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是《宝玉挨打》中的一段文字。请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就其中一个形象予以点评。要求:语言表达准确、简明、连贯。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啕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词,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

答:

【参考示例一】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黛玉形象。黛玉的无声之泣和那仅有的一句话,既表现了她的沉痛、体贴、哀怨,也含着一种无可奈何的委屈和畏缩。

【参考示例二】这段文字主要运用语言描写和神态描写的方法刻画宝玉形象。宝玉的“长叹一声”和回答既表明他对黛玉推心置腹的安慰,也表现了他誓死不向贾政为首的封建势力屈服的决心。

(手法正确2分,分析合理2分,共4分)


解析:

钱学森,2009年10月31日上午8时6分在北京去世,享年98岁。看到钱老逝世的消息,我悲痛万分。我相信全国人民都和我一样,为这位伟大人物的离去而感到悲伤,没有他,中国就没有今天这样强大的国力。下面是一段介绍钱老的文字,请大家据此为钱老写一幅挽联。

钱学森:科学之帜,民族之魂

钱学森是我国航天科技事业的先驱和杰出代表,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火箭之父”“导弹之王”。他的一生非常坎坷,在1935年8月,作为一名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学习和研究航空工程和空气动力学,当他知道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时,心情极度喜悦,商量着早日赶回祖国,为自己的国家效力。然而,他的回国意愿竟酿成了一场劫难!美国海军部次长恶狠狠地说:“他知道所有美国导弹工程的核心机密,一个钱学森抵得上5各海军陆战师,我宁可把这个家伙枪毙了,也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去!”从此,美国对他的政治__接踵而至。几经风霜,钱学森于1955年10月1日到达香港,1955年10月8日到达广州!回国后,他为祖国尽心尽力,给祖国的发展带来了希望,中国导弹、原子弹的发射至少向前推进了20年。

上联: 下联:

①不恋异国浮华归故土逐月推星,甘受陋室孤寂保华夏超英赶美。

②山关重重难挡故园情,动力学开花结出两弹一星;

海天迢迢不改中国心,爱国情结果香飘千秋万代。

③两弹一星航天泰斗功勋铸,千秋万载旷世奇才美名传(4分)


解析: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做题。

2010年3月23日7时20分左右,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实验小学门口,一名中年男子手持砍刀,连续砍伤砍死13名小学生,其中8名孩子已经死亡,5名孩子受伤;4月12日,广西合浦县西场镇西镇小学门前约400米处发生一起凶杀事件,一男子用菜刀连砍七人,造成一名八岁男孩和一名八旬老妪死亡,另有两名小学生、一名学龄前女童及两名村民受伤;4月28日,广东省湛江市下辖雷州市雷城第一小学发生凶杀案,一名男子冲进校园,持刀砍伤18名学生和1名教师; 4月29日上午9时40分,江苏省泰兴市__心幼儿园发生一起幼儿被人砍杀的恶性案件,当时现场有31人受伤,其中4名小孩身亡; 4月30日上午,山东省潍坊市坊子区九龙街道尚庄村村民王永来强行闯入尚庄小学,用铁锤打伤5名学前班学生,然后点燃汽油__。

校__连续发生,天下震惊,全社会都在思考:怎样才能避免类似事件的发生,怎样才能保护师生的人身安全,怎样才能还我们一个和谐幸福的安全校园。请从公益广告的角度,为校园安全拟一则广告并做简要赏析。


解析:

《题画》一诗中“看之容易作之难”一句很富哲理,请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不少于200字)


解析:

评分标准:联系实际2分,阐述道理在生活实际中的体现4分,自己的体会3分,语言顺畅1分,表述有特色1分

陈与义这首词和李清照的《声声慢(寻寻觅觅)》一词都表现了北宋灭亡,逃亡江南的人生经历,请比较鉴赏两首词在抒写沦亡之苦时手法的不同。(200字左右)

答案示例:

    陈词运用了对比衬托的手法。上片写昔日群英聚会,月下弄笛,长夜畅饮。这种快乐不仅来自朋友的欢聚,也来自故土洛阳的美景,与眼下一人流亡对比,愈发加重了词人此刻的惆怅和怀念,抚今追昔,徒增伤感。而李词则善用借景抒情的手法来抒写国破家亡的伤感。比如“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大雁南飞,只因为是从北而来,就觉得是老朋友,刻画了独在异乡的忧伤,“梧桐’’树下点点滴漓的“细雨”,表现出诗人的孤独和凄凉。


解析:

请根据示例,把另外两处句中改动的理由说出来。

示例:原文: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决定它究竟适宜于种什么谷物和蔬菜。

修改:一个老农捧起一把泥土,仔细端详,想鉴定它究竟适宜于种什么谷物和蔬菜。

理由:“鉴定”有鉴别确定的意思。首先要鉴别土壤的性质、特点,然后才能从实际出发,决定种植。“决定”则是主观地对土地种植作判断,不准确。

①原文: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共有十三种。

修改:古代讲荔枝的书,包括蔡襄的在内,现在已知道的共有十三种。

理由:

