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5.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14 C E 15.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2分)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2分)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如出一辙。
D.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E.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15.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 AC(A项,“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C项,“当树直”描写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的景象,意境明丽清新,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并不相同。)
15.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②点若答“善于炼字”,然后分析“冲”“放”二字如何准确、形象、生动,亦可得3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共10分,每题5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3.
答案: 1.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可以结合我们知道的《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明湖居听书》等名篇来理解)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炼字的题型,要结合诗句解释,重在体会诗人的情感)
解析: 诗意疏通: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的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东屯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崦,山。
13.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 诗歌颔联中“空村唯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白首。
E. 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1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3、C E
14、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
②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每点2分,答对大意即可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14-15题。
挽文丞相
虞集
徒把金戈挽落珲,南冠①无奈北风吹。
子房本为韩仇出,诸葛安知汉祚移。
云暗鼎湖②龙去远,月明华表鹤归迟。
何须更上新亭饮,大不如前洒泪时。
【注】①南冠:南方人戴的帽子。②鼎湖:传说中皇帝乘龙升天之处,借指帝王之死。③新亭:地名,故址在南京市南。东晋偏安江南,王导等人在新亭宴饮,席问,周鼓叹道:“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在座者相视流泪。
14.下列对这首元诗的内容和技巧的赏析,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徒把金戈挽落晖”一句写文天祥不顿形势凶险,一意孤行,想要挽救行将覆灭的宋王朝。诗人把文天祥比作神话中的英雄鲁阳公,手持金戈,力挽残阳,显得十分悲壮。
B.南冠象征宋末南部抵抗力量,北风暗指来自北方的蒙古族的军事力量;“南冠”与 “北风”句内成对,“吹”字使整个画面平添无限悲凉气息,突出命运的无奈。
C.“子房本为韩仇出”写张良雇勇士在博浪沙狙击秦始皇的故事,行动最终未能取得成功,诗人拿张良的鲁莽行动暗喻文天祥的抗元斗争。
D.颈联中,鼎湖指传说中黄帝乘龙升天之处,在此暗指宋君蒙难;“鹤归”写的是丁令威化鹤的故事,在诗人看来,文天样的忠魂亦已化鹤成仙,无须回来。
E.本诗笔力雄健,画面悲凉壮阔,寓意深刻,语窗沉郁,多用典故,几乎无一句无来历,但又自然贴切,无堆砌之感。
15.结合全诗内容,分析诗人在诗中寄予了哪些感情? (6分)
14.答案:B E (A项“一意孤行”表述错误,应是“奋力抵抗”;C项“拿张良的鲁莽行动暗喻文天祥的抗元斗争”表述错误,应是拿拿张良的这一壮举跟文天祥的抗元斗争作对比,表达的是对文天祥的赞美之情。D项“文天祥的忠魂无须回来”理解错误,表达的是当世再无像文天祥一样的抗元志士。B项2分,E项3分)
15.①对文天祥抗元事迹的赞叹和对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明知南宋气数已尽,抗元的军事行动不会胜利还是要奋力抵抗)精神的崇敬。②对前朝(南宋)君臣的强烈思念之情(或者故国之思)。③对异族统治的不满。④既留恋前朝又万般无奈的彷徨。(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0—11题。
移居(其二)
陶渊明
春秋多佳日,登高赋新诗。
过门更相呼,有酒斟酌之。
农务各自归,闲暇辄相思。
相思则披衣,言笑无厌时。
此理将①不胜,无为忽去兹。
衣食当须纪②,力耕不吾欺。
【注】 ①将:岂。②纪:经营。
10.对这首诗的理解,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全诗生动地描写了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美好情景。
B.“有酒斟酌之”意思是与友人边饮酒边斟酌诗句。
C.“相思则披衣”意思是因相思而夜不能寐,披衣起彷徨。
D.“无为忽去兹”意思是不要急着离开这种生活。
E.最后两句是说应该通过自己的辛勤劳作解决衣食问题。
11.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样表现的?(6分)
10. D E。
解析 A项,全诗并未生动地描写诗人佳日登高赋诗的情景,而是以描写美好的人际关系为主,最后四句以议论作结;B项“有酒斟酌之”一句中“斟酌”应为“倒酒、喝酒”之意,并非“边饮酒边斟酌诗句”;C项“披衣起彷徨”分析有误,应为披上衣服起来谈笑。
11.第一问:感受到一种美好的人际关系,即人与人之间充满了纯真而质朴的友情。
第二问:这种乐趣主要是通过“过门更相呼”至“言笑无厌时”六句对具体生活情景的白描表现出来的。
解析:本诗写诗人移居之后,与邻人融洽相处的情味。以“春秋”发端,说明一年四季中常有生活的乐趣。对作者来说,新迁南村,登临胜地,更觉欣慰。除登高赋诗之乐外,更有与邻人过从招饮之乐,忙时闲聚之乐。
