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2~13题。
代赠
唐•李商隐
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
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12.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楼上黄昏”,点明时间是薄暮时分,地点是在高楼之上。主人公在黄昏时分登上高楼,想凭栏远眺,最终却凄然作罢。
B.、“玉梯横绝”,是说玉梯横断,无由得上,喻指心上人被阻,不能来此相会。
C.、“月如钩”,不仅烘托了环境的寂寞与凄清,还有象征意义:月儿的缺而不圆,就像是一对有情人的不得相会。
D.、芭蕉的绿叶展不开丁香的花蕾,指丁香花尚未绽放,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
E.、芭蕉和丁香共同对着黄昏时清冷的春风,哀愁无边,各有各的哀愁,各有各的诉求。
13.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女主人公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12、D,E (D项,“暗示主人公欲语还休的羞涩心绪”有误,“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结”,指丁香之花蕾,丛生如结,此处用以象征固结不解之愁绪。丁香未开本是客观的自然景物,无所谓愁,但在主人公眼里却是满目哀愁,这是因为心中有愁,所以蕉叶难以舒展;满腹是恨,故而花瓣怨结难开。人之愁极,故而触目伤情,而触目之悲更添离人之恨。移情入景,借景写情。E项,“各有各的哀愁,各有各的诉求”有误;“同向春风”,芭蕉和丁香一同对着黄昏清冷的春风(诗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这两句是说,芭蕉的蕉心尚未展开,丁香的花蕾丛生如结;同是春风吹拂,而二人异地同心,都在为不得与对方相会而愁苦。这既是思妇眼前实景的真实描绘,同时又是借物写人,以芭蕉喻情人,以丁香喻女子自己。
)
13、①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渴望见到(思念、想念)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不得见(矛盾复杂的心理)、失望孤寂的女子形象。
②她举步走到楼头,想去眺望心上人(丈夫、夫君),但又蓦然想到他必定来不了,只得止步不前,自尝落寞与孤寂。天上的残月和丛生如结的丁香花,烘托了女子相思之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14~15题。
江行赠雁① 欧阳修
云间征雁水间栖,缯缴②方多羽翼微。
岁晚江湖同是客,莫辞伴我更南飞。
一剪梅 李清照
红藕香残玉簟秋。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 ①此诗写于欧阳修被贬谪下夷陵的路上。②缯(zēnɡ)缴(zhuó):猎取飞鸟的射具。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欧阳修被贬,世路正自坎坷,偶尔看到几只南征的大雁栖息于江水之间,显得羽翼衰微,他觉得自己的命运与这些鸟儿是多么地相似啊!
B. 回想过去,固然令人齿冷,而面对前路,又充满乐观的情怀。因此,诗人在心中对雁儿说:请你们同我做个旅伴,一起南行吧!
C. 李诗前两句“轻解罗裳,独上兰舟”,写的是白昼在水面泛舟之事,以“独上”二字暗示处境,暗透离情。下面“云中谁寄锦书来”一句,则实写明写别后的思念。
D.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二句,在写自己的相思之苦、闲愁之深的同时,由己身推想到对方,深知这种相思与闲愁不是单方面的,而是双方面的,以见两心之相印。
E. 李诗末句别出巧思,以“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样两句来代替“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的平铺直叙,给人以眼目一新之感。
15.两首诗借雁这个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作分析。(6分)
14. BC 答对一项得2分,答对两项得5分。(B项,“充满乐观的情怀”错误。C项,“实写”错误)
