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每只笨鸟都准备了一根矮树枝。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人要找准自己的位置,要确定自己的坐标(或“目标”),立足自身,求得发展;

中国也有一句谚语:水往低处流,人往高处走。

这句谚语的意思是:

45

(45字以内)(2分)

这两句谚语的区别在于:

20

(20字以内)(2分)

【答案】①人要发展自己、提升自己,追求自己人生最佳境界,活出自己人生的精彩,实现自己事业的辉煌。(或:人们对更美好、更高远的目标的追求永无止境。)(2分,答案不唯一,大意对即可,不符合字数要求扣1分)

     西谚更倾向实在目标,中谚提倡追求高远目标。(2分,不符合字数要求扣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先给出了西方谚语的意思,然后要求写出中国一句谚语的意思,并辨析两者的区别。由此可见两句谚语的意思有某种相关性,再结合本句谚语中“人往高处走”可知中国的谚语应是:人要不断地提高自己,追求进步和卓越。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句的概括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较为定性的艺术语句,是民众的丰富智慧和普遍经验的规律性总结。恰当地运用谚语可使语言活泼风趣,增强文章的表现力。因此本题的实质是怎样把生动形象的句子转换成平实的句子。做题时,须明确句子的艺术手法,结合其手法的特点,明确其本体,并将之还原。

请根据上下文,在下面文字的画线处补写出相应内容要求: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12字(6分)

中国古代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是可游、可居、可望。其中,。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也同样要“望”。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在园林建筑艺术中,,有了窗子,内外就能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望出去,,于是引发人们不同的联想。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丰富了。如“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诗人从一个小房间“望”到千秋之雪、万晨之船,以小见大,从而获得了

【答案】①“望”最重要,②即便是“居”,③窗子起着“望”的重要作用(窗子也很重要  窗子必不可少),④景色都不(尽)相同,⑤丰富的审美感受。 (每空1分,全对6分)

【解析】

试题分析:应先明晓本段文字的中心意思,抓住本段的中心句。本段的中心意思是谈“望”的重要性,再根据第一句话这一中心句与上下文,可见①处应填:“望”最重要。②处前有“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此处应谈“居”,再根据上下句间关系,应为:而且即使是“居”。材料的下面几句是谈窗子在“望”中的作用,根据上下语境,③处可填:窗子也很重要。④句前有“从不同的角度望出云”句,是指从不同的角度透过窗户所看到的景色,因而此处可填:景色都不尽相同。⑤处有点难度,此是为总结,是为窗子在望中所起的效果,根据前面“一切亭台楼阁,都是为了‘望’,都是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的美的感受”领起句,可填入“美的感受”类似的句子。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全面复习并清晰了解保持语言连贯的各种衔接手段:话题和陈述角度是否保持一致,句序安排是否合理有序,是否注意处理好言语的呼应与衔接。完整了解全国高考卷中出现过的题型,并掌握其解题思路。重点复习并熟练掌握如何运用言语手段达到表达连贯的有关题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4分)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是____中的诗句,它揭示了一种不合理的社会逻辑。调整该诗句的语序,使之分别符合下列要求(不得增删词语或改换词语):

(1)反映一种更不合理的社会逻辑: (2分)

(2)表现一种比较公正的社会逻辑: (2分)

 

【答案】(1)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解析】

试题分析:(1)更不合理的逻辑,应该把诗句变换成意思具有强烈反差的语序,高尚和卑鄙在一起,即高尚是卑鄙者的通行证,卑鄙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2)较为公正的社会逻辑,应该是没有反差的语序,即高尚在一起,卑鄙在一起,就是高尚是高尚者的通行证,卑鄙是卑鄙者的墓志铭。

考点:此题考查的是语言知识运用中的变换句式。

点评:不同的句式往往会有不同的表达效果,考生要善于根据句式的特点来变换组合成符合提干要求的句式。此种题型相对较难,考生平时要多练习,尤其是涉及到“强调”以“某某为开头”等类型的题,更要会变换。

阅读下面寓言,指出其寓意。(概括不超过20个字,2分)

一只公鸡在田野里为自己和母鸡们寻找食物。他发现了一块宝玉,便对宝玉说:“若不是我,而是你的主人找到了你,他会非常珍惜地把你捡起来;但我发现了你却毫无用处。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

【答案】自己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则寓言故事,概括其寓意要抓住公鸡对宝玉所说的话。抓住公鸡所说的一番话,又要关注其中的重点句,即“我与其得到世界上一切宝玉,倒不如得到一颗麦子好”。对公鸡来讲,一块宝玉对它一无用处,而麦子才是自己所需要的。因此看来,这则寓言告诉我们,自己需要的才是最珍贵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压缩语段的能力,能力层次为E级。

点评:这是道概括寓言的寓意题,属压缩语段的范畴。寓言大都篇幅短小,而又寓意深刻。对于学生来说,寓言文字内容是不难明白的,但要理解的当中蕴涵的寓意,还是有一个跨度的。这就要求理解寓意时,应特别重视抓住寓言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对寓言的内容进行分析。这些关键词句一般都直接揭示了寓言的中心思想(寓意)。把握了这些警语对发掘寓言的寓意有直接帮助。

读下面的小幽默,简要回答问题。(6分)

一个顾客在酒店里喝啤酒,他喝完第二杯之后,转向问酒店的老板:“你们这一周能卖掉多少桶啤酒?”老板得意洋洋地回答说:“35桶。” 顾客说:我倒想出一个能使你每周卖掉70桶的办法。老板很惊讶,急忙问:“什么办法?”顾客说:“这很简单,你只要将每个杯子里的啤酒装满就行。”

(1)顾客话中的意思是什么?

