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当不只看到书面上, ,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构。 将下列①~⑦句排列后填入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么样想出来的②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③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④而且还要看到背后的东西⑤才得出这个结论的⑥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⑦这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的时候

A:④⑦⑥①②⑤③ B:①②⑤③⑦⑥④ C:③⑥④⑦②⑤① D:④②⑤⑦⑥③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0—11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②黄华:菊花。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说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E.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病后思归之情,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11.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0.CE(C项,“虚写”错误,应该是“由上联回忆转入实写”。E项,范围过小,“主要表达……”分析不正确。从诗的末句看,还有“秋风发上生”所表达的凄冷的情怀;另外,还有两句共同表达的幽冷不平的情怀,因为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不同诗歌中,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

11.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6分;每点3分,其中意象各2分,意境各1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余干①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古县城名。

(1).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5分)


(2).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14、1.(1)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 (2)作用有:①交代时令景象,渲染了郁郁的离情;②烘托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2. ①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②城闭鸟飞,增添诗人孤独③时辰已晚,邻家未归,诗人联想自己久客他乡,“乡心”欲绝。

17.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10分)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

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

1.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

2.丁年:壮年。

3.茂陵:汉武帝的陵墓。

4.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1)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江淹《别赋》)而本诗中的“销魂”却是另一种意蕴。请说说诗中“销魂”所指的内容。2分

(2)赏析颔联景物描写的作用。4分

(3)尾联运用了什么样的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

17.诗歌鉴赏

(1)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历尽艰辛,骤然见到来自汉朝的使者,表现出极为强烈、激动、复杂的感情。(或答辛酸的追忆,意外的惊愕,悲喜交加,感慨无穷,种种情绪一时奔集,难以言状,难以承受)

(2)借景抒情,寓情于景。(烘托也可以)借“雁”、“月”等意象形象地描绘出了苏武在音讯隔绝的漫长岁月中对故国的深切思念和欲归不得的深切痛苦之情。借“羊归”、“塞草”等意象形象地展示了苏武牧羊绝塞的单调、孤寂、艰辛的生活,表现出贫贱不能移其爱国之志的胸怀。

(3)尾联运用了借代、衬托、化用(用典)的技巧。(借代,“茂陵”是汉武帝的陵墓,用它代指去世的汉武帝。衬托,以哀景衬哀情,用“茂陵”“秋波”等哀景衬托苏武的伤感之情。化用,从《论语》中的“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化用‘逝川’二字,这也可以说是用典)这一联集中抒发了苏武归国后对武帝追悼思念的悲凉之情,这是融忠君与爱国为一体的感情。

(二)古代诗歌阅读(12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1~12题。

浪淘沙①

欧阳修

把酒祝东风,且共从容,垂杨紫陌②洛城东。总是当时携手处,游遍芳丛。

聚散苦匆匆,此恨无穷。今年花胜去年红。可惜明年花更好,知与谁同?

【注】①本词为欧公与友人在洛阳城东旧地重游有感而作。②紫陌:京城郊外的道路。

11.本词从游赏中的宴饮起笔,起笔的新颖之处是什么?司空图《酒泉子》有“黄昏把酒祝东风,且从容”本词添一“共”字,试分析“共从容”的妙处(6分)

12.下片抒发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结合词句加以说明。(6分)

11.①作者既未去写酒宴之盛,也未去写人们的宴饮之乐,而是写作者举酒向东风祝祷:希望东风不

要匆匆而去,能够停留下来,参加他们的宴饮,一道欣赏这大好的春光。(3分)②“共从容”是

兼风与人而言。(1分)对东风而言,不仅是爱惜好风,而且有留住景,以便游赏之意;(1分)对

人而言,希望人们慢慢游赏,尽兴而归。(1分)

