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淡水木,演漾在窗户。
苒苒①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②清江畔,是夜越吟③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④。
注解:①苒苒:同“冉冉”,指时间的推移。②美人:旧时也指自己思暮的人,这里指崔少府。③越吟:楚人曾唱越歌以寄托乡思。④兰杜:兰花和杜若,两种都能散发芳香的植物。
14.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一、二句叙写诗人和从弟在南斋游玩。诗人以舒适的姿势高卧,拨开帷幕即见明月初吐的美景,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
B.三、四句呼应标题写玩月,动静结合,月光的照射使水面和树木蒙上了一层清辉,月光在窗户上荡漾,意境恬淡悠远。
C.五、六句中清幽的月色引起诗人深刻的思考,这种深深的慨叹反映了诗人对人生的珍视。
D.七、八句实写在这月光普照的夜晚,崔少府在曹娥江畔苦吟,思念自己。
E.最后两句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兰草、杜若比崔少府,其芬芳之香随处可闻。
15.请赏析本诗中蕴含诗人的哪些情感。(6分)
14.DA。【解析】D3分,A2分。D选项,“实写”错误。A选项,“奠定了全诗轻松愉悦的感情基调”错误。
15.①赏月思友。诗人在南斋赏月,由月牵动情思,忆起远方的友人,同时展开想象,想象友人也在想念自己。
②感叹世事变化。诗人玩月生发,由月圆月缺感叹时光流逝、世事变迁,以此表示对人生的重视。
③赞赏友人高尚的品德。以兰草、杜若等香花香草比崔少府,赞赏友人高尚的品质。
(每点2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大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4~16题。
晓行巴峡
王维
际晓投巴峡,馀春忆帝京。晴江一女浣,朝日众鸡鸣。
水国舟中市,山桥树杪【1】行。登高万井出,眺迥二流明。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赖多山水趣,稍解别离情。
注释:【1】树杪:树梢。
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巴峡乡邑旭日东升,众鸡鸣唱,晴朗的江边一个女子在浣洗。
B.水国乡民在舟中行商,山上有桥,行人走在桥上,如在树颠。
C.诗人登高远眺,万亩良田,井然有序,二水流过,分外澄明。
D.诗人在暮春之际来到巴峡,山水之趣宽解着诗人的离愁别绪。
“人作殊方语,莺为故国声”一联中,鸟雀之声传递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下列诗句采用这一写作手法的一项是(3分)
A.欲暮黄鹂啭,伤心玉镜台。(王昌龄《古意》)
B.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晁补之《吴松道中》)
C.苍鸠鸣竹间,两两自相语。(张耒《感春》)
D.殷勤报春去,恰恰一莺啼。(杨万里《和仲良春晚即事》)
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5分)
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
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15、C
16.B
17.《晓行巴峡》:所用的“晴江”“浣女”“朝日”“鸡鸣”“水国”“万井”等意象,显示了巴峡水乡的祥和,色调明丽,诗人置身其中,虽有淡淡的思乡之情,情感却并不悲苦。
对比诗句:所用的“猿鸣”“玉露”“枫树”等意象,显示了巫峡的萧瑟阴森,色调凄冷,情感悲苦。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漫成一首①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②静,船尾跳鱼拨剌③鸣。
【注释】①漫成:即诗人一时应手之作。这首诗是杜甫寄居巴蜀时期所作,时间为唐代宗大历元年即公元766年,当时杜甫正在从云安即现在四川云阳前往夔州的船上。②联拳,屈曲貌。③拨剌(bōlà),象声词,形容鱼在水里跳跃的声音。
14.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大异其趣。
