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1~13题
倦夜
杜甫
竹凉侵卧内, 野月满庭隅。重露成涓滴, 稀星乍有无。
暗飞萤自照, 水宿鸟相呼。万事干戈里, 空悲清夜徂!
11.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十个字,勾画出清秋月夜村居的特有景况。“竹”、“野”二字,不仅暗示出诗人宅旁有竹林,门前是郊野,也分外渲染出一派秋气。
B.、三、四两句紧紧相承,又有所变化:“重露成涓滴,稀星乍有无。”上句扣竹,下句扣月。夜越来越凉,露水越来越重,在竹叶上凝聚成许多小水珠儿,不时地滴滴答答地滚落下来;此时月照中天,映衬得小星星黯然失色,象瞌睡人的眼,忽而睁,忽而闭。这已经是深夜了。
C.、五、六两句又转换了另外一番景色:“暗飞萤自照,水宿鸟相呼。”这是也是深夜的景色:萤火虫提着小灯笼,闪着星星点点微弱的光;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
D.、前六句展现了诗人孤栖“卧内”,辗转反侧,不能成眠,听窗外竹叶萧萧,露珠滴答;一会儿对着洒满庭院的溶溶月光,沉思默想;一会儿披衣而起,步出庭院,仰望遥空,环视旷野,心事浩茫的形象。
12.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文写自然景色,单纯写“夜”,没有一字写“倦”;但我们从这幅“秋夜图”中,还是看到这些景物的目击者──诗人自己。由诗人的不能酣眠,我们能够看到他的疲倦。
B.、诗的最后两句诗人直吐胸臆:“万事干戈里,空悲清夜徂!”他是为自己的身世遭际而忧心。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万事”不顺,难免清夜难眠。
C.、诗的结语云:“空悲清夜徂!”枉自悲叹如此良夜白白逝去。“空悲”二字,抒发了诗人无限感慨与忧愤。
D.、诗人对那如泪珠滚动般的“重露成涓滴”之声特别敏感;那光华万里的“野月”,使人会联想到诗人思绪的广阔和遥远;那乍隐乍现、有气无力的“稀星”,也可以看出诗人对当时政局动荡不定的担心;至于那暗飞自照的流萤,相呼结伴的水鸟,则更明鲜地衬托出诗人“消中只自惜,晚起索谁亲”(《赠王侍御四十韵》)的孤寂心情。
13.下列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首诗中由于诗人以“情眼”观景、摄景,融情于景,故诗的字面虽不露声色,只写“夜”,不言“倦”,只写“耀乎外”的景,不写“融乎内”的情,但诗人的羁孤老倦之态,忧国忧时之情,已从这特定的“情中之景”里鲜明地流露出来。
B.、这首诗的构思布局精巧玲珑。全诗起承转合,井然有序。前六句写景,由远及近,由粗转细,用空间的变换暗示时间的推移,画面变幻多姿,情采步步诱人。
C.、诗的首联“竹凉侵卧内,明月满庭隅”,统领下两联所写之景。因为无“竹”,“重露”就无处“成涓滴”;无“野”,飞萤之火、水鸟之声的出现,就不知从何而来。由“竹”、“野”二字,可见诗人炼字之精,构思布局之细。
D.、此诗结尾由写景转入抒情,骤看殊觉突然,细看似断实联,外断内联,总结了全篇所写之景,点明了题意,使全诗在结处翼然振起,情景皆活,焕发出异样的光彩。
11、参考答案:B、由“水宿鸟相呼”一句可见那竹林外小溪旁栖宿的鸟儿,已经睡醒,它们互相呼唤着,准备结伴起飞,这是秋夜破晓前的景色。
12、参考答案:B、“万事干戈里”,这一夜他思考着千桩万桩事,哪一桩都与战事有关!此句诗人是深切地关注着国家和人民的命运。
13、参考答案:B、写景之句,由近及远。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4.B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表达技巧鉴赏。B项,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项,前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5.“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个小题,11分)
对雪①
杜甫
战哭多新鬼,愁吟独老翁。
乱云低薄暮,急雪舞回风。
瓢弃樽无绿,炉存火似红。
数州消息断,愁坐正书空②。
【注】①此诗写于“安史之乱”期间,长安失陷时,诗人逃到半路被叛军抓住,解送回长安。②《世说新语》载“殷中军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14.下到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诗人用“多”写“安史之乱”带来的悲惨景象;用“独”写自己的处境,抒发了诗人悲凉之情。
B.“瓢弃樽无绿”一句写出了好酒的诗人在苦寒中却找不到一滴酒的窘态,表现了诗人困局长安生活的艰苦。
C.“炉存火似红”中的“红”字写出了炉火熊熊燃烧的情景,与冷酷的环境作对比,写出了诗人对温暖的渴望。
D.第四联,诗人运用借代,以殷浩代己,因忧愁无聊,用手在空中写着字,以此表达自己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对离散的亲人深切牵挂而又无从着力的苦恼心情。
E.诗歌塑造了因国家动乱而滞留京城的一位贫寒交困、牵挂亲人、愁苦无奈、忧伤国事的诗人形象。
15.诗歌颔联由哪些意象构成?这样写有什么用意?(6分
14.CD
15.意象:黄昏乱云、急雪、回风
(1)诗人借景抒情,通过描写飞雪的状态,表现诗人在战乱之中内心的悲凉;(2)呼应诗歌标题“对雪”,为下文描写室内景象和抒发诗人感情作铺垫,有利于突出诗歌忧国忧民的主旨。
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送子由使契丹
苏 轼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月①,湖山应梦武林春②。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②武林:杭州的别称。苏轼时知杭州。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
14、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轼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告诉苏辙,作为大国使臣,切莫以家世傲人,而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E.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15、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6分〕
14、DB 15、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译文: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你不辞劳苦充当信使去冒风雪,为的是要让异族认识朝廷杰出的精英.你将在沙漠留恋地回望京都夜月,梦魂定会越过湖山见到杭城春景.辽国国主若是问起你的家世,可别说朝中第一等人物只在苏家门庭.
