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余儿时闻先生轶事,孝友、饶隐德”中,“饶”之义为()
A:富饶 B:很多 C:富裕 D:有余
语译题:又人有嗜用膏梁美味者,肥厚内热,其变饶生大疔。足之为言饶也,非手足之足。
粗纱加捻卷饶系统对纺纱张力的自调机理是什么?
饶自然的绘画理论
多层容器的制造方法很多常见的有层板包扎法()热套法饶带法
A:饶层法 B:饶柱法 C:饶板法 D:饶套法
《宋书》记载:“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物产丰富),民勤本业,一岁或稔(丰收),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1)这反映了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怎样的经济状况?(2)你认为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是什么?(3)今天我国正在开展一项伟大的工程——西部大开发,请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你对西部大开发有哪些好的建议?
(1)江南地区得到开发,农业、手工业、商品经济都得到了很大发展,成为全国繁荣昌盛的地方。
(2)江南地区战争相对较少,社会秩序比较安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给江南地区带去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北方劳动人民的辛勤努力;统治者实行了一些有利于生产的政策;江南地区发展农业的自然条件优越。(答出三点即可)
(3)开发大西北的建议:国家稳定;政府实行经济奖励政策;民族关系融洽;提供技术、资金、人才等支持;利用丝绸之路的资源(答出任意3点即可)。
下图为苏俄(苏联)1913—1925 年粮食作物产量示意图。其中 1921—1925 年粮食作物产量增长的原因是实行了(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新经济政策 C: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改革
读图(18—5)、(18—6)及表格,概括东南亚物产特点,并简单分析原因。
东南亚:物产丰富,特别是热带经济作物在世界占重要地位;尤其是天然橡胶、油棕和椰子、金鸡纳霜等。这里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如:石油和锡等在世界也占重要地位。这里地处热带,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有明显的旱雨季;热带雨林气候:终年高温多雨。有利于热带经济作物的生长。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百年舂锄不言休
我国学术界曾将饶宗颐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在钱锺书心申,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则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是潮州首富,又是当地著名学者.饶锷致力于考据学,家中藏书10万卷.他为儿子取名“宗颐”,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理家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饶宗颐三四岁时,父亲便教他诵读经典.10岁时,他已经阅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等古籍,并跟随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
1930年秋,14岁的饶宗颐以优异成绩考入潮州金山中学学堂.当时在潮州能考上金中的,都相当于“举人”,享受礼遇.但饶宗颐觉得“在学校获益不大”,入学后没多久,就回家自修,开明的父亲并未反对。16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
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抗日战争爆发后,饶宗颐曾在中山大学任艺文纂修,同时加入顾劫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潮州沦陷后,饶宗颐不得不辗转于广东香港之间。父母早逝,战乱动荡,让他较早地参透何为心元挂碍。他一生面对逆境,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
在香港,饶宗颐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善本、孤本,为以后的治学打下了基础.1952年,并无大学学历的他受聘成为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饶宗颐主讲目录学、文字学、《楚辞》扣汉魏六朝文学,他的潮卅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受到学生欢迎.港大授课之余,饶宗颐还前往新亚书院讲授“老子”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敦煌学,
饶宗颐不喜欢政治,专心治学.他将著述又涉政的人称为“早达”,“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一。但他也关注世道人心。当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股市大跌,每天都有股民跳楼自杀,饶公亲自书写了《bān ruò 波罗蜜多心经》。字很大,每个约一平方米,由香港政府出资,按照原始尺寸,在大屿山建了“心经筒林”,来安抚市民的心灵.现在已是香港市民寻求心灵慰藉的一个重要去处。
在日常生活中,饶宗颐为人谦虚,待人真诚,就是陌生人想与他讨论问题,他也会热情交流,不会高高在上。他对“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表示不敢当.2003年,香港大学设立饶宗颐学术馆,他给学术馆取名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c,意思为“这是香港大学里面的一闯小学校,我在这里做点小学问”。
