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只填序号)

①与这儿相距十多里的张家湾消水洞的水就是从此洞流出。②雄伟的高山、清澈的潭水和蔚蓝的天空互为映衬,浑然一体,把峡口装扮得格外美丽壮观。③这儿就是“红岩洞”。④只见左边有一个岩洞,形状似象鼻挽水。⑤走到峡口,左边是象山,右边是狮山。⑥眼前洞中无大水,洞口潭中水平如镜,清澈见底,映出两侧倒影。

答: (只填写序号)

⑤④③①⑥②


解析:

考查语言的简明、连贯、得体。连贯要坚持五个统一(意境、话题、主题、主语、结构)此段可按空间顺序和逻辑顺序排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跪 听

无锡民间艺人瞎子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旋律婉转流畅,如泣如诉,如怨如慕。阿炳是一位经历旧中国生活坎坷并饱受残疾、贫穷之苦的流浪艺人。据阿炳的亲友和邻居们回忆,阿炳卖艺一天不得温饱,深夜回到小巷,常拉此曲,悲恻动人。阿炳将自己内心的辛酸、悲凉、沧桑、隐忍和不屈倾注于手中琴弦,创造出这一经典乐曲。

日本著名的音乐大师、世界级指挥家小泽征尔在聆听闽淑芬演奏此曲时不禁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还情不自禁地跪下聆听。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是要跪下来听的,因为此曲是断肠之声——悠悠不尽人间之苦怨,声声难断乐坛之绝音。

小泽征尔说:《二泉映月》是要跪下来听的,谈谈你由此悟见的艺术真谛。(100字左右)

示例一:

出自流浪艺人之手的《二泉映月》深深打动了音乐大师小泽征尔的心,他的跪听体现了他对艺术的虔诚。论社会地位,流浪艺人怎可与音乐大师齐肩?真正的艺术不论尊卑贵贱。只有抛却一切俗念,以一颗纯粹而虔诚的心走近艺术,我们才能真正领略到她的魅力。

示例二:

《二泉映月》之所以如此打动人心,是由于阿炳纯熟的技艺,更是由于乐曲深挚的感情。乐曲里浸透了阿炳坎坷岁月中辛酸悲凉的种种感受,是阿炳的心力之作,所以其艺术魅力经久不息。可见,生活是创作的源泉,情感是艺术的灵魂。不朽的艺术必定是人民的艺术,是扎根于生活与心灵的艺术。

示例三:

聆听《二泉映月》,小泽征尔流泪,甚至双膝跪下,在悲恻动人的旋律中,他听出了断肠之声,感受到悠悠不尽的人间苦怨。知音难觅,不仅要知其旋律,更要知其心,高山流水是听者与演奏者凭借音乐达到的心性相通的至高境界。


解析:

(1).真正的艺术不论尊卑贵贱。(2).不朽的艺术是扎根于生活与心灵的艺术。(3).知音难觅,不仅要知其旋律,更要知其心,高山流水是听者与演奏者凭借音乐达到的心性相通的至高境界。(如答案不在上述提示之内,言之成理也可。)

某报以“写给成年人看的童话”为话题举办征文活动,获得第一名的是《一支燃着的

烟》,全文仅仅34个字:“一支冒着袅袅青烟的香烟,指着自己说:‘我是最好的直观教

具,说明抽烟会缩短生命。”’

请你以评委会的名义给该文写一则简短的评语,说明人选的理由。

采用拟人手法创作,符合童话的文体特点;突出戒烟主题,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解析:

5分

论辩题。

某校高一举行了一场辩论赛,正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主要靠自我约束”;反方的观点是“养成良好的习惯主要靠他人的约束”。

辩论时,双方唇枪舌战,反方突然这样发问:“孙悟空不就被套了个紧箍咒才遵规守纪了吗?可见养成良好的习惯主要靠他人约束。”请你代表正方用得体有力的语言来回击反方。(不超过30字)

正方:

正方:我方认为,那唐僧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唐僧一心向佛,普度众生,面对无数__,毫不动摇。他靠的是什么呢,当然是自律了。


解析:

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修身、________、_________、平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然而实际上,成功的机会少,失望的时候多,于是又出现了“穷则独善其身,________________”的思想。二者相互结合补充,几千年中影响始终不衰。

齐家   治国    达则兼济天下


解析:

请你为下文中的专栏作家拟一段回答的话。

  许多成功人士出席了一个慈善酒会,参加的每一个人都是千万富翁。但是,有一位在报社写专栏的作家捐了5万元,也作为特邀嘉宾出席了酒会。他们中的每一个名字都是这个城市的荣耀,而且他们之间都十分熟悉,他们手中端着红酒,面带笑意地交谈着。只有专栏作家一个人静静地坐着,没有人理睬他。一位骄傲的先生来到他的面前,问:“请问你是……”他说:“我是一个专栏作家。”骄傲的先生听了,问:“那么你捐了多少钱?”专栏作家说:“5万元。”这位先生听了哈哈大笑:“你可能走错了地方,这里是千万富翁的俱乐部,我们都捐100万元,而且我们都是成功人士。”专栏作家说:“ ”这位骄傲的先生听罢,哑口无言。

我捐了我所有财富的四分之一,而你只捐了百分之一,请问谁更有资格呆在这里呢?


