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9—10题。

泊岳阳楼下 杜甫

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

岸风翻夕浪,舟雪洒寒灯。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

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

(1).本诗尾联用了庄子《鲲鹏》的典故,下列对其解说不正确的的两项是(5分 )( )

A.此典故是对《逍遥游》中“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语句的化用。

B.漂泊流离的诗人夜泊岳阳楼下,由波涛汹涌的洞庭湖联想到庄子笔下北海鲲鹏变化的典故。

C.“鹏”鸟是由“鲲”鱼变化而来的,诗人借用典故,意在借鲲鹏的变化无常强调世事难料。

D.大鱼“鲲”,大鸟“鹏”这些宏大的物象构成了诗歌意境的一部分,为抒发壮志做了铺垫。

E.诗人使用典故,含蓄表达了自己内心的情感,虽年迈多病,但是报国之志高远且临危弥坚。

(2).本诗与《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相比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15、(1)CD(C使用典故的用意不当;D“鲲鹏”不是诗歌意境的组成部分,且没做铺垫。)(对一个2分,两个5分)

(2)【参考答案】同: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2分)

异:本诗中,尽管时局堪忧,前途未卜,但是诗人的报国豪情饱满高涨,仍然期待倾尽才华实现匡时济世的鲲鹏之志。(2分)《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2分)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必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本题考查情感的比较,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表现诗人的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登高》则更侧重于年老漂泊以及时局动乱之感叹,“艰难苦恨”“潦倒新停”等词句带有浓浓的凄凉落寞和无力感。

【考点定位】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技巧点拨】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一般诗歌的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答题时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如本题分别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相同点为:两首诗都有漂泊困顿和忧国伤时之感。

诗歌鉴赏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杜少陵”等,汉族,河南府巩县(今河南省巩义市)人,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被世人尊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杜甫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跟另外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开来,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他忧国忧民,人格高尚,他的约1400余首诗被保留了下来,诗艺精湛,在中国古典诗歌中备受推崇,影响深远。759-766年间曾居成都,后世有杜甫草堂纪念

此诗是杜甫晚年兵荒流离时乘舟从湖北初到岳阳所作(768年,作者于此大约两年左右后病逝于湘江孤舟之上),是逢国破家衰的流亡之时,面临危难,贫病交加。而即便如此,诗人仍不忘满腔报国之心,临危弥坚,不弃不馁,诗歌意境悲怆而宏伟有力。

以“江国逾千里,山城近百层”开端,写作者对岳阳的初识:浩瀚的江河之国有千里之大,层峦的山城有百层之高。气势宏博,旋即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接下来转写近景:河岸的风吹卷着夜晚的江浪,小船上冰冷的灯光映照着纷飞落雪。由远及近,由大及小,既是对比,又是承辅,以浩瀚开篇,续写冷风寒灯,一远一近,一大一冷托衬出别样的悲怆。

“留滞才难尽,艰危气益增”:即使遭遇苦境停滞无法前行,心中的雄才大略也不会消退;艰难和危险反而更加激励气魄壮大!临危无惧而弥坚!……读此句,令人心动怦然……接下来“图南未可料,变化有鲲鹏”句以图南,鲲鹏自喻远大之志向无可披靡,印证了王勃《滕王阁序》中的名句“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鲲鹏图南就是指志向弥坚,毫不气馁,继续拼搏,也有在一处碰壁就该换个地方东山再起的意思)顺承上句的情感又更升一层,至此,诗歌的情境推向最高潮,并与前段的宏伟景色遥相呼应,似断犹续,首尾相照。

整首诗歌以豪景与壮志衬托出豪迈基调,又岸风夕浪,舟雪寒灯做起伏,及滞留,危难而转图南鲲鹏,意境起伏,富于节奏;承转顿挫,铿锵有力;情景呼应,浑然无间……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有所思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何用问遗君,双珠玳瑁簪。

用玉绍缭之。

闻君有他心,拉杂摧烧之。

摧烧之,当风扬其灰!

从今以往,勿复相思,相思与君绝!

鸡鸣狗吠,兄嫂当知之。

妃呼狶!

秋风肃肃晨风飔,

东方须臾高知之!