1954年,饶宗颐在日本研究甲骨文.同年到剑桥出席第二十三届东方学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论文((老子想尔注》,从此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法国汉学家戴密微邀请他到巴黎整理敦煌经卷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饶宗颐系统地研究了dào jiāo 文献资料,并出版了《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
这本书引发了欧洲研究dào jiāo 的热情,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把此书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戴密微很欣赏饶宗颐诗、词、赋方面的才情,曾邀他同游瑞士.1962年,经戴密微力荐,饶宗颐以甲骨学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了玎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
“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饶宗颐1949年离开大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藉由中山大学邀请,63岁的饶宗颐回到朝思暮想的广州,感慨地说:“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晚年游历祖国。
饶宗颐前往莫高窟考察,虽然他以敦煌学研究而闻名于世,此前却从未到过莫高窟.饶宗颐在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同行者问:“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有什么好看的?”饶宗颐回答说:“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离开敦煌后,饶宗颐叉到了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仔细地考察每一样藏品,有时候还要到库房里看。
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被尊为国学泰斗,今年4月,李__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饶宗颐,称赞他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
不论何时,饶宗颐都像他自比的那样“辛苦待舂锄”,百年不休,他曾说:“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个不可知的斑点,亦像一根芦苇,很容易被一阵风所摧折……面对无限的宇宙,永远的岑寂给人以无限的恐惧.在无限的周遭,处处可以是中心,而何处是圆周,却煞费思量。”(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饶宗颐)特别喜欢一句话,“万古不磨意,江流自在心”,这里的“万古不磨”,就是我们常说的 “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自在”是fó jiāo 的话,就是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肖莹《饶公印象记》)
②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中、英、法、日、德、印度等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因此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过去不少人以为他的艺术创作只是治学之“余事”,但近30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上新法选出,业界公认其成就绝不在学术之下.(刘伟忠、姜舜源《一代通儒饶宗颐》)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A.饶宗颐的家境优越,深厚渊博的家学为他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儿时名师的教导为他日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B.饶宗颐在香港大学教书,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仅因为他的潮州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所以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C.饶宗颐在法国系统研究了dào jiāo 文献资料,其著述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将他的《老子想尔注》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
D.饶宗颐从未到过西北大漠戈壁,对海市蜃楼感到十分好奇,为“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他在前往敦煌的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
E.饶宗颐在阔别大陆多年之后,重新回到故乡。已届花甲之年的他心系国家发展,决心游历各地,考察丰富的文化资源,耕耘不辍。
12.中外学者非常敬重饶宗颐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3.文中多次引用了饶宗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举两个例子作具体分析。
