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某地在一次系统内竞职笔试中,请了18名少先队员监考,结果小学生秉公执法,当场抓住25个作弊者。消息传出,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制度创新,值得推广;也有人认为这是无奈之举,让人悲哀。请你对这种做法发表看法。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态度鲜明。(不超过80字)

答案示例一:这是制度创新,值得推广。此举保证了这次考试的公正性和社会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对于考试者和参加监考的学生,都是一次鲜活的诚信教育。

答案示例二:这是无奈之举,让人悲哀。这凸显了成人防作弊机制的苍白,成人的丑陋面要靠自身来克服,不能利用学生的纯洁;如此诚信缺失的现实,可能会对小学生有负面影响。(观点明确1分,理由恰当3分,表达流畅1分。不囿于两种观点的,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短文,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在下面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

1902年,法国科学家韦尔特海默尔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他发现,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他进一步实验,发现把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尽管如此,他仍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错误地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袢的神经难以彻底切除。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了韦尔特海默尔的论文后,立即用狗重复了他的实验,证实了其结果,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确能引起胰腺分泌。但他们不受神经论的约束,深信神经完全被切除,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个新现象——“化学反射”。即在盐酸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当其被血液吸收后,随着血流被运送至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为了证实上述设想,两人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这也是生理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现。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表明,

答:

(一) 答案提示:

《妈妈之歌》唱出了天下妈妈的爱子之心,也唱出了妈妈们爱唠叨的共同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家长习惯给孩子设计成长路线,而不习惯让他们自然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唠叨,就是担心孩子不按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宁可每天唠叨不停。让孩子自然成长,固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走一些弯路,但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很多生活经验,这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家长遵循教育规律,该放手时要放手,不要剥夺孩子自己体验生活的权利,还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从“孩子应当理解妈妈的爱”的角度阐述亦可)(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  用老观点看新事物固然产生不了创意;(2分)但有了创意而无新的、更加有效的实验验证,创意也永远不能化为现实,永远不能成就举世公认的创新。(3分)(句子通畅1分)


解析:

请你描绘能体现出甘肃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个场景或者一组画面。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评分要点:描述生动2分,突出所选地方的文化特色2分,能恰当选用修辞手法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性。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草根文化”的特性:①

①社会性  ②平民性  ③动态性(或可变性) ④两面性(答“非主流性”亦可)


解析:

下面是一则汽车的广告语,请从表达效果的角度予以点评。

它唯一的缺点就是即便每小时跑100公里时,你仍听得见在后座的丈母娘唠叨的每一个字眼。

广告用反语(或先抑后扬)手法(2分)来制造幽默,表面上说的是缺点,实际上是介绍汽车的静音性能非常好或噪音小的特点(2分),幽默的语言取得了绝妙的推销效果(1分)。


解析:

近来,有人对“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是被一个从树上掉落的苹果砸中他的脑袋突然受到启发才发现的”说法产生怀疑,引发争议。事实是“牛顿并没有被苹果砸中脑袋,而是看到苹果落地”才发现万有引力的。英国皇家学会图书馆和档案馆馆长基思??摩尔说:“这段趣事显然经牛顿本人润色。不仅如此,后人也不停地添油加醋,使故事中的牛顿更加人性化。”请你用一句话表达一下这个争议的意义。

答: 。

说明人们对这一重大科学发现的科学严谨的态度


解析:

根据具体情景,按照要求拟出让人们关闭手机的告示。

发言者台上讲,手机下面响。很好的会场气氛,被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破坏了。(要求:运用某种修辞方法委婉地表达)

(6分)答案示例:现实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生活于其中的人应多与外界交流,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他人的帮助和相互间的促进,而陶少闲却未参加美协,作品也未参加过画展,更不要说发表获奖,所以说他是一个孤芳自赏的人。(如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亦可)


解析: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建筑陶瓷乡镇污染严重,乌烟蔽日,曾经是闽南沿海的一大景观。经过一年半的治理,闽南市拆除了制造污染的两千五百支窑炉烟囱,使当地的环境得到了很大改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制造陶瓷容易造成严重污染 B: 闽南沿海地区制瓷业很发达 C: 闽南市加强治污力度,改善环境 D: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时常是不可两全的

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它座落于罗马城西北角的高地上,面积仅0.44平方公里,由圣彼得广场、圣彼得大教堂、后花园和博物馆组成。梵蒂冈虽小,却“五脏俱全”,不仅拥有自己的国旗、国徽、国歌、货币、行政机构,还有天文台、直升飞机场和火车站。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   )。

A: 梵蒂冈是世界上最小的国家 B: 梵蒂冈国家虽小,但拥有一个国家所必备的一切机构 C: 梵蒂冈虽是小国,却有自己的国旗,国徽和各种其他国家都有的组织机构 D: 梵蒂冈其实不能算作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下面这个句子有语病,请你通过删去一个字,并调整语序来修改这个病句。

这首交响曲是作者在列宁格勒被法西斯围困,并疯狂叫嚣要占领这座城市的时候赶写的。

答:删去的一个字是“______”,然后把“________________”调整为“________________”。

这个句子的语病是中途转移了陈述对象。毛病出在“在……的时候”、“被法西斯围困”的主语是“列宁格勒”,而“疯狂叫嚣……”的主语应是“法西斯”,前后用“并”字联在一起,结果“疯狂叫嚣……”的主语承前成了“列宁格勒”,而句子的本意是“围困列宁格勒”和“疯狂叫嚣……”的主语都是“法西斯”。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这样修改:删去一个“被”字,然后把“作者在列宁格勒被法西斯围困”调整为“作者在法西斯围困列宁格勒”.这道题由于在答案中设置了限制语,所以答案没有什么松动的地方。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