注释:(1)问遗:赠予。(2)绍缭:缠绕,装饰。(3)拉杂:堆集。(4)妃呼狶:妃,悲:呼狶,唏嘘。(5)晨风飔:晨风,雉鸡;飔,思。(6)高:同“皓”,东方发白。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开篇写女子与所思之人天各一方,“乃”字透露出她内心的无奈与失落。

B. 诗人以“双珠玳瑁簪”这一爱情信物作为线索,通过“赠”与“毁”及毁后三个阶段,来表现主人公感情变化。

C. “用玉”句写女子精心装饰信物,反映了她对爱情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

D. “拉杂”“摧烧”“扬”一系列动词,形象地表现了女子果断、决绝的态度。

E. 本诗通过行动细节描写和景物的比兴烘托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心曲。

15. 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根据两首诗内容简要概括。

14. CD    15. 《有所思》情感变化:由气愤到伤感到无奈。

《氓》的情感变化:先怨恨,后悲伤,最终释怀。

【解析】

14. 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这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C项,“渴慕又犹豫的矛盾心理”分析错误,应为期盼。D项,“果断、决绝的态度”分析错误,应为“愤激、决绝的态度”。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诗歌鉴赏的选择题综合考核诗歌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注意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或只答表层含义,或故意拔高等,一般都存在明显的错误。

15. 试题分析:题干为“本诗中的女主人公与《诗经•氓》中的女主人公,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请根据两首诗内容简要概括”,这是比较鉴赏题,从题干来看,比较的点是“情感变化”。先看本诗,“闻君有他心”以下六句,写了女主人公听说情郎已倾心他人后,爱的柔情化作了恨的力量,愤然砸毁信物,表达了愤激、决绝的态度。“相思与君绝”以下六句,写其由激怒渐趋冷静之后,欲断不能的种种矛盾、彷徨的复杂心态。“妃呼豨”,正是她在瞻前顾后,心乱如麻的处境中情不自禁地发出的一声歔欷长叹。再看《氓》,第四章抒发了女主人公对负心男子的怨恨。诗人用“比”的手法,用“桑之落矣,其黄而陨”来说明女子的容貌已经衰减了,揭示出她被氓抛弃的直接原因。第六章抒写了女主人公被弃后的愤恨决绝的心情,感情慢慢转入平静。“及尔偕老,老使我怨”,一股怨恨交集的激愤之感油然而起。回忆往事,对照今天,当初的“旦旦”“信誓”全被氓一手推翻了。“反是不思,亦已焉哉”。悔恨多于哀伤,决绝而不留恋,最终释怀。作答时注意审清题干,是“在遭遇男子变心之后经历了不同的情感变化”,然后结合诗句分析情感的变化过程。

三、古代诗歌鉴赏(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回答问题。

霜天晓角·仪真①江上夜泊

黄 机②

寒江夜宿,长啸江之曲。水底鱼龙惊动,风卷地,浪翻屋。 

诗情吟未足,酒兴断还续。草草兴亡休问,功名泪,欲盈掬。

【注】 ①仪真,今江苏省仪征县,在长江北岸。

②黄机,南宋词人,身处中原沦丧时期。

11、词的上阕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请简要分析。(3分)

12、请结合全词,简要概括该词所蕴含的思想感情。(3分)

词的上阕意境苍凉雄浑。(1分)作者夜宿寒江,站在江边,看到眼前凄迷寒凉的江景,思潮翻滚,不禁仰天长啸,啸声惊动了江底的鱼龙,使得狂风卷地,巨浪翻腾。(1分)这里“寒江”凄迷阔大之景与“长啸”壮怀激烈之情交织在一起,营造了苍凉雄浑的意境。(1分)

12、南宋王朝国势衰微、中原沦丧的痛苦,(1分)功业未成、壮志难酬的抑郁和悲愤,(1分)报国无门却又无力改变现状的无奈。(1分)

古代诗歌鉴赏(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4-15题。

寒食雨二首①(其二)

苏 轼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

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

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

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

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

也拟哭途穷②,死灰吹不起!

①元丰三年(1080年),苏轼到达贬所黄州,本诗作于元丰五年(1082年)寒食节。②阮籍每走到一条路的尽头,就感慨地哭起来。这里隐言拟学阮籍穷途之哭。

14. 关于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5分)

A. 前四句描写了江水满涨,雨势逼人,栖身的小屋像一叶渔舟,在蒙蒙烟雨中飘摇抖动的画面。萧索凄凉之态既是诗境,更是诗人的心境。

B. “空庖”“寒菜”“破灶”“湿苇” 等物象写出了物质生活的极度匮乏与艰难,表现了诗人在黄州时常迫于饥寒的窘况。

C. 诗人居于黄州,没有公务缠身,生活悠闲自得,竟不知年月几何,看到“乌衔纸”才恍悟当前正是寒食节令。

D. “君门”两句写到诗人既不能为国为民建功立业,又不能退居故里,孝守先人坟墓,可谓希望全无,为下文直抒胸臆奠定了感情基调。

E. 这是一首逢寒食节遇雨抒情的感怀诗,抒发了诗人因被贬黄州而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与悲痛之情,以及无穷的感伤。

苏轼的《定__》作于元丰五年三月七日,与此诗同期,但在思想感情的表达上却与本诗有很大差异,试就二者的不同做简要分析。(6分)

