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一个故事,出自林语堂的一篇文章:二人将由地狱投生到人间,他对阎王说:“要我做人,须答应我的条件。”他接着说:“我要是宰相儿、状元父。家宅四周一万亩的田地,有鱼池,有果实;一个美丽的妻子,一些妖艳的妾,她们待我很好。要满屋金珠,满仓五谷,满箱银钱,而我自己则要做公卿,一生荣华富贵,活到一百岁。”阎王说:“ 。”
请你设身处地,替阎王说一句话,表明他的要求是绝对办不到的,趁早死了这条心。(不超过25字)
阎王说:“如果世间有这种人可做,我便自己去投生,不让你去了!”
把下列带序号的语句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一篇散文,如果只是传达了一些信息或知识,还不能叫文章,文者,纹也,要有花纹,要美。又因为文章是在人的精神世界中往来的方舟,其写作主体和阅读主体都是有思想的人, 因为,如果仅为了这个目的其他文体完全可以胜任。在散文中风景、事件、知识等只是一种载体,最终它还得落到自己追求的目标——思想和美感上。①虽然它也可以描写风景、事件,传递信息、知识等,②这样笔者才吐而后快,读者才开卷有益。③求休闲、信息和知识也不是它的专长。④散文如专求刺激当然不可取,⑤所以它一定要传递一些新的有个性的思想。⑥但这都不是目的。
A:④③①⑥⑤② B:①⑥②⑤④③ C:⑤②④③①⑥ D:④③⑤①⑥②
根据文意,语序排列最恰当的一组 ①《纽约时报》以当时中国人还未具备的近代眼光和技术,即时、全面、连续地观察和记录了这段历史。 ②这家老牌报纸至少在1854年,就有文电从晚清的北京传送至遥远的纽约。 ③而晚清的中国,正经历着“千年未有之变局”:从神秘封闭的东方老大沦为“东亚病夫”,帝制遭遇千年未遇之质疑,士大夫政治没落┄┄ ④《纽约时报》对于中国报道的介入可以延伸至晚清。 ⑤而《纽约时报》的晚清变局之报道集《晚清的帝国》,在中国出版后,更是以其独具一格的报道模式与视角,被评价为“这是力图以时报原始资料重现一个世界大国之编年史的伟大尝试”。 ⑥这种跨世纪的文献式的报道方式,令人惊叹。
A:③①②④⑥⑤ B:④②③①⑥⑤ C:④①②⑤⑥③ D:①②④③⑥⑤
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天父亲和我一同在林间漫步。
在一个拐弯处,父亲停下来问我:“除了小鸟的歌唱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我仔细地听,几秒钟后我回答他:“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我问他:“我们又没有看见,你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里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音越大。”
后来我长大成人,每当我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我都感到好像父亲在我耳边说:“马车越空,噪音越大。”
要求: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把下列带序号的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最后一句为②)。
①但这一学说对逆反心理持否定态度,而不是深入批判造成逆反心理的社会根源,我认为这是一个重大的谬误。
②所以,只要剥夺自由的命令和强制存在,逆反心理就会存在。
③心理学有“逆反心理”一说,作为一种心理现象,这一学说是有客观依据的。
④逆反心理是对命令与强制的__,逆反心理是对自由和人权的捍卫。
⑤剥夺自由的命令和强制越是蛮横,逆反心理就越是强烈。
⑥因为所有的逆反心理都与命令和强制有关,而命令和强制剥夺了自由。
正确顺序 ②
③①⑥④⑤②;本段主要分析逆反心理产生的社会根源,先引出概念,提出自己看法并摆出自己的理论依据,理论依据是逐步深化的。
结合个人的感悟对汉字进行新的理解,可以赋予汉字特殊的意义。请仿照示例,自选两个汉字进行别解,要求紧扣字形,有积极意义,表述简练。
示例:惩——对心的征服,才是处罚的最终目的。
悟——做思考的我,才能形成我的思想。
答:(1)
(2)
例:
选——被挑选出来的人,应该是事事走在别人前面的。
劣——平时少出力,最后总会比别人差一点。
舒——舍予即忘我,这是一种何等舒畅的境界。
