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春晚书山家屋壁二首(其二)

晚唐•贯休

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

前村后垄桑柘深,东邻西舍无相侵。

蚕娘洗茧前溪渌,牧童吹笛和衣浴。

山翁留我宿又宿,笑指西坡瓜豆熟。

注:蒲:多年生草本植物,生池沼中,高近两米。根茎长在泥里,可食。叶长而尖,可编席、制扇。

鸂鶒(xi chì):一种象鸳鸯的水鸟。柘(zhè):一种树。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5分)

A.一、二两句诗描绘了静谧安恬的田园之景,暗颂了村民的勤劳。

B.三、四两句诗描绘了美好和谐的农家生活,寄托了诗人对农家生活的向往。

C.后四句塑造了包括作者在内的四种人物,虽然着墨不多,可是人物形象栩栩如生。

D.最后两句中山翁见作者到来,热情地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

E.此诗给人豪迈奔放之感,在晚唐缠绵颓废的诗风中,可谓独树一帜。

15.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6分)

14.DE

最后两句通过刻画山翁殷勤地留宿和“笑指”等词语的渲染凸显了其淳朴善良、殷勤好客的性格特点。诗歌在末尾用一“熟”字回应上文“满塘黑压压的蒲”与“到处都是的桑柘”以及“蚕娘洗茧”。

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词句含义、把握诗歌主旨和情感态度的能力。回答本题,应该先在诗歌中分别找到各个选项的对应语段,然后采用比对的方法,看看有没有答非所问、偷换概念、以偏概全、混淆因果条件、轻重范围失当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判断正误。D项,山翁好客,不是“向他兜售自家产品,希望他住下来能多用多买”;E项,诗歌给人“清新健美”之感,晚唐不是“缠绵颓废”,而是“绮丽纤弱”。故选DE。

15.此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内容、把握诗歌中重要词语含义、把握诗歌形象的能力。诗歌的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答题步骤可分三步:点特点,用一句话概括形象特征;析例句:结合诗句具体分析特点;明作用:形象的典型性或代表意义对表现主题和作者感情的作用。分析最后两句刻画了“山翁”怎样的性格,可以抓住“留我宿又宿”“笑指”“瓜豆熟”来组织答案;分析一个“熟”字回应了上文哪些情景,可以从“水香塘蒲黑森森”“鸳鸯鸂鶒如家禽”以及“蚕娘洗茧”得出答案。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曲江①对雨②杜甫

城上春云覆苑墙,江亭晚色静年芳。

林花著雨胭脂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龙武新军深驻辇,芙蓉别殿谩焚香。

何时诏此金钱会③,暂醉佳人锦瑟旁。

【注】①曲江又名曲江池,位于长安城南朱雀桥之东,是唐代长安城最大的名胜风景区;玄宗、杨贵妃经常来此春游。②本诗写于乾元元年(758年)暮春。杜甫时任左拾遗,此时安史之乱还在继续。③金钱会,唐玄宗开元时,宴王公百寮於承天门,令左右于楼下撒金钱。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描绘了春云遮断苑墙的景象,营造出沉重压抑的氛围,“覆”为全诗诗眼。

B.诗人不说风吹水荇,却言“水荇牵风”,赋予水荇人格化动作,可谓用笔精妙。

C.“林花著雨胭脂湿”景中含情,既描绘出桃林著雨之态,也有触景伤情之感。

D.本诗多处用典,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抚今追昔中有深沉的感慨。

E.本诗先景后情,从雨前、雨中写到雨后,细腻地表现了诗人曲江所见所思所感。

15.本诗表现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4.AD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A项,“雨”是全诗的诗眼,前两联写曲江春雨图,紧扣标题中的“雨”字;后两联写“对雨”之思,触景生情;D项,“暗含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理解错误,尾联写出了作者渴盼恩泽重沐,一展怀抱,令人伤感。

