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阅读下列这首诗,完成21—22题。(8分)

李凭①箜篌引

李贺

吴丝蜀桐②张高秋,空山凝云颓不流。 江娥啼竹素女愁,李凭中国弹箜篌。 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 十二门③前融冷光,二十三丝动紫皇。 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 梦入神山教神妪,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④。

【注】①李凭:当时的梨园艺人,善弹奏箜篌。②吴丝蜀桐:吴地之丝,蜀地之桐。此指制作箜篌的材料。③十二门:长安城东西南北每一面各三门,共十二门,故言。④露脚:露珠下滴的形象说法。寒兔:指秋月,传说月中有玉兔,故称。

21.这首诗和《琵琶行》同属于 体裁 ,但创作方法也不一样。《琵琶行》既描摹音乐,又有叙事和抒情,是一篇 的作品;而《李凭箜篌引》则纯为描摹音乐,充满 色彩。(3分)

22. 举例分析诗歌是怎样表现“箜篌”演奏出来的优美音乐的?(5分)

21.(3分)乐府歌行体,现实主义,浪漫主义。

22.(5分)①主要运用侧面烘托手法,通过描摹音乐效果来衬托音乐本身。

②运用化无形为有形的通感手法和夸张手法。

③运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驰骋自由的想像力,通过瑰丽的神话世界来表现音乐的世界。(能回答两个要点即得4分,回答三个点得5分)

23、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共5分)

山 中① ---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注〕①原题《思归》。是作者被废斥后客居巴蜀期间所写的。

(1)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季节的景色,主要可以从______、______这两个意象中读出来。(3分)

(2)综观全诗,寄予了诗人怎样的情感?(2分)

23、(1)深秋     高风     黄叶           (3分)

(2)羁旅思乡之愁和被废斥后的失意之情。(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野泊对月有感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 应识逋逃病客情。

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

欲问行朝近消息,眼中群盗尚纵横。

14. 下面对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本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律诗是一种诗歌体裁,盛行于唐代,属于古体诗的一种,因格律要求非常严格而得名。

B.颔联上句写动景,下句写静景。诗人立于洞庭荒野,仰望星空北斗横斜,耳畔传来岳阳城凄凉的角声。动静结合,渲染了空茫凄凉的意境。

C.颈联写了酒化成过客之泪如愁绪滴溅,浪花仿佛卷动归乡之心的内容,与尾联共同表现了“野泊”时的所思、所感、所痛。

D.尾联出句表达诗人对朝廷的关切,对句则描写出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从中可见诗人忧国伤时之情。

E.后人评此诗“最近杜味”。如本诗颔联与杜甫《登岳阳楼》中“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一联都使用了寓情于景手法,境界开阔,情感悲壮。

15. 请结合全诗赏析首联的作用。(6分)

14.答案:A B。(解析 A项“属于古体诗的一种”错,律诗是近体诗。 B项,应该是“上句写静景,下句写动景”。)

(评分建议:选对一个得3分,选对两个得5分。)

15.答案:

①点题。出句切合题目“野泊对月”内容,对句点明“野泊”的原因。

②奠定全诗情感基调。出句一个“乱”字已显出诗人对荒乱时世的感慨,对句中的“逋逃”则传出漂泊无家的愤激之情。

③统领全诗,引出颔联和颈联,呼应尾联。颔联紧承首联出句,进一步写望月所见所闻;颈联则紧承对句,抒发怀归之情;尾联所写的兵荒马乱的情景正与首联“乱”字遥相呼应。

(每点2分,必须结合诗句分析。)

10.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三个小题。(10分)

岁暮归南山①

孟浩然

北阙②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

白发催年老,青阳③逼岁除。永怀愁不寐,松月夜窗虚。

【注】①该诗写于四十岁的孟浩然来长安考进士落第之后。②北阙:指帝宫。③青阳:指

春天。

(1)从体裁上看,这首诗是________,孟浩然与________并称为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人物。(2分)

(2)结合全诗,赏析“松月夜窗虚”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3)请分析诗人在诗歌中表达的情感。(4分)