三、诗歌鉴赏(10分)
自蓟北归
高适
驱马蓟门北,北风边马哀。苍茫远山口,豁达胡天开。
五将已深入①,前军止半回。谁怜不得意,长剑独归来②。
【注】
①五将已深入:汉宣帝时,曾遣田广明等五将军,率十万余骑,出塞二千多里击匈奴。
②长剑独归来:《战国策•齐策》载,冯谖为孟尝君门客,未受重用时多次倚柱弹剑,歌“长剑归来”。
8.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 (4分)
A.“哀”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不仅有边地马鸣声之哀,更有驱马人内心之哀。
B.首联运用顶针的手法,两个“北”字前后勾连重复,营造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
C.“胡”是我国古代对北方各民族的通称,“胡天”指塞北的天空,是边塞诗常用意象。
D.颔联运用烘托渲染、以动衬静的手法,描绘了塞外空阔辽远、苍劲悲凉的独特风光。
E.颈联借用汉代田广明等将军出击匈奴的典故,暗喻唐军死伤惨烈的情形,含蓄蕴藉。
9.本诗尾联与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表达的情感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6分)
8. 此题考查的是对诗歌鉴赏和理解的能力。要注意在理解全诗意思的基础上,对诗歌的主题思想、意象及意境、表现手法、语言以及作者的情感等方面加以综合考虑。逐个排除选项,筛选出符合题意的正确答案。综合分析此题各选项可知: B项,“紧张迅急的行军气氛”理解有误;D 项,“以动衬静”不正确。根据选项表述的错误程度决定分值的不同。学生更要注意权衡选。故选BD。
9. 同:都表达了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异:高诗尾联“谁怜”与“独”字,渲染诗人“不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苏词无半点哀情,以形象的描画,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此题考查学生比较分析诗人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与文本里的诗歌进行比较阅读。需要把握两首诗歌情感的异同点。可以结合两首诗的内容把握作者在诗歌里寄托的情感,尤其是在对比中鉴赏把握。着重分析它们的不同点。本题中结合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都有渴望得到朝廷重用、立功边陲的思想。不同在于,高适的诗尾联“谁怜”与“独”字,渲染诗人“不得意”的情绪,抒发了诗人报国无门的悲愤之情;而苏轼的诗没有这种哀伤,更主要的是抒写了渴望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感情的基调不同。这也和诗人的经历性格有关。知人论世更好地帮助理解诗歌。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又雪
杜甫
南雪不到地,青崖沾未消。微微向日薄,脉脉去人遥。
冬热鸳鸯病,峡深豺虎骄。愁边有江水,焉得北之朝。
注:公元765年,杜甫离开草堂,顺江而下,因病暂住云安(今重庆云阳)。
14﹒下列对本诗有关内容的解说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描写了南方雪景,一个“沾”字传神地写出了南方积雪湿重不够蓬松的特点,突出了蜀地冬季环境的寒冷。
B.﹒颔联连用两个叠音词“微微”“脉脉”,栩栩如生地描绘出雪仿佛在含情脉脉地离人远去,表达了诗人对蜀地的眷恋。
C.﹒颈联“冬热”两句,通过“鸳鸯”“犲虎”对比揭示蜀地气候宜人和环境的雄奇瑰伟,也为末句写北归长安作铺垫。
D.﹒尾联中“焉得北之朝”中的“北之朝”应指诗人向北回到京城长安,“焉得”二字写出诗人渴望回到京师的迫切心情。
E.﹒诗人以“又雪”为题,摹景状物,情景交融,极富神韵。全诗语言朴实,刻画细致入微,诗人疾病缠身,寄托遥深。
15﹒“愁边有江水”,诗人忧愁如汩汩江水。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的“愁”。(6分)
14、BE(答对一个2分,答对两个5分。A项应为突出南方冬季地气偏暖。C项揭示了此时此地的气候特征和环境的险恶,寓示不可久居。D项应为感叹去路难回)
15、①愁自己疾病缠身。诗人年老多病,蜀地气候环境险恶,不可久居。②愁何时才能回到京城,人已老,抱负未实现,去路遥遥,漂泊不定。③愁安史之乱后蜀中大乱,心忧天下百姓。(每点2分,共6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咏怀古迹·其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11、中间两联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2、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前人评此诗时说杜甫是“悲昭君以自悲也”,你觉得有道理吗?试作具体分析(4分)
答:
11、用了对比手法。有去与留的对比:离开了不该离开的故国,留在不该留的荒漠;有生与死的对比:生时可以“识”却没能“识”,死了不能归却魂魄归来。通过这些对比写出了昭君出塞的悲惨命运。
12、诗眼:怨恨。昭君绝代佳人入宫见妒,诗人才华横溢入朝见妒,昭君画图省识远离汉宫,诗人因朝廷不分忠佞无辜遭贬,昭君身死异国佩环空归,诗人漂泊西南有家难归。诗人借咏昭君的事迹,对昭君寄予深厚同情,抒发了诗人自己漂泊异地怀才不遇抱负不得施展的怨恨。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14---15题。
被檄夜赴邓州幕府
(金)元好问
幕府文书鸟羽轻,敝裘羸马月三更。
未能免俗私自笑,岂不怀归①官有程。
十里陂塘春鸭闹,一川桑柘晚烟平。
此生只合田间老,谁遣春官②识姓名?
【注】①“岂不怀归”出自《诗经•小雅》。②春官:指礼部,礼部执掌人才推荐、选拔、考试诸事。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首句中“鸟羽轻”意义双关:征召文书上插有鸟羽,表示紧急;文书传送快,如同飞鸟一般的迅疾。
B.“敝裘羸马月三更”,紧承首句,“月三更”更是扣紧题目中的“夜赴”,写出了诗人连夜赶路的情景。
C.“未能免俗私自笑”,通过细节描写,传神地写出诗人被官府征召后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态。
D.第二联中“官有程”三字,直接点明官府征召有期限要求,诗人接到文书后,不得不日夜兼程,向邓州进发。
E.本诗采用了比兴、虚实相生、用典等表现手法,收到了疏密有致、言简意丰、含蕴深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
15.本诗流露出作者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进行分析。(6分)
14. CE(5分)【C选项“不可抑制的满足与喜悦之情”错;E选项“比兴”错】
15.(6分)情感:①希望终老田园;② 心念国事;③不得不应召为国效力的矛盾、无奈之情。(要结合诗句解析,每点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