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中诗人选取了“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斑斓”等词语,给读者以视觉上的色彩想象,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康桥的一片深情。请将下面提供的词语,扩展成一段话,描绘出一个优美的意境。(不少于50字) (6分)
小河 柳树 夕阳 青草 歌儿
【答案】村边,一条弯弯曲曲的小河奏着叮叮咚咚的曲子流向远方,夕阳把一片金辉撒在微波上,也给河边的柳树描出金色的轮廓,柔嫩纤细的柳枝在风中摇曳着,青草丛中的青蛙们也伴着流水的曲子唱起了婉转动听的歌儿。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为扩展语句题。解答时一般按以下步骤:先审题看题目有什么要求;确定扩展重点,抓住扩展重点来展开;扩展的具体手段有哪些,一般在这里加修饰成分、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本题的要求并不高,给出的几个词语都是常见的意象,关键是抓住题中要求:描绘一个优美的意境。所以在扩展时给这几个词语加上修饰、修辞等让它们共同构成一幅优美画面即可。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冰心的名句“雨后的青山,好像泪洗过的良心”拿抽象的良心,来比具象的青山。清新鲜活,巧妙精致。请从“秋雨、阳光、时间、美梦”中选择两个为本体造两个句子。要求第一个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第二个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6分)
(1)以具体的事物,比喻抽象的事物:
(2)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
【答案】答案示例:(1)①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愿挤,总还是有的。②美梦就像五彩的泡泡,美妙却易碎,请轻拿轻放。
(2)①绵绵的秋雨如无尽的愁思。② 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就像爱心一般让人从心底感到温暖。(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用特定修辞手法造句的能力。根据题干,冰心的名句是以抽象的事物,比喻具体的事物,符合题(2)的要求,题干中给出的四个本体,前两个是具体的事物,应放在题(1)造句;后两个是抽象的事物,应放在题(2)造句。造句的关键是要选出能用于比喻这四个词的抽象喻体。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4分)
网上有段子调侃大城市堵车说:“北京是首堵,上海是上路就堵,广州是广泛地堵,南京是难得不堵,长春是长年地堵,天津是天天地堵,武汉是无日不堵,深圳是深深的堵,长沙是长长地堵,重庆是重复地堵,成都是成天都堵。”难怪有人感慨:“ 。”
请在空白处填上一句话,使上下文语意连贯。要求:简明生动,幽默警醒,不少于20字。
【答案】参考:①堵车已经成为大城市一种足以让人灵魂破碎的生活方式了。
②如果你听说有人趁堵车的时间复习英语考上了研究生,请不要觉得奇怪!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的能力。段子是调侃式的,那么,感慨的话也应该是调侃幽默的,调侃幽默的对象自然是堵车。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扩展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句子“乃瞻衡宇,载欣载奔”。
要求:①用第一人称手法;②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
③运用适当的景物描写来烘托人物的心理;④不少于200字。
【答案】略
【解析】
试题分析:
古诗改写要领:
(1)不要纯粹翻译诗句。
(2)改写的内容不能脱离古诗词原来的意境。
(3)在符合古诗词原意的基础上可适当地进行想象、创新。
(4)行文过程中适当运用一定的修辞手法,比如比喻、拟人等,可令改写的文字更加生动。
(5)描写人物可适当运用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
学生务必要按要求做题。
考点:正确运用常用的修辞方法。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请以平实的语言表述下面材料中画线句子的含意,不超过15个字。(4分)
有个青年人总是抱怨环境,一位长者对他说:“你想保护自己的脚,穿上一双鞋子比给全世界铺上地毯更容易做到。”
【答案】改变自己比改变环境(世界)更容易。
【解析】
试题分析:划线句是个比喻句,解答时,得根据语意找出比喻句中的各个喻体及其分别对应的本体,然后组合成句就行了,但针对语感较强的考生而言,只需凭借语感就能答出含义来的。根据语意,整个语段是讲“环境”的,青年人抱怨“环境”,对于青年人而言,这个“环境”是不大好的。“长者”的话必是劝告、警示年青人的:“保护自己的脚”劝他“穿上一双鞋子”,是劝以前“赤脚”的年青人,由于“环境”不大好,得“穿上一双鞋子”,劝他对“己”有所改变,即要“改变自己”(本体);后者“给全世界铺上地毯”就是“改变世界”(本体)了。二者结合即可:改变自己比改变世界更容易。当然,在答题中,可以会出现“保护环境,应从自身做起,而不要好高骛远”之类的答案,也应该视为正确答案。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现代社会,上网已经成为生活中一个重要内容。许多人都有一个新颖独特的网名,例如“追梦少年”“快乐小猪”“诗坛雏燕”“睡梦中的雄狮”“醉里挑灯看剑”等等。这些网名或寄托理想,或凸显个性,既生动形象,又好懂易记,让人过目难忘。(4分)
