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答题。
①电视台报道了一则成都一妇女虐待殴打母亲而遭到周围群众强烈谴责的新闻。当记者采访她时,她居然说:“来拍嘛,拍近点,这下我就出名了,比李宇春都还要出名。”
②据报载,一学生在义务劳动时态度积极,不料招来“假积极”的讥讽,让其觉得“很受伤”。
到底什么是荣,什么是耻?人们在认识上存在着不少的困惑。由此看来,在全社会开展荣辱观教育是很有必要的。作为中学生,针对上面材料中妇女的言辞和学生招致的结果,你会对两人分别说些什么呢?(注意说话对象,语言要得体。)
(1)面对虐待母亲的妇女,你会对她说:
(2)面对受到讥讽的学生,你会对他说:
(1)我们会帮你出名,但你必须要知道:美名流传千古,恶名遗臭万年。你想出什么样的名呢?
(2)这个世上总有那么一些无聊的人,自己不干事,还要讽刺挖苦干事的人。反正你问心无愧,那就干自己的事,让他们说去吧。
解析:
略
学校举行研究性学习成果汇报之课本剧汇演,请结合所给篇目内容写一段串联词,将上下节目串联起来。要求衔接自然,简明得体,每段不超过40个字。(任选)
第一个节目《窦娥冤》演出结束——
串联词(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下面请观看第二个节目《雷雨》。
串联词(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请欣赏第三个节目《哈姆莱特》。
答案参考示例:
(1)六月飞雪,昭示着窦娥那感天动地的冤情;午夜雷雨,传递着鲁侍萍血泪控诉的悲音。
(2)一个社会底层劳动妇女以血泪控诉了不公的命运,那么丹麦王子的命运又将如何呢?
解析:
无
“西岭烟霞生袖底”的下联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南苑红雨莺唤起 B:四时烟雨瑞中天 C:东洲云海落樽前 D:池边绿树半山云
用一句话点评人物形象。
示例:诸葛亮——智慧和忠诚的化身。 (写出人物特点,不拘泥于例句的句式)
窦娥 哈姆雷特 周朴园 鲁侍萍 (从中选一个)
——
窦娥——感天动地的奇女子
解析:
无
下列选项中的诗句填入《到京师》一诗画横线处,恰当的一项是 城雪初消荠菜生,角门深巷少人行。 ,此是春来第一声。
A:落红满地乳鸦啼 B:柳梢听得黄鹂语 C:春山一路鸟空啼 D:楼阁新成花欲语
第二大题文言文《宋清传》中说“清之取利远,远故大”。意思是“宋清谋取利益放眼于长远,因为考虑长远所以获得的利益较大”这概括了宋清经商的特点,请从文中举一例加以说明,并结合当下的社会生活谈谈自己对这一概括的领悟(不少于200字)
示例:宋清“所焚券者百数十人,或至大官,或连数州,受俸博,其馈遗清者相属于户。虽不能立报而以赊死者千百,不害清之为富也。”宋清重视的是长远利润,而不是眼前的蝇头小利。眼前的一点点付出,获取了以后的丰厚回报。这就是宋清的商业智慧。而现今社会有如此深远目光的商人很少,他们把利润看得高于一切,把道义贬得一钱不值,只知道从消费者身上捞钱,不知道消费者是他们的上帝,是他们的衣食父母。最终只能落得个“门前冷落车马稀”。所以劝告那些鼠目寸光的商家,学学宋清。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筛选信息、分析概括以及观察生活的能力。
本题是今年高考的新题型,紧紧地扣住了新课标的脉搏,难度适中。首先考生要认真审题,命题者要求考生筛选出文章中能够体现宋清放弃短期利益,谋求长远效益的商业智慧的实例。然后进行适度的分析和概括,要分析出其中的精髓,最后联系现实生活,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事情,有没有宋清这样的人,有没有与宋清形成鲜明对比的人,适度展开。最终形成一篇“事例——论证——联系生活”模式的小作文。