12.(1)①亲人朋友之间聚散匆匆的怅恨,从古至今,以至今后,永远都无穷无尽,给人带来莫大的痛苦。②“今年花胜去年红”今年的花比去年更加繁盛,看去更加鲜艳,希望友人尽情观赏,也足见去年作者曾与友人来赏过此花,包含对过去美好的回忆,表达了对友人深厚的友谊。③本应多观赏,然而友人就要离去,明年花开不知同谁再来赏此花的伤感之情(答对两点即4分)(2)“今年花胜去年红”写的是鲜艳繁盛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感伤的心情,是清代王夫之所说的“以乐景写哀情”。(2分)

(三)古代诗歌阅读(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20—21题

秋 波 媚

七月十六日晚登高兴亭①,望长安南山

陆 游

秋到边城角声哀,烽火照高台。悲歌击筑,凭高酹酒,此兴悠哉!

多情谁似南山月,特地暮云开。灞桥②烟柳,曲江池馆,应待人来。

注:①高兴亭:亭名,在南郑(南宋抗金前线)内城西北,正对当时的金占领区长安南山。此时陆淳游在南郑担任军务。②灞桥:与后文“曲江”同在长安境内,为唐代长安名胜。

20.下列对本词的分析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 开篇两句分别描写了漠漠边城、哀切角声、冲天烽火、耸立高台等景物,凸显了边地雄浑、悲壮的景致特征。

B. “悲歌击筑”一句,以荆轲刺秦,易水送别的典故表达了收复中原无望,国家前路茫然,悲观失望的情绪。

C. “应待人来”中“应”字特别强调了肯定的语气,全句虽未直接点明战争战事,但词人坚定的信念却溢于言表。

D. 词人月夜登高望远,内心的激情奔腾激荡,借所见所闻写出心中的忧思,突显了陆游诗歌的现实主义风格。

21.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6分)

20.B

21.①下片抒发了词人决心恢复中原、报国立功的壮志豪情。

②拟人。词人付以南山月、灞桥柳、曲江馆人的心态与情感,上至“明月”、“暮云”,下至“烟柳”、“池馆”,都在期待宋军收复失地、胜利归来。

③想象。诗人于南宋亭上,放眼远望,想象长安城外灞桥两岸的烟柳在迎风摇摆,长安城南的曲江,无数亭台楼馆都一齐敞开大门,正期待南宋军队早日胜利归来。

【解析】

20.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题中B项,“观失望的情绪”错误,从 “此兴悠哉”可以知道。悲歌 : ①悲壮地歌唱:慷慨~ㄧ~当哭。②指悲壮的或哀痛的歌:一曲~。 击筑 : 1.筑﹐古代一种弦乐器﹐似筝﹐以竹尺击之﹐声音悲壮。

21.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这首词的下片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情怀?是如何抒发的?请简要分析”这是考查诗歌的情感,答题关键词“下片情怀”“如何抒发”。 解答此题,应结合着诗歌关键词句、手法分析作答。

点睛:古典诗歌的作者在他们的作品中表达情感、主张、观点和态度时,直白张扬(或开门见山,或卒章显志)的少,含蓄隐晦(或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多。因此,正确评价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必须多管齐下,准确理解、仔细分析,做出全方位、多角度的解读。首先,熟悉形象的符号意义。众所周知,古典诗歌乃至各类文学作品都是借助“形象”的塑造来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诗歌中塑造的形象,除了人物形象(叙事主人公、抒情主人公),更多的是景物形象:如湖光山色、田园桑麻、大漠孤城之类。这些形象,倾注着诗人的思想和情感,所以被称作“意象”。只有真正理解了诗歌的意象,才能深入领会诗歌的思想感情。然后,把握诗中的显性信息,古典诗歌中,除了含蓄隐晦的隐性信息,也有一些显性信息,鉴赏时要注意把握。第三,了解典故的关联比照。典故辞约意丰,常为古人在诗词中使用,以与所反映的时、事、人形成关联比照。典故的含义一般是固定的,因此对诗歌内容的分析鉴赏有时可以从所用典故的联想比照意义着手。第四,分析运用的表达技巧,表达技巧的运用,是为表达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服务的。不仅是在解答“表达技巧”类题目时,而且在解答“思想情感”类题目时,也需要对诗歌中所采用的表达技巧进行分析,通过对表达技巧的分析来把握诗意诗情。第五,捕捉蕴含的情感理趣  古诗词大都采用两种表达方式,一为描写,一为抒情。结构上,往往描写在前,抒情在后;描写是为抒情作铺垫,抒情是描写的升华。诗中的抒情句,情感充实饱满,意蕴很深。分析诗人的心境与情感,自然要捕捉、分析这些诗句。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14-15题。

