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4.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5.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表现手法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4分)

14.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15. 宋诗运用典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

  陈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4.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5分)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老兵的遭遇,是当时苦难时代的缩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时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境。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情感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E.诗歌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句体现出战争使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15.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6分)

14、B(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15、从15到80整整65年,诗人似乎没有批判什么,但从“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注意从十五与八十的对比效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11分)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唐代)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释】
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②青牛:传说老子曾乘青牛西游,过函谷关(或说散关),西赴流沙而不返。后来用于咏道士的典故。③白鹤:传说汉代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苏耽成仙,有白鹤来迎。后用作咏仙家的典故。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起势不凡。“峭”状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逍遥”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扣诗题,着意写“寻”,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上句从视觉着笔,下句则从听觉落墨,着重表现行寻过程的艰难。

C.颈联以动衬静,用青牛“卧”、白鹤“眠”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D.“语来”句虚实结合,虽未交代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但从“江色暮”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E.“下”字不仅与首局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2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21.BC  B颔联除了写行寻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写了寻找过程中的乐趣;C错在“以动衬静”

22.(1)“逍遥”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古道”“流泉”“花暖”“松高”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的洒脱自由。

   (2) 对雍尊师人生态度的仰慕;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寒烟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20.阅读下面诗歌,然后回答问题。(8分)

远 和 近 顾 城

你,

一会儿看我,

一会儿看云。

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

(1)这首诗的主旨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表现主旨,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方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远和近》虽只有短短的六句,却容纳了对历史反思的丰富内涵。“远”、“近”是物理距离概念,这是客观存在,有科学的衡量标准。但在情感作用下产生的心理距离却不同,“远”可以变“近”,“近”可以变“远”。诗中的“你”、“我”、“云”三个意象都具有一定的象征意义。“你”、“我”都生活在客观现实中,同属社会的组成人员,“云”则象征着美丽淳朴的大自然;“你看我时很远”,这是地近心远,“咫尺天涯”;“你看云时很近”,这是地远心近,“天涯若比邻”。诗中用“你”、“我”、“云”心理距离的变换,曲折地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戒备以及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 这首诗看似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运,给人的印象是:自然而不自然,工巧而不矫饰。

答案:(1)这首诗写了人心的冷漠,人与人之间有着深深的隔阂。揭示了人与人之间物理距离与心理距离的错位(矛盾),现实(物理)距离很近的人,心与心的距离很远。(2分)表达诗人对和谐、融洽的理想人际关系的向往、追求。(2分)

(2)“你”同“我”对比,“看我”同“看云”对比,“你”和“我”的距离与“你”同“云”的距离对比。(结合诗句分析,每点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还山宅

杨师道

暮春还旧岭,徙倚玩年华。

芳草无行径,空山正落花。

垂藤扫幽石,卧柳碍浮槎[注]。

鸟散茅檐静,云披涧户斜。

依然此泉路,犹是昔烟霞。

[注]槎(chá):指小舟。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联中“徙倚”意为徘徊流连,“玩年华”是指尽情享受美好春光。

B.第二联描写了暮春的衰败景象:荒草弥漫,空山寂静,落花飘零。

C.第三联写轻风吹拂垂藤扫过幽石,横卧的柳枝挡住了前行的小舟。

D.本诗第二、三联对仗尤为巧妙,既有上下句对仗,又有句内对仗。

E.第四联展示了山宅风貌,写出了鸟散去后环境安静下来时诗人的悠闲心情。

15.有人说,诗题“还山宅”中的“还”字是最能体现全诗主旨的“诗眼”,除了首联直接点明“还”字以外,全诗处处都是围绕“还”来写的。请选取诗中的任意两联(首联除外)简要分析。(6分)

14.(5分)解析:选BE B项,“衰败景象”与全诗意境不符。E项,“写出了……的悠闲心情”错,应该是“明写‘鸟散’”,暗写诗人人去屋空、物是人非的伤感。

15.第四联写诗人回到山宅,惊散了栖息在茅檐下的鸟儿,山宅因此安静下来,暗示诗人久未还家,山宅已被鸟儿占据。(或者回到山宅惊飞了鸟儿,茅檐是曾经居住的地方,体现“还”。)尾联写诗人回到山宅之后,所经泉路依旧,看到烟霞如昔,这些都是诗人熟悉的旧时风景,再次突出了“还”字。(或者“依然”“犹是”“此泉路”“昔烟霞”暗含了还时与昔时的对比,体现“还”。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文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还是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由诗人的不能酣眠,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疲倦。

B.、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他是为自己的身世遭际而忧心。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万事”不顺,难免清夜难眠。

C.、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D.、诗人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11、参考答案:B、由“水宿鸟相呼”一句可见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12、参考答案:B、“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都与战事有关!此句诗人是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13、参考答案:B、写景之句,由近及远。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客舍悲秋有怀两省旧游呈幕中诸公①

岑 参

三度为郎便白头,一从出守五经秋。

莫言圣主长不用,其那②苍生应未休。

人间岁月如流水,客舍秋风今又起。

不知心事向谁论,江上蝉鸣空满耳。

注①大历四年(769),岑参在嘉州刺史任满后滞留蜀中。由于戎泸间受乱军阻路,只好折回成都,此诗即作于成都客舍,此时离诗人去世仅四五个月的时间。②其那:那,奈何。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首联“三度为郎”“一从出守”两句自叙平生,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这里说“三”是言其为多数,且与下文“五”字不重复。