10.(1)律诗(五言律诗)  王维

(2)松间明月照着我的窗台,一切是那么空虚,此句描绘了一幅清冷幽寂的夜景。(2分)以景结情(或情景交融、借景抒情),以迷蒙空寂的夜景写作者内心落寞惆怅,韵味悠长。一个“虚”字,语义双关,把院落的空虚,静夜的空虚,仕途的空虚,心绪的空虚,包容无余。(答出其中一点并作简析2分)

(3)①仕途失意(或壮志难酬)之悲;

②世态炎凉之苦; 

③年华已老之哀;

④万念俱灰的无奈。(或绝望、失望)(1点1分,共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4~15题。

灞上①秋居

马 戴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注】①灞上:地名,位于长安东郊,为作者寓居之地。

14.下列对本诗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有误的两项是(5分)( )

A.首联描写了在暮霭沉沉的天际,雁群自北向南急急飞过的画面,渲染了凄清、阴冷、孤独的氛围。

B.颔联写诗人他乡秋夜,独对寒灯,以乐景衬哀情,与首联相互映衬,对比强烈,形成一种无限凄婉的情调。

C.颈联中,“空”“孤”二字虽是白描,却很好地衬托出凄凉、清冷的环境氛围。

D.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进取无门、孤寂难耐的愤懑,感情真实,读来颇为动人。

E.本诗前三联借景抒情,为尾联作者悲愤情感不能自已的爆发蓄势,尾联直抒胸臆,情绪昂扬愤激,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15.这首诗哪两个字最能抒发诗人的情感?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4.BE【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内容分析及表达技巧鉴赏。B项,颔联是以哀景写哀情;E项,前三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15.“独”与“久”最能抒发诗人孤苦无依的情感。面对急飞的雁群,诗人触景生情,引发了乡思之情;在他乡落叶时节,孤独人独对寒灯,一“独”字写尽了他乡的孤独。尾联直接说出心中的感慨:寄居已久,却不知何时才能找到机会?率直地道出了怀才不遇的苦楚和希望的渺茫。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小题。

除  夜

[唐]来鹄①

事关休戚已成空,万里相思一夜中。

愁到晓鸡声绝后,又将憔悴见春风。

元  日

[宋]王安石②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③。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注】①来鹄:唐朝诗人,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相传来鹄家宅在南昌东湖徐孺子亭边。家贫,工诗,曾自称“乡校小臣”,隐居山泽。师韩柳为文,举进士,屡试落第。②王安石:宋代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作此诗时身为宰相,正在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③屠苏:药酒名。

14. 下列对两首诗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来诗全诗文笔沉重。首句“事关休戚已成空”,写除夕之夜,诗人想回家团聚的渴望牵动着他的喜乐和忧愁,现在这愿望转眼已成为一场空。这一起句既交代了后面“愁”的事因之一,也奠定全诗愁苦的情感基调。

B. 王诗全诗文笔轻快。首句“爆竹声中一岁除”,写在农历新年的第一天,在阵阵响亮的鞭炮声中,大家一起热热闹闹地送走旧的一年,迎来崭新的一年。这一起句既紧扣了题目“元日”,又渲染春节热闹欢乐的气氛。

C. 来诗的第三句写诗人因愁整夜难眠、辗转到天明;王诗的第三句写千家万户都笼罩在烟雾中,用“曈曈”写出日光曚昽的景象,表现过年时的热闹气氛。这两处转笔在章法上使得诗歌陡生波澜,避免了平铺直叙。

D. 王诗的结句,写取下旧桃符换上新桃符的细节,既是反映民间习俗,又寓含了除旧布新之意。“桃符”就是悬挂或者张贴于门首的图像,意在祈福灭祸。这句诗在结构上与首句紧密呼应,形象地表现了万象更新的景象。

E. 同样是辞旧迎新,两首诗表现出的思想情感却不同。来诗表达事已成空的愁苦之情、远离故土的思念之情;王诗通过对元日新气象的描写,抒写自己执__法、除旧布新、强国富民的抱负,乐观自信的心态和喜悦的心情。

15. 来诗的结句与王诗的承句都写到了“春风”,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请作简要分析。