15.首联颔联动静结合,移情于景,表达出了物是人非的沧桑感,以景物表达出诗人那种万分惆怅与凄苦之情,颈联和尾联委婉表达在忆旧与憧憬中隐约可见的忠君忧国之心和对国家美好前景的期盼之情,颈联讲龙武禁军今日龙辇已废,芙蓉殿里殿门深锁,无人焚香,一派荒凉景象。尾联描绘了一个君臣同欢、歌舞升平的宴饮嬉游之景。作者巧妙地用“何时”一词表现出自己的期盼。

解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诗歌的前三联写景,作者借景抒情,解题时首先要明确景物的特点,颈联是追忆与现实的对比,昔盛今衰的现实令人叹息,从而表现出一个爱国诗人对国家、君王的忧念之情;尾联用“何时”表达期盼,期盼的是皇上下诏赐宴,群臣聚会,歌舞升平。由此,作者的情感不言自明。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致酒行

李贺

零落栖迟一杯酒,主人奉觞客长寿

主父西游困不归,家人折断门前柳。

吾闻马周昔作新丰客,天荒地老无人识。

空将笺上两行书,直犯龙颜请恩泽。

我有迷魂招不得,雄鸡一声天下白。

少年心事当拿云,谁念幽寒坐呜呃。

【注】①元和初年,李贺因其父名曰“晋肃”的避讳而被剥夺了科举考试资格,之后诗人创作了这首诗歌。②客长寿:敬酒时的祝词,祝客人身体健康之意。③主父:据《汉书》载,主父偃擅长纵横之术,游历入关后请人举荐出仕,无果;不久财尽则“诸侯宾客多厌之”。④马周:据《旧唐书》载,马周投宿新丰时被旅店主人轻视对待,仍悠然独酌,后至长安当了中郎将常何的门客;贞观五年,马周代常何条陈二十余事,皆合太宗心意,即被授监察御史。⑤迷魂:宋玉曾作《招魂》招屈原之魂,此处指执迷不悟。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构思别致,主客对答,情节性强,先总起写劝酒场面,接着两句是客人表白心怀,于是主人再次劝酒致辞,客人最后再作回应。

B.“主父”句使用了贤士主父偃入关后不得任用,资财匮乏,屡遭白眼的典故。客人以之自比,“困不归”一语中寓无限愤怒之意。

C.“马周”句使用唐初名臣马周年轻时投宿新丰的典故,马周当时处境比主父偃更狼狈,这从“天荒地老无人识”的夸张表达中可推知。

D.“空将”句引用了马周后来代写条陈,令太宗大悦而被破格提拔的典故,但事实上马周并未“直犯龙颜”,主人如此表述大有言外之意。

E.“雄鸡一声天下白”写出了主人开导所产生的效果,但这开导激起了客人的反驳,“幽寒坐呜呃”五字形象刻画出客人此刻的悲愤之情。

15.这首诗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14.BE(B结合“折断门前柳”来看,“困不归”应是寓含困顿羁旅、异乡漂泊的辛酸之意。E“激起”的应是客人积极乐观的豪情,而非被激怒后进行反驳,“谁念”意即“谁还惦念着”或“谁还会念及怜惜”,表明自己已振作,不复之前的悲愤难过。)(选对一项2分,两项全对5分)

15.①通过主父偃屡遭白眼(或马周在新丰被轻视)的典故,表达不受赏识、不得志的痛苦。

②通过描绘家人折柳望眼欲穿,表达出诗人的漂泊困顿、久羁异乡的辛酸。

③通过马周后来受赏识的故事,表达政治出路不特一途、终有出头之日的乐观自信。

④通过雄鸡高唱迎来天明之景,表达诗人不再一蹶不振的豪情壮志,积极进取的凌云壮志。

(一点3分,其中“结合诗歌”1分,“情感”2分;任两点得6分)