某校学生会发起“书香校园”活动,得到同学们的热烈响应。请你为会刊“名著导读”栏目写一段话,介绍一部中外文学名著。(100字左右)
参考示例:《巴黎圣母院》是法国浪漫主义作家雨果的第一部浪漫主义小说。巴黎圣母院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蛇蝎心肠,__吉普赛女郎爱丝美拉达。面目丑陋、心地善良的敲钟人卡西莫多为救女郎舍身。小说揭露了zōng jiāo 的虚伪,歌颂了下层劳动人民的善良、友爱、舍己为人,反映了雨果的人道主义思想。它运用对比手法将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生动丰富的戏剧性场面有机地连缀起来,浪漫主义色彩浓 烈,具有很强的可读性。
解析:
略
阅读以下两则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材料1:2008年8月,为避免去年“新生家长露宿操场”的一幕再现,清华大学通宵开放一处千人食堂,各地媒体纷纷组织“结伴上大学”活动倡导学子“不让家长送”,一些媒体则发出“送子大军请止步”的呼吁。
材料2: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与新浪网新闻中心联合开展了一项调查,这项有3143名参与者的调查显示,在“家长是否该送孩子上大学”这个问题上,有一半的人认为“送不送都有道理”,剩下的一半各执一词:三成认为“该送”,两成认为“不该送”。
(1)媒体通过哪些行为表达了怎样的态度?(用自己的话回答,请注意审题)
(2)今年你也将步入大学,你赞同“家长送子上大学”吗?请联系实际,说说理由。
(1)媒体通过向家长呼吁,向学生倡导,组织具体活动表达了希望学生自己上大学的态度。(2分)
(2)示例1:赞同家长送子上大学。(1分)①孩子第一次出远门,有家长陪伴路上放心。父母送孩子,更多的是给孩子一种心灵的慰藉,也是亲情的一种表现;(1分)②许多父母也借送孩子的机会旅游;(1分)③送不送孩子上大学与独立性没有多大关系,一向鼓励孩子独立的美国家长也一样开着车大包小包地送孩子上学。(1分)
示例2:不赞同家长送子上大学。(1分)①如今孩子太娇惯,连上大学都要家长陪送,将来如何走上社会?快二十岁的孩子了,还是这么抱着哄着,不给他们锻炼机会,又如何长大成人?(1分)②送孩子上大学会影响家长的正常工 作,对于贫困家庭来说,也是一笔很大的开支;(1分)③结伴上大学能保证安全,锻炼孩子自立、自理的能力。(1分)
解析:
无
小说《荷花淀》语言质朴、简明,但又内涵丰富。作者善于通过生活化的人物语言,含蓄而又委婉地表现人物的性格。在文中有这样一段描写:
女人们到底有些藕断丝连。过了两天,四个青年妇女聚在水生家里,大家商量。
“听说他们还在这里没走。我不拖尾巴,可是忘下了一件衣裳。”(妇女1)
“我有句要紧的话,得和他说说。”(妇女2)
“听他说,鬼子要在同口安据点……”水生的女人说。(妇女3)
“哪里碰得这么巧,我们快去快回来。”
“我本来不想去,可是俺婆婆非叫我再去看看他──有什么看头啊!”(妇女4)
请分别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四个妇女的个性特点。
妇女1:□□□□
妇女2:□□□□
妇女3:□□□□
妇女4:□□□□
妇女1:委婉含蓄;妇女2:直爽率真;妇女3:稳重谨慎;妇女4:羞涩忸怩。(概括一个要点得1分)
解析:
无
龙应台在《目送》中写道:“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请你根据自己的生活体验对 “目送”这一行为所寄托的情感作出评价。 要求:观点明确,表达得体,40字以内。
答案略。评分标准:必须包含父母对子女和子女对父母两个方面的感情评价。
解析:
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