14.饶宗颐所说的“三不朽”和“自在”在他自己身上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12.①有着“百年舂锄不言休”的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治学精神。
②在汉学研究方面卓越建树,有突出的学术成就,学贯古今中西,堪称一代通儒。
③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
④具有一种平和超然、谦虚真诚、悠远深邃的人格境界
答到①②③④中任何三点即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13.①引用饶宗颐的话,增强了传记的真实可感性,凸显了传主作为一代通儒的精神品质。
②示例1:“那时候,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或“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通过饶宗颈在物质名利与学术之间的选择,生动地表现了传主专注治学的精神。
示例2:“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或“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或“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表现了饶宗颐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挚情谊。
示例3:文章末段的引语,以含蓄形象的语言启示人们认识自身在天地之中的渺小和脆弱,表现了饶宗颐思想的深刻以及努力探索未知世界约谦逊的态度。
14.①“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主要体现在关注世道人心,韦写《bān ruò 波罗蜜多心经》来安抚香港市民;“立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教书育人,治学深广,学艺兼长,整理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献资料,获得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为弘扬汉学、推广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立言”主要指他的学术观点独到,著作颇丰,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崇,如撰写的《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将它定为研究主必读教材。
②“自在”指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始终坚持本心,不为世俗扫他人所左右;上中学时感到在学校获益不大,就毅然退学回家自修;在选择父亲遗产对,舍弃庞大的财产,选择书籍;不热衷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
【解析】
试题分析:
11.B项因果关系绝对化,C项应是《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D项对“海市蜃楼”的理解片面。回答三项或三项以上,不给分。
考点:分析语言特色。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把握文章结构。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2.解答该题,应当从原文本中提取信息,如结合原文的“跟随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他一生面对逆境,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饶宗颐主讲目录学、文字学、《楚辞》扣汉魏六朝文学,他的潮卅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受到学生欢迎。港大授课之余,饶宗颐还前往新亚书院讲授‘老子’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敦煌学”“饶宗颐都像他自比的那样‘辛苦待舂锄’,百年不休”等信息概括即可。
考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引用传主的话,一般的作用应是突出传主形象,增强传记的真实性,结合原文本作答,然后可以选出两处分析说明即可。
考点: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4.根据相关链接可知“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然后从文本中找出饶宗颐在这三方面的表现即可,“自在”是fó jiāo 的话,就是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从文本中找出表现他具有这种精神的语句即可。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考点: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文本所反映的人生价值和时代精神。能力层级为探究F。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百年舂锄不言休
我国学术界曾将饶宗颐与钱锺书、季羡林并列,称之为“北钱南饶”和“北季南饶”,在钱锺书心中,饶宗颐是“旷世奇才”,季羡林则直呼“我心目中的大师就是饶宗颐”。
1917年8月9日,饶宗颐出生于广东潮安。父亲饶锷是潮州首富,又是当地著名学者。饶锷致力于考据学,家中藏书10万卷。他为儿子取名“宗颐”,希望他能成为像北宋理学家周敦颐那样的大学者,饶宗颐三四岁时,父亲便教他诵读经典。10岁时,他已经阅读了《通鉴纲目》《纪事本末》等古籍,并跟随名师学习,打下了绘画、书法和古文的深厚根基。