15. 欧诗写了一只时刻有危险的远飞的征雁。“征”写大雁要飞得很远,辛苦劳累;“缯缴”表明雁经常受到射杀(或:随时有危险)。(2分)明写征雁,暗写自己的遭遇,表达自己被贬的孤寂心境与悲愤情怀。(1分)李诗写了行行排列成字的归雁。词人因惦念游子行踪,盼望锦书到达,遂从遥望云空引出雁足传书的遐想。(2分)表达了希望丈夫早日归来的急切心情。(1分)
1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4分)
好事近·渔夫词 朱敦儒
摇首出红尘,醒醉更无时节。活计绿蓑青笠,惯披霜冲雪。
晚来风定钓丝闲,上下是新月。千里水天一色,看孤鸿明灭。
词的上片以明快质朴的笔调勾勒渔父恬淡自适的生活概貌;下片运用___________的写景手法,描绘出一幅____________图画。全词语言清丽晓畅,抒发了词人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渔父生活的向往之情。
14.(4分)白描(或动静结合、远近结合)(2分,答借景抒情不给分)
清雅淡远(或宁静悠远)(2分,意思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古风(其三十九)
李白
登高望四海,天地何漫漫。
霜被群物秋,风飘大荒寒。
荣华东流水,万事皆波澜。
白日掩徂辉①,浮云无定端。
梧桐巢燕雀,枳棘②栖鹓鸾③。
且复归去来,剑歌行路难。
注:①徂辉:落日余晖。②枳棘:枝小刺多的灌木。③鹓鸾:传说中与凤凰同类,非梧桐不止,非练实不食,非醴泉不饮。
1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前四句,写诗人登高望远,看到天高地阔、霜染万物的清秋景象,奠定了全诗愤慨悲痛的基调。
B.诗中“荣华东流水”与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古来万事东流水”表达的意思有相似性。
C.七、八句借助于描写白日将近、浮云变幻的景象,形象而直接地表达了诗人对世事人生的感受。
D. 燕雀宿在梧桐之上,鹓鸾巢于恶树之中。但诗人以鹓鸾自喻,表达虽一时失意,但必会有重
得赏识的时候。
E.“归去来”源于陶渊明的《归去来兮辞》,“剑歌”化用冯谖因未被重用弹剑而歌意欲离去 之事。
13.结合全诗,分析结尾句“剑歌行路难”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12. CD(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C项 第七、第八句,说明他不顺逐的际遇是因“白日掩徂辉,浮云无定端”所致。“徂辉”即落日之余辉,这里暗喻朝政不明。“浮云”,喻谗毁他的恶势力。D“鸾鸟”竟栖身于灌木上,与得意的“燕雀”形成对比。诗人以此上下错位的现象比喻君子失所,小人得志的社会现象,诗人无奈及无能为力的心情。他无法改变这种现状,只好归隐,同时自由地吟唱《行路难》来发泄对社会不公的抗议。)
13.①对荣华易逝、世事多舛的人生境遇的感慨
②对黑白颠倒、小人得志的社会现实的不满
③对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自身遭遇的激愤。
(每点2分,概括情感1分,结合诗句分析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
野望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①,南浦清江万里桥②。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三城戍:西山三城的堡垒,三城,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
②“南浦”泛指送别之地;万里桥,在成都杜甫草堂的东边。
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由景入题,远望“西山白雪三城戍”,近看“南浦清江万里桥”,景象开阔辽远。
B.、颈联写自己“迟暮多病”“未报圣朝”,含蓄地批判了皇帝昏庸无能,荒淫误国,抒发了自己报国无门的悲叹之情。
C.、尾联照应题目“野望”,抒发了作者深为民不堪命,世事日转萧条和自己年老多病,功业未就的隐忧。
D.、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情,景是情的基础,情是景的生发,情景交融,浑然一体。
E.、诗人虽身居草堂,然心忧家国,诗歌内容深广,意境雄浑,感情深沉,表情达意抑扬跌宕。
15、颔联蕴含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赏析。(6分)
14、BD(选B给3分,选D给2分。B项,无批判和报国无门之意,应该是“功业未就”;D项,颔联是叙事和抒情。)
15、①忧国之情:“海内风尘”指安史之乱的连年战火,表现了诗人对国家局势的担忧。