B.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景,与一、三两句的“静”景对比鲜明。
C.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和平。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15.诗歌最后两句,作者写景使用了什么手法?结合其内容,说说其中寄寓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4.A、B(A中,“江月去人只数尺”与“江清月近人”两句,就趣味而言,可谓异曲同工,绝非“大异其趣”。B中,其一,“风灯”并非“江风吹打桅灯”,而是指挂在桅杆上的渔灯。桅灯当有纸罩避风,故曰风灯。其二,其时江间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不会那样宁静,月影也不会那样清晰可见了。所以第二句也并未写“动”。)
【注意】选对A得2分,选对B得3分。
15.诗歌后两句,作者写景使用了动静结合(“以动衬静”“以动写静”“对比”“衬托”等说法也对)的手法。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光下的沙滩上,意境安谧;忽然船尾传来“拨剌”的声响,大鱼从那儿跃出水面,——以动衬静,愈见其静。透露出诗人对安谧恬静的自然生命的喜爱之情,可见其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山行
王安石 [宋]
出写清浅景,归穿苍翠阴。
平头均楚制①,长耳②嗣吴吟。
暮岭已佳色,寒泉仍好音。
谁同此真意,倦鸟亦幽寻。
注:①“楚制”指儒服,意谓汉人穿的传统服装。②“长耳”即毛驴。
14. 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起始两句道出了山行的意图,意欲描写诗人外出和来时景色清浅和苍翠的不同特点。
B. 诗歌描写了诗人的装扮,借此暗喻自己在脱离官场后已俨然是一介平民百姓了。
C. 诗中人着儒服骑毛驴,听着吴越民歌般的驴鸣,看似逍遥实则有掩不住的寂寞凄苦。
D. 山岭佳色,已是日暮时分,林泉好音,更是冷寒时节,全诗至此呈现出一派冷瑟萧杀之境。
E. 诗中“直意”与陶渊明“此中有真意”大抵类同,均可指自然中所包蕴的人生的真谛妙趣。
15. 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 CD 15. (1)此诗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诗歌描绘了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于此景中,诗人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一派清幽静寂。(2)流露出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澄怀静虚的情感和心境。
【解析】14.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C项“掩不住的寂寞凄苦”理解错误;D项“一派冷瑟萧杀之境”理解错误。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本题CD主要是对作者情感的理解有误。
1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诗歌的形象和情感。诗歌描写出门时景色的浅淡清新,回归时浓阴苍翠,于此景中,诗人平民装扮,骑着毛驴,听着驴鸣,暮岭山色、寒泉好音,描绘了一幅清幽静寂的画面。由此表现了诗人悠闲满足、惬意自得的情感。
14.阅读下
面一首词,完成后面题目(8分)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词的第一阙开头两句中
的“缺”“疏”“断”几个字极写了作者怎样的心境?第三句中的“幽人”是指谁? (3分)
(2)词的下阙“拣尽寒枝不肯栖”采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面上写的是什么?写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分)
14.①幽独凄清的心境;作者自己;(3分)
②拟人(1分);虚实结合(或类比)(1分);孤鸿不愿选择高枝栖息,宁愿忍受寂寞
和寒冷(1分);用孤鸿自比,表现了自己遭到贬官后内心的孤苦和清高(2分)。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11分)