赏析:苏轼此诗,谆谆嘱咐,劝勉有加,壮爱国之行色,见兄弟之亲情.
首联点题,写兄弟宦游四海,天各一方,已是常事,这次也不会因远别而悲伤落泪.苏轼兄弟情谊颇深,苏辙23岁前与兄住在一起,未曾一日分离.23岁进入仕途,从此宦游四方,会少离多.尽管如此,他们仍息息相关.苏轼一生屡遭贬谪,苏辙受累不怨.在“乌台诗案”中,苏辙宁肯舍弃官帽以营救其兄,感人至深.故《宋史•苏辙传》说:“辙与兄进退出处,无不相同,患难之中,友爱弥笃,无少怨尤,近古罕见.”苏辙此去,虽为远别,但暂作分离,一向乐观旷达的苏轼自然不作儿女之态.“那因远适更沾巾”化用王勃“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句意.
颔联劝勉.上句勉励苏辙不辞辛苦,其中的“驿骑”原指驿站快马.此代使臣;“凌风雪”写出了路途的艰辛.下旬鼓励兄弟不辱使命,汉朝时匈奴自称天骄,以后用以代异族.凤是传说中的祥瑞之鸟;麟是传说中的仁德之兽,此以之代辙.既指子由之美德,更见国家之仁惠.这句是说.要让辽主认识你这仁德之国派出的使臣.既要不辱使命,更要不失大国风范.
颈联嘱咐.上句要子由身居沙漠,时时回望汴京的月亮,不要忘记故国.下句设想子由梦境,梦中的湖光山色应该是杭州的湖光山色.“时苏轼任职杭州,故有此语.
尾联望归.这里用李揆指子由,这不仅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的名位与声望,举世皆有所闻,而且以此告诫子由,出使北蕃,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联系当时辽国每每扣押宋朝使臣的事实,苏轼的担心并非多余.用李揆故事,又以国家利益为重,实乃警精含蓄之语.
这首诗以送别为题,写出苏轼对子由出使辽国的复杂心理,一再劝勉,谆谆嘱咐,殷殷盼归.语言平实,自然流畅,属对工稳,用事精警.写寻常之题材,寄兄弟之亲情,明国家之大义,实乃苏诗中抒写爱国情怀之佳作.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 ~15题。
省试湘灵鼓瑟①
[唐]钱起
善鼓云和瑟②,常闻帝子灵。冯夷③空自舞,楚客不堪听。
苦调凄金石,清音入杳冥。苍梧来怨慕,白芷动芳馨。
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注】:①湘灵鼓瑟: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了湘水女神。她常常在江边鼓瑟,用瑟音表达自己的哀思。②云和:地名,出产乐器。③冯夷:传说中的河神名。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韵两项是(5分)
A.“善鼓云和瑟,常闻帝子灵”两句概括题旨,点出湘灵善于鼓瑟,奏出的乐曲优美动听。
B.“冯夷空自舞”,写动人的瑟声吸引了河神冯夷,他激动地在湘灵面前伴乐狂舞,来表现湘灵的哀怨。
C.本诗摹写音乐使用的表现手法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相同,都运用了“以声类声”来体现音乐的魅力。
D.“流水传湘浦,悲风过洞庭”写湘灵弹奏的乐曲同白芷的芳香交织汇合,顺着流水,化作悲风飘过洞庭湖。
E.全诗描摹了湘灵鼓瑟所弹奏的苦调清音,这种苦调清音表现了湘灵对爱情的忠贞和对死在苍梧的舜帝的哀怨和思慕。
15.结尾句“曲f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被誉为神来乏笔,请结合诗歌,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加以分析。
(6分)
14.BC(B冯夷并不理解湘灵的哀怨;C不同,本诗没有“以声类声”的手法,《李凭箜篌引》有,如《李》中“昆山玉碎凤凰叫”)
15.以景结情。(2分)描写曲终人散之后,画面上只有一川江水,几处青山。(2分)表现了湘灵的哀怨融入山水之中,成为永恒的传说。(2分)
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遣兴
杜甫
我今日夜忧,诸弟各异方。
不知死与生,何况道路长。
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
岂无柴门归,欲出畏虎狼。
仰看云中雁,禽鸟亦有行。
1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4分)
A.首句的“忧”字总领全诗,其余各句或叙事或议论,都在抒发诗人内心的忧伤。
B.“何况道路长”是说诗人因为路途迢遥而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溢于言表。
C.“岂无”两句表明诗人虽有家可归,但因“虎狼”当道而回家无望的无奈心情。
D.末尾两句写诗人仰观天空中飞翔的大雁,透露出让大雁为分散的兄弟捎信的愿望。
E.本诗通过抒写诗人自己在乱世中对亲情的特殊感受,来反映当时残酷的社会现实。
12.诗的第一句就说:“我今日夜忧。”诗人日夜忧的有哪些呢?请结合诗句作简要概括。(5分)
1.BD;
2.①兄弟分散,无法相见,不知死生。②饥寒交迫,度日艰难。③天下大乱,盗寇横行,无法安定地生活。(三点得5分,两点得3分)
解析: 11.D项,错在对末尾两句的理解,这两句其实是借空中的大雁能够相伴飞翔,和诗人的弟兄分散进行对比,表达弟兄离散的悲伤。B项,错在“归乡不得,思乡之情、难归之悲”。兄弟分散,不知都流落在何方,所谓“道路长”是说兄弟间相距的道路长,并不是说诗人与家乡的距离远。
