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下面文段横线处填写两句话,使内容明确,文段连贯,表达准确。
中国绘画史上有这样一个事例:“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虚得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又往,曰:‘名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这里有一个保持注意稳定性的问题,有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会在欣赏中得到较为深刻完整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假如“欣赏者”把艺术创作全然不当一回事,既不尊重创作者的劳动,也无意提高艺术趣味和欣赏能力,而只是空虚无聊,寻求刺激,漫不经心,走马观花,东张西望,谈天说地,以至喧哗吵闹,起哄捣乱,那么无论面对多么高级的艺术,他也是无动于衷,更不必说保持注意的稳定性了。
要让欣赏者保持注意的稳定性,当然首先在于创作者能以高水平的艺术抓住欣赏者。但在这个问题上,决不能否认欣赏者的主观能动作用。
解析:
突出欣赏者主观因素对保护注意的稳定性的作用,表达要连贯且为两句话(单、复句均可),表述要严谨、准确。
参照下面的内容,用简明的文字叙说自己对父母威信的看法。(50字以内)
一位家长感慨:“唉,现在的孩子真不了起,知道的东西比我们还多,弄得我们这些做父母的常被他们瞧不起,更不要说什么威信了。”
答:
知识爆炸,科学发展,父母在接受新事物新知识方面可能不及子女,这是社会进步的使然,无损于父母的威信。(或:家长的威信主要建立在社会、家庭的认可及他们的品行、能力等因素,并非由懂得多少来决定。)(大意相符即可。)
解析:
语言要简洁,观点要鲜明,语气要得体。
下面是《失街亭》中的两处人物描写,请从人物形象塑造的角度,对加点词语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4分)
谡大笑曰:“汝真女子之见!兵法云:‘凭高视下,势如劈竹。’若魏兵到来,吾教他片甲不回!”
孔明挥泪曰:“吾与汝义同兄弟,汝之子即吾之子也,不必多嘱。”
“大笑”刻画了马谡狂妄自大、麻痹轻敌的个性特征,“挥泪”表现出孔明执法严明、体恤部下的思想性格。(3分)形象生动的情态描写,使得人物形象跃然纸上,栩栩如生。(1分)
解析:
分析“大笑”“挥泪”对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
20.新闻点评,就是用简明的文字对新闻事件加以评论。请选择两个不同的角度评价下面这则新闻,要求先点明评论角度,再写出明确观点,每点不超过40字。(6分)
“三鹿问题奶粉“事件发生后,部分奶源基地的群众反映,为规避责任,工商、卫生、畜牧等相关部分纷纷收回部分奶站的工商执照、卫生许可证等,加重了部分奶站收购难现象,让许多奶农的鲜奶“求购无门”。而由于鲜奶无销路,一些奶农含泪将白花花的原奶倒进沟渠里,个别政府部门竟然以污染环境为由对其罚款5000元。
(1)从事件产生原因的角度:事前没人管,事后管得太多(或相关部分不作为、乱作为,令人气愤),致使群众利益受损伤。(2)从管理部门的态度角度:管理部门应在监管和体验上下功夫,不能“因噎废食”,要以民为本,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乌纱帽。(3)从解决问题的方法角度:只有从法律层面建立新的有效的监管机制,才能永保食品安全。
青少年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当你看到环境受到污染或破坏的时候,你有何感受?请用两个结构大致相同的句子,例举污染或受破坏的现象,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心中的感受。
当我看见有人捕杀珍稀动物,有人肆意砍伐森林,我心中便燃起了熊熊怒火;看见有人损坏花草树木,有些工厂污染河流湖泊,我的心里就像灌了铅一样的沉重。
解析:
首先要展开相关联想,联想现实生活中耳闻目睹的污染或破坏环境的现象;其次确定你内心的感受,或气愤,或忧虑,或沉重,或叹惋,然后围绕这种感受选择一个恰当的喻体,最后用语句按要求表述出来。
同是“杀头”之意,但为什么下面几乎是同一个时期的两人,他们的说法截然不同呢?想想这是什么原因?
《阿Q正传》中阿Q痛恨假洋鬼子不准他__,要告他一状,说:“……看你进县里杀头,——满门抄斩——嚓!嚓!”
