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4.B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表达技巧鉴赏。B项,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项,前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5.“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麇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

D.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人。

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BC(B“与战士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C“自信虏畏不敢犯”是自以为是,盲目轻敌;“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不妥)

15.①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②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向写悲。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在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5分)

 1.BD;

 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三点得5分,两点得3分)

 解析: 11.D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诗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12.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 ,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②,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地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韵两项是(5分)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本诗摹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D.“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白芷的芳香交织汇合,顺着流水,化作悲风飘过洞庭湖。

E.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15.结尾句“曲f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乏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

(6分)

14.BC(B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C不同,本诗没有“以声类声”的手法,《李凭箜篌引》有,如《李》中“昆山玉碎凤凰叫”)

15.以景结情。(2分)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2分)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2分)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14、DB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5.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14.CD

15.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

(1)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二)古代诗歌阅读(共11分)

阅读下面的一首诗,回答第13、14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④。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选自《诗经•国风》)

B.“有 其实”本意是树上结的桃子又多又好。在这里它暗示了女子婚后生儿育女,让夫家人丁兴旺。

C.章法结构上的特点是重章叠句,每一章第二句的变化最大,使诗歌所表达的意思得以发展、加深,但也有重复单调之感。

D.全诗三章,极有层次:由花开到结果,再由果落到叶盛;所喻诗意也渐次变化,与桃花的生长相适应,自然浑成,融为一体。

E.此诗反复用一个“宜”字,揭示了新娘与家人和睦相处的美好品德,也写出了她的美好品德给新建的家庭注入新鲜的血液,带来和谐欢乐的气氛。

13.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6分)

12.选AC A项,“以丰富缤纷的夸张意蕴开篇”错,是以丰富缤纷的比喻意蕴开篇;C项,“有重复单调之感”错,重章叠句是《诗经》的常用手法,有着韵律美和节奏感。

13.参考答案:以“ 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实、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共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8~9题。

送别杜审言①

宋之问

卧病人事绝,嗟君万里行。河桥不相送,江树远含情。

别路追孙楚②,维舟吊屈平。可惜龙泉剑,流落在丰城。

春夜别友人

陈子昂

银烛吐青烟,金樽对绮筵。离堂思琴瑟,别路绕山川。

明月隐高树,长河没晓天。悠悠洛阳道,此会在何年。

【注】注:①公元698年,杜审言坐事贬吉州司户参军,宋之问写此诗以赠。

②孙楚,西晋文学家,名重一时,但“多所凌傲,缺乡曲之誉”,年四十始参镇东军事。

14.宋之问诗首联中的“嗟”字内涵丰富,含有多重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15.同为送别诗,两首诗都情真意切,感人至深。但在表现手法上又各有特点,请分别结合两首诗的颈联简要分析(4分)

14. 嗟为嗟叹之意,一叹惜别离,因同知己离别而惆怅;二为故人被贬、宦海沉浮而感伤;三是抒发因病不能亲自送别友人的遗憾之情。四是在愤懑不平友人遭遇中寄托抚慰与希望。(答出一种情感给2分,两种情感给四分,三种情感给5分)

15. 宋诗运用典故(1分),借用孙楚和屈原的典故表达友人才学高超却仕途坎坷,寄托诗人对友人的同情和惋惜。(1分)

  陈诗寓情于景(借景抒情)(1分),高高的树荫遮掩了西向低沉的明月,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现时间催人离别和面对离别的不舍之情。(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14-15题。

十五从军征

《汉乐府》

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

遥看是君家,松柏冢累累。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

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舂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

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看,泪落沾我衣。

14.下面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5分)

A.、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老兵的遭遇,是当时苦难时代的缩影,具有深刻的思想性。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段描写,有人物言行描写、心理描写,还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序,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他归家时见到的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境。

D.、结句“泪落沾我衣”将全诗思想情感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慨控诉之泪。

E.诗歌中“兔从狗窦入,雉从梁上飞。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一句体现出战争使民不聊生、生灵涂炭。

15.第一句“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起得很平,但却具有惊心动魄的力量,这是为什么?(6分)

14、B(诗中没有心理描写)

15、从15到80整整65年,诗人似乎没有批判什么,但从“八十始得归”一个“始”字强有力地揭示了当时兵役制度的惨无人道。(注意从十五与八十的对比效果分析)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1、22题(11分)

寻雍尊师隐居

李白 (唐代)

群峭碧摩天,逍遥不记年。拨云寻古道,倚石听流泉。

花暖青牛卧,松高白鹤眠。语来江色暮,独自下寒烟。

【注释】
①雍尊师:姓雍的道师,名字、生平不详。尊师是对道士的尊称。②青牛:传说老子曾乘青牛西游,过函谷关(或说散关),西赴流沙而不返。后来用于咏道士的典故。③白鹤:传说汉代桂阳(今湖南郴州)人苏耽成仙,有白鹤来迎。后用作咏仙家的典故。

2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起势不凡。“峭”状群峰之势,“碧”绘其色,补以“摩天”二字,壮观的景象全出。“逍遥”赞美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

B.颔联紧扣诗题,着意写“寻”,再现了寻者攀登的举止和情态。上句从视觉着笔,下句则从听觉落墨,着重表现行寻过程的艰难。

C.颈联以动衬静,用青牛“卧”、白鹤“眠”来点缀隐居处,又用花和松做烘托,描绘了雍尊师居所优美、静谧、仙境般的环境。

D.“语来”句虚实结合,虽未交代诗人与雍尊师的高谈阔论,但从“江色暮”可以想象他们感情之融洽,谈吐之投机。

E.“下”字不仅与首局呼应,还别有情趣,与“暮”“独”“寒”三字在一联中连用,使人顿生寒气扑面而至之感。

22.这首诗是怎样刻画“雍尊师”这一形象的?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6分)

答:

21.BC  B颔联除了写行寻过程的艰难之外,更主要的是写了寻找过程中的乐趣;C错在“以动衬静”

22.(1)“逍遥”句表现雍尊师超尘拔俗的人生态度;“古道”“流泉”“花暖”“松高”烘托人物的淡雅高洁;“青牛”“白鹤”的典故表现人物的洒脱自由。

   (2) 对雍尊师人生态度的仰慕;对恬淡自然的隐居生活的向往;在寒烟中独上归程的怅惘之情。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