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句子组合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在文段的横线处。(只填序号)

我国现在的古村落大多依山傍水,宁静淡远,但又因地域的不同而有不同的风情。湘西的古村落依山而建, 。整个村落与周围的群山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

①建筑物沿山坡依次向上排列,错落有致, ②村落沿河呈带状分布, ③或者缘水而建,④有拾级而上的村道,富有特色的马头墙, ⑤村内有众多的小桥以及临河的吊脚楼,⑥民居随地形起伏。

    ①④⑥③②⑤


解析:

    ①④⑥写的是古村落依山而建,③②⑤写的是村落缘水而建。又因为横线前有“依山而建”一词,首句又有依山傍水,所以应该是先山后水。      

下列语境中,语言表达不得体的一句是 ( )

A:高三毕业前夕,李欣送了一张照片给张琳,并在照片后面写了以下文字:张琳同学惠存。 B:一位初次给报刊编辑投搞的作者,在所寄稿件中附了一封短函:谨将拙稿寄上,敬请拜读,欢迎斧正。 C:一个购物中心在大门口立牌子,上面的文字为:价廉物美,童叟无欺,欢迎惠顾! D:一些外地教师将来学校参观,学校在校门口持了一幅标语:欢迎各位老师光临我校!

根据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作为教育部公开向社会征求意见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大问题之一????????——“高中取消文理分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意见征集伊始便引发了热火朝天的争论。

作为一名当代中学生,你是赞成还是反对?请简要说说你对此问题的看法,不得超过80字。

    (1)赞成取消。文理分科,降低了民族的整体素质。过早地文理分科,让理科生知识面狭窄,人文精神薄弱,文科生则缺乏科学思维的锻炼。这样,人的综合素质的提高就成为一句空话。

(2)不赞成取消。任何一种教育都不可能培养出全才,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也都有着自己的兴趣爱好。如果文理不分科,过重的学业负担和压力会使学生的身心健康受到严重的摧残。 

请拟一条以“说普通话”为内容的公益广告词。要求主题鲜明,态度真诚,构思新颖,语言简明。(在10--20个字之间)(4分)

答:

⑴会说普通话,“知音”遍华夏。⑵“知音”才更知心——请讲普通话。⑶普通话——标准音,让华夏儿女更“知心”。


解析:

在下面两种情境下,用语最得体的一组是 ( )

情境一:某同学的发言超时了,你作为主持人,需要终止他的发言。

情境二:某同学正在发言,你作为主持人,需要插话,想打断他。

A.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对不起,已经超时了。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C.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不好意思,我打断一下。

D.已经超时了,对不起。你停一下,我来说两句。

B


解析:

(先说“已经超时了”与“你停一下”感觉都生硬。) 

将下面6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3分)

紫禁城位于北京的中心 什刹海位于紫禁、城的西北面,那里是娱乐休闲的好去处

①顶上盖有色彩灿烂的瓦。 ②背后是景山,

③还可以看到附近的鼓楼。 ④周时林与金色

⑤由景山可以看到北京的中轴, ⑥山上共有五座亭台。

④②⑥①⑤③


解析:

本题可局部破解。根据⑤中“可以看到”和③中“还可以看到”基本确定⑤③大致的并列顺序。⑥开头说“山”,承接②中“景山”而来,②⑥位置大致明确。④在句首,“城壕”、“墙垣”承接“紫禁城”之名。考生问题多出在①的位置制定上,④①②⑥⑤③是最常见的错误。关键在于①中“顶”承接谁而来?紫禁城可能有顶么?有顶的应是城中的宫殿,因此前后并不搭配,①只能用以解说⑥中“亭台”之顶。经调整,答案即为④②⑥①⑤③。

“十月三日和四日,我们先后参观了当地的养鸡场和机械厂……”从下面四句中选择最合适的一句,完成上面句子( )

A:尽管那天正下着雨,我们还是坚持参观完了才回家。 B:碰巧,一整天的雨未停过,所以只看了大概。 C:不巧,碰上了连绵阴雨,给参观带来一定的影响。 D:不巧,上午下了一场雨,真扫兴!