值——人生要有“价值”,首先要求人要正直。
起——欲要崛“起”,就必须走自己的路。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中划线处的语句,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黄昏来临,我清晰地听到了芦苇拔节的噼啪声,听到啾啾的鸟鸣,阵阵的蛙叫。一阵微风穿过,芦花漫舞着,苇叶 。这一切,都像在对我窃窃私语,令我 。再看映红西天的晚霞,透过密密的苇叶,洒下点点金辉,就像 。于是,我便在这梦境中恍恍惚惚……恍惚中,我忽而感到,我原本是大自然中的一株芦苇,是 ——我的心灵便在这里栖息了。①随风轻扬 ②沙沙低吟③久久驻足,侧耳静听,独自激动不已 ④激动不已,侧耳静听,独自久久驻足。⑤美妙的仙境 ⑥神秘的梦境 ⑦携芦花轻舞的那一丝微风 ⑧随风儿飘舞的那一片芦花
A:①③⑤⑧ B:②④⑥⑦ C:①④⑤⑦ D:②③⑥⑧
把下列句子组合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 (只填序号)。
①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也体现了“变化中的力量格局”。
②不少会议的中心议题如“如何使中国下一阶段的发展持续下去”“中国不断增强的创新能力”等,仍然直接与中国相关。
③去年世界经济论坛的主题是“中国和印度”。
④但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力在持续增强是个不争的事实。因此许多问题的讨论均离不开中国。
⑤相比之下,今年的话题将稍向俄罗斯、巴西以及今年刚刚入世的越南等倾斜。
所谓“贴吧”,是指网络中对有关内容的讨论。我们可以对“贴吧”中感兴趣或有话可说的话题进行回复,发表自己的观点看法,这是一个自由而热闹的空间,这里时时都跳跃着思想的火花。
下面是有关“一次性筷子”的主题贴,请在“赞同”与“反对”中选择其中一个观点,按照要求在表中填写回复。(80字以内)
1.主题:一次性筷子 | 据统计,我国每年消耗一次性筷子450亿双,生产和使用木筷子消耗了大量木材资源。为了增强人们的环保意识,引导消费和节约木材资源,今年4月1日起我国对木制筷子征加5%的税收。 |
2.回复(表示赞同“用一次性筷子”) | |
3.回复(表示反对“用一次挂筷子”) | |
赞同示例:
①去快餐厅不用一次性筷子用什么筷子?有些人说是消毒的筷子其实并不卫生,主要是顾客没有选择的余地呀!
②一次性筷子吃不垮中国森林,而且白桦木和竹子做成筷子的产值远远高于拿来烧火或做家具,造纸,为什么不做呢?
反对示例:
①中国乃至地球的森林资源是有限的,我们应该珍惜使用。中国每年生产一次性筷子消耗l30万立方米木材,如果把这些木材锯成普通厚度的木地板,可以铺满3700个足球场。
②我们很多人都看过中央电视台播放的东北大兴安岭生产一次性筷子的过程,不是用边角余料,而是用生长30年以上的木材加工而成的,看了真让人伤心。
[解析]这道题的目的是考查考生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观点、态度。做这类题目要注意:
根据题下要求,联系材料,客观表达自己的看法。分析材料时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自己对生活的感知,客观公正地表达自己对问题的看法,语言要简洁;持否定意见时也要注意语言的文明性,体现出修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在文中横线处补写一句话,使上下文连贯流畅。将答案写在文段后面的答题线上。
当前,“红色经典改编热”已成为文学艺术领域的一大现象,但几乎所有的改编又都是不尽如人意的。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急功近利商业心态的泛滥。用一副消费主义时代的面孔和体态来扮演一个创世纪时代的英雄形象,当然是一种错位的尴尬。二、影视界原创能力的枯萎。由于涉及“红色经典”的历史观念,需花大力气认真研究,而且原来它们只是文学文本,现在要转换成连续剧,改编过程对原创能力要求很高。三、 。无论改编者有何种可迁就的理由,也应当遵守必要的职业伦理。它要求改编者可以轻松,但不能轻佻;可以使人物的地位下降,但不能下作;可以由原来单一的红色变成杂色,但没有必要变成桃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