【诗歌解析】我潦倒穷困,漂泊落魄,唯有借酒消愁,主人持酒相劝,相祝身体健康。当年主父向西入关,资用困乏滞留异乡归家不得,家人苦苦思念以至于折断门前杨柳。但主人继续致辞道:(“吾闻”二字领起,是对话转换的标志;同时通过换韵,与上段划分开来)“我听说马周客居新丰旅店之时,等待到天荒地老无人赏识,一直被冷落好久。但他凭借纸上几行奏章,直接向皇帝进言,请求获得了皇帝赏识的恩惠。”(主人点到为止,只称引古事,不加任何发挥。事实上马周只是太宗偶然发现,主任却说成主动自荐,实为启发“我”要敢于进取,创造成功的条件。)我有迷失的魂魄本来无法招回,但主人开导使我茅塞顿开,如同雄鸡一声鸣叫则天下大白。年轻人胸中应当有直冲碧霄擒云的壮志,谁会怜惜你困顿独坐时的唉声叹气呢?”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罢郡归洛阳寄友人①

刘禹锡

远谪年犹少,初归鬓已衰。门闲故吏去,室静老僧期。

不见蜘蛛集,频为佝偻欺。颖微囊未出,寒甚谷③难吹。

濩落④唯心在,平生有己知。商歌⑤夜深后,听者竟为谁?

【注】①此诗为作者被免职而重归敞地洛阳后所作。②蜘蛛集:古人认为蜘蛛聚集,寓示着喜事临门。③谷:指谷风,即东风。④濩落:沦落失意的样子。⑤商歌:春秋时宁戚高唱商歌,以引起路过的齐桓公注意,后得到赏识并成就大业。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全诗紧扣题目展开,先由“罢郡归洛阳”之事起笔,接着写自己归来后的真实境况和切身感受以“寄友人”,于娓娓倾诉中贯注了真情。

B.第一、二句,以“远谪”对“初归”,远谪时的年轻人,归来时已变成了鬓发苍苍的老人,反映诗人这些年来仕途的坎坷与人生的悲辛。

C.第三、四句,描写了故吏离去、门庭冷落与内室宁静、邀约老僧两个情景,反映诗人因世情冷漠而心灰意冷,便借学禅问佛来寻求寄托。

D.第五句以“不见”写出诗人一直难遇好事的失意,第六句以“欺”字写出诗人身形佝偻、行动不便的窘况,两句表现诗人的落魄、衰老。

E.第七句反用毛遂自荐的典故,说自己才学疏浅、未能“脱颖而出”,这是自卑、自责之语:第八句用难以吹走的严寒,暗示内心的悲凉。

15.最后四句表达了诗人哪些复杂的思想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4.【理解鉴赏】(5分)

CE (C项,诗人虽然心境有所变化,但并未”心灰意冷”,从后文夜深高唱“商歌”的情景也可以推知。E项,不是自卑、自责之语,而是怀才不遇,故作愤激之语。)(选对1项得2分,选对2项得5分,多选不得分。)

15.【分析鉴赏】(6分)

参考答案:

(1)被贬后的失意。(结合“濩落”一词注释简析。)

(2)失意却初心不改的坚持。(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

(3)有知己的安慰。(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

(4)对施展才华的渴望。(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竞为谁?”简析。)

(5)无人赏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

简析示例:

如第(2)点,结合“濩落唯心在”简析:诗人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努力保持澹定、豁达的心境;如第(3)点,结合“平生有己知”简析:诗人沦落失意却不改初心,以人生幸得知己来宽慰自己,表达了对友人的感谢之情和内心的安慰之情;如第(4)点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诗人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明他既渴望有施展才华的机会;如第(5)点结合“商歌夜深后,听者竟为谁?”简析:诗人在深夜时高唱商歌,却无人倾听,表达了诗人难遇良主无人常识的惆怅、遗憾和忧愤之情。

(答(1)(2)(3)点,有归纳和简析,每点得2分;答(4)(5)点,有归纳和简析,每点得3分;意思相近即可,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

