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岭烟霞生袖底”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南苑红雨莺唤起 B:四时烟雨瑞中天 C:东洲云海落樽前 D:池边绿树半山云
用一句话点评人物形象。
示例:诸葛亮——智慧和忠诚的化身。 (写出人物特点,不拘泥于例句的句式)
窦娥 哈姆雷特 周朴园 鲁侍萍 (从中选一个)
——
窦娥——感天动地的奇女子
解析:
无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示例:宋清“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宋清重视的是长远利润,而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前的一点点付出,获取了以后的丰厚回报。这就是宋清的商业智慧。而现今社会有如此深远目光的商人很少,他们把利润看得高于一切,把道义贬得一钱不值,只知道从消费者身上捞钱,不知道消费者是他们的上帝,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最终只能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所以劝告那些鼠目寸光的商家,学学宋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
本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紧紧地扣住了新课标的脉搏,难度适中。首先考生要认真审题,命题者要求考生筛选出文章中能够体现宋清放弃短期利益,谋求长远效益的商业智慧的实例。然后进行适度的分析和概括,要分析出其中的精髓,最后联系现实生活,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宋清这样的人,有没有与宋清形成鲜明对比的人,适度展开。最终形成一篇“事例——论证——联系生活”模式的小作文。
某校学生会发起“书香校园”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请你为会刊“名著导读”栏目写一段话,介绍一部中外文学名著。(100字左右)
参考示例:《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__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zōng jiāo 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它运用对比手法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浪漫主义色彩浓 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解析:
略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2008年8月,为避免去年“新生家长露宿操场”的一幕再现,清华大学通宵开放一处千人食堂,各地媒体纷纷组织“结伴上大学”活动倡导学子“不让家长送”,一些媒体则发出“送子大军请止步”的呼吁。
材料2: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这项有3143名参与者的调查显示,在“家长是否该送孩子上大学”这个问题上,有一半的人认为“送不送都有道理”,剩下的一半各执一词:三成认为“该送”,两成认为“不该送”。
(1)媒体通过哪些行为表达了怎样的态度?(用自己的话回答,请注意审题)
(2)今年你也将步入大学,你赞同“家长送子上大学”吗?请联系实际,说说理由。
(1)媒体通过向家长呼吁,向学生倡导,组织具体活动表达了希望学生自己上大学的态度。(2分)
(2)示例1:赞同家长送子上大学。(1分)①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有家长陪伴路上放心。父母送孩子,更多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灵的慰藉,也是亲情的一种表现;(1分)②许多父母也借送孩子的机会旅游;(1分)③送不送孩子上大学与独立性没有多大关系,一向鼓励孩子独立的美国家长也一样开着车大包小包地送孩子上学。(1分)
示例2:不赞同家长送子上大学。(1分)①如今孩子太娇惯,连上大学都要家长陪送,将来如何走上社会?快二十岁的孩子了,还是这么抱着哄着,不给他们锻炼机会,又如何长大成人?(1分)②送孩子上大学会影响家长的正常工 作,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1分)③结伴上大学能保证安全,锻炼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1分)
解析:
无
小说《荷花淀》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作者善于通过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妇女1)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妇女2)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妇女3)
“哪里碰得这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妇女4)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四个妇女的个性特点。
妇女1:□□□□
妇女2:□□□□
妇女3:□□□□
妇女4:□□□□
妇女1:委婉含蓄;妇女2:直爽率真;妇女3:稳重谨慎;妇女4:羞涩忸怩。(概括一个要点得1分)
解析:
无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 “目送”这一行为所寄托的情感作出评价。 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40字以内。
答案略。评分标准:必须包含父母对子女和子女对父母两个方面的感情评价。
解析:
无
广电总局要求电视台屏蔽“NBA”、“CBA”和“F1”等外文缩略词,引起社会热烈议论,赞同、批评之声此起彼伏。请表明自己观点,并谈出自己支持或反对的见解。要求有道理的表达,有现象或事例的列举。
【参考示例一】支持。外文缩略词并不具有普及性,未接受过外文教育的国人,尤其是老年人并不了解“NBA”“F1”等代表什么意思。
【参考示例二】支持。可以借此校正不良的语言表达习惯,维护母语的纯洁性。社会上,许多人语言表达参杂外语,非中非西,不利于交流和汉语良性发展。俄罗斯就有类似举措在媒体上屏蔽外语。
【参考示例三】反对。许多缩略词已经深刻影响了百姓生活,其使用已经成为了人们表达习惯,如“WTO”、“GDP”等基本没有人不知道其意思。强令改变约定俗成的语言习惯,是违背规律的。
【参考示例四】反对。缩略词的使用有利于语言表达的便捷。如不用“F1”,则要表述为“一级方程式赛车锦标赛”,繁简立现。
【参考示例五】反对。这是一种不公平不合理的霸王规定,体现不出公平。为何不屏蔽掉“CCTV”?
(明确态度,1分;道理表达,2分;事例或现象,2分)
解析:
无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火石和火镰相互撞击就产生了火。火石说:“这是我积蓄的火,和镰没有什么关系啊。”火镰说:“这是我撞击以后才产出的火啊,和火石有什么关系呢?”于是镰和石各自认为自己是对的,它们各干各的,不再相互依靠。一天,火石想得到火,撞击其他物体之上,撞了好多次都得不到火;镰想得火,撞击到其他物体之上,它也和火石一样没有得到火。这样它们知道相互依存的可贵,于是互相讲和,重新回到一起,寸步不离。
读了这则寓言你有何感想?请用一副对联的形式写出。对联应含有寓言中的事物,要表达出寓言中的哲理;字数总共不超过30字。
(略)哲理2分;格式2分;对联应至少含有寓言中一个事物,完全没有寓言中事物的扣1分。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