(2)老板急于讨教卖酒的办法,暴露了他什么心态?

【答案】(1)讽刺老板短斤少两,坑害顾客。(2)暴露老板急于牟取暴利的心态。

【解析】

试题分析:分析顾客的话语背后的意义,很显然是认为老板短斤少两,坑害顾客,而老板急于讨价买酒的方法,反映了老板从利润的角度出发考虑问题,暴露他急于牟取暴利的心态。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广东电视台要招聘业余记者和业余播音员各一名,应聘者很多,竞争十分激烈,如果你打算应聘,请你分别从“记者”和“播音员”的要求上介绍自己的优势。(每句不超过30个字) (6分)

应聘记者:

应聘播音员:

【答案】①应聘记者:本人善于观察分析,口头和书面表达及应变能力很强。(3分)②应聘播音员:本人相貌端正,口齿清晰,普通话纯正,朗诵水平很高。(3分)

【解析】

试题分析:介绍自己的优势时,要根据应聘的职位特点,来确定自己的特长,如在应聘记者时,就要根据记者善于观察,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很强这些角度来介绍。如要应聘播音员,就要从相貌、普通话的标准、朗诵水平等方面来介绍。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的文字,写一则短信。(6分)

2013年7月1日起实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明确规定:每年农历九月初九为老年节;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家庭成员,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

独生子新宇大学毕业后在广州工作了三年,年近七旬的父母则生活在肇庆。本来新宇可以经常回家探望父母,但他是一名热衷旅行的“驴友”,一有假期就出门游玩了。他觉得父母身体健康,衣食无忧,没事不需要经常回去,忙起来连电话也打得很少。

老年节即将来临,假设你是新宇最好的同乡好友,很想提醒他去看望一下父母,请编写一条不超过80字的短信,从不同角度劝说新宇要注意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人。

【答案】小宇,老人节快到了,我想回肇庆看看父母,一起吧?父母老了,特别需要我们的关爱,(2分)咱们离家都不远,逢年过节回家看望老人也可以尽一下孝心。(2分)再说探望父母也是咱们应尽的义务哦。(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要注意短信的内容是围绕回家探望老人,语气要委婉,以启发诱导的形式,可以用疑问句,感叹句的句式,同乡的身份,劝说的角度可以从老人节、父母的年龄、探望老人是应尽的义务等方面来组织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根据下面这则材料,就国庆黄金周期间水上出行事宜,给广大市民作三个温馨提示。不超过60字。

据广东海事部门昨天统计,黄金周期间广东水上出行人数创历史新高,超过420万人次,造成了一定的水运压力。昨天,广东海事局南沙海事处的现场执法人员登上部分船舶进行安全检查,发现有些船舶没有航行、消防、救生设备,一旦出现紧急情况很难自救。据了解,广州水巴逐渐开始营运,水上出行将成为一种趋势。但很多市民还没有安全意识,很多人还不知道海上救急电话12395。

温馨提示:

1.

2.

3.

【答案】国庆假期水上出行人员较多,请尽量错峰出行。不要乘坐“三无”船舶。遇到紧急情况拨打救援电话12395。(每个要点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此题就是在整体上对文段内容感知理解的基础上,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概括。如第一句,从水运压力大的角度,可以从提示出行人员错峰出行方面概括;第二句,从乘坐船舶的安全角度做出提示;第三句,从安全意识及救援电话方面做出提示。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根据上下文,补写画线处的内容。要求紧扣主题,语意连贯,表达明确,每处不超过 20个字。(5分)

即使你不是一个对城市改造十分敏感的人,蔓延各地的拆旧和仿古热潮也足以令你侧目。据学者的最新统计,①,如我们风闻过的开封千亿元重塑汴梁城、昆明220亿元打造古滇王国、山东聊城古城改造……某种意义上,“拆旧”与“仿古”构成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看似矛盾却又并存的两大典型现象。拆旧,是因为旧的文化遗存“挡”住了城市发展的脚步;仿古,则是②。破与立之间,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答案】①全国有不少城市欲斥巨资重建古城。②希望从传统文化资源中寻求发展契机。

【解析】

试题分析: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从①下句的开封、昆明、山东…可知城市改造之多;从千亿元、220亿元可知,投入巨资。所以,①要涉及到全国的范围,城市的数量,资金角度组织答案。②要从“仿古”以此加以联想和想象,结合着“折射出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从传统文化和发展两个方面组织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在社会上英语使用十分普遍,但有人对此忧心忡忡,担心英语使用过度泛滥,如果现在一位大学语言教授到你校讲学,作为校编辑的你,要对他进行访谈,请描写四个访谈问题。(4分)

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

【答案】问题一:现在国内中英文混杂的说法有很多,英语的使用是否如一些人所说,有点太泛滥了?

问题二: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问题三:这与社会认同或文化间有怎麽样的关系?

问题四:这种现象将对中国语言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符合话题1分,问题能层层深入1分,语言简明、清晰1分,问题独到,有意思1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能力。解答此题,要严格按照题干给出的两个要求:①紧扣访谈目的,问题步步深入,②语言表达简明得体。四个问题之间还要有逻辑性,不然思路不清,贻笑大方。要求非常明白,就看个人的思维和表达能力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