柳宗元

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

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

直以慵疏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

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

【注】①柳宗元、刘禹锡因参予“永贞革新”而久遭贬谪,奉旨返京后,再度被远谪。此诗便作于两人在衡阳分手、各赴谪地之时。②伏波:这里指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其在抵御外侮、平定叛乱上功勋卓著。③翁仲:后世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此指伏波将军庙前的石像。④濯缨:洗濯冠缨。《楚辞·渔父》中有“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句。后以“濯缨”比喻超脱世俗,操守高洁。”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两人在长期贬谪之后重回长安,没料到再度被远谪,两句表现了命运之多变,人生之艰辛。

B.“伏波故道风烟”写诗人行进在伏波将军当年出征的路上,追忆前贤,不由得心生自勉奋发之意。

C.“翁仲遗墟草树平”写伏波将军的庙宇空余石像荒草、断壁残垣,借此感慨人心变异,世道衰微。

D.“直以慵疏招物议”,表面说因为官慵懒粗疏而招来非议,实则感叹自己怀才不遇,心中愤激不平。

E.“休将文字占时名”话中有话,因为两人曾因作诗讽剌权贵而背上罪名,此处多有调侃、自嘲之意。

15.尾联“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解析:B D(B项,表达的不是“自勉奋发”之意,而是在追忆前贤的同时,古(人)今(我)对比,感慨自身飘零于世,壮志难酬。要注意结合把握整首诗的感情倾向,并结合上下文来理解。D项,“表明自己怀才不遇”不对,这里表达的情绪是愤激不平。句中的“慵疏”只是诗人的反话,他们招致“物议”的真正原因是为人迂直,坚持操守,所以为小人所不容。)

15.(1)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不必临河取水,离别时的眼泪就可以洗濯冠缨,表现诗人珍重惜别的感伤,以及历尽艰辛的悲怆。(2)用典(或对典结情)。“濯缨”用《楚辞》之典,有与友人共勉之意,希望彼此无畏打击,保持志行之高洁。(每点3分,共6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晋诗,完成14〜15题。

拟古(其七)

陶渊明

日暮天无云,春风扇微和。

佳人美清夜,达曙酣且歌。

歌竟长叹息,持此感人多。

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

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

16.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这是一首仿拟同类题材的古诗而创作的诗歌,本诗承袭了从屈原到《古洋十九首》, 再到曹植所形成的借“美人”来抒写自己情感的文学传统。

B.开头两句写春天日暮时分的景象,天空明净澄澈,春风轻柔温和,构画出一幅自然春意融融、人物心旷神怡的沐春图,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

C.在这美好的淸夜,一位佳人一边饮酒一边唱歌,直到天明。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 美并具*写足了“信可乐也”的情绪,也为后篇的抒情蓄势。

D.五、六两句乐极悲来,写佳人唱完歌后发出长长的叹息,善感的心中涌出种种复杂的思绪:如此的美丽春夜又能存在几时?自己的芳华又能保持多久?

E.这首诗具有隐喻的意味,结尾处佳人发出的对世间美好事物难以恒常的感喟,其实也是作者的心声,显见归隐田园的陶渊明仍然难忘世事,内心并不旷达超脱。

17“皎皎云间月,灼灼叶中华”两句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6. BE

(B“奠定了全诗的情感基调”有误,全诗的感情有先乐后衰的明显转变;E由这句诗便推导出陶渊明归隐田园后“内心并不旷达超脱”的说法过于武断,认识到生命的无常与内心的旷达超脱与否并没有直接必然的联系,诗人的心情会因时因地因境而变化。)

17.