14. CD    15. 相同点:这两句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

不同点:“又将憔悴见春风”是借乐景抒哀情,借新春之景,比如“和煦的春风”来抒发对家乡、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春风送暖入屠苏”则是以乐景写乐情,通过写新年的第一天,春风把暖气吹进了屠苏酒,全家老小喝了屠苏酒,暖洋洋地感觉到春天已经来了的热闹场景,抒发了作者的自信和愉快之情。

【解析】

14. 试题分析:C项,曈曈:光辉灿烂。全句写旭日的光辉普照千家万户。用“曈曈”表现日出时光辉灿烂的景象,象征无限光明美好的前景。D项,“桃符”: 指古人在辞旧迎新之际,用桃木板分别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或者用纸画上二神的图像,悬挂、嵌缀或者张贴于门首,意在祈福灭祸,选项只说图像,不全面。

15. 试题分析:由题干“两句诗在处理景与情的关系时有何异同?”的提示来看,本题应该从情景的角度来分析二诗在借景抒情方面的异同即可。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江楼感旧
                 赵嘏

独上江楼思渺然⑵,月光如水水如天。

同来望月人何处?风景依稀似去年⑶。

注释:

⑴江楼:江边的小楼。感旧:感念旧友旧事。

⑵思渺然:思绪怅惘。渺(miǎo)然:悠远的样子。

⑶依稀:仿佛;好像。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一二句情景交融,表达了诗人登临江楼、眺望江月时内心涌动的浩渺情思。

B.第三句说约好同来望月的朋友未能如期而至,隐隐流露出诗人的遗憾。

C.“同来”与“独上”相对照,反衬出诗人此时此刻落寞凄清的感受。

D.三四句将今年与去年观赏江月的情景关联起来,点明题旨,深化了意境。

E.全诗主要表达诗人对去年所见水天一色的江月美景的无限感怀。

15.“月光如水水如天”都用了哪些手法?(3分)试用简洁优美的语言描绘“月光如水水如天”的画面。(3分)(共计6分)

14.B、E (满分5分,答对一个得3分,只能选两个,多选得0分)

15、比喻、以动衬静、叠字回环。(3分)

  清澈如水的月光,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江水流动,月光熠熠闪动,恍惚觉得幽深的苍穹在脚下浮涌。(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10分)

又呈吴郎①

杜 甫

堂前扑枣任西邻,无食无儿一妇人。

不为困穷宁有此?只缘恐惧转须亲。

即防远客虽多事,便插疏篱却甚真。

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

【注】⑴呈:呈送,尊敬的说法。这是用诗写的一封信,作者以前已写过一首《简吴郎司法》,这是又一首,所以说“又呈”。吴郎:系杜甫吴姓亲戚。杜甫将草堂让给他住。这位亲戚住下后,即有筑“篱”,护“枣”之举。杜甫为此写诗劝阻。

(2)转须亲:反而更应该对她表示亲善。(3)征求:指赋税征敛。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 首联现身说法,写诗人以前任由邻妇扑枣,是因为她既没有吃的,也没有儿女,为下文劝告吴郎作铺垫。

B. 颔联紧承首联,分析邻妇扑枣原因,希望吴郎能够体谅对方,对邻妇不但不要阻拦,反而应该友好亲善。

C. 颈联大意是说,吴郎防备邻居打枣是出于自己生活窘迫,而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纯粹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

D. 尾联借景抒情,以小见大,深刻揭示了当时广大百姓的贫困根源,表达诗人对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

E. 本诗在委婉曲折的夹叙夹议当中,逐步展现了诗人沉痛的心理和复杂的感情,语言沉郁顿挫。

15.结合全诗,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6分)

14.CD( C项,“孤寡妇人向我诉苦也是敏感多心,自己多事”理解有误。这两句诗意思是:她本来就是提心吊胆的,吴郎不该还插上篱笆防范她。D项,“借景抒情”错,应该是“缘事议论”或“即事抒情”。)