寒食书事

【宋】赵鼎

寂寞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

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

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注】①赵鼎:南宋贤相,支持岳飞抗金并荐其为统帅,后因与秦桉论议不合而罢相,连续被贬詹不食而卒。本诗作于他被贬潮州期间。②庞老:庞德,东汉末年隐士,不肯出山,但清明节均携全家上坟祭扫。

14.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首联写出地点、时间,偏远僻静的村子里,农家门口即便清静冷落,也还插着柳条,标记寒食节到来,与诗歌题目照应。

B.颔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运用庞老的典故,点明广东广西一带虽然不遵循寒食节禁烟的习俗,但也像庞德一样全家扫墓祭祖。

C.“麦饭”指粗糙的祭品。五六两句寓情于景,运用对比的手法,意在突出宫廷无情、山野有趣,表达诗人对乡野生活的喜爱之情。

D.作者被贬后生活寂寞、无人来访,门前长满青苔,通过喝酒来排遣心中郁结,率性而为,对傍晚城墙上传来的笳声置之不理。

E.尾联第一句用了拟人手法,以酒杯倚靠着青苔睡卧的样子,写出诗人凌乱的生活状态,突出经历__后他内心的愁苦和失望。

15.本诗通过描绘山野村头的春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三四联简要分析。(6分)

14 C E 15.①山溪野径梨花淡然开放,岭南民间一派清新生活景象,衬托出汉寝唐陵的荒凉,寄寓了诗人对南宋投降派的不满。(2分) ②酒樽青苔相伴,诗人在寂寞中怀念中原,因北方大好河山沦落而痛心忧国。(2分)③“莫管”一句看似洒脱,实则逃避痛楚,说明爱国情怀深埋心底,矢志不渝。(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4~15题。

早发竹下①

范成大

结束晨装破小寒,跨鞍聊得散疲顽。

行冲薄薄轻轻雾,看放重重叠叠山。

碧穗吹②烟当树直,绿纹溪水趁桥弯。

清禽百啭似迎客,正在有情无思间。

【注】①竹下:地名,即黄竹岭,在今安徽休宁西。此诗写于诗人徽州任内。②吹:通“炊”。

14.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首联点题,写“破小寒”点出出行之早,写“散疲顽”暗含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

B.颔联中的轻雾、重山,与诗中炊烟、树丛、溪水、小桥、禽鸟等意象,组合成一幅美丽山村图。

C.颈联的“当树直”描写从树顶升起的炊烟的笔直之状,让人深感其意境与王维的“大漠孤烟直”如出一辙。

D.尾联“正在有情无思间”承上“迎客”而来,写出动听的鸟鸣让诗人心驰神醉,鸟儿们是真的有情还是出于无意,他恍恍惚惚难以分清了。

E.全诗有情有景,情与景会,生动的描写使景物情态毕现,透露出了诗人观景时的愉悦心情。

15.有评论家认为本诗颔联写雾写山非常巧妙。诗人是怎样做到的?请简要分析。(6分)