14. CE 

15. 《定__》通过记叙出游时归途中遇雨的一件小事,从中表达了作者洒脱、放达的人生态度,更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政治打击的愤懑和故作旷达之情。《寒食雨二首(其二)》则以直抒胸臆的手法明言自己打算学习阮籍穷途而哭的生活,别世出道,抒写出对政治的冷淡和但求平静无事,免遭__,除此之外,别无他念的真性情。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本诗的理解和赏析。C项,被贬黄州后苏轼锐气大减,精神萎靡不振,在这样的情绪支配下,他消极应付、度日如年,直到看见乌鸦衔起人们烧剩的纸钱,才想起寒食已至。E项,本诗抒发的是人生最为困顿、失意时的穷愁,不单单是不能祭扫祖坟的无奈。

(三)现代诗歌阅读(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24~25题。(6分)

篱笆那边

狄金森

篱笆那边

有草莓一棵

我知道,如果我愿

我可以爬过

草莓,真甜!

可是,脏了围裙

上帝一定要骂我

哦,亲爱的,我猜,如果他也是个孩子

他也会爬过去,如果,他能爬过!

请简要说明你对“草莓”“篱笆”“上帝”这三个意象的理解。(3分)

答: ▲

25.这首短诗蕴含了怎样的哲理?请简要概括。(3分)

答: ▲

24.草莓:美好的事物(美丽的__、甜蜜的冲动,美好的梦想)。

篱笆:现实阻碍,喻指世间。

上帝:权威(旧思想传统、新思想禁锢者)(每点1 分,意思对即可)

25.人应该勇敢冲破阻碍争取实现美好梦想。(人的追求总是不得不受着传统道德观念的束缚禁锢)(3分,意思正确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5题。(6分)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①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②,归来煮白石③。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荆薪:柴草。③煮白石:旧传神仙、方士烧煮白石为粮,后借指道家清苦的修炼生活。

14. 第一句中的“冷”字有什么妙处?(3分)

答: ▲

15. 简析本诗所采用的间接抒情手法。(3分)

答: ▲

14.①“冷”,寒冷之意,双关,既写出了郡斋气候寒冷,更突出了诗人心里之凄冷;(2 分)②渲染了凄清的气氛,为下文写思念山中客蓄势(铺垫/引出下文思念山中客)。(1 分)

15.①借联想抒情。诗人由郡斋的天气转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应持酒远慰山中友人,表现出对友人的牵挂之情;②借想象抒情。由对友人山中艰苦修炼生活情景的想象表达出对友人惦念的之情;③融情于景。借想象“落叶满空山”而难寻行迹的景象,抒发无可奈何的落寞惆怅之情。(一点一分,意思正确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客游

李贺

悲满千里心,日暖南山①石。

不谒承明庐②,老作平原客③。

四时别家庙,三年去乡国。

旅歌屡弹铗④,归问时裂帛⑤。

【注】①南山:指李贺家乡的山。②承明庐:汉承明殿旁屋,侍臣值宿所居。③平原客:“平原”指平原君赵胜。李贺作客潞州,是旧赵地,故称“平原客”。④弹铗:《战国策》载冯谖才华出众,在孟尝君门下不甘做下客,因而弹铗而歌,要鱼、要车等。⑤裂帛:指写家信。

14.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A. 诗歌标题“客游”点明了诗人的身份,即客居他乡的游子,通过标题可以看出诗歌要表达的情感倾向。

B. “日暖南山石。”使用虚写手法,表现诗人远在千里之外内心的情怀,“日暖”属于想象的内容,诗人想象家乡温暖的太阳照耀在南山的石头上。

C. 首联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写出了在客居他乡的游子心目中,故乡永远是温暖的,永远是值得依恋的。

D. 颔联上句中“承明庐”指代当朝统治者,表达自己不能被朝廷重用的失意落寞;下句诗人以“平原客”自称,抒发壮志难酬的慨叹。

E. “老作平原客”中的“老”字是“老迈、年岁已高”的意思,诗人通过写自己年迈,表达了年事已高仍漂泊在外的孤独寂寞之情。

15. 唐代诗人崔涂的《春夕》中有:“故园书动经年绝,华发春唯满镜生。”崔诗中的“书”指家信,李诗尾联中的“裂帛”也指家信,请简要分析两者表达的情感的异同。(6分)