应该怎样学会读书呢?我觉得,在学习书本上的每一个问题每一章节的时候,首先应当不只看到书面上, ,如果书本上还没有作出结论,我自己设身处地想想,应该怎样去得出这个结构。 将下列①~⑦句排列后填入空格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而且还应该设想一下人家是怎么样想出来的②经过多少曲折,攻破多少关键③而且还不妨进一步设想一下④而且还要看到背后的东西⑤才得出这个结论的⑥不仅应该记住它的结论,懂得它的道理⑦这就是说,我们在学习书本的某些原理、定律、公式的时候

A:④⑦⑥①②⑤③ B:①②⑤③⑦⑥④ C:③⑥④⑦②⑤① D:④②⑤⑦⑥③①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10—11题。

病后登快哉亭
贺 铸
经雨清蝉得意鸣,征尘断处见归程。
病来把酒不知厌,梦后倚楼无限情。
鸦带斜阳投古刹,草将野色入荒城。
故园又负黄华约,但觉秋风发上生。

[注]①快哉亭:位于今徐州东南。本诗是诗人任职于徐州,病愈后登快哉亭有感之作。

②黄华:菊花。
10.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 )

A.首联“得意”二字,既写出了蝉鸣的神态,又微露了诗人的歆羡之情,在眺望中透露出诗人的心事。

B.颔联言近意远,字面上只写了病后,却透露出病前和病中的消息;字面上只写了梦后,实则暗示出曾有无数次的思乡梦。

C.颈联虚写,说乌鸦带引斜阳光芒投进古寺,草儿带引野外景色进入荒城,一“带”一“将”,景色融合自然。

D.尾联“秋风发上生”几字,用语新颖奇警,不落陈腐,不仅意指鬓发的斑白,而且秋风萧萧,又给人以冷的感觉。

E.尾联直抒胸臆,主要表达了诗人病后思归之情,遥想故园菊花又开,而自己却辜负了回乡赏花之约,心头更觉怅惘。

11.同是以多病之身登高望远,本诗与杜甫的《登高》相比,在意境营造上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6分)

10.CE(C项,“虚写”错误,应该是“由上联回忆转入实写”。E项,范围过小,“主要表达……”分析不正确。从诗的末句看,还有“秋风发上生”所表达的凄冷的情怀;另外,还有两句共同表达的幽冷不平的情怀,因为贺铸多病早衰,又因喜谈世事,每忤权贵,屡受排抑,悒郁难平,他在徐州任上所作的不同诗歌中,曾多次吐露了这种幽冷不平的情怀。)

11.意境营造:①本诗以清蝉、斜阳、暮鸦、衰草、秋风为主要意象,营造出凄清萧瑟的意境;②杜诗以急风、高天、无边落木、不尽长江为主要意象,营造出雄阔苍凉的意境。(6分;每点3分,其中意象各2分,意境各1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宋词,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余干①旅舍 刘长卿

摇落暮天迥,青枫霜叶稀。

孤城向水闭,独鸟背人飞。

渡口月初上,邻家渔未归。

乡心正欲绝,何处捣寒衣?

[注]①余干:古县城名。

(1).本首诗描写了哪些景象,其作用是什么? (5分)


(2).使诗人“乡心正欲绝”的原因有哪些?请简要分析。(3分)

14、1.(1)诗歌描写了暮天、清枫、霜叶、孤城、独鸟、渡口、月初上等意象。 (2)作用有:①交代时令景象,渲染了郁郁的离情;②烘托作者的凄清悲愁的内心世界。
2. ①枫叶飘零,秋景令人思乡②城闭鸟飞,增添诗人孤独③时辰已晚,邻家未归,诗人联想自己久客他乡,“乡心”欲绝。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