奉陪郑驸马韦曲【1】 杜甫
韦曲花无赖,家家恼煞人。绿樽须尽日,白发好禁【2】春。
石角钩衣破,藤梢刺眼新。何时占丛竹,头戴小乌巾。
注释:【1】韦曲:唐代长安游览胜地。杜甫作此诗时,求仕于长安而未果。【2】禁:消瘦。
8.诗家常借“韦曲”寓兴亡之感。下列诗句寓有兴亡之感的两项是(5分)( )
A.当年燕子知何址,但苔深韦曲,草暗斜川。(宋·张炎《高阳台》)
B.杜甫诗中韦曲花,至今无赖尚家家。(唐·罗隐《寄南城韦逸人》)
C.莫夸韦曲花无赖,独擅终南雨后青。(元·虞集《题南野亭》)
D.花气上林春浩渺,酒香韦曲晚氤氲。(明·胡应麟《寄朱可大进士》)
E.韦曲杜陵文物尽,眼中多少可儿坟。(清(此当作明,出题人有误)·王象巽《游曲江》)
前人引《南史》注诗中“小乌巾”:“刘岩隐逸不仕,常著缁衣小乌巾。”结合这一注解,谈谈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8.AE(对一个3分,对两个5分)(兴亡盛衰之感往往是通过描绘眼前的物是人非而起,“当年燕子知何处”和“韦曲杜陵文物尽”均是在感慨当初繁华如今已经不再,因此答应容易获得,余下三句均为袭用杜甫原句进行单纯的景物描写)
9. (6分) 要点一:借向往隐居生活,表达对韦曲春景的喜爱。(或:因韦曲春色美景而生隐居山林之情)
要点二:隐含求仕未果的复杂心情。(归隐之怀在表面,厌倦功名之心则为根本)
这两句诗意思是“不知自己何时才能占据一丛竹林,头戴小乌巾,过着像刘岩一样的隐士生活”,运用典故,通过对韦曲春色描写,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因此产生对归隐山林的隐士生活的向往,曲折含蓄地表达出对久图官场功名而不得的厌倦情绪。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暑旱苦热 王令【注】
清风无力屠得热,落日着翅飞上山。人固已惧江海竭,天岂不惜河汉干。
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不能手提天下往,何忍身去游其间。
【注】王令,北宋诗人,28岁卒,短短的一生写了不少心系天下苍生,同情民间疾苦的诗作。
14.下面对这首诗的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 首句“清风无力”衬暑旱之甚,更著一“屠”字,将“热”人格化,有力表现诗人对“清风”的责怨之情。
B. 次句运用拟人,写太阳应落不落,助“热”为虐,形象生动。
C.三四句“人”“天”对比,字里行间渗透诗人对老天爷的憎恨之情,突出暑旱的严重。
D.“人固已惧江海竭”的潜台词是:人们最害怕的还不是江海枯竭,而是因暑旱带来的无力解决的生计问题,紧扣诗题中“苦”字。
E.全诗想象奇特,气势恢宏,用语奇险,富有浪漫主义色彩,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15.本诗技法上虚实结合,立意上又“识度高远”(刘克庄语)。请你结合本诗内容作简要分析。(6分)
14.A3 B2 D1(A项应为“恨暑热”;B项应为“拟物”)
15.“虚实结合”: 由人间苦热而联想到天上情景,由人境而联想到仙境,(2分)丰富了内容,升华了悲天悯人的主旨。(1分)
“识度高远”:本诗末四句抒发了愿与天下共苦难的豪情,心系天下、悲天悯人(2分),胸襟博大,见识卓尔,气度不凡,可谓“识度高远”(扣“识度高远””意得1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猎骑
薛逢①
兵印长封入卫②稀,碧空云尽早霜微。
浐川桑落雕初下,渭曲禾收兔正肥。
陌上管弦清似语,草头弓马疾如飞。
岂知万里黄云戍③,血迸金疮卧铁衣。
【注】①薛逢,晚唐诗人。②入卫,入京守卫。③黄云戍,唐代驻防边境的军事机构的名称。
15.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第一句叙写京城守卫情况。调兵遣将的符印长久封存,入京守卫的将士城头很少见到。这一句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
B.首联第二句写景的同时巧妙地交代了季节——深秋。霜降在农历九月中旬,天降早霜应在深秋季节,此时万里无云,长空湛碧,与夏季的景色大不相同。
C.颔联描写深秋景象,为后文的打猎做铺垫。浐水两岸桑叶落尽,渭曲地区秋禾已收,天上的飞雕眼睛非常敏锐,第一个直冲而下,去捕捉膘肥体硕的野兔。
D.颈联运用比喻手法,描写打猎的喧闹场面。田间大帐里管弦吹奏,丝丝乐声像人在细语,秋草之间奔驰的骑兵弯弓射出的箭向猎物飞去,场面热烈而且壮观。