14. CE  (对一个2分,全对5分)   试题分析:C项“上句的‘满’字与下句的‘暖’字形成鲜明的对比”错,应该是“悲”和“暖”形成对比。E“老”字是“总是”的意思,突出了诗人在外漂泊的时间长,表现了诗人羁旅漂泊和怀才不遇的凄楚与痛苦。

15. 同:二者都借“家信”表达了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2分)异:崔诗写了诗人长期不能回家。家信也常年断绝,春天到来之时看到了镜中的白发,表达了韶华易逝的愁苦。李诗漂泊在外,空有才华却始终无法实现自己的愿望的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的苦闷。(4分)(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诗歌的情感的题目,是诗歌的常考的题目之一。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歌的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字词语进行分析。)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0分)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2)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3)征求: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作铺垫。

B. 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 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纯粹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 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

1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CD( C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D项,“借景抒情”错,应该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15.示例: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答出3点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赵都督赴代州得青字

王维

天官动将星①,汉地柳条青。万里鸣刁斗②,三军出井陉。

忘身辞凤阙③,报国取龙庭④。岂学书生辈,窗间老一经。

【注】①天官:天上的星官。将星:古人认为中央的大星是天的大将,外边的小星是吏士;大将星摇晃是战争的预兆,大将星出而小星不同出,是出兵的预兆。②刁斗:行军中的工具,白天用来烧饭,夜间用于打更。③凤阙:指宫廷。④龙庭:原指匈奴单于祭天的地方。这里借指敌虏。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紧扣题目,“天官”“将星”点明了人物身份和事件缘起,“柳条青”则表明了季节特征和特定场景,可谓言简意赅。

B.颔联承接首联,描写生动,仿佛可看到赵都督率领大军行进的情形,其中“鸣”字写出了威势,“出”字点明了此次进军的方位路线。

C.颈联一反前两联的具体描写,有些晦涩抽象,但不失其流畅自然,“辞凤阙”写出征,“取龙庭”写鏖战。

D.尾联以“岂学”二字表达了强烈的感情,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是写赵都督,更是写自己,表达了改变自身现状的想法。

E.这首诗与王维以往淡远、自然、脱俗的风格不同,虽情真意切,却呈现笔力雄大、意气风发、昂扬向上的格调。

1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6分)

14.5分)(C项“有些晦涩抽象”不当。颈联写赵都督戍边卫国的耿耿忠心、立功报国的思想,虽不如前两联形象生动,但并不晦涩抽象。D项“有凄楚之情,是愤激之语”错,“岂学”句是写作者希望弃文就武、建功立业的想法。)

15.(6分)①惜别之情。首句介绍赵都督动身,第二句以“柳”字暗点折柳送别的特定场景,表现了送别的情谊。②对赵都督戍边报国的赞美之情。“忘身”“报国”两句,揭示赵都督的内心世界,正面写赵都督立功报国的思想,体现赞叹之意。③诗人希望建功立业、济世报国的决心。尾联表示不能像书生一样皓首穷经,不能为世所用,当弃文就武,有一番作为。(每点2分)

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望①(唐)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③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本诗作于诗人定居草堂的第二年,即上元二年(761年)。②山城戍:岷山山城的堡垒,与吐蕃临界,为蜀边要塞。③涓埃:细流与微尘,比喻微小。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A.诗分古体和近体,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前三联皆对仗工整,不同于常见的中间两联对仗,颇显诗人的诗律功底。

B.首联扣题中“望”字,视角由近及远:从终年积雪的岷山、重庆驻防的三城到清澈见底的锦江和横跨江面的万里桥。

C.颔联的“海内风尘”指战乱,切合首联的“三城戍”;“天涯涕泪”切合与离别相关的万里桥。

D.尾联最后点出深沉的忧虑: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E.此诗前三联写“野望”,由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尾联才指出有这一变化的原因,艺术结构上颇有控纵自如之妙。

15、诗中蕴含着诗人哪些丰富的思想情感?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答:

14.CD【解析】(C3分,D2分。A项“七言古体诗”错误,本诗为七律,属于近体诗。B项“视角由近及远”错误,首联是“西山白雪三城戍”为远景,“南浦请讲万里桥”为近景。E项“又向内审视转为向外观察”错误,首联是“向外观察”,颔联和颈联转为“向内审视”)

15.(6分)【参考答案】①对时局的感伤:诗人站在郊外极目望去,但见战垒依旧,人事萧条,感伤之情油然而生。②对亲人的思念:战乱之中,诗人和兄弟们天涯遥隔,涕泪沾襟。③对自己报国无门的伤怀:诗人感叹自己年老多病,无力报答朝廷。(三点各两分,情感一分,分析一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