14. AC(A项,“散疲顽”指繁忙工作之余到郊野散步,并非“暗指赶路时间之久,旅途之劳累疲困”。C项,“当树直”描写碧穗般的炊烟从树顶垂直升起的景象,意境明丽清新,与王维“大漠孤烟直”的雄浑壮阔并不相同。)

15.①运用叠词:用“薄薄轻轻”突出了雾的虚无缥缈,用“重重叠叠”突出了山的连绵不断,写出山中黎明时的朦胧美。②动静结合:用“冲”字写马在轻雾中穿行,恍若冲开一道轻纱似的帷幔,使流动的雾化为静态;用“放”字写出一座座山好像从身边奔放而出的情态,使静止的山化为动态。(答出一点给3分,意思答对即可。第②点若答“善于炼字”,然后分析“冲”“放”二字如何准确、形象、生动,亦可得3分。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给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共10分,每题5分)
听筝
柳中庸
抽弦促柱听秦筝,无限秦人悲怨声。
似逐春风知柳态,如随啼鸟识花情。
谁家独夜愁灯影?何处空楼思月明?
更入几重离别恨,江南歧路洛阳城。
(1)这首诗题目是“听筝”,首联即写诗人凝神细听,颔联主要运用什么手法来描写音乐给听者带来的感受?

(2)有人说颈联中“独”与“空”勘称诗人炼字的典范,请对这两个字作简要赏析。

3.

答案: 1.运用比喻手法通过对“柳态”和“啼鸟”的描摹写出了分别后的伤感和思念;以视觉写听觉,化无形为有形,更加形象可感。(可以结合我们知道的《琵琶行》、《李凭箜篌引》、 《明湖居听书》等名篇来理解)
2.“独”突出了孑然枯坐、愁对孤灯的形象空”表现离人远行、无所依从的情景;这两个字渲染了一种孤寂、凄清的气氛,极写了人物内心的忧郁和思念。 (炼字的题型,要结合诗句解释,重在体会诗人的情感)

解析: 诗意疏通:
  那忽急忽徐、时高时低的古筝声,就从这“抽弦促柱”变化巧妙的指尖飞出来。传入耳中的秦筝声声,使人联想到秦人的悲怨之声。像柳条拂着春风絮絮话别,又像杜鹃鸟绕着落花、啁啁啼血,那低沉、幽咽的筝声,好像谁家的白发老母黑夜里独坐灯前,为游子不归而对影啜泣,又好像谁家的少妇独自守立空楼、为丈夫远出而望月长叹。筝声本来就苦,更何况又掺入了我的重重离别之恨,岂不格外引起我对远方亲人的怀念!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3—14题。(11分)

东屯北崦

杜甫

盗贼浮生困,诛求异俗贫。

空村唯见鸟,落日未逢人。

步壑风吹面,看松露滴身。

远山回白首,战地有黄尘。

【注】东屯,在今四川夔州(今奉节)县境。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因避战乱迁居到此;崦,山。

13.下列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 )( )

A. 诗歌首联概述百姓因“盗贼”般的贪官污吏的残酷搜刮而陷于赤贫,甚至连偏远的山民也被搜刮得一无所有。

B. 诗歌颔联中“空村唯见鸟”一句与王籍《入若耶溪》一诗中的“鸟鸣山更幽”一句都使用了衬托的艺术手法。

C.诗歌颈联描绘了一幅清幽的山林图景。诗人漫步山林,微风拂面,清露滴身,这令诗人产生了归隐山林的想法。

D. 诗歌尾联体现了诗歌的跳跃性,诗句看似断裂,合理想象后,可知语意为:眺望远山,见战地有黄尘,回白首。

E. 诗歌首联直抒胸臆,颔联颈联寓情于景,尾联卒章显志,直接揭示诗的主旨,这体现了杜诗手法的灵活多样。

14.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6分)

13、C E

14、①对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愤怒,痛斥贪官污吏剥削百姓的行为,称之为“盗贼”,谓其恶行为“诛求”;

②对百姓的同情,社会民不聊生,百姓异常贫困,乡村一片荒芜,寄寓了诗人对百姓的深深同情;

③对国家、民生的忧虑,诗人想起自身遭遇和远处的战火,对百姓、国家以及自己的前途充满忧虑。(每点2分,答对大意即可酌情给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