1930年秋,14岁的饶宗颐以优异成绩考入潮州金山中学学堂。当时在潮州能考上金中的,都相当于“举人”,享受礼遇。但饶宗颐觉得“在学校获益不大”,入学后没多久,就回家自修,开明的父亲并未反对。16岁那年,父亲撒手人寰。 “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他继承父亲遗志,完成《潮州艺文志》,踏出了学术生涯的第一步。
抗日战争爆发后,饶宗颐曾在中山大学任艺文纂修,同时加入顾颉刚主持的禹贡学会,在学术界崭露头角。潮州沦陷后,饶宗颐不得不辗转于广东香港之间。父母早逝,战乱动荡,让他较早地参透何为心无挂碍。他一生面对逆境,往往比较达观、超然,心态平和,乐观向上。
在香港,饶宗颐有机会接触到很多善本、孤本,为以后的治学打下了基础。1952年,并无大学学历的他受聘成为香港大学中文系讲师。饶宗颐主讲目录学、文字学、《楚辞》和汉魏六朝文学,他的潮州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受到学生欢迎。港大授课之余,饶宗颐还前往新亚书院讲授“老子”等课程,同时继续研究敦煌学。
饶宗颐不喜欢政治,专心治学。他将著述又涉政的人称为“早达”,“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但他也关注世道人心。当年亚洲金融风暴,香港股市大跌,每天都有股民跳楼自杀,饶公亲自书写了《bān ruò 波罗蜜多心经》。字很大,每个约一平方米,由香港政府出资,按照原始尺寸,在大屿山建了“心经简林”,来安抚市民的心灵。现在已是香港市民寻求心灵慰藉的一个重要去处。
在日常生活中,饶宗颐为人谦虚,待人真诚,就是陌生人想与他讨论问题,他也会热情交流,不会高高在上。他对“国学大师”“一代通儒”等称呼表示不敢当。2003年,香港大学设立饶宗颐学术馆,他给学术馆取名The Jaotsung-I Petite Ecole,意思为“这是香港大学里面的一间小学校,我在这里做点小学问”。
1954年,饶宗颐在日本研究甲骨文。同年到剑桥出席第二十三届东方学国际会议并发表了论文《老子想尔注》,从此引起了西方的注意。法国汉学家戴密微邀请他到巴黎整理敦煌经卷资料,在浩如烟海的文物中,饶宗颐系统地研究了dào jiāo 文献资料,并出版了《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这本书引发了欧洲研究dào jiāo 的热情,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把此书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戴密微很欣赏饶宗颐诗、词、赋方面的才情,曾邀他同游瑞士。1962年,经戴密微力荐,饶宗颐以甲骨学著作《殷代贞卜人物通考》,获得了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
“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饶宗颐1949年离开大陆,随着年龄的增长,对故乡的思念愈加强烈。藉由中山大学邀请,63岁的饶宗颐回到朝思暮想的广州,感慨地说:“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他下定决心,要在晚年游历祖国。饶宗颐前往莫高窟考察,虽然他以敦煌学研究而闻名于世,此前却从未到过莫高窟。饶宗颐在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同行者问:“荒无人烟的大漠戈壁有什么好看的?”饶宗颐回答说:“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离开敦煌后,饶宗颐又到了西安、洛阳等历史名城,每到一处,他都要去当地的博物馆仔细地考察每一样藏品,有时候还要到库房里看。
进入新世纪以来,他被尊为国学泰斗,今年4月,李__在中南海紫光阁会见饶宗颐,称赞他心系国家发展,学术耕耘不辍,艺术创作不断。
不论何时,饶宗颐都像他自比的那样“辛苦待舂锄”,百年不休,他曾说:“人在天地之中,渺小得像一个不可知的斑点,亦像一根芦苇,很容易被一阵风所摧折……面对无限的宇宙,永远的岑寂给人以无限的恐惧。在无限的周遭,处处可以是中心,而何处是圆周,却煞费思量。”
相关链接
①我(饶宗颐)特别喜欢一句话,“万古不磨意,中流自在心”,这里的“万古不磨”,就是我们常说的“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自在”是fó jiāo 的话,就是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 (肖莹《饶公印象记》)
②饶氏治学所涉及的时代,从上古史前到明清,几乎没有一个时代是“交白卷”的。他通晓中、英、法、日、德、印度等国语言文字,对古梵文、楔形文字也颇有研究。因此他能在古今中外文化的交汇比照中,提出和解答中国历史文化的新问题。过去不少人以为他的艺术创作只是治学之“余事”,但近30年来,他在书画创作上新法迭出,业界公认其成就绝不在学术之下。(刘伟忠、姜舜源《一代通儒饶宗颐》)
1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 )
A.饶宗颐的家境优越,深厚渊博的家学为他终身学习提供了方便,儿时名师的教导为他日后学术研究和艺术创作打下了扎实的根基。
B.饶宗颐在香港大学教书,虽然他没有大学学历,仅因为他的潮州话、普通话与粤语都能讲得流畅标准,所以仍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C.饶宗颐在法国系统研究了dào jiāo 文献资料,其著述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将他的《老子想尔注》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
D.饶宗颐从未到过西北大漠戈壁,对海市蜃楼感到十分好奇,为“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他在前往敦煌的火车上一路凝望着窗外。
E.饶宗颐在阔别大陆多年之后,重新回到故乡。已届花甲之年的他心系国家发展,决心游历各地,考察丰富的文化资源,耕耘不辍。
12.中外学者非常敬重饶宗颐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13.文中多次引用了饶宗颐的话,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举两个例子作具体分析。