电影《林则徐》中写林则徐召见外商,申明中国政府的对鸦片的禁令,说:“如有违令者,船货交公,人即正法。”
因为这两处说话人的身份不同,语境不同。林则徐是以朝廷大臣的身份,宣读国家的政令,语气大义凛然,故用“正法”一词;而阿Q是个目不识丁的农民,阿Q精神又使他时常有几分得意,所以用“杀头”,而且之后还用上“嚓!嚓!”一词,形象地表示他的快意。
解析:
本题考查用语得体。应该从不同的语境、不同的身份,用语也有差别的原则出发来考虑。
阅读下面的新闻,完成题目。
人民网 (2009年)3月9日报道 全国政协特邀委员、“中国首善”陈光标在接受采访时说,“贫困人家的孩子根本上不起大学。我建议在高校推行更大的慈善行动,名牌大学的思想应再解放一点。富人的子女要读这些名牌大学,差一点分都可以收,但要高额收费。然后,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
陈光标此言一出,引起广泛的讨论。你如何看待?请就此写一则100字左右的新闻短评。要求表明自己的看法,观点鲜明,语言简明、得体。(6分)
答案示例一:反对该建议。[8d5cb6cd7a78591c.gif]
分数面前理应人人平等(1分) 关心“富二代”,不如关注“穷N代”。有钱人家的孩子本身就具有先天优越的社会条件和生活背景,如果再可以低分上名牌大学,分数面前不再人人平等,那对穷人家的孩子将是更大的不公平。(2分)不如降低大学学费,或者加大财政投入、优化现行的助学贷款制度,让更多贫困的学生获得受教育的机会。(2分)社会本身就是不公平的,但我们没道理纵容天平的不断倾斜。(1分)
答案示例二:支持该建议。
名牌大学招生应尝试“杀富济贫” (1分)“把这些富人掏出来的钱,用来帮助穷人的孩子上大学,最终实现教育公平。”的做法未尝不可。(1分)既然眼下阶段难以实现绝对意义上的“教育公平”,那我们大可以采用这种看似“杀富济贫”的手段,让富有的人为现阶段的教育不公买单,让现阶段贫困的人们受益。(2分)用收取来的富家子弟的高额学费,为困难学生提供资助。让富人花更多钱上学,让穷人少花钱或不花钱上学。(2分)这不失为一种相对公平并值得尝试或实践推行的新游戏规则。(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一位著名作家在北京参观了故宫、天坛、颐和园等地方,就是没去圆明园。他说:“圆明园不是被烧掉了吗?现在还有什么可看的?”可是在一位导游的劝说下,他不仅去了圆明园,而且觉得很有收获。
你觉得这位导游说了什么话才说动作家的?请根据上述情景设计出这段劝导的话。(要求:①切合劝导对象的身份②切合圆明园的历史③语言富有鼓动性。④不多于80字)
圆明园的大火,不仅仅是烧去了旷世珍宝,更多的是警世了所有的中国人,落后就要挨打,也一定能触发您作家的灵感,作为后人,我们莫忘国耻。
解析:
无
请以“无车日”为内容,拟写两条广告用语。(4分)
背景:“无车日”最早在西方汽车发达国家出现。2005年9月22日是“国际无车日”。 2007年首届“中国城市公共交通周及无车日活动”是由建设部发起的,9月16日至22日在全国108个城市开展。活动主办方称,9月22日为“无车日”。
例:让蓝天更蓝,让大地更绿,无车日来了.净化环境,节约能源,无车日走近有车一族。
王老师刚退休,就收到张伟的来信。信写得有真情实意,但在表达上有一些不得体的毛病。下面是信中的一段,请把三处毛病找出来并加以修改。
老师,此时此刻,多少往事历历在目。课堂上你循循善诱,悉心指导,开启我们心灵的窗户;生活中,您精心呵护,无所不至,提供我们成长的沃土。如今,您离我而去,在我心中您的音容宛在。我一定牢记您的教导,发奋学习,争取早日成才。
(1) 应改为
(2) 应改为
(3) 应改为
(1)无所不至→无微不至(2)离我而去→退休在家(3)音容宛在→形象平凡而高大
解析:
(“无所不至”明褒实贬;“离我而去”会令人想到去世;“音容宛在”用于逝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