②对诸弟的思念:战乱频仍,诸弟分离,长期阻隔,诗人对亲人的无限思念之苦跃然纸上。
③漂泊之悲:诗人流落天涯,一身飘零,“一身遥”蕴含无限人世之悲,流离之苦。
(共6分,答出一点给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l4~15题。
海棠
(唐)郑谷
春风用意匀颜色,销得携觞与赋诗。
秾丽最宜新著雨,娇娆全在欲开时。
莫愁①粉黛临窗懒,梁广丹青点笔迟。
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
【注】① 莫愁:古代美女的通称。
14.下列对这首诗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 诗前两联正面描写海棠秾丽的颜色,含苞待放时妖娆的形态,抓住了景物的特点进行描摹。
B. 首联用拟人的手法写春风多情为海棠敷色,也用衬托的手法写人们赏花时会携酒吟诗,突出了海棠的美丽。
C. 颔联中形容海棠的“新著雨”一词与写杨玉环泪容如“梨花一枝春带雨”的句子都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容美好。
D. 颈联中“点笔迟”的“迟”有“缓慢”的意思,描摹出了人物特别的情态。
E. 全诗托物言志,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喜爱之情,但这种情感表达得含蓄委婉,是通过间接抒情的方式表达出来的。
15.郑诗写“莫愁粉黛临窗懒”,温庭筠《pú sà 蛮》中也有“懒起画蛾眉”之句,两诗都写到美人之“懒”,两者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6分)
14.C E (C项“新着雨”是烘托,不是比喻。E.诗歌也用了直接抒情的方式,如“看不足”“羡他”等来抒情。)(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
15.本诗写莫愁的懒是表现她临窗欣赏海棠入迷,所以忘记梳妆,从侧面表现出海棠的娇艳美丽;(2分)用美人来衬海棠,能更加突出海棠的形象特征;(1分)温词中的“懒”是一种慵懒,表现美貌如花无人相伴、无人赏识的孤寂;(2分)是正面描写人物形象。(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九 日①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竹叶②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本诗作于公元767年(唐代宗大历二年)秋,诗人此时正客寓夔州。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②竹叶:竹叶青酒。
5.颈联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述。(6分)
6.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本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5分)
5.他乡日落时分,黑猿声声悲啼,霜天秋晚,白雁南来的凄凉景象。
渲染:以西沉的落日、凄清的猿啼、故乡南飞的白雁绘声绘色地渲染凄清之境。(亦可答:借景抒情、视听结合、拟人)
6.思亲怀乡、衰老催人(年老多病)的感伤、遭逢战乱伤时忧国的情怀。
取自《唐诗鉴赏辞典》:
此诗是大历二年(767)重九日杜甫在夔州登高之作。诗人联系两年来客寓夔州的现实,抒写自己九月九日重阳登高的感慨,思想境界和艺术造诣,都远在一般登高篇什之上。
首联表现了诗人浓烈的生活情趣。诗人在客中,重阳到来,一时兴致勃发,抱病登台,独酌杯酒,欣赏九秋佳色。诗人酷好饮酒、热爱生活的情态,便在诗行中活现。
颔联诗笔顿转。重九饮酒赏菊,本是古代高士的传统,可是诗人因病戒酒,虽“抱病”登台,却“无分”饮酒,遂也无心赏菊。于是诗人向菊花发号施令起来:“菊花从此不须开”!这一带着较强烈主观情绪的诗句,妙趣神来,好象有些任性,恰好证明诗人既喜饮酒,又爱赏菊。而诗人的任性使气,显然是他艰难困苦的生活遭遇使然。这一联,杜甫巧妙地使用借对(亦即沈德潜所谓“真假对”),借“竹叶青”酒的“竹叶”二字与“菊花”相对,“萧散不为绳墨所窘”(《诗人玉屑》),被称为杜律的创格。菊花虽是实景,“竹叶”却非真物,然而由于字面工整贴切,特别显得新鲜别致,全联遂成为历来传诵的名句。
颈联进一步写诗人瞩目遐思,因景伤情,牵动了万千愁绪。诗人独身飘泊异地,日落时分听到一声声黑猿的啼哭,不免泪下沾裳。霜天秋晚,白雁南来,更容易触发诗人思亲怀乡的感情。诗中用他乡和故园的物候作对照,很自然地透露了诗人内心的隐秘:原来他对酒停杯,对花辍赏,并不只是由于病肺,更是因为乡愁撩人啊!