14.饶宗颐所说的“三不朽”和“自在”在他自己身上有哪些具体的体现?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11.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
12.①有着“百年舂锄不言休”的矢志不渝,坚持不懈的治学精神。②在汉学研究方面卓越建树,有突出的学术成就,学贯古今中西,堪称一代通儒。③在诗文、书法、绘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艺术造诣。④具有一种平和超然、谦虚真诚、悠远深邃的人格境界。答到①②③④中任何三点即给满分。意思答对即可。
13.①引用饶宗颐的话,增强了传记的真实可感性,凸显了传主作为一代通儒的精神品质。 ②示例1:“那时候,父亲留下庞大的财产与大批书籍,在这两者之中我选择了书籍。”(或“忘文学而求‘名’不知道名之为‘害’。”)通过饶宗颈在物质名利与学术之间的选择,生动地表现了传主专注治学的精神。示例2:“久去乡关,累十余稔,山川乔木,望之畅然。”(或“我从小读过很多地方志,对各地的地名很熟悉,可是大陆很多地方还没去过。”或“我正等着海市蜃楼的出现。”)表现了饶宗颐对故土对祖国的深挚情谊。示例3:文章末段的引语,以含蓄形象的语言启示人们认识自身在天地之中的渺小和脆弱,表现了饶宗颐思想的深刻以及努力探索未知世界的谦逊的态度,第②点中的示例,意思答对即可。
14.①“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主要体现在关注世道人心,他写《bān ruò 波罗蜜多心经》来安抚香港市民;“立功”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教书育人,治学深广,学艺兼长,整理研究流失海外的中国文献资料,获得有汉学界诺贝尔奖之称的“汉学儒莲奖”,为弘扬汉学、推广中华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立言”主要指他的学术观点独到,著作颇丰,得到学界的普遍认可和推崇,如撰写的《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填补了学术空白,巴黎大学中国学院还将它定为研究生必读教材。②“自在”指保持一种独立的精神和自在之心,始终坚持本心,不为世俗和他人所左右。上中学时感到在学校获益不大,就毅然退学回家自修;在选择父亲遗产时,舍弃庞大的财产,选择书籍;不热衷政治,专心从事学术研究。意思答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可根据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论述合理的程度,酌情给分。
【解析】
11.
试题分析:B项因果关系绝对化,C项应是《敦煌老子想尔注校笺》,D项对“海市蜃楼”的理解片面。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此题各项均考核文意。其中BCD理解出现偏差。
12.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从精神品质和成就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有局部信息筛选和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段落,综合信息筛选集中在文章的某个部分或全文。答题时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局部信息筛选要对对应的段落进行划分,提取关键词语。综合信息筛选注意对局部或全文内容的概括,重点注意各段的段首和短尾的句子。答题是注意提取文中的关键词语分析作答。如此题的题干是“得到中外学者的敬重”原因,通过题干看是一道综合信息筛选的题目,答题时要立足全文,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注意从精神品质和成就贡献的角度进行概括。
13.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分析引用传主的话语的作用的题目,注意分析从增强文章的真实性和体现传主某种品质的角度作答。
【考点定位】分析文本的文体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分析引用的作用的题目是人物传记常见的类型。答题时首先答出引用的话语的内容,然后答出一般的作用: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有时还要结合语句所处的位置进行分析。在文章的开头统领全文、表达情感、引起下文、引起阅读兴趣,在文章的中间承上启下,在文章的结尾升华主旨、表明情感。答题时结合具体的文章具体的分析,此题首先答出通用的作用:曾强文章的真实性,突出传主的某种精神品质,然后列举具体的话语具体的分析。
14.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探究传主的精神品质的题目,首先对“三不朽”和“自在”的含义作出解释,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考点定位】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能力层级为探究F。
【名师点睛】探究的题目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向内挖掘,一是向外延伸,向内挖掘的题目主要是概括传主的某些品质或者分析传主成功的原因,实际原因的主观方面也就是传主的品质。探究传主的品质有时给出品质,让考生在文中找具体的事例,有时需要先概括出品质,然后再结合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还有的是结合文章的标题或具体的语句进行探究,但基本的答题指向是一致的。这样的题目答题时首先概括出传主的品质,然后列举文章中的具体事件说明,不要脱离文本随意作答。向外延伸主要是针对文本提出自己的看法或对自己的启示,答题时首先明确自己的观点,然后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论证,论证要围绕自己的观点进行,做到中心突出、简单明了。提出的观点要和传主的品质相关。此此题向内挖掘的题目,首先对“三不朽”和“自在”的含义作出解释,然后在文中提取相关的事例进行解说。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