15.示例:①同情弱小,悲天悯人。诗人即便自己穷困潦倒,依然任凭孤苦无依的西邻妇人到院内来打枣,体现出诗人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②劝告亲戚,与人为善。得知亲戚吴郎插上篱笆不让邻居打枣,诗人特意写诗劝告吴郎要将心比心、善待邻居。③关注社会,忧国忧民。诗人由一件扑枣的生活小事联想到社会动荡不安的局面,由一个妇人的生活困苦想到天下百姓的贫苦艰难,以至于伤心地流泪。④评议时政,反对战乱。诗人借邻妇生活困窘的现状,揭示了当时百姓贫苦的根源,表达了诗人对于苛政与战争的痛恨与不满。(答出3点即可)

(二)现代诗歌阅读(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这诗,完成15~17题。
错误 郑愁予

我打江南走过

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15.对《错误》这首诗诗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一节以“莲花的开落”比喻“打江南走过”的“我”的容颜憔悴,突出“我”倍受相思煎熬。

B.“东风不来”、“跫音不响”既点出环境的冷清幽静,又暗示等待的人没有归来。

C.“柳絮不飞”“春帏不揭”的状态,和“寂寞的城”“窗扉紧掩”的比喻,刻画了闺中女子寂寞、闭锁的心境。

D.第三节表明“我”并不是女子等待的“归人”,“我”只是骑着马路过这个江南小城。

16.对《错误》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莲花”、“柳絮”、“青石”、“春帷”、“窗扉”都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常出现的意象,在诗中营造了浓厚的江南气息,使诗歌具有古典美。

B.“美丽的错误”是本诗的诗眼,说是个“错误”,是因为“我”并不是闺中女子所等待的那个人;说是“美丽”的,则强调女子容颜漂亮,让人惊艳。

C.诗歌首尾呼应,主部部分(第二节)以“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为界,前面三句和后面三句在内容上和句式上基本相同,使全诗结构齐整而巧妙。

D.诗歌运用了“我”与女子两种视角,“我”和“你”两个叙述人称,并使他们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诗中自始至终未点明“我”与女子的关系,反而留下丰富的遐想空间。

17.这首诗被广为传诵,它最主要的艺术特色是什么?(50字以内)(4分)

15.(3分)A 

【解析】“莲花的开落”应比喻“闺中女子”的容颜憔悴。

16(3分)B

【解析】说“错误”是“美丽”的,是因为这瞬间的误会传达出一种带悲的美。

17【(4分)鲜明的韵律感,具有古典美的意象和比喻以及含蓄动人的故事情境,是本诗最主要的艺术特色。

(四)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完成题目。(11分)

流 莺 李商隐

流莺漂荡复参差,度陌临流不自持。

巧啭岂能无本意,良辰未必有佳期。

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

曾苦伤春不忍听,凤城何处有花枝?

【注】:①宣宗大中三年(公元849年)春,诗人在长安暂充京兆府掾属。 ②参差:指鸟振翅飞翔。

14.对“流莺”这一形象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飘荡”“参差”等词语表现了流莺不停地漂泊辗转的样子。

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无法克制和把持自己的悲伤心情。

C.“巧啭”表明流莺歌唱圆转流美,充满了对良辰佳期的期盼。

D. 无论“风朝露夜”,还是“阴晴”,流莺以啼鸣实现了“本意”。

E. 流莺不但无计留春,而且连暂时栖息的一处花枝也无从寻找。

15.这是一首托物寓怀、抒写身世之感的蕴蓄之作,诗人是从哪两个方面写“流莺”的,寄寓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6分)

14、答案BD(B.“不自持”暗示出流莺根本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仿佛是被某种无形的力量控制着。D.“实现了本意”错,风朝露夜阴晴里,万户千门开闭时。这是“本意”不被理解、“佳期”不遇的流莺永无休无止的啼鸣。对一项得3分,对两项得5分)

15、参考答案:①它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只是在空中不停地漂荡流转;②它百啭千回表达“本意”,可无人能会,虽是三春“良辰”,可终究难盼“佳期”。(每点1分共2分)诗人用流莺的漂荡比喻自己转徙幕府、飘零不定的生活,用流莺的“巧啭”比喻自己美妙的歌吟及远大的政治抱负,用无“佳期”表达自己不为人理解的满腹委屈和良辰不遇的深沉伤感。(手法:比喻或象征2分,分析2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