12.首联“我今日夜优,诸弟各异方”说明忧的原因之一是诸弟分散。五、六两句“避寇一分散,饥寒永相望”表明盗寇横行,诗人兄弟离散,诗人自己饥寒交迫。“欲出畏虎狼”表明当时天下大乱,虎狼当道。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军中乐
[南宋]刘克庄
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
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
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开头两句描写军营戒备森严的场景,“面面”和“深深”形成照应,渲染了战场紧张、肃杀的氛围。
B.诗人笔下的将军虽然身份高贵,但能与战士们同甘共苦,他不披铠甲,放弃骑马,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
C.诗中的将军不仅藐视敌人,认为“虏畏不敢犯”,还用“射麇捕鹿”这种畋猎方式来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
D.同是军旅诗,陆游《关山月》中“戍楼刁斗催落月”侧面烘托人物,而“更阑酒醒山月落”则直接写人。
E.全诗从帐门外写到帐门内,由将军写到士兵,由全景描绘而过渡到特写镜头,构思精巧严谨,脉络分明。
15.本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BC(B“与战士同甘共苦”“亲自带兵守卫在隘口”错。C“自信虏畏不敢犯”是自以为是,盲目轻敌;“激发将士们的杀敌豪情”不妥)
15.①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2分。意思答对即可)
②诗作开头两句交代军营的环境,中间六句围绕“乐”字展开,集中写将军纵酒作乐、赏赐无度,为下文作铺垫。最后两句笔锋一转,由将军转向士兵,由写乐转向写悲。一面是士兵驻守隘口、枕戈待旦,一面是将军玩忽职守、在意轻敌;一面是伴舞助兴的歌女可以随便得到“彩缣百段”的赏赐,另一面是“血战人”无钱买药疗伤。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了自身强烈的思想感情。(4分)(意思答对即可。如果从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侧面描写等方面作答,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12分)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8、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6分)
A.诗的第一句写出了考场肃穆而怡人的环境,衬托出作者的喜悦心情。
B.第三句重点在表现考生们奋勇争先、一往无前,所以把他们比作战士。
C.参加礼部考试的考生都由各地选送而来,道德品行是选送的首要依据。
D.朝廷对考生寄予了殷切的期望,希望他们能够成长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E.作者承认自己体弱多病的事实,表示选材工作要依靠其他考官来完成。
9、本诗的第四句“下笔春蚕食叶声”广受后世称道,请赏析这一句的精妙之处。(6分)
8.BE
9.把考生们在纸上答题写字的声音比喻成春蚕嚼食桑叶的声音;
以动写静,描写了考场上考生们紧张严 肃答题的场景。
(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12~13题。(12分)
重过海印庵
宗渭
B.首联写故地重游,石路依旧,只是碧水流走了时光,给人以物是人非之感。
C.颔联拈取归鸟、斜阳、微雨、衰柳等意象,动静结合,描绘出冷落衰败之景。
D.尾联借景抒情,表达人生劳碌之苦与羁旅情怀,其中也暗含不舍之情。
E.诗歌前四局重在写景,后四句重在抒情;前四句情景交融,后四句情中带景。
13.“弟兄谊重难为别,师友情深竟莫酬”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在思想感情上有什么不同?(6分)
12、B D(B项“只是碧水流走了时光”表述有误:D项直接抒情)(每项3分,共6分)
13、(6分)“弟兄”两句写弟兄师友之间由于情谊深厚,竟难以离别,令人感伤,情绪低落;“海内”两句知己只要同在四海之内,就是远在天涯也如同近邻一样,表现友谊不受时间的限制和空间的阻隔。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4.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 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 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5.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14、答案BD(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对一项得3分,对两项得5分)
15、参考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每点1分共2分)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分析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