请你为自己另行设计一个具有个性特征和积极意义的中文网名(不少于四个字),并将你的命名缘由写在下面。
我的网名:(1分)
命名缘由:(3分)
【答案】网名必须四个字以上,健康积极的得1分。缘由,言之有理,语句通顺可得3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属于开放式命题,言之有理皆可。这类题学生在回答时往往只看到皆可的随意性,却忽略了言之有理的严谨性,一定要根据题干的要求认真回答方可。本题答题的关键在于说明命名的缘由。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列一则寓言,按要求写出其中的寓意。
一只狐狸想钻过墙洞去吃院子里的葡萄。墙洞很小,狐狸钻不过去,只好在洞外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再钻过去。狐狸吃够了葡萄,身体长肥了,想钻出墙洞却钻不出来,只好又饿了七天,把身体瘦下来,才钻了出来。
23.从肯定角度写(25字以内)(3分):
24.从否定角度写(25字以内)(3分):
【答案】
23.生命是一个享受的过程,人生重在经历过。
24.人不能有贪欲,贪欲最终还是两手空空。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准确、鲜明、生动、简明的能力。解答写启发类的题目,首先要把握文段主题。文段中狐狸为吃葡萄(得)先“瘦身”(失);吃肥后要钻出来,再次“瘦身”(失)。两次“瘦身”的结果(人生收获) 在于:品尝到了葡萄的美味。得失的主题非常鲜明。然后,就可根据要求和文段内容组织答案了。
考点: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孙艾莞昨天发了一条关于“幸福”的微博,内容如下:
在一片火红的夕阳下,遥远的小山包上,坐着两位老人,他们的脸上雕刻着岁月的痕迹,头发渲染了时间的颜色,可是他们的手却紧紧地握在了一起,互相依靠着,彼此会意的一笑。
结合你在生活中类似的见闻和体会,请写一条这样的微博。要求:(1)字数不得少于60字;(2)要求有细节;(3)至少用到一种修辞手法。(6分)
【答案】参考示例.
(1)修鞋工在快乐地鼓捣着那台有点破旧的补鞋机.滴滴嗒嗒响个不停.仿佛一支酣畅的旋律在流淌。即使从早到晚一桩生意都没有,他也总是眼睛笑眯眯的眯成一条缝。
(2)-位三十左右的少妇,静静地坐在草坪上织毛衣.线和针在她纤细白嫩的手指间欢快穿梭。这种穿梭.明显不同千熙熙攘攘的人群或者首尾相继的布队所形成的那种。
【解析】
试题分析:一定要注意先找到所要仿写的语句,然后仔细揣摩它的句式结构,同时还要注意它的内容要求。要研究所给句子内容上的特点,研究句中对应的词语。抓住例句中关键性词语,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该题在内容上要体现幸福的主题,在句式形式上,可采用一系列的细节描写的形式,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答题模式可采用“人物+主要活动+修辞手法的运用+形象的精神特点”。
考点:选用、仿用、变换句式。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6分)
一些负面事件,都能引发公众强烈的情绪波动,引发“舆论围观”。公众开始必然力挺围观,确以为“围观可以改变现状”。当看守所的“非正常死亡”变得跟交通事故一样平常,当拆迁__变得和矿难一样频繁,当突发事件的死难者抽象为冷冰冰的数字,当无良商家为牟利在食品上的所作所为,早已成为“审毒疲劳”,曾几何时,这些负面事件涉及的社会公义、道德已很难触发公共痛感。到后来,民众发现这个世界的运行规则并没有因为你的“围观”而改善。
请你就“舆论围观”现象发表你的看法。(150字左右)
【答案】(6分)答案:(示例一)舆论围观强化民众对社会公平正义的呼唤,是畅通表达诉求和反馈意见的渠道;(2分)围观具有强大的力量,能引发关注,揭露__,报道真相,保护弱者利益,守卫价值底线,激励社会进步;(2分)舆论围观让犯罪得到法律的严惩,让恶行得到舆论的谴责,让公众的围观成为正义得以实现的保证。体现公民的社会良知和激浊扬清的社会责任感。(2分)
(示例二)舆论围观固然表明公众对负面现象的普遍关注,但这种围观会弥散不健康的怒气,不能清醒理性地评判事件的是非曲直;(2分)从舆论围观到舆论麻木冷漠,反映民众对现实的焦虑和无奈,对生命价值的漠视,对政府的不信任。(2分)除愤怒之外,没有冷静的反思和清醒的自省,无法调适好个人的心态,更无法调适好整个社会的心态。(2分)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实质是小型的议论文写作。解答类似题目,无论如何评价,首先应明确态度,不可模棱两可。阐述理由时要充分,要关注6分的分值,理由不能太简单,分析要辩证,语言不能偏激。
考点:扩展语句,压缩语段。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简述“官渡之战”(100字左右)(5分)
【答案】(5分)袁绍兴兵攻打官渡,袁绍的军队围攻曹军营寨一个多月。(1分)许攸献计袁绍分兵袭击许昌,袁绍不用许攸的计策(1分),许攸转投曹操(1分)。曹操接受许攸的计策,袭击袁军屯粮重地乌巢(1分),将袁绍的粮草烧绝,袁绍军心大乱,最终被曹操打败(1分)。此战奠定了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基础。
【解析】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既要叙述战争的过程,更要点明战争的意义,过程概括要简明扼要。
考点: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