②原文:婵娟骂宋玉说:“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修改:婵娟骂宋玉说:“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理由:

①“共有十三种”,这种说法很绝对,而加上“现在知道的”就比较客观。因为“十三种”仅是从目前发现的来判断,将来也许还有新的发现,修改后更符合客观事实。(2分)

② 更能表现出极端憎恶的情感。(2分)


解析:

据报道,某地在一次系统内竞职笔试中,请了18名少先队员监考,结果小学生秉公执法,当场抓住25个作弊者。消息传出,引起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制度创新,值得推广;也有人认为这是无奈之举,让人悲哀。请你对这种做法发表看法。要求语言表达准确、态度鲜明。(不超过80字)

答案示例一:这是制度创新,值得推广。此举保证了这次考试的公正性和社会参与监督的有效性;对于考试者和参加监考的学生,都是一次鲜活的诚信教育。

答案示例二:这是无奈之举,让人悲哀。这凸显了成人防作弊机制的苍白,成人的丑陋面要靠自身来克服,不能利用学生的纯洁;如此诚信缺失的现实,可能会对小学生有负面影响。(观点明确1分,理由恰当3分,表达流畅1分。不囿于两种观点的,言之成理也可)


解析:

阅读下面的短文,理解分析,归纳概括,在下面横线处续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话语意连贯(不超过80个字)。

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

1902年,法国科学家韦尔特海默尔发表了一篇论文,声称在小肠和胰腺之间存在着一个顽固的局部反射。他发现,将相当于胃酸的盐酸溶液注入狗的上段小肠时,会引起胰液分泌。他进一步实验,发现把狗的一段游离小肠袢的神经全部切除,只保留动脉和静脉与身体其他部分相连,当把盐酸溶液输入这段小肠袢后,仍能引起胰液分泌。尽管如此,他仍根据当时传统的神经论主导思想,错误地认为盐酸引起的胰腺分泌是一个“局部分泌反射”——一个顽固的神经反射,因为他认为小肠袢的神经难以彻底切除。英国两位生理学家贝利斯和斯他林看了韦尔特海默尔的论文后,立即用狗重复了他的实验,证实了其结果,即放置盐酸溶液于这段切除了神经的小肠袢后,确能引起胰腺分泌。但他们不受神经论的约束,深信神经完全被切除,大胆地跳出“神经反射”这个传统概念的框框,设想这可能是个新现象——“化学反射”。即在盐酸作用下,小肠粘膜可能产生了一种化学物质,当其被血液吸收后,随着血流被运送至胰腺,引起胰液分泌。

为了证实上述设想,两人立即把同一条狗的另一段空肠剪下来,刮下粘膜,加砂子和稀盐酸研碎,再把浸液中和、过滤,做成粗提取液,注射到同一条狗的静脉中,结果,引起了比前面切除神经的实验更明显的胰液分泌,完全证实了他们的设想。一个刺激胰液分泌的化学物质被发现了,这个物质被命名为促胰液素.这也是生理学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发现。发现促胰液素的故事表明,

答:

(一) 答案提示:

《妈妈之歌》唱出了天下妈妈的爱子之心,也唱出了妈妈们爱唠叨的共同特点以及家庭教育中存在的误区:家长习惯给孩子设计成长路线,而不习惯让他们自然成长。很多家长喜欢唠叨,就是担心孩子不按自己设计的路线去发展,他们宁可每天唠叨不停。让孩子自然成长,固然会遇到很多问题、也会走一些弯路,但孩子在处理问题的过程中增长了很多生活经验,这其实比什么都重要。希望家长遵循教育规律,该放手时要放手,不要剥夺孩子自己体验生活的权利,还孩子一个自由成长的空间。

(从“孩子应当理解妈妈的爱”的角度阐述亦可)(观点言之成理即可。)

(二)  用老观点看新事物固然产生不了创意;(2分)但有了创意而无新的、更加有效的实验验证,创意也永远不能化为现实,永远不能成就举世公认的创新。(3分)(句子通畅1分)


解析:

请你描绘能体现出甘肃地方文化特色的一个场景或者一组画面。要求: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不少于60字。

评分要点:描述生动2分,突出所选地方的文化特色2分,能恰当选用修辞手法2分。


解析:

阅读下面一段话,试概括出“草根文化”的四个主要特性。

社会学家、民俗学家艾君在《改革开放30周年解读》中对草根文化这样界定:“草根文化,属于一种在一定时期内由一些特殊的群体、在生活中形成的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潮流,它实际是一种‘副文化、亚文化’现象。它具有平民文化的特质,属于一种没有特定规律和标准可循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一种动态的、可变的文化现象。它有区别于阳春白雪的雅文化、上流文化、宫廷文化以及传统文化。”他认为。健康向上的“草根文化”会形成对主流文化的重要补充,但愚昧落后的“草根文化”无可否认也会对传统意义上的主流文化带来辐射、腐蚀和冲击。

“草根文化”的特性:①

①社会性  ②平民性  ③动态性(或可变性) ④两面性(答“非主流性”亦可)


解析: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