B.颔联承首联诉平生感慨,“长不用”指平生不是“为郎”,便是“出守”,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

C.颈联“客舍秋风今又起”,点出题目“客舍悲秋”,写出了诗人寄居成都客舍的情景,融凄凉的情感于萧瑟的秋景之中。

D.尾联“江上蝉鸣空满耳”,以景结情,动静结合,以动衬静。“空满耳”与杜甫《蜀相》“隔叶黄鹂空好音”的“空”都是“白白的,徒然”之意。

E.本诗为诗人在成都客舍向幕中诸公倾诉情怀之作,叙事抒情,感情深沉凄切,格调慷慨悲凉,读来不禁令人唏嘘长叹。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BD 解析 B项,“流露出作者不被重用却不敢抱怨的矛盾心理和对仕途的关心”说法错误,不是“不敢抱怨”,而是没必要抱怨,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苍生未休,诗人不安。D项,“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说法错误。不是以动衬静,应是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融情于景”)。以“满耳”的蝉鸣衬托作者内心的孤寂;以秋蝉凄切的鸣声收束全诗,将作者的种种悲愁表达得淋漓尽致。

15.

①抒发了诗人有济世之志,却壮志难酬的悲愤。“三度为郎”“一从出守”概括了诗人的仕途经历,饱含生平未得意的感叹。

②体现了诗人不能得到“圣主”的重用,却能关心“苍生”的忧国忧民的情怀。“长不用”指长期未被重用,但诗人的关注点在于“苍生”,百姓未能休养生息,安居乐业,诗人不安。

③流露出诗人对时光流逝、年老体衰的悲叹。“便白头”“岁月如流水”“秋风今又起”三句悲叹时光流逝,也是悲叹自己年老体衰。④表现了诗人晚年的孤独寂寞。“心事向谁论”“蝉鸣空满耳”表现了诗人有满腹心事,却无处倾诉的凄凉。

解析从诗歌的题目看,“客舍”有游宦在外的漂泊之感,“悲秋”直接表明了对秋天的伤感之情;从诗歌的内容看,诗人还写了壮志难酬的悲愤和时光流逝、不被重用的惆怅。能抓住其中三点,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即可。

8.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春日即事 李弥逊 ①

小雨丝丝欲网春,落花狼藉近黄昏。

车尘不到张罗地②,宿鸟声中自掩门。

[注]①李弥逊(1085-1153),字似之,吴县(今属江苏省苏州市)人,历任中书舍人、户部侍郎等职。因竭力反对秦桧的投降政策而被免职。②张罗地:指门可罗雀、十分冷落的地方。

(1)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

(2)这首诗表现作者什么样的情绪?请进行简要分析。

8.(1)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2)表现了作者政治上失意后的寂寞以及感叹世态炎凉的情绪。

诗的一、二两句写了暮春黄昏,小雨霏霏、落花狼藉,从这些凄冷的景色可看出作者政治上失意的寂寞愁绪;三、四两句写了诗人家门前几可罗雀,他只得在归鸟的呜叫声中。关上了自己的家门,从中可看出诗人对世态冷暖的感叹。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与梦得沽酒闲饮且约后期

白居易

少时犹不忧生计,老后谁能惜酒钱?

共把十千沽一斗,相看七十欠三年。

闲征雅令穷经史,醉听清吟胜管弦。

更待菊黄家酝熟,共君一醉一陶然。

【注】梦得:刘禹锡的字,开成二年(837)与白居易同在洛阳。刘任太子宾客,白任太子少傅,都是闲职,均遭冷遇。

14.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首联诗人以反问的形式写出自己的人生态度, 放达之中含有对身世的感慨。

B. 二人身居闲职生计艰难而酒价高昂, 所以一起凑集了十千钱买了一斗酒。

C. 第四句表现主客二人坐定之后彼此端详的亲切动人场面, 相视中含着难以尽言之情。

D. 颈联暗示自己怀才不遇, 壮志难酬, 并以“闲征”“醉听”等词语照应诗歌题目。

E. 全诗语言清新明快,感情沉郁悲壮,语淡情深,通篇叙述却毫不平板呆滞。

15.尾联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 (6分)

14.B、E(B2分,E3分。B语意理解错误,“共”字使人想见两位老友争相解囊、同沽美酒时真挚热烈的情景,也暗示两人有相同的处境,同病相怜,同样想以酒解闷;E“沉郁悲壮”错,本诗感情主要是放达之中隐含人生的愁苦。)

15.①表现二人相聚的欢乐难舍之情。相约在重阳佳节时到家里再会饮,共饮佳酿共赏秋菊。②表现哀伤和愁苦之情。只有在醉乡中才能求得“陶然”之趣,才能超脱于愁苦之外,恰恰表现出人生现实的失意与痛苦。(共6分,每点3分,其中情感2分,分析1分)

1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6. 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 “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 “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 “无为忽去兹”意思是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 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7. 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

16. E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手法鉴赏。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D. 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17. 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本内容分析。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乐趣”,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点睛:诗歌的表达技巧 1、修辞方法:比喻、拟人、设问、反问、借代、对偶、夸张、衬托、用典、化用、互文、反复等。 2、表达方式:记叙、议论、描写、抒情。 抒情:可分为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托物言志;情景交融)。 描写:可分为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明暗结合、正侧结合、粗笔勾勒、白描工笔;乐景写哀、哀景写乐等。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