尾联以佳节思亲作结,遥怜弟妹,寄托漂零寥落之感。上句由雁来想起了弟妹音信茫然;下句哀叹自己身遭战乱,衰老多病。诗人一边诅咒“干戈”象逼命似的接连发生,一边惋惜岁月不停地催人走向死亡,对造成生活悲剧的根源──“干戈”,发泄出更多的不满情绪。这正是诗人伤时忧国的思想感情的直接流露。
此诗由因病戒酒,对花发慨,黑猿哀啼,白雁南来,引出思念故乡,忆想弟妹的情怀,进而表现遭逢战乱,衰老催人的感伤。结尾将诗的主题升华:诗人登高,不仅仅是思亲,更多的是伤时,正所谓“杜陵有句皆忧国”。此诗全篇皆对,语言自然流转,苍劲有力,既有气势,更见性情。句句讲诗律却不着痕迹,很象在写散文;直接发议论而结合形象,毫不感到枯燥。写景、叙事又能与诗人的忧思关合很紧。笔端蓄聚感情,主人公呼之欲出,颇能显示出杜甫夔州时期七律诗的悲壮风格。
(三)古代诗歌阅读(8分)
阅读下面两首词,完成1213题。
华清宫 吴融 过华清宫 李约
四郊飞雪暗云端,惟此宫中落便干。 君王游乐万机轻,一曲霓裳四海兵。
绿树碧檐相掩映,无人知道外边寒。 玉辇升天人已尽,故宫惟有树长生。
12.两首诗描写了不同时期的华清宫,请指出它们主要运用了哪种相同的表现手法,并作简要说明。(4分
13.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4分)
12.①两首诗都运用了对比(或对照、映衬)手法。(2分) ②第一首诗宫内宫外(或空间)对比:宫外飞雪阴云,分外寒冷;宫内绿树掩映,温暖如春。(1分)第二首诗今昔(或时间)对比:昔日霓裳羽衣,歌舞升平;今朝杂树丛生,宫殿荒凉。(1分)
13.第一首诗通过写景状物,鞭挞无视人民疾苦、沉湎于享乐的统治者。(2 分)第二首诗通过咏史抒怀,讽刺统治者荒淫误国,感叹王朝的兴衰。(2分)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
泊歙浦
[宋]方岳
此路难为别,丹枫似去年。
人行秋色里,雁落客愁边。
霜月倚寒渚,江声惊夜船。
孤城吹角处,独立渺风烟。
1.诗人运用了哪些意象?表达了他怎样的情感?(4)
2.请结合全诗,谈谈颈联中“惊”字的好处。(4)
4. 1.诗人运用了 “秋雁”“霜月”“寒渚”“夜船”“孤城”等意象展现了深秋时孤舟旅泊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身为游子的羁旅愁怅之感。
2.“惊”为“惊醒”或“惊起”之意。深夜的涛声惊醒了夜泊江边的作者。诗人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将“江声”人格化,与寒江有机融合,寒上加寒,展现出广阔凄请的背景。 “惊”字表现出游子夜中被涛声惊醒,更感旅况凄凉的情态。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两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 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②旧消息,眼中盗贼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北宋灭亡、南宋初建之际。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4.下列关于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首联承题,上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的内容,下句点明了“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
C.后人评周莘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D.诗歌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天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E.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使人暗自惊叹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
15. 诗的最后两联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14.AD(选对一项3分,选对两项5分。)试题分析:A.律诗是近体诗。律诗是唐朝流行起来的一种汉族诗歌体裁,属于近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D.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视听结合,写“野泊”所见之景。天上参横斗转,地上洞庭茫茫,为视觉;角声悲鸣,声断岳阳城,为听觉。使用了情景交融的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①漂泊思归之情。(1分)“酒添客泪”写出了诗人身在客中,不由伤感落泪,想要借酒浇愁,依旧愁心难抑,(1分)“归心”则透露了诗人的思归之情。(1分)②忧国伤时之情。(1分)“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1分)“眼中盗贼尚纵横”一句则勾勒了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1分)(意思对即可)
试题分析:首联承题,写“野泊”之因。“逋逃”指逃难在外,漂泊无家,故有“野泊”。颔联为“野泊”之境。见星斗横斜、洞庭茫茫,听角声凄凄,皆扣“野泊”,景中见情。颈联和尾联为“野泊”之情,写“野泊”时所思、所感、所痛。将“野泊”的原因由个人遭际引向国家战乱这一深层根源。“客泪、归心”两词可以看出作者漂泊思归之情。从注解可知,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欲问行朝旧消息”一句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的关切,“盗贼尚纵横”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所以诗歌中表达作者的忧国伤时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