①运用叠词和衬托手法写景,运用“皎皎”状月,并以云相托,用“灼灼”写花,兼以叶相衬,生动传神地写出花月交辉的美好景象。(叠词和衬托,各写出一个即可)

②运用比喻手法,以月和花之美来比佳人正值青春年华,靓丽动人,享受生命和生活的美好。

③以乐衬哀,眼前如花似月的一切越美好,越能反衬下面诗句“岂无一时好,不久当如何?”所表达的抒情主人公的惶恐,失意和焦虑。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奉陪郑驸马韦曲①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 )

A.诗的首句和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两处“无赖”都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三四句意谓韦曲的满眼春色,让自感老去的诗人也觉得应尽情饮酒。

C.五六句通过“石角钩衣”、“藤梢刺眼”的细节极力状写韦曲的夏日景色。

D.此诗运用了“反言”,如“恼煞人”,实际对“爱煞人”的反说,有曲折之妙。

E.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盛衰之感,本诗也通过眼前景物的描绘而抒物是人非之感。

13.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5分)

12.C E(C项“夏日景色”错误,本诗所写明显是春日景色,并非夏日。E项,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只是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春天韦曲的花盛开,在微风的吹拂下像小孩子那样活泼可爱,让人流连忘返,春花把家家户户装点得姹紫嫣红,实在惹人喜爱,作者因韦曲春景而动归隐之怀。)

13.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 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题干中给出“小乌巾”的注解“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使我们知道诗人因为韦曲春景之美而心生归隐之意。“何时占丛竹”表达了作者对归隐的向往,与前面对韦曲美景的赞赏一脉相承。“头戴小乌巾”运用典故,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而诗歌后面的注释表明了作诗背景“求仕于长安而未得一官”,求仕不得,难免心灰意冷,于是说上几句归隐之语自然之极,这种情感很复杂,说是要归隐,未必真归隐,发发牢骚或自我安慰均有可能,不过对自然美景的不舍倒是真实可感。

【技巧点拨】参照注释和典故本身,知人论世,即可得到答案,注意要先理解诗句本身的意思再分析,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14-15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写出时令,为写景规定了时间;点题写出事件,交代了沿途的作为。

B.第二联描写了“芳草”、“落花”扣首句“暮春”,营造了萧条、冷凄之境。

C.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D.第三联写昔日经行之处,这些景物勾起诗人对昔日徜徉山水之乐的回忆。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前后环境的对比、作者心情的对比。

15.本诗写出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试作简析。(6分)

14.(5分)*B.*E.

15.(6分)【写出了作者轻松自在悠然自得心无挂碍的心情。(2分)沿途不急不忙徘徊赏玩的行为、对沿途所见景物的观赏之细、欣悦之情,(2分)回到旧宅后对熟悉景物的认同和舒适之感(2分),都表现了轻松自如的心情。】

三、诗歌阅读(11分)

镜子

艾青

仅只是一个平面

却又是深不可测

它最为真实

决不隐瞒缺点

它忠于寻找它的主人

谁都从中发现自己

或是醉后酡颜

或是鬓如霜雪

有人喜欢它

因为自已美

有人躲避它

因为它直率

甚至有的人

恨不得把它打碎

8.这首诗歌中的“镜子”是怎样的一个艺术形象?请结合原诗简要赏析。(6分)

9.这首诗歌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5分)

8.本诗中的“镜子”是直言刚烈之士的典型(2分),“平面”展现了镜子出身普通,“真实”“不隐瞒缺点”“谁都从中发现自己”表现了镜子的率直与忠诚(4分)。

9.主要运用了拟人等(2分)。含蓄地刻画了人们对于直言之士的种种态度,鞭挞和嘲讽了生活中的种种丑恶现象,弘扬了正直无私的品格(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寻隐者不遇 (唐 贾岛 )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13、诗人选取了哪些意象,为我们塑造了一个怎样的隐者形象?(5分)

14、抄写这首诗,并说出诗中所蕴含的诗人的情感? (6分)

13、以苍松比隐者坚韧,以白云比隐者高洁,以深山比隐者神秘,(3分)诗人为我们塑造了一位品质高洁、性格坚韧、行动神秘的隐者形象。(2分)(意思对即可)

14、抄写诗歌3分,情感:寻找隐者不得的遗憾、惆怅,对隐士的钦慕和对隐士生活的向往。(3分)(意思对即可)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