E.尾联转入对边塞紧张战事的想象。远离京城、万里之外的黄云戍堡,战士身上的剑伤崩裂溅血,但战事紧急,他们也只能披着铠甲而卧,以防备敌人的夜袭。
16.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15.AE(A3分、E2分,A项“含蓄地表现了当时天下承平已久、百姓安乐的景象”错,应为呈现京城防卫松弛,以“入卫稀”造悬念,后文五句回答了卫戍将士的去向。E项“对边塞紧张战事的想象”错,不是“想象”,而是“联想”)
16.①对京城安危的忧虑。京城卫戍松弛,将士只顾纵情娱乐,不关心京城安危。②对朝廷不思边防,不关心边疆将士的谴责。万里之外的黄云戍战事紧急,朝廷却“兵印长封”,不派救兵。③对内地将士纵情享乐的不满,对边塞将士征战沙场的同情。边情紧急,战事危急,而朝廷的将士却只顾狩猎消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三)诗歌阅读(10分)
2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涧中题①
柳宗元
秋气集南涧,独游亭午时②。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
始至若有得,稍深遂忘疲。羁禽响幽谷,寒藻舞沦漪。
去国魂已远,怀人泪空垂。孤生易为感,失路少所宜。
索寞竟何事,徘徊只自知。谁为后来者,当与此心期③。
注:①南涧:地处永州之南,作者谪居时作。②亭午:正午,中午。③期(qī):约会。
(1)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句交待了游览的时令、地点,“集”字更多地体现了诗人的主观感受。
B.回旋的风“一萧瑟”,碧树的影“久参差”,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与影的和谐。
C.“始至”句写出游览之感,初来这里别有感触,稍入深涧似觉忘了疲惫。
D.“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只能一边流泪一边怀念故人。
E.结句表明以后有人迁谪来此,看到此景,或许能真正理解这种落寞心情。
(2)苏东坡曾云:“柳仪曹(柳宗元)诗,忧中有乐,乐中存忧,盖绝妙古今矣。”说说你对《南涧中题》中“乐忧”的理解。(5分)
21、(1)BD(B项“回风一萧瑟,林影久参差”虽日当正午,而秋风阵阵,林影稀疏,仍给人以萧瑟之感。即便如此,面对“萧瑟”的秋风,如舜时乐器般摇晃的林影,诗人似乎兴致渐高,忘了疲劳。这种写法是含泪的笑,泪花里满是悲苦与无奈。“是从听觉上写出了风和影的和谐”错误。D项梦里总是魂游那已离开了的京城,怀念故人的泪水徒有伤悲。贬谪蛮荒之地,“怀人”之泪早已“空垂”。更何况孤身而遇秋风,失踪而感羁禽,心境能不枯寂消沉?选项内容“去国”句意思是“被贬离京后,灵魂出窍”错误。)(5分,选对一项3分)
(2)被贬后,游南涧,寄情山水,本是解人烦闷的乐事,诗人也似乎找到了所得,忘记了疲劳。然而羁鸟鸣叫,寒藻漂浮,却又偏偏勾引起他的苦闷和烦恼。触景生情,想到自己的去国怀人,那种孤寂与悲愤无法摆脱,忧从中来。(6分,每点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0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
羞将短发还吹帽①,笑倩旁人为正冠。
蓝水②远从千涧落,玉山③高并两峰寒。
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莱萸仔细看。
【注】①吹帽:此处用“孟嘉落帽”的典故。孟嘉,东晋名士、官员,其性风流蕴藉。《晋书》记载:(孟嘉) “为征西桓温参军,温甚重之。九月九日,温燕龙山,僚佐毕集。有风至,吹嘉帽堕落,嘉不之觉。温使左右勿言,欲观其举止。嘉良久如厕,温令取还之,命孙盛作文嘲嘉,著嘉坐处。嘉还见,即答之,其文甚美,四坐嗟叹。”②蓝水:即蓝溪,在蓝田山下。③玉山:即蓝田山。
13.本诗表现了作者哪些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5分)
14.本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简要赏析。(5分)
13. C
14.(3)我的后代贤能,就学习我的俭朴;后代不贤能,也不会被有权势的人家夺取。
15.他(张之洞)曾经评价自己“平生有三不争:一不与俗人争利,二不与文士争名,三不与无谓争闲气”。张之洞的争与不争彰显了人生的智慧:争,是“平生不做第二人选”的人生信条;不争,是内敛孤傲、不染杂尘的人生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