解析:

(答案可灵活,不求一律)

下面几句话是人们对“风度”的看法,请你续写一段文字,谈谈你对“风度”的理解和认识。

要求:观点正确,语言通顺,至少使用两种修辞手法,60字左右。

有人认为生就健美挺拔的形体,俊俏漂亮的容貌便是风度;也有人认为打扮得花枝招展,娇媚窈窕便是风度;还有人认为潇洒豁达、乐观向上的人生便是风度。

我认为,

答题示例:

⑴风度就是“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屈原那忠贞爱国的热切与忧患,风度就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那蔑视权贵的不羁与洒脱,风度就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那蹈死不顾的英勇与豪迈。

⑵风度不是田间随风摇摆的稗草,而是饱满谦逊的稻穗;风度不是暴风中瑟瑟发抖的小草,而是挺立不屈的青松;风度不是井底聒噪不止的青蛙,而是默默翱翔长空的雄鹰。

⑶风度是一面镜子,透射出我们的人生。风度既是整洁时尚的衣着,更是潇洒大方的气质;既是温柔端庄的贤淑,更是粗犷豪放的情怀;既是风花雪月的诗情,更是心系天下的豪迈。

(4)风度是高山的沉稳,大海的激情,是土地的缄默,溪流的欢歌;风度是美好的心灵,必胜的信念,是坦荡的胸怀,勃发的青春;风度是舞动的旗帜,风中的呐喊,是激越的鼓点,搏击的生命。


解析:

6分。要求是续写,内容恰当2分,两种修辞各1分,表达简明连贯2分,不得重复提示文段中的句子 

下面横线处应填入的语句,排列顺序恰当的一项是

这朵黄花如果在别处,我也许不屑一顾,可是开在中流砥柱上,又是唯一的一朵,我便特别喜爱。______。

A.它是从石缝钻出的花,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它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是巨浪播下的种。

B.它是巨浪播下的种,它是石缝中钻出的花,它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

C.它是生命力的象征,它是石缝中钻出的花,它是巨浪播下的种,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

D.它是石缝中钻出的花,它是巨浪播下的种,它是生命力的象征,是“天行健”“自强不息”的文化徽章。

B项。


解析:

解此题要注意“实→虚”,整个句子谈喜欢黄花的原因采用由实到虚的顺序更妥,“种”和“花”是实物,而且“种”和“花”有个发展顺序,故应先“种”后“花”,“文化徽章”比“生命力的象征”更虚,应置后。B项正好符合这一点,选B项恰当。

由山东省慈善总会等单位发起的“同系爱心节”大型公益活动4月7日在济南启动,活动的目标是“让奉献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塑造具有时代意义的社会公益品牌”,并倡议5月18日(谐音“我要帮”)为山东处“慈善日”,这将是全国率先设立的首个“慈善日”。

假如你是一名志愿宣传者,请你运用修辞手法,拟说一句有号召力或感染力的话,20个字左右。

爱心结,结爱心 携手慈善,共建和谐


解析:

(4分)运用修辞,语言简洁明了。

.请要据下面所提供的情景。拟定一则网友留言,参与讨论。要求:思想健康,观点鲜明,语句简明得体,60字左右。

目前,有教授称,现在是改变“龙”作为中国形象标志的时候了。因为,“龙”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龙”的形象往往让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国人由此片面武断产生一些不符合实际的联想。这一言论一经媒体公布,立即在网上引发了激烈诸论……

答:

(1)“龙”是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信仰,要消除西方世界对“中国龙”的误解,靠的是宣传和交流。我们不应因为“洋大人”容易误解,就随便改变华夏子孙千百年来灵魂深处的图腾。

(2)“龙”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的精神图腾,“龙”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文化信仰,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腾飞奋发的象征。-“龙”的标志不能丢!

(3)在中国古代,“龙”是帝王和王权的象征。历史上的一代代暴君独夫,哪一个不是借“龙”的威严来统治百姓?在建设民主和谐社会的今天,改换“龙”的标志正当其时。


解析:

.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既考查学生的认知能力,要求学生有鲜明的个人观点,又查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可从正面或反面两个方面阐述个人观点,言之成理即可。(5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