽然朝晖照城郭的画面壮阔,气势恢宏,却与诗人的萧索心境不合。
15.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四时田园杂兴 其二
(宋)范成大
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
日长篱落无人过,惟有蜻蜓蛱蝶飞。
(1)诗歌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概括。
(2)诗歌的后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1)诗歌的前两句用梅子黄、杏子肥、麦花白、菜花稀,描绘了一幅花果飘香、色彩鲜丽的初夏江南田园图。
(2)以动衬静(或衬托)。最后两句以蜓飞蝶舞来衬托中昼长人稀的寂静,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表现了诗人对乡村恬静、田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概括诗歌画面的内容是诗歌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首先描述画面的内容,然后概括意境特征,一般为“通过……等景物,描绘出一幅……(意境特征)+时令+地点图景。有时后面在加上情感。
(2)试题分析:答出“以动衬静”的手法,然后解释:以蜓飞蝶舞来衬托中昼长人稀的寂静;再分析效果:静中有动,显得更静表现了诗人对乡村恬静、田园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睛:诗歌的艺术手法主要有抒情方式、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抒情分方式主要是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即事感怀、托物言志、怀古伤今,表现手法主要是对比、拟人、烘托、动静、虚实、抑扬、用典等,修辞主要是比喻、拟人、对偶、借代、设问、反问等,一般抒情方式集中在整首诗歌或某一部分,表现手法和修辞集中在某一联诗句。答题时首先答出手法,然后结合诗歌内容分析为什么是这种手法,然后分析艺术效果。如此题以动衬静的手法。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